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舟山(散文)
雄奇的石景
泥土是山之皮肉,岩石是山之骨骼,山与岩石密不可分,山若无奇岩怪石,则不能成其雄伟高峻险要。
庸者玩耍案头的如拳小石,智者却遍寻大自然里的奇石怪岩。
宋史中有见奇丑巨石而“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的记载,爱得如此痴迷之人,大概就是岩石的知己了。是知己自然知道不同的山有不同的风格,就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园林中,岩石是人工摆布的,总留有太多的刻意追求的痕迹,风景好看是好象,却不是活的,不会呼吸,不会生长,更不会与你交流。
舟山也有许许多多的石景,那是雄奇的,伟岸的,甚至是神奇的。江南园林中堆叠而成的岩石,如那著名的苏州拙政园土山上的磊石玲珑,上海豫园大假山的石壁峭空等等,与它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底,一个只不过是以假乱真的杰作,一个却是有生命有血肉的自然精灵;一个充其量靠工匠费尽心机模拟叠凿,一个却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用数千上万年天地精血哺育而成。
舟山集石景之盛者,首推普陀山。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借用柳宗元的话来赞叹普陀山之岩石,一点不为过。
普陀山有案可查的奇岩有十二处,青鼓山西有八仙岩,白石玲珑如玉;梅岭山腰有石浪岩,高六十余米,石纹如浪,凝视不动;西天门耸立西方岩,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春,宁绍参将刘炳文题“中流砥柱”四字;达摩峰南麓有玲珑岩,上突下削,如雕镂沉香木状,中有一石嵌于两峰间,从内看摇摇欲坠,从外看似珠联璧合;西天门北的圆通岩,岩石险峻,或凌空孤峙,或参差排突;普济寺东狮子岩,形似跳跃之势;灵鹫峰西,自北亘南伏卧龙岩,象游龙蜿蜒,俯首欲降;朝阳洞之顶,一石驯伏如象,一石俨若狮踞,名谓狮象岩;观音峰后那象一掌伸出的叫佛手岩;雪浪山中鹰岩昂首,东天门上虎岩倚凑;几宝岭上,一岩斜峙如象伸鼻举目,叫象岩。
如此之多的奇岩,已看得人眼花缭乱,至于奇石,那就更多,有二十四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块,一为云扶石,一为磐陀石,一为两龟听佛石。
云扶石在去佛顶山的香云路上,连白云都来扶此石,可见其高耸险峻。其实并不太高,只因它是由两石相累,上石如欹钟,下石如方棋,斜倾欲坠,才让人觉得云彩都得来扶它了。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把云扶石与郭沫若联系了起来,说得是郭老1962年秋来普陀山,出了一上联:“佛顶山顶佛”,叫人对出下联,他的秘书对了“天一阁一天”,郭老不以为然,最后是一位公社干部以“云扶石扶云”相对才赢得郭老赞赏。
这是关于云扶石的一则典故,已被收入到许多书籍之中,不过我倒看不出这副对联有什么精深高妙之处,特别是与二龟听佛石的典故相比,更觉得它是那样的平庸乏味。
二龟听佛石在西天,那是如今山上唯一没有开通汽车路的地方,更让人感到林幽山静。就在这幽静的山道石阶旁,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龟昂首伸颈,爬壁直上,一副着急姿态。整组画面惟妙惟肖,它的传说也是令人回味无穷。传说有好几种,一是说两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在说法台上的说法,只因听得入了迷,误了归期,遂化身为石;另一说两龟为一雌一雄,在听法时眉来眼去,所以被变为青石,给修行不诚者作戒。清人何月生诗云:“二龟何事翻成石,想是当年不解听。”这又是二龟来历的一种说法。似乎还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版本。
一块石头有这么多的解释,只能说明这石头已经超脱了某种形似,已具有活生生的神韵,使得许多人都想把自己的解说依附在这块石头上,和这块石头一起天老地长。
比二龟听佛石更加有名的是磐陀石,明代屠隆咏“普陀十二景”,取石景的只有“磐陀晓日”;清代裘琏《普陀山志》所列十二景,以石入围的也仅“磐陀夕照”,可见磐陀石无疑坐定普陀石景的头把交椅。磐陀石在梅福庵西行不远处,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上面一块上平底尖,下面一块的中间锐顶处将上石托住,奇就奇在两石相累处间缝似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像一石空悬于另一石之上。许多人担心,一阵大风是否会将上面那块巨石吹掉下来,但二三十人爬上石顶颠之又颠,它依然纹丝不动。
其实,这样的险如滚卵却安稳如盘的奇石,在舟山还有一块,那就是嵊泗黄龙的元宝石。同样是两块大小不一的巨石相累,同样是看似一触即落却亿载不动,若真要区分出差别,我说元宝石比磐陀石更为险峻,因为若将元宝石轻轻一撼,那石竟会左晃右动,爬上石顶蹬之则上下颠簸,惊得人一身冷汗,这是磐陀石所不曾有过的。两石的传说也惊人的相似,磐陀石说是曾被人用线在相累处横穿而过,元宝石也有此说;磐陀石说是《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石”,元宝石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时所坠。这些都是文人们的异想天开,老百姓就实际多了,我不此一次地看到妇女将硬币在磐陀石磨光,说是磨光后的硬币佩带在小儿身上能够壮胆,这举动包含着很朴素的辩证思想,安稳与风险真的非常完美地统一于这两块奇石上。
云扶石、二龟听佛石、磐陀石,是普陀山奇绝三石,但普陀山不仅只此三石。往下排列,居首的该是心字石了,因为就石刻文字而言,那块石上所镌的长五米宽七米的“心”字是普陀山之最了。“心”字是何人于何年所镌,史无考证,但不管是谁,其本意我想是讲佛以修心为上,所谓“心有分别,境乃不同,境由心生,心量广大”耳,高僧罗什7岁时稚气未脱,大概觉得好玩,把佛祖用过的钵戴在头上,奔跑如飞,有人提醒他说,这钵是石头做的,多么重呀,你怎能戴着乱跑呢?罗什心念一动,顿感钵重千斤,竟压得他扑倒在地,再也戴不动它了。一个人在万般危急之时,可以跨过架于万丈深渊之间的独木桥,一旦情况改变,他就再也不能做到了。心字石蕴含的这番深沉佛理,是如今在心字石上拍照留影者所大都想不到的,人们只是把“心”作为爱心或诚心的象征,那也未免太辜负这块神奇的石头了。
