柳建伟:影视期待文学的回归
为写好反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电影剧本,柳建伟用了整整8年时间,先后搞过5个方案,写过14稿,共计60余万字。为创作电影剧本《惊天动地》,他6次去灾区作深度采访,仅灾区行程就超过5000公里。汶川大地震后共有6次6级以上的余震,他在采访时遇到过4次。电视剧《突出重围》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为创作这部小说,柳建伟也做过7年半的各种准备,改编后的剧本骨架和血肉乃至灵魂和长篇小说都是一致的,柳建伟说,这十几年来,他把每一部影视剧的创作都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看待。因为他认为,对中国的影视而言,作品的文学性决定成败生死。
记 者:文学是影视创作的基础,优秀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文学的支撑。对于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您是如何认识的?
柳建伟:文学是一切其他艺术的母体,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公认的一个真理。然而,真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被所有的人所尊崇,这种不尊重真理特别是常识性的真理而受到惩罚甚至导致悲剧的事情屡见不鲜。最近一个时期,中国的影视特别是电影,在文学精神的缺失上出了大问题,其标志性的症状便是今年前5个月,国产电影的城市院线票房从连续8年占全部票房的55%以上,突然下降到了不足30%。3D版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卖了9亿多的票房,一部影片的票房相当于同时期几十部国产影片的票房。今年前5个月,电视剧也没出现几部观众口碑很好的作品。可以说,近一段时期中国影视作品的疲态与文学性严重缺失息息相关。
我始终认为,作品的文学性决定其成败生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凡产生影响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凡有影响的导演和演员,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文学性。谢晋被誉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近10部代表作,80%是根据杰出的文学作品改编。张艺谋被誉为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导演,他的作品毁誉参半,但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几部电影,全部改编自当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冯小刚被称为近20年中国最成功的导演,他的身后站着的是一排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三大中国导演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他们有一颗对文学敬畏的心。
记 者:您的电影《惊涛骇浪》《惊天动地》《飞天》,电视剧《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等,都赢得了专家的赞誉和观众的口碑。在协调主流价值引导、大众审美趣味与影视剧美学追求三者的关系方面,您是如何做的?
柳建伟:王国维把诗人分成主观性诗人和客观性诗人两大类,我把自己列入客观性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详细分析了两种诗人作品的生成原因,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但王国维没谈作品的传播。我这个客观性诗人,很早就主张要让作品尽可能地传播得广阔久远。我尊重有的作家只为少数几个人写作,但我不愿当他们的同志。所以,在十五六年前,当我确认影视已经变成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后,我就决定要直接涉足影视剧剧本的创作了。我个人还认为大型文学体裁有四大类,一是长篇小说,一是多幕大型话剧,一是电影剧本,一是长篇连续剧剧本,我对这四种大型文学体裁都很重视。我从不认为这四种大型文学体裁有本质上的高下之分,我认为他们的差异只在于表达方式方面。可能是我的这种态度,决定了我每涉足一个新的大型文学体裁创作时,没走什么弯路。
我写长篇小说,极重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就是价值引导,同时,也极重作品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也就是大众审美趣味,再有,也极重作品的艺术独特性,也就是美学追求。我写影视剧本,也是这么做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问题。思想性,我认为一定要明确传导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艺术性,我认为做出的东西一定要在大家公认的某个体裁的传统之中再有点创新,根植传统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写长篇小说一定要像长篇小说,写影视剧本一定要像影视剧本;观赏性,我认为至少应该让你所生活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很想看。
近10年,我创作了10余个电影剧本,创作了三四百集电视剧剧本,一直都在追求这三性的高度统一。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编剧在影视作品的生成过程中,没有什么主导权,所以,我对我的影视作品特别满意的没有,满意的也不多。这种影视剧不重视剧作的现状,我无力改变,但我又不能放弃借影视媒介传达我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所以我时常感到痛楚和无可奈何。
记 者:文学是人学,影视剧创作同样离不开人。看您创作的影视剧,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人性味很浓,留下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国的影视剧文学性缺失,是否主要缺在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上?
柳建伟:我一直认为,衡量作家成就大小,第一要看他是不是能创作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我还认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也是有级别之分的。总的来说,典型人物必须要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广泛的代表性,二是性格的独特性,三是心灵的深邃性。性格的独特性,被人谈得很多,这里不说了。广泛的代表性,我想着重谈一下。如果作家笔下的人物,不是所写那个时代主体人群中的一员,他就不可能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同时,作家所写的人物所处的人群,一定是要起重要作用的人群。心灵的深邃性,同样很重要,一眼能看白的人物,是不可能成为典型人物的。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只在于他们创作出了可以穿透时空的最高级别的典型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如果没有创作出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这几个顶级的典型人物,只写活了罗密欧、朱莉叶和夏洛克,他就不是伟大的莎士比亚。鲁迅如果只写出了祥林嫂、华老栓和子君,而没有创作出不朽的人物阿Q,他就不是今天伟大的鲁迅。金庸如果没有创作出典型人物韦小宝,他也只能算一个优秀的新武侠小说家。
影视剧因要由活人演故事,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是垃圾。近些年中国影视剧的文学性缺失,主要缺在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上。之所以《后宫甄环传》能征服观众,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甄环这个典型人物。《悬崖》在《潜伏》之后,仍能以一个老套的故事给人以新鲜感,在于周乙是不同于《潜伏》中余泽成的这一个典型。《飞天》能站得住,无非是写好了张天聪这个航天员。中国的影视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的突破。
记 者:现在的很多影视机构都取消了创作剧本的文学部,剧本多是侃出来的、攒出来的。不重视剧本,导致了跟风创作、一窝蜂创作。同时,影视剧创作过程中,资本独大、明星独尊,随意删改剧本的情况时有出现,让编剧也陷入了无奈和尴尬的境地。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柳建伟:比较而言,中国的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学性要求更高。中国的影视剧发展一直把文学作为重要的依托。从有声电影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比重远远超过同时期西方电影和亚洲电影。近30年的中国电视剧,90%的优秀作品都有优秀作家参与主创。可以说中国的影视剧重视文学是有深厚传统的。
各大影视机构取消文学部,是最近十六七年发生的事,资本的力量在影视生产的全过程中开始成为主导,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不被重视是自然而然的事。上述这些情况,现在已成为中国影视创作制作的常态,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目前,八一厂是一直保留文学部的惟一的大型影视生产单位。这个部门的保留,确保了八一厂制作的影视作品的文学基础。特别是新世纪的10年,八一厂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住了自己的立场,并能不停地拍摄出优秀的作品,就与八一厂有一个文学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10年间,八一厂用《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太行山上》《八月一日》《惊天动地》《飞天》等电影,以《士兵突击》《雄关漫道》《解放》等电视剧证明了自己的坚实存在。这些作品的剧本都是由作家和编剧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仅一个《飞天》的剧本,创作耗时8年,前后写过14稿。
时下,影视创作太浮躁,资本独大,大腕明星独尊,谁都可以改剧本,看了让人心寒。但我还没绝望,也许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好莱坞电影、美剧、韩剧的影响力,真正意识到中国影视剧面临的挑战,意识到遭遇挤出影院和电视黄金播映、播放时段的危机时,文学才能回归到影视剧的基础性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