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下的记忆
浪花下的记忆
峻毅
淡淡清晖,缝缝补补的岁月,弹指一挥三十年。以文学的名义回故乡,有种特别的听觉,特别的视觉,特别的感觉,甚至有特别的幻觉;那特别就是亲切,连带有咸味的海风和浪花都让我感到亲切,让我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觉得特别能理解他当时的心境。
嵊泗,我的故乡,即熟悉又陌生。
1、认识:五龙,昨天与今天
五龙,田岙——浙江省作协、省网络作协的嵊泗创作基地。
在我原有的记忆烙印里,五龙在嵊泗本岛最东端,距县城最远。
昨天的五龙,穷乡僻壤几乎被边缘。我在嵊泗县邮电局话务班工作时,接通五龙乡际电话比接通华东长途电话还费劲。窄窄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少得可怜的乡间班车像跑不动的老牛,一路气喘吁吁,摇摇晃晃,颠簸得人头晕脑胀,屁股生痛。在县城工作的人要是被调往五龙,除提升当领导外,几乎就是犯了什么错误,大多有被发配充军的味道……
今天的五龙,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景观大道直抵各村,沿路植被翠绿,山花不绝,处处春色撩人,村村有诗有画有故事,完完全全覆盖了昨天的印记。
是啊,昨天已经过去,翻了篇的历史与现实无法合叠了。当下,三面环海的五龙已是嵊泗县重点渔业乡镇和“渔家乐”旅游基地,是国家级列岛型风景的亮点之一,是东海新渔村的样板。跨海大桥,拉近大陆与离岛的间距;从杭州到嵊泗,一早出发,中午即到。现代化交通工具,缩短了五龙与县城的间距;从李柱山码头到田岙,从西北角到东南角,穿越了整个嵊泗本岛,只是半炷香的工夫。
2、感受:海洋文化,浪漫与现实同步
田岙村,东海渔村名不虚传。渔民、渔船、渔网,海鲜、沙滩、铁锚,随处都能闻到渔村气息。
田岙村,亦称渔民画村;村里村外随处都能看到渗融海洋文化的渔民画,用浅浅深深的蓝色画天空画大海画生活。蓝色是具有内在智慧的颜色,内敛与豪放适度,既有童真的明净,又有宁静的深邃,还有无限的想象。
站在充满海洋文艺味的村间渔俗广场,宛如走进了露天画廊;放眼望,四周墙上尽是淋漓的渔民画,或粗犷或细腻;用渔家、渔船、渔网、礁石、沙滩、海浪等海洋物织造的渔民画世界,构图大胆浪漫,色调鲜艳绚烂,蕴藏着拉丁美洲艺术色彩的韵味,蕴藏着渔家的故事。尤其是那幅相依相偎的“乌贼夫妻”,安详地定格于渔家的房壁上,让人联想画中的乌贼不仅仅是鱼,它们也像人一样有情有义有爱,有承载繁殖的任务,要不出现于前中新世的乌贼早绝世了;中间那株海草,更像它们永结同心的见证。整幅画既抽象又逼真,充满生活的气息,大有神秘的海洋爱情故事在其中,让这个静宁的小渔村罩在浪漫传奇之中,更呈现了人与海洋、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穿过悠悠的石径,走进村民委员会,没想到里面有一间很有范儿的茶室,文艺味十足,文化味浓浓,在恬静优雅的气息中,一展浪漫与现实的和谐,是文学聚会和朋友们品茶休闲的好地儿;浙江作家创作基地牌就挂于此,此次网络作家座谈会就在这里。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讨论很热烈,直至太阳下班,大家还在兴味盎然之中……
3、感悟:学佛,透过禅意看生活
大悲山,灵音禅寺,观音道场,一方佛教胜地。作为佛家皈依弟子,自然会有自觉顶礼膜拜之心……
夜宿渔家民舍——以乐小庄,简洁而安静,很像单身宿舍;一觉睡到自然醒,看看时间,与在寺院小住晨钟响差不多。楼上楼下没有一丝响动,很显然,小伙伴们还在跟周公约会。我简单洗漱,背上相机,悄然地溜出客栈。
曙光羞羞答答,不想爽爽快快地露脸,整个村庄只显隐隐约约的轮廓。四周静静的,远处传来三三两两的狗叫声,借手机照明,走到景观公路上,窃听海浪为沙滩唱着不弃不离的情歌。海风不甘寂寞,跟我缠绵,一个劲往我脖子里钻,弄得我直打抖擞,赶紧拉上风衣帽子,毫不客气地拒绝其侵犯式的挑逗。我,期待与霞光亲吻。
晨曦中的小渔村,有一种难用文字表述的恬淡静美。东方慢慢地白亮起来,山体和公路渐渐朝着清晰赶路。我沿着大悲山方向慢跑,迎面遇上一位渔嫂,手拎一篮子鲜活的螃蟹,看样子是出早市,便向她打听上大悲山的近路。她听我说想上灵音寺进香礼佛,很热情,耐心指点。我走了两间屋远,她跟了上来:“小阿妹,暗瞅瞅的转来弯去,还是我领侬到路口……”,她领我走了近千米,让我感动久久。
大悲山并不很高,碎石铺成的林间小道也不是很陡,难得独自与春风、晨露、霞光、鸟鸣、花香相伴爬山。徒步半小时,即到灵音寺山门前。此时,旭日东升,已跳出了海面,不慌不忙行走在上班的路上;那身镶嵌金色的红妆,映得整座灵音寺犹如仙宫灿烂,金光四射;海面像铺了粼粼闪光的黄红绸。远处,几艘渔船正迎着红日驶去,气势磅礴,煞为壮观。
灵音寺山门未开。我从右侧小路进寺,“游客止步”四个字映入眼帘,让我嘎然止步,不知所措。忽见有一长老在扫地,我上前行礼,双手合十,一声虔诚的阿弥陀佛礼拜问安,低声问:师父,我能进来上炷香吗?