紧跟心字石的,我想该是西天门了。去西天揽胜,必经西天门,西天门是由三块条石构成的一道天然石阙:两石兀立对峙,上面横架一危石。石阙狭窄,仅容一人佝腰通过。横石题“西天法界”,旁边石壁有“证菩提道”、“振衣濯足”、“同圆种智”、“乾坤佛会”等题刻。这是一组很具象征意味的石景,就象是现代风景区门口的示意图和说明牌,还告诉你注意事项。“谁谓天无路,天门此地开。”清代通旭和尚的诗句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不过且慢,你别得意忘形,尽管天界已开,还要看你诚心如何,虽说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但仍应虔诚一心,紧依西天门的是佛试蛇心石,一块酷似蛇头之石隐于草莽之中,距此石不远又有一块形如蛤蟆之石翘首向蛇。据传,有一蟒蛇精经观音指点而得道,观音在蛇背上放了一只蛤蟆,以试一试蛇心。它与心字石一起,共同起着教化警戒的作用。
西天石景的煞尾之作是五十三参石。它与西天门的题刻“乾坤佛会”遥相呼应。五十三位罗汉在此参拜观世音,聆听菩萨说法,经过了西天道上种种磨难,终于修成正果了。五十三参石由无数奇岩怪石组合而成,有的像和颜悦色的佛首,有的像势欲搏人猛兽;有的陡立若举,有的轻挂欲跌。参差错列,宛若石阵,且相互枕籍,大有动一石而崩全坡之势。
普陀山石景的精华部分在西天,西天的石景不但单个各具神韵,而且组合成了一个充满佛理的石景体系。奇谲的岩石,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往人们总是仅从一石一景来诠注其意义,却不知这些石景就像一首曲谱,是连贯一气的。
西天道上,除了这些浸染着佛教文化色彩的石景之外,还有不少轻灵逼真的象形石点缀其中,如磐陀石西侧的水牛石,圆通庵南的一叶扁舟石,锦屏山中如柱屹立的柱空石,观音洞上侧的鹦哥石,等等。这些石就象伴奏一样,丰富着乐曲的主旋律,使它不显单调。
如果说,普陀山的石景使人想到了佛,那么,嵊泗小洋山的石景则使人想到了仙。
仙者,超凡脱俗;仙者,飘逸潇洒;仙者,一般都住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似乎小洋山为仙者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只不过,那里住的是石头,好多石头。
成仙的石头,自然气度不凡。其它地方的石景,充其量一抬头就能看个明白,最多走几步,它就一览无余了。但小洋山上许多石景,比如那东海云龙吧,就不是那么轻易能见的。许多人去看了东海云龙后,依然说不透彻神龙是怎样的。这是因为东海神龙实在太大了,它藏匿于小洋山东北部的深山里,那真是个人迹罕见的地方。神龙有百米长达,十米之围,蔚为大观。神龙又有两条,上下相叠,相互纠缠,让人难以分辩。但你呆得久了,沾上点仙气,也就越看越清晰:腹是白的,断续悬空;背是黑的,龙鳞斑驳;龙颌边的石纹波涌如龙须飘拂,龙首上的浑圆石球像双龙戏珠。龙行千里,焉能无水?它的水在头部,一小水潭可盈拳余,深仅半米而已,却终年不枯,水舀而复溢,绵绵不绝,叫人实在纳闷。这石龙横卧山顶之上,盘踞于石砾堆里,且腹部多处不与地表相接,腾身而立,龙眼水又从何来?难道岩石也能蓄水不成?
藏匿这条巨龙的山,名叫大城子山。进山路上,危崖夹峙,奇石相随,似乎是东海洋面的庞然大物都赶来这里与巨龙聚会,海狮子笨拙地爬着山,陆上行走他还显得力不从心;海豹子跚跚爬行,似乎他是第一次来这岛上,不知为何禁有点呆头呆脑;海金鸡就活跃多了,一路走来还引颈高歌。那些海鱼呀,海虾呀,海蟹呀,虽说在海里不象庞然大物那样威仪四方,登了岸就一个个成了精。最晚到来的还是海龟,她才走进山口,却毫不着急,依附于崖顶正悠悠然伸头四顾。这山里风景也着实不凡,山峰嵯峨,岩纹缤纷,潮水磨盘,父子戏涛,玉兔沉思,而那巨龙迤逦地,更是南临百丈绝岸,北隔幽壑深涧。涧北绝壁高达千寻,连绵不断,一片狰狞,绝壁上还有漉漉水迹,如瀑布汾然下泻。
小洋山远离尘土,孤悬海中,人世间的喧嚣、凡夫俗子的庸俗,当然一点也侵扰不了它,它也就愈加气度雍容,仙气飘飘。岛上还有一座观音山,山小而嶙峋,白石磊磊,这里的摩崖却是大气有致,一曰“海阔天空”,一曰“中流砥柱”,一曰“鲲鹏化处”,一曰“海晏波宁”,一曰“倚剑”。摩崖题词之人有文武两类,文者为浪迹天涯的文人,武者为巡视海疆的将士,古时似乎也只有这两种人才会登临洋山,因此每处摩崖也均有传说让人津津乐道。出神入化的则是“鲲鹏化处”的来历,传说它出自于明历三十六年游击兵都司张文质之手,张是来巡哨的,猛然间看见小洋山岛周围海域,海豚出没于汹汹波涛之间,不禁背诵起《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谁知他这一吟,却平地而起一股龙卷风,海面上喷出冲天水柱,将那海豚也顺着水柱吸到空中,匪夷所思这一幕竟与《逍遥游》的意境相似,张文质继续吟道,“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吟着吟着便热血沸腾,他拿来巨笔,一挥而就“鲲鹏化处”。
这则传说肯定是后人臆造的,但人们信之为真也不是毫无道理。洋山海域有海豚群游过港确有此事,张文质的题字更是明明白白镌刻在那里,至于龙卷风将海豚卷到空中,似乎也可能发生。特别是,这事儿发生在那么有仙气的小洋山,不信也得信了。
有灵性的岩石,在朱家尖也有不少。
朱家尖白山就像一个硕大的石头盆景园。比起普陀山西天石景来,它少了些神奇,但多了些险峻;相比小洋山,它多了些精致,但少了些潇洒。
进入白山,先是仙人背石,山顶上耸立三块大石,旁边侧卧一酣睡巨人,巨人将三块大石背上山顶,累得睡着了。想那三块大石,已是巨人最后的劳作了,他身后灵鹫峰上累累怪石,也一定是他背荷而来。巨人最得意之作应是灵鹫峰上那神鸟灵鹫,这般灵异之物,又如何捉来,让它的炯炯锐目守护着白山灵石?巨人又运来了大象,叫它神情温顺地迎接上山客人。巨人运石之时,劈出了灵鹫峰与花轿顶之间的一条石道,俗称关道,关道两旁有罗汉石、棋盘石、古钟石、孤帆石、灵蛙石、寿龟石,等等等等,想必那巨人一边走来,一边卸下背上大石随手一扔,扔出了一路石景。
巨人是谁?沿关道上行不远,侧望左上方灵鹫峰上,那巨人露出真相,原是济公,他头戴破僧幅,身披旧袈裟,蒲扇斜插,两袖招风,正面向大海似嗔非嗔。
