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那片海
辽西那片海
王秀杰
在辽西走廊的最西边有一片海湾,位于绥中县万家乡,名为止锚湾,那其实是渤海的一个湾。在距岸边200余米的海面之中,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20余米,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民间因此称其为“姜女坟”,在离其不远的山海关还建有姜女庙。都源自一个关于孟姜女的故事,说孟姜女牵儿带女千里万里寻夫来到了长城的东起点,寻夫不见,哭倒了长城一片。因此,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孟姜女的传说。
你看那最高的石头,还真有点像一个 挽髻的古代女子呢,那后面两块矮一点的石头也正像她牵扯着的儿女。听当地人说,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会隐现出一条如栈道般的石块路,可直达礁石脚下。在姜女坟两侧的远处海岸,各有一伸进海面的崖壁,东侧的叫红石砬子,西侧叫黑石砬子。两峭壁像伸张开的两只臂膀,环卫着姜女坟。
说是姜女坟就叫姜女坟吧,时光就这样悠悠地过去。可是到了上世纪中叶,一个发现石破天惊。附近石碑地村农民在姜女坟正对着的海岸边的农田里翻土,碰到了坚硬的土块,这样,一个长500米,宽200多米的古代宫殿遗址出土了。地基用土夯成,墙体宽有一米。经考证,为秦始皇行宫。无独有偶,不久,海军部队施工,又在与姜女坟遥对的红石砬子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遗址,经考古证明,为汉武帝的望海楼台。
这两处遗址出土后,我都曾参观过。秦始皇行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秦砖汉瓦,一片屋檐的大瓦当,直径近米,一个成人都不一定能怀抱起来。那上面雕刻着审美水平很高的花纹,专家说,都是皇家级水平,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汉武帝望海楼台的“冰箱”很有意思。跨入楼台的门槛,寻台级而下,可见一个大缸般的凹洞,那便是皇家的地下储藏室,据说,食物放到里面能够保鲜。
这一重大发现,使考古专家终于找到了“碣石”之所在,一致认为这里即是多部史籍所提到的“碣石”,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曹操都到过的碣石。于是,姜女坟有了正式的名字,叫碣石,秦始皇行宫也随之正名为碣石宫。几年后,我再去碣石宫,发现当初发掘的偌大墙基都已经被覆盖起来,并在其上立碑标记。原来,辽宁的考古专家很快即对碣石宫遗址采取了保护性措施。我环顾海上,惟有那些碣石,依然迎着涌起的洪波沐风栉雨地耸立着。
碣石可谓名声赫赫,但它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夏书•禹贡》记载:“厥土惟白埌,……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关于碣石山,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古碣石山在六朝以后业已沉沦进乐亭县附近的渤海海域;一是认为碣石为一山,即昌黎城北的碣石山。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碣石”说法,认为曹操当年“东临”的“碣石”应在山东无棣的马谷山。
我却以为,辽西这片海湾耸立的原叫姜女坟的巨石才是当之无愧的碣石,因为我从史籍中发现了诸多的可以佐证的线索。
自古以来,从关内河北到辽西、辽东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沿河北青龙河谷进入辽宁大凌河河谷经朝阳至辽东;一条是位于狭长渤海平原的滨海大道,从河北玉田出发,经丰润,出山海关,奔锦州,至辽阳,此条路习称“辽西走廊”。这其中,山海关附近历来是战略要地,而距山海关不足30里之邻的辽西这片海湾便是古代沿海路线的必经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雄帝王、文官武将到过辽西,东临碣石的大量记载和他们的诗词吟咏。
关于秦始皇、汉武帝东临碣石有很多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史记•孝武本纪》关于汉武帝的记载,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对东北方用兵,降服了高句丽等部,并设置乐浪、玄菟等四郡,扩充了东北方疆土。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汉书•匈奴列传》记载:“至孝武帝……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列起营塞。”他还在所作《西都赋》中写有“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句,唐学者吕延济注释为:“神岳,即碣石也。”隋炀帝杨广三次赴辽东征讨高句丽,作诗《白马篇》,其中有“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旁”诗句,他在《三征高句丽诏》中还提到碣石:“是以去岁出军,问罪辽碣。”隋杨素的《出塞二首》诗中有:“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诗句,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至辽东作《辽阳望月》,其诗中有:“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诗句。
那么,如何认定他们到过的碣石就是辽西这片海湾呢?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水经》记载,“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并属临渝。”“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论洪波。”这里说碣石在辽西县南水中。查历史地图册,东汉的临渝故治,约在今山海关一带。而碣石宫所在的万家乡与山海关毗邻,相距不足30里,古时应属于同一辖区。况且,山海关一带的海滨独有姜女坟巨石处于水中。而孤竹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商朝时的孤竹国坐落在横跨冀东长城内外的一大片区域上,其不仅管辖包括今秦皇岛市和其所辖卢龙、昌黎、抚宁、青龙、临榆、山海关等县区,还包括承德、唐山和辽宁省的朝阳、锦州等大部市、县。这样的地理指向,无疑是与临渝碣石的方位相吻合的。
此外,《战国策•燕策》中有燕国“南有雁门、碣石之饶”的记载,说明碣石所在区域是个富裕的地方。原来燕国筑有碣石港,其港是春秋战国时代五大港口之一 ,又是燕国舟师浮海作战的基地,还是通货贸易转运的门户,也是迷仙崇拜和方士海上活动场所。可以想见,船从海上来,进渤海海峡,可直线到达此处港口。是交通要道带来了碣石的繁荣,不仅有陆路唯一通道,还有水路的便捷码头。
以山海关周边地区而言,止锚湾的建港条件是最好的,有利于避风的岬角和较为醒目的碣石作为航海的标记,背后有宽敞的坡地与便捷的道路,是一片难得的天然避风良港。而止锚湾的命名也是颇有蕴意的。与沟、岸等名词相比,湾是一个大概念,是大江大河等弯曲的地方。而且,这个湾海面宽阔又风平浪静,宜于止锚泊船。有港便应有城,宫殿也才能依城而建。这样,港、城、宫关系密切的三者便互为依托着应运而生了,并且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不会太远。
实际上,止锚湾除已出土秦汉遗址外,附近还有瓦子地、大金丝屯、墙子里村等的众多秦汉遗迹,说明古时候这里确实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
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上的富裕地方,又有水中罕见的碣石做标识,对那些由此经过的东征西讨的帝王来说,怎能不印象深刻,怎能不择地而居,怎能不驻跸而望,怎能不挥毫泼墨呢?