长老抬头,原来是灵音禅寺的当家——智民大和尚,他肯定没有认不出我。去年底,我参加嵊泗作者改稿会时来过,智民大和尚给我们介绍灵音禅寺的历史和发展,让我了解了大悲山是以佛教观音文化大慈大悲得名;了解了灵音禅寺原名资福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有千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改名灵音禅寺,是普陀山圆通寺分院……
智民大和尚一脸和善,笑得像弥勒菩萨:施主请进!你是第一个赶太阳进寺的,不用买门票了。之前,我并不知道灵音寺是售门票的,顿以鞠躬感恩。
原想赶早上山进寺跟法师们修早课。圆通殿和大雄宝殿都静悄悄的,没见其他法师。看看手表,已过五点半,可能是来晚了,估计法师们已下早课了。
我没点烛,也没上香,大殿内没备供请的香烛。现在大多开放寺院倡导文明礼佛,禁止带明火进佛殿;进佛地,理应自觉尊重道场礼规。我只以佛教礼仪,向佛问讯,虔诚顶礼膜拜108拜,把身上仅带的那张佰元币投进乐助箱,然后悄然退到殿外。
钟楼前,两鸽子在散步,自由自在,优哉游哉,尽情淋浴初阳;咕咕,咕咕,似在歌唱,似在交流,坦然得没把我这个外人的存在当回事。鸽子象征和平,在佛地遇见鸽,让我想起在《大般涅槃经》鸽子隐喻佛影,顿生惠风和畅、紫气东来的祥和之喜。
我欲转身下山,忽听寺内梵音阵阵,情不自禁地抬头瞻望颇有布达拉宫般庄严宏伟、厚重深邃的灵音寺,在朝霞的映照下禅意浓浓,显得格外灵空,胸襟自觉明朗:学佛,就要学会透过禅意看生活,漫步自然,放飞心情,净化灵魂……
4、感觉:离岛·微城·慢生活
“离岛·微城·慢生活”,是嵊泗近年才提出来的旅游新理念。这里的离岛,是指嵊泗的地理位置——远离大陆,远离主体;然而,花鸟岛即是嵊泗的离岛,也是我们此次下海岛进军营、做一天渔民当一天兵的主场。
花鸟岛,嵊泗人都知道!但像我这样没到过花鸟岛的嵊泗人绝对不少。
列岛旅游热是近几年的事。之前,嵊泗岛际交通极其不便,没有直通航班。本岛通小岛的航班一天一班,几个小岛弯来转去开,有风有浪就得停航;正常情况下,岛上看到的日报都是三天后的。秋冬季节,日报上岛成周报、半月报没人会奇怪。那时,航班船小行程长,加上外洋无风也有浪,晕船那事儿别提多折腾人,都能把胆汁吐出来,这种滋味真是八辈子难忘。故而,列岛上的人们大多呆在自己的常居岛上,一辈子没离开过常居岛的老人为数不少。
现在岛际交通便利了,不但航班多了,船大了船速也快了,感觉岛际间距也缩短了。打盹工夫,载着我们的轮船已靠上了花鸟码头。
坐上游览车,沿路插有“花鸟岛定制旅游”小彩旗,有些民舍门前也有。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宣传,更是一种标志。
我对定制旅游概念有些模糊,只知在国外非常流行,是一种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旅游模式,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行程,给旅游者带来最个性化的服务,即便只有一个游客。由此可见,花鸟岛已引进了国外的旅游模式。
听介绍:花鸟岛定制旅游,是县委县政府针对小岛观光考虑,目的让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控制上岛人数,留住花鸟岛宁静,让本岛村民过得舒服,让来岛游客玩得舒心。门前插有“花鸟岛定制旅游”小彩旗的渔家,是乡政府指定的民宿客栈,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全程一条龙服务,让游客静下心来享受休闲度假,一改以往游客上岛没人接待,走马观花,匆匆忙忙瞎转游状态。
我们从杭州经东海大桥到沈家湾,李柱山,小菜园,花鸟岛,一路下来,轮船越坐越小,停泊码头越来越小,陆地面积越来越小,距离大陆越来越远,距原生态渔岛越来越近,生活的节奏越来越慢;对“离岛·微城·慢生活”越来越有感觉了。
我突然想起做王刚访谈时,他说,现在的生活太躁了,特别渴望有那么一种关系能让人慢下来,能和时尚的符号拉开距离。花鸟岛,我敢说,确确实实可以让人慢下来,确确实实可以跟时尚的符号拉开距离……