济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是一个介于僧俗之间的人物形象,由他点拔的白山石景,自然也更多一些人间烟火味。令人玩味的是灵蛙石,相传此石原是白山脚下统率田间众蛙的青蛙精,有一年因天旱去山上向观音祈雨解渴,喝得痛快间收不住神,就变成了一只张口朝天的石蛙。灵蛙与普陀山上的二龟显然是两种境界的形象,二龟是为了求得圣道而变成石头的,灵蛙却是为了凡世间的些微琐事,可谁能说这些琐事不重要呢。不仅在朱家尖,就连在桃花——观音出家的白雀寺所在地,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佛教向世俗生活的贴近。那里有一个含羞观音石像,观音上身裸露,双手遮胸,面带羞色,似乎正在躲闪。关于这一石像的传说非常有趣,说是修道中的观音去山上砍柴,见四处无人就在山涧清泉般擦身,不料被一后生窥视,羞怒中逃进山洞。这则传说连同石像,都一改“神”的庄严之貌,含情脉脉,可昵可亲,将神与人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她那里还是观音菩萨,分明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农家少女了。
近年白山改名为佛山,但白山之“佛”理应有普陀山有所不同,普陀山是庄严的道场,是佛的“工作机关”,而白山,则应是“佛”休息的乐园。白山的许多石景都能应证这世俗化、人性化的一面,如卧佛石,在关道折往灵鹫峰的叉路口,有大小两奇石,小石如佛头,大石如佛身,卧佛神情安祥,倚山壁静卧。又如棋盘石,据说是袒腹罗汉和笑面罗汉留下的,却被樵夫点破棋阵,气得两罗汉推掉棋盘,于是滚落的棋子化作落子坑里的乱石,而棋盘也一裂两半。在这个传说里,罗汉也像普通人一样发起脾气,这在庙堂之上是不可想象的。
白山灵石的另一胜境是以天缝台为中心的诸多石景。天缝台与灵鹫台东南对峙,它是由六七块巨石组合而成的一个石台,人可在石缝之间如鱼穿梭,最细的石缝仅容单人侧身贴壁缓行而过,石缝笔直贯顶,壁间清珠滴流,炎夏时缝内也凉风习习。以天缝台为中心的石景有试剑石、清凉洞、笔架石、木鱼石、孤帆石、八戒望海石、恐龙石、宝筏石和试心石。试剑石就是对峙两石,相对面平直光滑,如同一剑劈开;笔架石就是两头耸起、中间陷落,形似笔架的一块石头;木鱼石形似之外,灵异的是若耳贴石壁可闻隐隐木鱼声;孤帆石最平凡,不过一扁形巨石而已,但把它与周围的翠浪涛声一起来体会,便觉得它真是直挂云帆了;宝筏石叫人惊叹的是,当人站在这菱形石筏上,轻轻一蹬,石筏便摇荡起来。这些石头都有一则神神妙妙的传说,且移步则景换,比如八戒、宝筏石换个角度看,就变成太上老君了。
天缝台和灵鹫峰之间的山谷叫朝圣谷。灵鹫峰上有观音大士说法台,昔日诸路神仙就是由此登峰朝圣的,如今朝圣路上只留下伏虎罗汉,当年他是去溪边喝水,因溪水香馥醉人,才醉卧于此的,想不到这一睡就是千年,伏虎罗汉变成小涧旁的伏虎石了。与伏虎石相伴的石牛则是水牛精变的,当年的他因在此处仙桃林里偷吃仙桃,恰被观音发现,石牛羞愧难当,欲藏匿地下,却只藏住头尾,留伸颈、鼓腹、隆背于地上,这一藏竟永垣不变。朝圣谷的西天门外,由一神一魔演幻而来的两处石景,来历匪夷所思,根子里仍是世俗化。
沿朝圣谷登天道,往东南行不远,即达罗汉峰。此乃白山最高峰,峰巅白石遍布,犹如五百罗汉,或站,或躺,或蹲,或跪,或倚,或伏。从天道走出来,看到此景无不精神一振,这天道着实崎岖,也险峻,宽仅一米,两壁石壁陡峭,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转瞬间眼前远天碧海,一片开朗,人就一下子神思飞扬了。
作为集石景之大全者,白山该是当之无愧的。除上面说的怪石,石洞、石崖也一样不缺。石洞首推卧龙石下卧龙洞,洞深十一米,窄处侧身挤不过将军肚,宽处也仅容一人而过,据说此乃北海龙王三太子小乌龙栖身之地;次为天缝台旁呈“工”形的清凉洞,酷暑烈日当头,入此洞汗水便收,通体凉爽;再次之则为憩庐,憩庐在出天道去天女峰的山腰上,说是洞,其实是由两块巨石呈“人”字形构成的一天然石室。石崖有百丈崖,白山崖景需在雨天去看,届时山涧水流沿百丈崖光滑的崖壁飞泻,如珠帘倒挂。百丈崖虽不像嵊山东崖绝壁那样冷峻狰狞,也不象桃花悬鹁鸪岛千层崖那样千姿百态,却因有了这流动的水帘,而自成一绝。
白山石景之最惊心动魄者,还是仙女峰上的仙女台。那是石崖上凌空挑出的一截薄薄的板石,形如游泳池上的跳水板,人站在石上,双股悚悚,手脚冰凉。让人惊异万千的是,如此险绝之境,却用仙女这一极其婀娜的形象来命名,真是大胆之极。仙女又叫飞天,“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出现在寺壁上的仙女,无不都是肩披天衣,身佩璎珞,长裙飘带,随风而舞,“一低头的温柔,迎风似的飘逸。”将仙女与坚硬的石崖山峰相连,自然又得衍生于一段故事才会不显得唐突,于是就有了五仙女下凡,王母娘娘一怒之下猛扔金钗,砸断天桥的传说。仙女峰南侧的那个水潭,也被说成是仙女泉,是仙女下凡时梳妆弄姿的地方。
奇险环生,灵巧相映,刚柔并济,若说石景艺术,白山已是穷尽了。
舟山石景中,有佛,有仙,皆有道。有道者,在桃花岛。
桃花岛现已演变为金庸武侠岛,但源远流长的却是道家文化。岛上有桃花石,“奇形异状,宛若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藏……”(《四明图经》),《昌国典咏》:“墨痕乘醉洒桃花,石上斑纹烂若霞,浪说武陵春色好,不曾来此泛仙槎。”那泼墨之人,便是秦朝道士安期生。安期生隐居桃花岛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汉刘向《列仙传》只说他在海边买过药,《史记·乐毅列传》只说他是“居海上的神仙”,但宋《宝庆昌国志》和清《定海厅志》都明确地说他在桃花岛炼过丹。
桃花岛的石景大都与安期生炼丹有关,或者说,一个半仙半人的秦朝方士已将他所代表的道家文化象洒墨一样泼在了那坚硬的岩石上、幽深的石洞中,与石头一起成为了一道风景。很难想像,离开了安期生,那些石景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安期生所住的炼丹洞,最早是在大佛岩下的清音洞。大佛岩位于桃花岛的西北部,大佛岩又称大石头,是舟山诸多山峰上的最大一块石头。它是几万年前火山喷发后残存的巨石,如一座白色的大圆塔屹立在二百五十多米的山顶上,在海上几二里外都能看到它的雄伟身姿。据传,安期生漂流在东海洋面上,就是先看到大佛石,以大佛石为目标而登岛的,那么他先住在大佛石下的清音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由火山通道形成的一个天然岩洞,洞内可纳数人居住。岩洞右侧有条石缝,直通岩顶,漏下一缕阳光;左侧有个小洞直通岩底,深不可测。走出洞外,则是散花峰的葱葱林木,遮天盖地,林间还生长着各色花卉,小溪潺潺,鸟语花香。这样的环境,对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道人来说,自然是个仙境了。道人的企求,一是长生不老,二是逍遥自在,因此他们选择的“洞天福地”都是清幽秀丽的神仙之境。“相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就是在现在,当我们重踏安期生当年所居岩洞,又何止没有这种审美逍遥?
