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推文 >

群岛推文

[群岛散文]许成国:话说衢山岛

[群岛散文]许成国:话说衢山岛

衢山岛地处太平洋西、东海之湄,长江出海口与杭州湾口交汇处,历史上,是中原王朝连接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重要航海节点。在这个航道上,秦朝徐福东渡时走过,唐朝鉴真东渡时走过,北宋时日本和尚成寻参天台山时走过,明朝郑和出使西洋时走过,路允迪、徐兢赴高丽等还有许多的官员、商人都走过。

 

 

 

 

✤  一把石钺,“舟山王”的考古侧影

 

 

1978年,一个很普通的夏日,培荫村村民方贤忠等在孙家山掘地时,发现了一些陶片、石器、兽骨及蛤蜊壳等。看着地上这些散乱的瓦罐,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也不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但他感到有些不寻常,于是向村里说了,村里也说不出所以然,但还是在第一时间作了上报。很快,时任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明杰与舟山市博物馆馆长陈金生等来到现场。

由此,衢山孙家山,这个舟山群岛现今发现的最早的部落王国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孙家山遗址约400平方米,地面的文化层堆积厚度为30~105厘米,在此界域中,出土了八十余件较为完整的石斧、锛、凿、簇、刀、破土器、耘田器及夹沙红陶、鼎、盆、罐、象鼻形陶支座、泥质灰陶豆、簋壶等,其出土的标本约占后来舟山博物馆史前文物展区的半壁江山。

河姆渡时期后期,从河姆渡或田螺山方向分裂出一支原始部落。一天,这位部落的首领登上达蓬山,看地理、卜风水、观星象,发现东方有很多神秘的岛屿,那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于是,他决意向东,伐木,砍竹,制作了独木舟和竹筏,并选定在七八月份西南风时节渡海东行。这位部落首领就是未来的“舟山王”。

戴着羽冠,迎着海风,“舟山王”和他的部落顺潮向着大海进发。那一刻,他手执“石钺”,那“石钺”的柄端几与肩平,显得威武而神勇。他深信,自己未来的领地将会广阔而美好,并福泽子孙。

越过七姊八妹岛,涉过灰鳖洋,他们进入岱衢洋。受潮流与风向的影响,他们进入到衢山岛,在培荫村一带泊舟上岸,只见西南高山耸峙,周边山岗蜿蜒,岸上飞禽起落,野花飘香,不远处一条山溪涓流淙淙,正是营建部落的好地方。从此,他们在衢山岛上结茅搭棚,耕海牧渔,点燃了衢山乃至整个舟山群岛的第一星文明火种。

岁序周复,花开花落。千百年间,这个部落逐渐从孙家山这一中心聚居地向周围两三两公里区域内散居,分析出后来的培荫遗址、蛤蚆山遗址这样的小部落,其中一支向北,横渡到嵊泗的黄家台遗址;一支穿过岱衢洋,来到岱东的大舜庙后墩遗址、东沙的北畚斗遗址及新河墩遗址,最后,在马岙遗址上栖居下来。也许,“舟山王”永远留在了衢山岛,也许又越洋过海,到了其他遗址地,但有一点非常确定,“舟山王”在孙家山的足迹成为迄今发现的舟山群岛最早的人类生息的侧影;衢山,在新石器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集军权与神权的“舟山王”,而孙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钺正是一个有力而明确的证明。

通过考察,考古专家发现,孙家山遗址的年代有早晚之别,“从所出陶器,如盆形鼎、釜形鼎,以及豆把上镂空装饰与三棱形、鱼鳍形鼎足、石斧、有段石锛等,多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相同,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那件象鼻形陶支座,正是以田螺山为主的河姆渡文化的标志性器物,迄今为止,舟山群岛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

而“双壶鼻、夹砂陶缸、石破土器、石耜冠、石钺、带把石刀等等则明显属良渚文化遗物”,尤其是其中的一把石钺,长12.5厘米、柄端宽7.6厘米、刃端宽8.1厘米、厚1.1厘米,背部直,刃部圆弧,近柄端处有一个对钻圆孔,使用了管钻对打孔技术,孔径为1.3厘米。石钺淡黄色,石质不纯,间杂褐色斑点;器形规整,通体磨光,呈现出良渚文化时期的明显特征。