5.阅读:花鸟,美在质朴
花鸟像一本搜索了很久、期待了很久的书。尽管岛小得可称袖珍,陆地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多点,岛上常住军民不足千人。
晚饭后,大伙顾不上一路车船辗转奔波疲累,顾不上军训后一身汗臭,顾不上夜间海风袭人寒,迫不及待想看颇有历史故事的灯塔。
夜走灯塔,黑灯瞎火,没有路灯的山道弯多坡又陡,很不安全。大家只沿着景观公路散步到岗墩,这里可以看到正在夜黑里工作中的灯塔;塔顶喷射出一道旋转的白光,射程很远,可达24海里,炽白如昼。因为有灯塔的照顾,不远的洋面上停泊着许多进出港船只;船灯闪烁,点缀了海的夜,减弱了黑的寂寞。伫立山岗,仰望夜空,漫天繁星灿烂,月牙洁净透亮;在市都实在难有一见,令人心旷神怡。而对于夜航船,灯塔才是最明亮最温暖的星。
我们住的花鸟会所,建在半山腰,临面大海,视野开阔;拉开落地窗帘,站在凉台便能欣赏海上日出。很遗憾,连续两天多云天,云实在太强势,活生生把太阳拖进云层给遮蔽起来,就是不让我们看到太阳动人的初妆。不过,没有日出的清晨,花鸟该清丽还是清丽,该迷人依旧迷人。打开门窗,眺望大海,听鸟儿歌唱,闻花草吐芬芳;让自己在鸟语花香中运动起来,深呼吸,自然氧吧绝不吝惜提供新鲜氧,足够洗涤肺腑和大脑的尘埃,令人心情爽朗。跑上花鸟山顶,把浅浅淡淡的海雾、轻轻重重的浪歌、隐隐约约的渔帆作为背景,拉近双眸焦距,俯瞰花鸟村全貌,真是如诗如画,令人似痴似醉,不想移步了。
花鸟岛,美在质朴,自自然然干干净净,石屋石阶石壁石路,原生态的旮旮旯旯里见不到垃圾,闻不到咸鱼蟹虾腥臭味;美在简单爽朗,实实在在,无需繁文缛节;美在安逸安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车水马龙的场景,只有简单的慢生活。“三天两夜”的定制旅游,从旅游层面而言,足够把花鸟岛慢慢地走个遍,看个够。但若想深层阅读花鸟,想走进花鸟岛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故事里,也非容易。比如百岁老人放映师,比如全国拥军模范和他的“老兵之家”,比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花鸟灯塔和守灯塔人的故事等等,我来不及一一细访。
去年到岱山作协文化走亲,参观中国灯塔博物馆时,对花鸟灯塔有所了解。花鸟灯塔与美国波特兰灯塔、法国阿姆德灯塔、德国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卡夫灯塔等世界灯塔相比,历史悠远不及,建筑美感也不及。但从个人感情来说,虽然不能与伍尔芙写《到灯塔去》时所倾注的感情相论,但被称之为亚洲第二大灯塔、远东第一灯塔的花鸟灯塔确确实实让我更为动情。尤其看到曾用于花鸟灯塔的那些实物,如1899年英国人制造的煤油灯(最早期的航标灯)和1929年英国马可尼公司生产制造的发电机等,如今仍然保存完好,实在让我很震撼,激活了想到花鸟看灯塔的冲动。
当花鸟灯塔实实在在地屹立在眼前时,我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比同行的年轻伙伴们更兴奋,更有乡愁在其中。黑白相间的灯塔,有着英式的优雅和简洁,见证了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纷乱和残酷,使用至今,令我肃然起敬。我大胆地攀登到发光的塔顶,鸟瞰海面,思绪起伏。当我想到代代守灯塔人的故事,想到他们艰辛寂寞的生活,我沉默了,兴奋渐渐退却,对灯塔和守灯塔人的敬重由然而升。
傍晚的太阳比白天笑得灿烂多姿。从灯塔坐游览车绕着景观大道走,沿路满眼海上千岛的风光。我并不知道这些星星点点的无人岛叫什么,只知她们都是列岛一族,在霞光中披一身黄红相镶的彩装,伴着潮汐涨落……
我是有福之人,跟大海有不解的情缘。此次下小岛,进军营,走渔村,做渔民,一路风平浪静。在大海的陪伴下,拥抱了夕阳、晚霞、星星、眉月,听鸟耳语,闻花飘香,品味海洋文化;在春光灿烂里,享受了离岛微城的慢生活,沉积了浪花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