安期生离开清音洞后又找了一个住处,那就是安期峰的炼丹洞。清音洞尽管景物宜人,但周围群山连绵、终年雾蒸气腾的安期峰,似乎更适宜于道家修练隐居。在海拨四百八十多米的峰顶,有一个面积如大客厅的天然岩洞,上覆扁圆大巨石,两边岩壁自然成墙。安期生在这里修道炼丹,他白发苍苍,时人称之为“千岁翁”。世上有多少人想寻找他,求取长生不老之术,他一定很庆幸自己又找到了这人迹罕见的幽山深壑,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食巨枣如瓜”,从从容容地过起岩居穴处的简陋生活。逍遥的最基本含义就是优游自得,但倘若无事可干,也会闲得无聊,也就谈不上逍遥了。好在这里有药可采,有丹可炼,有山可樵,有泉可茗,更有石可赏——出洞上行二十余米,经过凹字形山岗,可见气势磅礴的石阵:饿虎扑食,锷鱼吐食,巨蟒蠕动,猴子蹦跳,龟爬蛇行……任凭你驰骋想像。多少年后,当元朝文学家吴莱游桃花时,炼丹洞遗迹尚存,他便题下了“空余炼药鼎,尚有樵人知”的诗句。
《论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乐,乐在何处?说穿了就是山水的自然特征与智者仁者的品性具有某种类似性,能让他们浑融无碍地投入其中,溶为一体。于是,无论是高僧还是隐士,他们所隐逸的山林,所放眼关注的奇岩怪石,所曾经穴居的石洞,也就折射于令后人悠然玩味的文化情趣。
险峻的潮水洞
人类有一种“洞穴情结”,因为人类的祖先最早是过着穴居生活的。这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了,但对洞穴的好感还是在我们一代代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中遗留了下来,以至于一看到洞穴,我们总要钻进去瞧瞧。许多人在洞穴里是以居住的眼光来打量和评估周围一切的。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不少高手或者在洞穴里获得武林秘籍,或者在洞穴中练成绝世武功,或者在洞穴里疗伤养病,或者在洞穴中上演一段轰轰烈烈的儿女情长……显然,在金庸的眼里,洞穴也是一个慰藉灵魂的地方。
舟山的洞穴大多是海蚀洞,呈开放型,比起大陆的地下熔洞,虽神秘不足,但险峻有余。若以此特点而论,则首推普陀山的梵音洞了。梵音洞位于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又称惊鼓擂,它像一把剪刀插入普陀洋中,日日夜夜惊涛拍崖,潮水如同战鼓一样擂响。洞口在悬崖的半壁上,离潮水拍击的礁滩有近百米,两边是呈“八”字形的陡峭危壁。两陡壁间架有悬空石台,台上筑有观佛阁。欲观梵音洞者,须从崖顶沿着一条石阶而下,那石阶盘绕弯曲,是从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似乎每踏下一步,都有可能滑下海去。扶着石阶旁的栏杆走到观佛阁,已是虚汗淋漓,但谁也不会抱怨,那怕是最胆小者,也会战战兢兢地不敢半途而废,因为都为一个虔诚的愿望盼着。不知从何时处,传说起这里能看到佛的现身法相,而且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许多人都是奔着这个愿望来的,到了洞前,就一起睁大眼往里瞧去,倘若没看到什么,是绝不敢轻易吱声的。
梵音洞的险峻,是造就佛相现身一说的外在条件。因为大自然的灵异,会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感受和力量。对于这一点,清人方允猷的诗,是说得很清楚的:
想象如来极目希,梵音灵洞得稀微。
水帘半卷黄金面,宝盖深笼翠柳衣。
潮鼓尽成仙鼓乐,山光俱是佛光辉。
忽然一阵香风起,疑是雪花鹦鹉飞。
并不是所有的洞穴都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异相,普陀山这么多海浊岩洞,留下过许许多多的传说——就说那梵音洞西的洛迦洞吧,民国初曾有僧人在危石上架木结蓬,如鸟筑窝,于洞侧梵修;飞沙岙西北的古佛洞,清末苦行僧仁光在此坐化,圆寂后身躯经久不腐,其徒将仁光僧身躯泥漆贴金,供奉洞中;百步沙上一老树树下有一洞,洞中有一仙人井,距沙滩仅数步之遥,井中之水居然淡醇爽口,还久旱不涸——但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洞穴,都抵不上梵音洞给人的精神留下的铭记深刻,当然还包括与梵音洞一样因为“现身”而闻名的潮音洞。
潮音洞在岛东南的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的入海处。相比梵音洞,去看潮音洞就方便多了。洞半浸海中,洞内昼夜海潮奔腾,声若雷轰。“一触迅雷轰,再触巨钟从,天地殊晦冥,林樾相震动。”清代裘琏的这两句诗写出了那巨浪吞吐的气势。天地洞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若遇大风天,浪沫就直冲天窗之上。如是睛天,洞内则幻现七彩虹霓。因为有着这种神奇景象,这潮音洞,也与“观音现身”结下不解之缘。宋元朝起就有香客在潮音洞叩求,甚至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的。清时,舍身现象愈来愈烈,定海县令缪燧遂在潮音洞旁立《舍身戒》碑以禁之。
一切文化,终究是人格的张扬。佛教本是劝人为善的,释迦牟尼舍江山、舍爱妻、舍爱子、舍弃个人的一切,入山修道,为的是又返回来普渡众生,他的“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因此,那些跳崖舍身者,不仅官家要禁止,佛家也是不赞成的。但如果换个角度看一看,就会发现那些舍身者的风景地,往往都是十分空灵的、能调动人的悲壮情愫和豪迈情怀的神奇之地,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神奇之地都会产生舍身故事。就舟山洞穴之壮美而言,朱家尖的龙洞毫不逊色于梵音洞和潮音洞。龙洞号称“东海第一洞”,在一切皆已商业化的今天,诸多的“第一”已毫无价值可言,但龙洞的第一却是物有所值的。龙洞位于情人岛上,那是一座突入海中的狭长形小岛,从朱家尖去情人岛,原是要候潮涉水而入的,不过如今已架起了一座悬索桥。龙洞就在情人岛的东边,它的右侧有一条长宽皆为五十米的断裂带将山体拉开,千万年的汹涌波涛将断壁冲刷得一片溜滑,又将一块礁石冲刷成一条探首欲走的蛟龙,这蛟龙的龙眼、龙唇、龙角、龙须都栩栩如生,好像是从山洞的一头穿入,欲从另一头破壁而出。人想走进龙洞需等到退潮之后,这时洞底是一条乌黑闪亮的砾石滩,但欲观龙洞的险峻壮观,还是得在涨潮时,沿一条石阶慢慢下到悬崖中部,扶着栏杆俯瞰浪涛中的蛟龙。那蛟龙一遇到水便如活了一般,沉浮出没于海水之中。相比于这龙洞的活泛,龙洞的传说就显得太一般,无非是青龙作恶,菩萨施法,缚龙于此等等,显然是现代人的臆造,教化有余而缺乏令人回味之处。
