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散文]厉敏:岱山老手艺
以前,因铁皮和塑料的稀缺,每户家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桶”,都是木质的。比如脸桶、脚桶、挈挡、凹斗、水桶、马桶、蒸笼等。制作木“桶”是一种特殊的手艺,打家具的木匠师傅不一定能制“桶”。专门制“桶”的师傅叫“箍桶”,或叫“箍桶匠”。木桶盛行的时代,高亭也有几家箍桶铺,每一家面积不大,一间小作坊,在墙壁上搭两台架子,上面放着一些已经加工好的各种木桶的成品,而屋中间,有一二人或二三人在那里现场制作。如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定制。 所谓“桶”,一般呈圆形,桶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漏水,这也是箍桶匠的难度所在。防止漏水的方法,一是材料的选择,一般来说,制作桶的木质要细腻、坚韧,不易开裂,一般以“梓树”为最优。其次,在制作过程中,桶的接缝要紧密,木板要有弧度,接缝面要有斜度,木板与木板侧面接缝之间,还要用钻头钻几个洞,用两头尖的竹签来相互联结,使木桶更加紧密。这就非常考验箍桶师傅的技术水平。第三,就是要用细竹条编成辫子状的圆圈或用打制的铁圈把木桶固定住。像东沙古渔镇那种直径三五米腌鱼的巨大落地桶,那一定要请高手精心制作。 当然,木桶如长期不用,也会干燥开裂,甚至散架。比如水桶,有一段时间没有挑水了,第一次去挑,水就会从四面八方的缝隙中漏出,本地人会说,水漏得像“晒篮”一样。水挑到家,已经所剩无几了,不过只要多挑几次,干燥的木板就会被水浸胀,水桶也会慢慢不漏了。但像马桶这样的日常用具,是不能随便让其开裂的,否则,里面的粪便漏出来,那可是臭气熏天。因此,马桶的材料要求更高,制作的工艺更加精细,而且有两道铁环或铜环紧紧箍住,所以马桶使用几十年都不会变形。有些木桶老化,也可请箍桶师傅上门修复,箍桶师傅会自带工具、材料上门议价、并当场维修,立等可取。
[群岛散文]厉敏:岱山老手艺
补镬补锅
过去家家户户用铁镬,特别是人口多的家庭,家里都有一只很大的铁镬,炒菜、煮肉、炸鱼都要用它。铁镬是用生铁铸成的,长久火烧后外表会有厚厚的一层煤灰,用户过一段时间就用铲子把表面的煤灰给铲去。很长时间以后,铁镬的外层氧化层会脱落,镬壁就会变薄,天长日久,因为镬铲撞击等原因出现破裂。这么大的一只铁镬,购买一只需要不少的钱,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老行当叫“补镬”,也叫“生铁补镬”。而实际上补上去的金属是铜质。
在高亭街的一些弄堂,经常听见“配钥匙,补镬——” 吆喝声,这是手工艺人走街串巷上门为当地居民配钥匙和补铁镬。高亭街沿港路一带,也有很多铜匠铺子。他们每天早上挑着担子来到码头边,挑子的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是一个小火炉。他们主要是为停泊在渔港的渔船服务的,什么小零件、小工具需要敲敲打打、焊焊锉锉的,就找他们;当然,他们也给当地人补镬、补锅。补镬时,先取碎铜块放在“甘锅”内,然后到炉火上加热熔化,在被补镬的裂缝处内侧用厚质布块贴住,然后将熔化的铜水倒入缝隙间,并迅速取另一块厚布将铜水压住。此操作需要有技术,当然也是熟能生巧。铜水迅速冷却变硬,填满裂口使之补漏。然后用锉刀或铲子将凸出部锉平,再用砂布把它打磨光滑。
不过,补过的镬子使用时得小心些,因为补过的地方毕竟不太平整,若用力铲动,会使补上的金属脱落。
据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回忆,还有一种古老的传统补镬方法,就是取瓦片把它敲碎碾成粉末,然后与猪肝搅拌,再掏成稠状,取之粘贴在铁镬的裂口外侧,表面会显得略厚些,虽不美观但没有关系,干透后有相当的粘附力,使镬不致漏水。
除铁镬外,还有一种大小不一的钢精锅,就是铝锅,在民间普遍使用。日子长了,这种薄薄的钢精锅也要氧化,出现破洞。那么补钢精锅的方法比较简单,铜匠师傅用一截铅条在火炉上烧热,用老虎钳钳住穿过破洞,再放在铁砧上用力敲打,直至铅条变成饼状,粘在锅底上,那么钢精锅漏洞被堵住使不漏水。有些人家手巧一点的,用牙膏皮剪出一截,用火烧红后,穿过洞口,用榔头敲打一番,也可止漏。
补缸补甏
瓷器破裂不能使用,比较可惜,特别是大件瓷器,如狮子缸、大汤碗等。一般经手艺人钉合后,仍可使用。补缸和补碗的方法基本相同。修补时,先将破件拼合,再用细绳把缸或碗的外面捆扎妥当,然后在裂缝两侧用极细的“金刚钻”钻成小孔,(故俗语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说法)取铜质“搭襻”(两端细尖,中间扁平),把细尖两端作小钉状,插入两边的小孔内,外侧轻轻一敲,使之拉牢。
根据瓷器的大小,及钉合的部位,用铜钉数枚,即可将破裂的地方牢固拉住。最后揭开绳子,缸或碗的破裂处已经复原,人们可继续使用至数年。当然,外观上不太好看,但不影响它的使用,缸装水不漏,碗汤卤不渗。这种钉碗的工艺,乡间有一首“谜语”说得非常形象:“亲兄弟,各自开,前门似有‘郎中’来。铜家姑娘和一和,解开麻绳把家过。”
甏为陶器制品,质坚性脆易碎易裂,受碰撞或冬天水缸结冰等原因也会导致器物碎裂。特别是粪缸,放在露天,最易结冰冻裂,故十有八九都是补过的。手工艺人首先要在缸的裂缝处凿出一条较深的沟,然后在沟内填补用盐水调和过的极细的铁砂,这道沟被铁砂填满后再用草木灰覆盖表面,使之吸水干燥。若碎裂面积较大,也像补碗那样要在缝隙两边凿洞加上铁襻,使之牢固。一般补后十天半月铁砂生锈与陶片粘连在一起,就可以盛水了,不再发生渗漏。
钉碗补缸艺人还会在瓷器上凿字。以前,碗是家里重要的器物之一,一般碗缺个口,或裂一条缝,都不算什么事,仍要继续使用的。除非破裂了,也就叫人修一修,并不碍事。每家每户的碗筷数量也是有限的。一旦遇到某户人家有红白之事,需要家里办席,那么碗筷不够,就向邻居去借;有时一户不够,得从多家借入。当归还的时候,不免发生一些差错,甲家的碗和乙家搞错了,弄得双方都不愉快。于是,给碗凿字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我记得,我的外婆家和我家的碗都凿过字。
在碗底就凿一个字够了,当然是某户人家的姓氏。也有都是一个大姓的,容易搞错,那就凿户主名字中的一个字而已。凿字就像现在的纹身一样,拿一个钢做的尖凿,用小榔头轻轻地敲击,一个点一个点过去,慢慢地一点一点就构成了某家主人的姓氏笔画,然后用特殊的“墨汁”一抹,这个字就成了,怎么洗都洗不掉。这个字有的人家要求凿在碗底,有的则要求凿在碗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