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群岛杂志 > 海洋文学 >

海洋文学

花鸟灯塔,光柱穿透黑夜的叙说

                                花鸟灯塔,光柱穿透黑夜的叙说
 
                                                           文/金瑛
 
无边无际的海面,黑暗笼罩了一切。倏然,一束光柱穿透而来,茫茫海路因此有了方向,生命和航船因此有了保障。
这是灯塔的大美和大德。对于花鸟灯塔来说,140多年的积累,大美大德已经融入了海天。任何叙说都是多余。可是我还是要说——
 

这个有“远东第一”之称的灯塔,坐落在嵊泗列岛最东边的花鸟岛上。快船从泗礁出发,一路劈波,一个半小时后拢岸花鸟岛的南岙。从南岙先往北走,再往西走,再转向北。越走,风越猛,太阳越烈,恍惚有走向极地的感觉。
是的,这个西北角的山嘴,是花鸟岛的极地,是嵊泗列岛的极地,是祖国东海的边陲。再从这里往东移动一点点,就是公海了。
     转动经纬仪,可以在地理位置为北纬30度51分、东经122度40分之处,找到这个地方。
     这里是进出长江口的咽喉,是中外船舶往来的必经之地,是国际航线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这样的地方,必须要有一座灯塔。
大清同治九年(1870),清政府海关海务科在这里写下了它所做过的所有好事中,最有历史意义的一笔:它筹划在这里建造灯塔。
那是中国第一批灯塔中,规模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一座。
 

这座灯塔高高地站立于风口浪尖之中。
它的最高层,是一个巨大的会旋转的璃球体,用8圈三菱形水晶玻璃拼装的牛眼透镜就在墙体中,每一个的直径竟有近2米。穿透黑暗的巨大光柱,就是从这里放射而出的。
聚光灯把2千瓦卤素灯的光芒聚集成光柱,它每分钟旋转一圈,在方圆44.45海里的海面上,礁石岛屿无所遁形,航路畅行无阻。船员们称它为“夜海生命之光”。
在有雾的黑夜里,光柱被浓雾所阻,它就用声笛来提醒夜航的人们。这叫近距离声波导航。它每80秒连续鸣笛2次,声音传播范围达4海里之远。由于发出的声音呜汪——呜汪的,类似牛哞,当地人就戏称它为“老黄牛”叫。它是茫茫雾海中最美妙的声音。 
光柱横扫海面,声笛响彻云霄,它们为无数的航船带来生命的保障。
    花鸟灯塔的出现,不但改写了这一片海洋的历史,也改变了这个岛屿的名称。
    那个时候,这个东海群岛最东北部的小岛,名称一直在变来变去。石弄山,石衕山,花脑山,花鸟山…… 
现在灯塔出现了。海关方面把它登记为花鸟山灯塔。 
从此一名惊世,芳播海外。
 

无数次来到这里,无数次细细欣赏她140多年未曾改变的美丽。
它的塔身,上边黛黑下面酽白,黑白转换间透出异域风情。她以16.5米的高度呈圆柱形矗立着。不得不在她面前仰起头来,看她,也看云卷云舒。
走进塔内,沿着非常精致的铜铸小楼梯,盘旋而上,在经过30多级梯子后,从一个小门出来,一股猛烈的风会猛烈扑来,让你真正体会什么叫做站在风口之上。
这里是灯塔最顶层的檐廊了。放眼望去,大海寥廓,苍穹茫茫,一种登临的豪迈和孤绝的感伤,会让人顿生晕眩。
但是很快,这种晕眩会融化在灯塔塔基周围的绿色植物中。花鸟岛的名字有花有鸟,它是泗礁列岛中植被最为丰富的地方。羊须一样温柔的碧草,铺满了灯塔所在的整个山坡,一直延伸到海边,才被白色的浪花所取代。
灯塔的另一边,经常夕阳盘旋的地方,是一个古老的渔村,现在叫做灯塔村。村口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沙朴树,树下住着一位百岁的老奶奶。老人家的旁边,是一座年代悠久的妈祖庙。
它们是花鸟岛的另外一种叙说。它和灯塔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叙述。
 

灯塔的诞生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花鸟灯塔在这时代的大潮中成了中国沿海28座灯塔中的翘楚,被誉为“远东第一灯塔”。这座已经照射了140多年的灯塔,名声显赫,在国内乃至亚洲都是举足轻重的海路明灯。
无需否认,由英国人设计、建造和管理的花鸟灯塔,曾经是中国主权丧落的标志。但是当硝烟和对抗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这束穿透黑夜的光柱所含的累累伤痕,早已经进入了历史档案。历史是叙说的基础,但是不是叙说的全部,更不代表历史的未来。
花鸟灯塔的光柱和哞哞的汽笛,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出现在花鸟岛和它周围的海面上。
在这束光柱下,江海联运的汽笛鸣响得更加高亢,各色轮船穿梭不停,见证一个民族复兴的脚步日趋坚定。
在这束光柱下,积聚着每一个航海者内心的希冀,出发的人和回家的人都一样瞭望着前方那一抹曙光。
在这束光柱下,中国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都被照彻得一览无余。
所有的一切,在大海里,在光柱下,都在前行。
而花鸟灯塔本身,也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具有世界历史文物价值的灯塔,成为了一个信使,印上邮票走遍天下。
沉默的它,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叙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