朱家尖还有一处名气小得多的海浊洞,若论奇特,在舟山也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乌龟洞。极少有人到过此洞,因为太不方便了。乌龟洞在樟州沙外海面上的一座孤悬小岛上。那小岛酷似一只浮游的乌龟,故称乌龟山。小岛四周有四个天然石洞,一个叫葫芦洞,一个叫水月洞,一个叫童子洞,一个叫望沙洞,皆是见形取意命名。四洞联为一体,合称乌龟洞。所谓奇特,是说这四洞联成一块处,有一可容纳近千人的大厅,厅中有一石,石上有一左脚印,侧旁又有一手掌印,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留下来的。在石洞里听潮音,那潮音有一种震雷从头顶滚过的感觉。更奇妙的是,潮水涨上来时,四个洞口都被海水半淹,唯有大厅露出水面。那是决不能冒险的,因为谁也不敢担保潮水不会出意外,是以到海龟洞的人极少,就是去了,也要赶在潮水上来前早早离开。
在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面前,人的想像简直是个侏儒。朱家尖的喷水洞在人迹罕见的莲池山麓,许多到过朱家尖的游客都没能一睹它那诡谲的面目,就连一些本地人也不能说准它的方位——由大青山东南坡沿山坡盘曲而下至猫跳村,折西南行至六七百米处,便见喷水洞置于海崖礁石丛中。不过且慢高兴,你就是找到了那里,也不是一定就能看到它那吞潮吐水的奇景。就像一首华丽的乐章总是有许多背景音乐作铺垫一样,喷水洞的铺垫是大风大潮。风潮袭来,往往是人们龟缩于水泥建筑里不敢走向大自然的时候,这时候喷水洞的演出便开始了。先是层层叠叠的波涛涌来,扑上砾滩,一头钻进喷水洞空旷的洞穴,撞击七米深处的洞壁,没等一次涌涛退尽,另一次涌涛又呼啸而至,愈来愈多的海水在洞穴里回旋翻滚,寻求出处,水击洞壁的隆隆之声一直传到了几里之外。它激越、高亢,如擂响战鼓。可那潮水在洞中依然前推后拥,积蓄力量,终于它找到了发泄之处——洞顶的那个小洞,从那里迸射出如碗口粗的水柱,腾上二三十米的高空,然后如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地散落下来。如果说睛天,那散落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还会呈现一道七彩霓虹。自然,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彩霓就更难得一见,因为大风大潮天又是烈日高照毕竟是少有的日子。朱家尖的喷水洞胜过穷尽人工之力的世上所有喷泉,但要见到它,不仅要有勇气,而要有耐心。
与朱家尖喷水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桃花岛弹指峰旁的一个潮汐洞。至今它还没有一个洞名,当地也没一个路牌指引,只知道沿着弹指峰旁的一条山间小道东行约二百五十米便能找到它。和喷水洞一样处于崖边礁岩上,和喷水洞一样从洞顶直贯海滩深沟,和喷水洞一样底大顶狭,和喷水洞一样浪涛入洞时隆隆作响,和喷水洞一样水柱从洞顶喷射水花四溅,只是它是一个缩小的喷水洞。
在桃花,如今最有名气的要数炼珠洞,其实那只是一个石缝,出名就因为石缝间夹着一个被潮水打磨成圆球的石蛋,又被赋予龙珠的美名。那炼珠洞前天天人流如潮,但照我看来,就算仅从桃花岛而言,炼珠洞也难算是海蚀洞中最出色的。最出色的总是属于那些至今还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比如地下迷宫,那是老鹰窝山下一个二百米的海蚀山洞,它有七个洞口,四条通道,总面积有二千多平方米,在舟山属于屈指可数的了。这迷宫若好好开发,定会成为一处景观。
当我们在这些已为我们所知的神奇的海蚀洞里游览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它是怎样而来的,它的存在已有多少年代了?我们知道,地质地貌的演变是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这单位长则亿年,最短也是以万年计算。海蚀洞的形成是大自然日积月累的作用,这种作用来自于风、雨、霜、雪、阳的风化作用,更来自于海浪侵蚀破坏,是它们使得坚硬的基岩海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十分缓慢、慢长,所以不容易为人们在短时间内觉察。
我们不妨猜想,最初在基岩海岸边,海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撞击,使岩基凹进去形成一个槽或洞穴,随着槽或洞穴的上部岩体的破碎塌落,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从悬崖上崩塌下来的岩块,堆积在海蚀崖坡脚。这些岩块被波浪冲刷带走,并把它们滚磨成碎块,波浪携带这些碎块去撞击新的海蚀崖,再形成新的凹槽——海蚀洞穴,又产生海蚀洞顶部岩体崩塌,随后再一次形成新的海蚀崖。这样,使海岸线不断地向陆后退。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神奇的海蚀洞,只不过是曾经有过的海蚀洞穴中最年轻、最出色的一部分,或许现在不为我们所注意的,只是因为我们未曾发现它们的秘密。
在舟山,有许多海蚀洞还没有人或少有人进去过,因此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嵊泗的花鸟岛有个迷雾洞,洞口仰天,洞底直通大海,洞内雾气迷漫,常年不散,如《西游记》中对水帘洞的描写:“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雾。”这雾从何而来?大洋山岛的通天洞、通海洞,系花岗岩球体叠置而成的缝隙洞,据说上达山巅,下通海面,是否确实如此?桃花的盘龙洞,洞顶有一直径约二米的洞口,犹如天窗,洞中终日寒气森森,至今无人敢走进洞去。至于海边悬崖下那些一半淹没于海水之中的无数洞穴,里面究竟有多深,有什么稀奇古怪,关于这些洞的种种传说又意味着什么?这种种猜测,只有待探险者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后才能见分晓。