从统一的第三年起,秦始皇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巡游活动。这可能有保疆拓边的使命,也可能有海上寻仙的动机。秦始皇的巡游格外重视大海,他四次东巡,均抵达海边,并且去过当时的五大港口中的四个,只有句章未去。这说明了沿海港口城市在秦始皇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初,秦始皇攻打燕国,先破辽西,燕王喜踞辽东与之抗衡,说不准这里的城邑和堤防,或许曾起到了与秦相抗衡的壁垒作用呢?
其中最远的一次东游,始皇帝径直来到了辽西这片海湾,看到了碣石。他定是一下子就看好了这个活泛之地,可集结军队,进行贸易,还可就近拜祭海上神仙。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进出方便宜攻易守的军事咽喉之地,一个衣食住行无忧的安全之地呢?。于是,下令筑城修宫,以作为今后巡游东北的行宫。
到汉武帝时,又在秦始皇行宫的东侧前方,与海中碣石横轴线平行的红石砬子崖岩上兴建了望海楼台。之后,曹操东征乌桓,隋炀帝、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都顺路从这里经过。站在残存着宫阙楼台的岸边,面对海水中傲然耸立的巨石,感慨自然是深刻的,把那些印象观感写进诗词文章里,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那些资料文本中,最贴近碣石场景,最有艺术感染力的是曹操所作的《观沧海》。曹操文韬武略,是诗坛高手,他抒情状物的能力极强,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共同创立了建安文学诗风,因而,也只有他才能把碣石所在的沧海描摹得形神兼具。《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赴辽西追歼袁绍残部,《观沧海》是北征乌桓胜利返回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面对残留的秦皇汉武遗迹,又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宽阔无垠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才如波涌,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借着大海的形象,他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一一挥洒出来。透过他的深刻感慨,我们看到了诗人无与伦比的博大胸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面对这水波“澹澹”,汹涌澎湃,浩淼接天的大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如碣般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曹操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我也曾在秋季时来观碣石,趟过长满毛毛狗的草丛,走到与海水咫尺之隔的白沙滩上,环视如扇面般展开的波起浪涌的海面,屏心静气地去感受曹操诗的大意境。那一刻,仿佛自己已融入到了海里,就在海水的包围之中,心与海浪同波动,身与大海共呼吸。更能体验感受到曹操那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吞吐宇宙的大感慨的产生之必然。这应是作者最近距离地接触开阔的海岸,以平视的姿势,对海平面的直接观察,绝不是登在所谓的碣石山上去俯视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辽西这片水中耸立着巨石叫作止锚湾的大海,才会让英雄加才子的曹操写出取大禹之精、秦皇汉武之气,如此沉雄健爽,气象壮阔,灵动天下的不朽诗篇来。
正是经历了碣石观海,感慨赋诗这一经历,曹操对生与死他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对秦皇汉武寻仙海上以求不死的想法予以了颠覆 。这可在他稍后所作的《龟虽寿》诗里找到结果。“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他道出了一个事实:就连神龟、腾蛇等传说中的神物都有生命的终点,何况人乎?与其“求仙”,不如修心养身。“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直面人生的曹操,在诗中一语破的,成败夭寿并非全由天定,人自己的作为更为重要。年届54岁已近垂暮之年的曹操,在那个时代,能有如此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之后,他毫不委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努力奋战12年奠定了魏王朝的基业才离世而去。如此的认识和作为,难道与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后的震撼与彻悟没有关联吗?!
无论是秦皇汉武留下的秦砖汉瓦,还是曹操留下的千古绝唱,都丰富着我们的论证,让我们的自豪感倍增:我们辽西的那片海,是天生地造的海,又是青史名垂的海!
绥中县止锚湾,辽西的那片海湾,就是从古到今无数英雄豪杰路过,驻足过,歌咏过,回忆过的海湾,那海水中竦峙着的几块巨石,不就是闻名古今的碣石吗?
你信不信?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