秀丽的沙滩
沙滩在现代人眼里是独具魅力的,似乎每个人一想到沙滩,就会想到海滨浴场,想到一望无际的碧海,想到在波涛汹涌间嬉戏的红男绿女,想到遮阳伞下伸展的光胳膊光腿儿。平日里遮掩着严严实实的身子,在沙滩上能够自由得象一朵花一样开放,而不用顾及旁人的眼光。穿着只够遮住羞处的背心短裤,更干脆的只在胸前罩两只饭盒似的布套,倘若是走在大街上,从前那一定会让人以为是疯子,现在则会被人当作商店雇用的模特儿,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用毒毒的眼光盯住你那是少不了的,在在沙滩上,这种麻烦是没有的。
人们为什么酷爱沙滩,往根处想,就是为了想赤祼一回,想回归自然,女的展示秀丽,男的展示雄健,因此在夏日的沙滩上,总是漂亮的人儿多。
舟山已开辟为浴场的沙滩,有普陀山的百步沙,朱家尖的南沙,桃花岛塔湾金沙,岱山的鹿栏晴沙,嵊泗的基湖沙滩。百步沙比起其它浴场,更象是个小家碧玉,南沙全长1000余米,塔湾金沙1370余米,鹿栏晴沙3600米,基湖沙滩2300米,而百步沙全长仅660米。不过,佛光普照,它至今依然还是舟山知名度最大也最闹猛的海滨浴场。
说它是小家碧宝,还由于在这小小的沙滩上,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岗上筑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名曰师石亭。师石两字,意为此石可为人师,旁边一行小注说得透彻:形奇怪,俗气绝,耐风雨,质坚洁。能挡怒潮,能磨顽铁。如斯如斯足可师,卓哉米颠拜而悦。此诗作者是现代文人湖南长沙的徐伯翘,他镌题时当然不会想到此处有朝一日会成为赤祼裸的浴场,不过,人本身就是赤祼祼而来赤祼祼而去,扒去了所有伪装,站在这里聆听师训,倒也十分恰当,更多了一份幽默。
其实,有这样的小景点缀沙滩的,不仅是百步沙,鹿栏晴沙内也有一小屿,远远望去,它象一只硕大的泥螺慢慢爬向海中。小屿上有刑马缆旧址,据说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派骠骑将军陈棱率兵征流球,途经岱山,在这里曾安兵扎营,杀马祭天七昼夜。如今旧址已荡然无存,传说却因一部名叫《徐福东渡》的传奇剧在这里拍摄而新鲜。既然比隋炀帝更早的徐福都在这儿祭过天,刑马缆自然是毫无疑义的。将在海水里泡软的身子懒懒地靠在刑马缆上,发一回思古之悠情,任思维若天马行空般游荡,倒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乐趣。
鹿栏晴沙之奇,除了这只典故,更在于它的“铁板沙”的俗称。若问岱山人鹿栏晴沙,少有人知晓;若问铁板沙,则十有八九能为你指路。鹿栏晴沙是文人想出来,因沙滩位于鹿栏山下,一个晴字谓其天高云淡,日光充足,而铁板沙则是当地的百姓说它沙质坚硬,似乎更贴近这一沙滩的特色。舟山诸多沙滩中,能行驶汽车不致于陷下轮胎的,唯有这铁板沙。
塔湾金沙该在月夜去,最好是在圆月当空,身袭如银的月光,沿那条悬空拉起的木浮桥,拉着桥旁的网绳扶索,晃晃悠悠地走过去,脚下是涨起来的潮水,一直走到高出海面的金沙滩上,那种感觉如一只小燕在空中飞翔。塔湾金沙的木浮桥也是舟山诸多沙滩上惟一的,其它沙滩都不需要设立这一通道。这是由塔湾金沙独特的地形所决定的,它南北两侧各有一向海延伸1000多米的岬角,如一条手臂牢牢抱着整个塔湾,将塔湾环抱成湖,使其静澄明美,如婴儿般安祥。如今浴场入口处就在岬角下,近处的沙滩由于潮水冲刷而形成浅浅的海沟,远处沙滩则如少女的乳房微微隆起,涨潮时只能借助于浮桥才得以走上沙滩。此时月明星稀,海面反泛着一片蓝光,愈加显得如绸缎般温柔,站在沙滩上,三面环海,躺下,水声从三面涌来,真叫人顿时忘却了还有俗世,真象已超世脱俗。
但人终究还是留恋俗世的,于是,朱家尖的南沙又给我们另一种感受。因为沙雕节的喧嚣,南沙在外声名已远远超过其它的沙滩,直逼普陀山的百步沙了。许多人已习惯于在南沙堆沙雕,尽管所有的沙滩都可开展这项活动,但似乎只有在南沙操弄才地道,才有趣味。幸亏沙雕是速朽艺术,玩过了,潮水一来,也就抹平了,否则沙雕上不知该留下多少涂鹊之作。许多人还没意识到,沙雕最叫人激动的是它毁灭的一刹那,若你在沙雕上筑一座城堡,然后静心等待涨潮,潮水涌上来了,城堡轰然倒塌,转眼一瞬间,一切不复存在,这是尽显沙雕魅力之所在。
朱家尖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沙滩群,东沙、南沙、千沙、里沙、青沙五大沙滩湾湾相连,绵延五千米。五条沙滩中,最长的是东沙,有1300米;最短的是青沙,仅500米。东沙之奇,在于春夏之际海面常起大雾,浓雾袭来时,人在沙滩行,耳闻浪涛声,却不见海。滩后丘陵地一片黑松林严严实实遮蔽着沙滩,站在黑松林里眺望海浪冲击两岸岬角里的礁石轰起的千堆雪浪,是盛夏酷暑里的一大享受。这样的沙滩森林如今已很罕见,除了东沙,在舟山的只有六横台门龙头跳沙滩的古森林,数百棵胸径一米以上的黄连树、沙朴树长在沙地上,遮天荫日,其中有些树树龄已达二百年以上。相比之下,龙头跳沙滩森林更有一种原始情调,台风刮倒的几棵大树横亘在沙滩上,森林里长满茂密的灌木和杂草。在附近村民眼里,这沙滩森林似乎有种神奇的力量,于冥冥之中保护着他们的生命,传说是有多种版面的——关于沙滩森林的来历,但各种传说都在教导人不能砍伐森林里的一草一木。这种近乎宗教的力量,使古森林在伐木最狂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逃过了一劫,当然破坏也是有的——誓如由于沙土流失,致使台风连根拔起了几棵邻近沙滩的大树——在比起人的破坏来,自然的破坏是极其微小的。
沙地能长树,也能长许多蔬菜瓜果。舟山最有名的沙地作物是岱山的沙洋晒生,它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为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沙地西瓜比种在其它土壤上的西瓜都要甜,注册商标后的朱家尖佛瓜现已名声远扬。从沙地收获的蕃茹、马铃暑吃起来粉嘟嘟的,萝卜又脆又甜。沙地蔬果的风味得益于沙地里难以蕴含水份,雨过天晴时沙地也是干的,水份迅速蒸发和流失。这也使在沙地里种植蔬果比在其它地里种植要不容易得多。但正是因它不易,才越显珍奇。
沙滩上也有许多美味。朱家尖的千沙沙质松软,很适宜于沙蛤生长,你若拿一把小铁耙,在沙下约10厘米处轻轻拖拉,便能翻出藏匿于沙中的沙蛤。要是在雨天,沙滩上有许多小孔,那便是沙蛤为透气钻的孔,你只在顺着小孔伸进手去,就能捉住沙蛤了。沙蛤是一种表壳上有着美丽斑纹的小动物,极其鲜美。民间传说它曾是唐文宗时的贡品,后来唐文宗食用一只大沙蛤时,大蛤忽然张口,露出一尊观音梵像,自此唐文宗不再食用。这显然是古人不愿沙蛤都被挖光吃尽而杜撰的,蕴藏着似乎是现代人才该有的环保意识。
杜撰这一传说的可能是个僧人吧,或者是个虔诚的佛家信徒。沙蛤的美丽让人觉得它是有灵性的东西,杀戳它显得有些残忍。何况朱家尖还曾有皇家所赐的僧田,岛上里沙旁曾建有西莲花池,因此产生这一传说也就极其自然。里沙的特色是飞沙,这只有在刮东风的日子里才能看到。届时飞沙如雾漫,随风在滩面上盘旋荡漾,人在沙滩走,沙在脚后扬,犹如行云流水一般。
站在沙滩上能够领略汹涌波涛的有两处,一是普陀山的千步沙,一是朱家尖的青沙。千步沙的潮水来似飞瀑,止如曳练,大风激宕之时,如同雷轰,眩目震耳,倏忽诡异,不可名状。观潮能使人心潮澎湃,听潮则令人连想翩翩。那潮音变幻无穷,潮进时如战鼓重擂,惊心动魄;潮退时则象民乐合奏,悦耳动听。古今文人在这里留下过不少诗文,如宋朝陆游有《观潮》,明朝屠隆有《千步金沙》,而照我看来,形容最贴切的是清朝孙渭的诗句:“水气云絮飞,波声雷驾车”。千步沙听涛也有两个佳处,一是岸边的望海亭,于大潮讯的夜晚独立亭内,浩月当空下,听静穆的沙滩上唯有潮声如雷;另一佳处是躺在法雨寺的禅房里,一觉醒来,涛声已浸透枕边,一声声悠远悠远,仿佛是从千里之外传来。
在朱家尖青沙观潮,虽没在千步沙那样感受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却也给人留下另一种神奇的观感。青沙位于大青山南麓,山影倒映,沙滩海水尽染青色,故名青沙。因地势的作用,当东南风起时,潮水扑到青沙岙,会激荡起浪花烟雾,有时高达数米,此时青沙滩上水雾弥漫翻滚,人若置身其间,不辨东南西北,朦朦胧胧。千步沙观潮能领略阳性之刚,青沙观潮则给人以阴柔之美。
嵊泗有两大著名的沙滩,基湖大沙滩和南长涂沙滩。基湖沙滩的形状象把梳子,漫涌的海水则象东海女神的秀发——在嵊泗,导游会这样告诉你。其实,这并不是基湖沙滩独具的特色,舟山的许多沙滩都呈梳子形或者说是弯月形,基湖沙滩的特色在于水清,由于泗礁山岛靠近外洋,这里的海水比起别处来就更为清澈了。
显然,那些尚未辟为浴场的沙滩更具野趣,比如秀山岛上首尾相连的三大沙滩群。它们的名字连一般的舟山人也难以叫出:哞唬,三礁,九子。小小的秀山岛上,沙滩面积有七百多亩,苏东坡诗曰“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一字“舞”字写尽秀山岛潮水涨落、山影荡漾的情态,试想倘若没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沙滩,秀山还能“舞”起来吗?不过,它们就象一个还没耕耘的处女地,将许多激情悄悄藏匿在深处。游人的足迹很少去那儿流连,反而使那些沙滩能够呈现出它本来的面目:空旷,寂静。
飘逸的云雾
云雾轻柔飘逸,会使人产生许多幻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欲求长生不老,派道士徐福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寻找仙药,时间长达十年。古书和现代人考证都说,三座神山中,“蓬莱”就是岱山。秦始皇和徐福为何都相信蓬莱岛上会有仙药?撇开别的,与岱山岛上云雾飘绕也有很大关联。在交通很不发达的秦朝,舟山群岛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后,至会稽郡句章或称(贸阝)县的今宁波地停留了三十日,东观沧海,瞭望浩瀚东海中缥缈仙岛。试想一下,不正是鲸波浩渺之中那笼罩岛屿的的云雾,使秦始皇“冀遇海上三神仙之奇药”,而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的吗?那轻柔飘逸的云雾,催生了一段千年佳话。
直到现在,舟山不少山顶仍云雾常罩。那云雾,曾是历代诗人吟咏对象,似乎凡描写舟山风景的诗篇,都避不开那飘忽不定的云雾。宋朝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两山对立石为门,疑隔桃源旧日村。抬头欲敲终不启,烟封雾锁过黄昏。石门山据《大德昌国州国志》,“下瞰沧海,渺无涯际,旁有两山对峙如门。”照此情形可能是今普陀区西南之佛渡岛。烟封雾锁之中的石门山好象是桃源,空灵而又神秘,让人一遍又一遍敲门,一直敲到了黄昏。浓雾中的海山景色如此,薄薄淡雾又会怎样?“日落潮生水气昏,回头天际月如痕。数声寥落渔家笛,吹入蒹葭何处村”(南宋·陈著《甬东晚眺》),水雾氤氲下是一幅淡雅素洁的图画,正好寄托一种落寞的心情。在这样浓淡皆宜的云雾缭绕之中,“缥缈云飞海上山,挂帆三百上潺 ……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元·赵孟兆页《游补陀》),由远及近都是意境飘逸,就连花木也散发着一股瑞气,连风声都如同天籁:“五色烟霞含玉籁”(明·吴承恩《蓬莱仙境》),而眺望远处的海上,更是要“乱云疑列屿,孤鸟指惊篷”(明·徐如翰《望海十二韵》)了。
现代气候与徐福寻求仙药的秦朝,与留下诗篇的古代文人所处的年代已有很大不同,暖室效应使历史景观“白峰积雪”已有几十年没能重现,那“摩星山上白如雪,云里人家绝俗尘,路为峰高皆曲折,山因积雪失嶙峋”的情景只能长留在人们对这首诗的怀念中。但云雾风光还是能够经常看到的,至少有五处可被列为观云雾之佳处。
桃花岛对峙山上的安期峰,是为观云雾之首选。对峙山山脉数峰兀立,岗峦连绵起伏,主山和支脉占了桃花岛的三分之二面积,因两主峰左右对峙,故称对峙山,因常有云雾笼罩,故又称白云山。安期峰海拔五百三十九米,是舟山群岛第一峰,传说秦时道士安期生隐居在此。安期峰几乎终年雾气腾腾,时有烟雾罩顶,故又称为冒烟顶。
雾中登安期峰是最美的。最好选择在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时,从山脚到山腰,林木郁郁葱葱,有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毛红椿、红楠、槟柃等珍贵树种,还夹杂着黄杨、茶花、水仙、杜鹃、春兰等花草,这林子因有了雾的滋润,就格外的有了精神气。从雾中看去,树木花草都是影影绰绰的,这儿透一点绿,那儿露一点红。空气是潮湿的,似乎捏一把便能挤出水来,又特别的清新,吐纳间把五脏六腑郁积的污秽都洗干净了。待之爬上山腰,眼前又是一番景致,原来对峙山山腰下土层肥沃,山腰上却脊薄的很,露出一块块棱角分明的岩石。这里雾更重了,气温也蓦然降几度。山间谷地中的圣岩寺倚山起势,在雾气中却如飘浮在半空中的琼瑶楼阁。再往上行,便是当年安期生炼丹的洞穴,是为舟山海拔最高的天然石洞。古诗有“信哉神仙宅,而养云霞姿”,说的就是炼丹洞,雾中看来真有相同感受。最后便到了峰顶,雾色茫茫中有一钟亭,重檐六角形,亭子的楹联写着:云山云水云涛云海天,仙人仙山仙洞仙境界。亭内悬挂二千五百公斤的大钟,色泽金黄,闪闪有光。雾中撞钟,那钟声穿过雾幕传向远方时,带走一股潮湿,声音就更为圆润悦耳了,传送的速度则有些迟缓,似乎要停顿一格才行走一步。站在峰顶眺望苍苍烟海,那岛屿就像飘浮在云海之上,云雾飘动时,不是云雾在走,却是岛屿在驰骋。此种景观,也只有在安期峰看得真切。
安期生住在桃花岛,这已被多种史书印证,只是奇怪,几乎同时代的徐福怎么找到岱山去了,或许这也不足为奇,安期生就是不合则隐的性儿,也可能他前后到过几个岛,那时代的人找他也难呢。若徐福到过岱山,不会不去摩星岭。比起对屿山来,摩星岭只是一座山丘,但峰顶同样有雾。峰顶还有一座茶园,那儿的云雾茶产在谷雨前的,正宗的芽尖儿,每年只二百余斤,很珍贵的。因有雾的滋润,此茶外形细秀鲜嫩,汤色碧澄清澈,茶味芳香甘醇,但最好是泡以茶园旁现龙井里的泉水,那才是此茶的真味儿。如今有真正云雾茶的地方其实已经不多,空气污染,加上地球暖室效应,不少高山上雾气也少见了,至于泉水更是稀罕。摩星岭山不高,倒还有泉水,虽不旺,从岩缝里渗出来滴在一个小潭里的,却是山肚肚里的活水,令人稀罕。山下人家有早起锻炼者,常提个小桶,上山时带一桶下来,用于煮饭烧茶。日子久了,寺院就不让提了,在泉水外筑了一扇门,落了锁,只让人隔着铁栅栏瞧里面的活泉,这样泉水才没有断流。
常有云雾缭绕的,还有衢山岛上观音山。这里的广济寺因为风猛雾重,怕砖瓦经不起雾的浸泡,还特意用巨石砌墙。据说观音去普陀山修行之前,曾在这里立道场三年,故此有“观音驾雾”之说。传说当然是虚构的,但奇异的天象使这一传说愈益神秘,衢山岛有一百个山头,但常有云雾缭绕的却仅此观音山。那且那云雾变幻莫测,时淡时浓,时厚时薄,时散时聚,时而如一团白絮遮掩山头,时而如一衣轻纱笼罩全山。观音山海拔三百十四米,山上有三大寺,还有一座十一层的石塔,上山虽通有汽车路,但真正想看雾山的,就不能不沿一条石道蜿蜒而上。雾浓时,石道被雾儿托着,一步踏下去,很是担心那石道会不会塌陷下去。隔三五步,游人已是难辩面目,再远处就更像是一团影子在移动,若是著红衫裤的,在山道上跚跚而来,如仙女在白雾中衣裾飘飘,煞是好看。山顶石塔称玉佛宝塔,用花岗岩砌成,塔身白色,十一层,每层都供奉着小玉佛,全塔共计二百尊。此时四周青山已被浓雾遮蔽,爬上石塔最高层,极目下望,雾涛翻滚,塔的下半截也已被雾吐噬,人如置身雾海,悬在半空,随大雾飘飘欲仙。此种感受,实乃平生难遇。
雾是水气蒸腾的结果,而一旦有合适的光合作用,又会幻化出海市蜃楼这一奇异景观。舟山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海市蜃楼发生过三次,一次就发生在观音山。那是在1986年7月20日上午8时45分,十三名上海游客,在观音山上寺旁一座古亮台上看到难以计数的佛像。当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过此事。再一次是1991年1月8日下午3时半,嵊泗泗礁海面上出现几百米的白色拱门型古式建筑,前有亭台、水榭,轮廓清晰,酷似电视剧《西游记》中出现的仙景。这一奇景持续约4分钟,两位教师和一个孩子同时目睹,同一时间在公路汽车上的乘客也看到了。
关于海市蜃楼更早的记录是在民国五年(1916)8月25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游览普陀山时目睹了这一奇景。记录这一过程的《游普陀志奇》至今尚留照片,1962年郭沫若考证认为此文并非孙的手迹,但加盖的“月白风清”却是真品,可能是旁人代书,孙认可的。文中对于奇景的记录颇为详尽:……已而旋赴慧济寺,方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然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孙又感叹道: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平生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
还是回到观音山。观音山自从幻现海市蜃景后,名声远扬,海内外香客纷至沓来,三大寺就是在这几年间修复的。不过,海市蜃景毕竟是千载难逢的,好在观音山还有海虹、海磁的奇观,也是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海虹当地人称短篷,出现在天时晴雯时,天空上匹练横天,七彩缤纷;海磁则是在光照强烈,海上水蒸气大发时才有,这时远望海上,大小岛屿漂在空中,幌幌忽忽,隐隐约约,恰似仙山琼阁。海篷、海磁让乘兴而来的游客不至失望,毕竟谁都明白海市蜃楼不是说见就能见到的。大自然的风景其实也是以稀为贵的,无形总是胜于有形的,无常的总是胜于寻常的,观音山的海雾、海市、海虹、海磁,都需要依赖水、气、光的特殊造化,需要机遇才得一见,因而观音山在游客眼里,就多了一份神秘,在舟山景区中独具一格。
舟山还有座被称之为“雾岛”的,那就是嵊泗的花鸟山。岛的东北部是雾露峰,通往雾露峰的山路崎岖不平,最险的是快到峰顶那一段,紧贴悬崖处猛然大拐弯,乘在车上就像车要冲下山崖。更要命是这峰上常常弥漫浓雾,因而车到这一段路时,游人常叫司机刹车,宁愿走上峰去,也不敢去领略这惊险的最后行程。其实花鸟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原始渔村风光,就像一个没被沾污的处女身。雾露峰上的花鸟灯塔,始建于清同治九年,英国人造的,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是亚洲第一大灯塔,世界级文物,如今的游人都是奔这座灯塔而去。灯塔内还特意设置了雾笛,供雾天近距离导航。那每80秒鸣响1.5秒的笛声,给雾中傍徨的渔船带来了多少亲切。嵊泗还有两处观雾佳地,一是枸杞山岛的小西天,那里能看到幽谷里的白雾弥漫;一是黄龙山岛的“黄龙吐雾”,据见过的人说,夏日天气晴朗时,山头仍见有白雾袅出。
有客从远方来,我告之,不能不看舟山的雾,那是这里的海洋性气候加上奇特的山形地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