从这些文物的数量和品种来看,“此主人是有相当身份的”,9件石钺,基本没有使用过的痕迹。钺具有等级观念、宗法礼制、战争掠杀和宗教意识的意义,是神权、军权的象征,是身份、等级的标识,在新石器时代,谁拥有钺,谁就拥有权威和尊严。《尚书·牧誓》载:“(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也有类似的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纣乃许之,赐(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这重要而珍贵的石钺,或因祭祀,或因陪葬,竟都留在孙家山遗址。

从舟山已发掘的各遗址来看,衢山孙家山遗址的文物数量最多,显示的年代最久远,显示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深深印痕。先民们制作了陶质的鱼轮,还开始用网捕鱼;又根据捕鱼的需要,制作出网用沉锤——这些具有海洋特征的渔用具和饰品,正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在孙家山遗址相互碰撞与融合,由此点燃了衢山岛乃至舟山群岛新石器时代的第一抹文明星火。

如果说,磨制石农具、渔用沉锤和各种陶片等说明,衢山岛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那么,到唐宋元时,衢山岛进入到一个昌盛期。光绪34年( 1908年),衢山皇坟基掘出的“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上叙录了广平人程氏留居于此,死后葬于此一事,揭开了尘封于时光深处衢山历史的一页。

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衢山遂遭委弃废止。清初,为防御郑成功进攻,朝廷仍诏行“海禁”,坚壁清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逐渐弛禁。到清康熙末叶,朝廷敕改名为“衢山”,但衢山岛仍未能与舟山其他岛屿同时展复。

至“道光年间,海上有事,滨海渔民避难入山,结茅而居,种植为命,渐而人烟日盛,海上日繁”,光绪《定海厅志》载曰,那个时候,“该山烟户已不下二千有余”。光绪元年(1875年),浙江巡抚杨昌淩稟请开垦衢山获钦准。光绪四年(1878年),衢山展复,始设衢山庄,隶属定海直隶厅蓬莱乡。至此,衢山岛正式纳入朝廷管治。此时岛内已达3395户,13888人。

朐山海禁近五百年,历史几近荒废,人文几近荒芜,社会自然野性,民风强悍。当民国初年诗人叶尔良发出“出岫岱云零落甚,翻教衢岛擅繁华”之慨叹时,其实,那时衢山岛腹地早已经失去良港之利,渔船大都泊于岛斗岙,留给岁月深处的似乎也只有“大黄鱼汛”时的繁盛景象了。

 

 

✤  两个传说,瀛洲的地理意象

 

 

俯瞰衢山岛,岛呈长块形,陆域面积62.9平方公里。岛西南部原为港湾,腹地深阔,岛形似朐,故而得名“岣山”“朐山”。在宋宝庆《昌国县志》、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和明天启《舟山志》等地方史志中,衢山岛均有两个标注,一“西朐山”,一“东朐山”,其中东朐山包括岛之东部、中部和西北部,山势较缓;西朐山较小,为观音山区域,山势高耸。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西朐山,在县北四百里。耆旧相传为仙人所居。”又曰:“东朐山,在县东北七百里。耆旧相传为仙人所居。”而东西两朐山之间,因了潮涨腹地,宜于隐蔽泊船,历来是航海船只锚泊栖歇之优良港湾。

因了山海沧桑,潮间带退缩,至元、明,海道淤塞,港湾淤积,岛西南连成滩涂,沉浮于东西两朐山间的枕头山、横勒山、老鼠山等海中高地也连成一片。而观音山由着岱衢洋之地舆与山势,山上经常现云雾缭绕、奇异瑰丽之景象,故被视为神仙居住之瀛洲、岱舆。

除了“观音驾雾”之胜景,衢山岛的地形地貌还有两大奇景,一个是海上“半港混水半港清”,一个是陆上“一列长岛分两半”。在衢山岛海域,每到七八九十月份,常能看到西南半港是混水,东北半港是清水。钱塘江、长江的淡水泾流到这儿已流了一百多海里,成了强弩之末,与东太平洋的海水交汇。这时节,刚好南来的一股洋流横向流经岱衢洋,相互交织在一起,却又像是被刀切割一般,一线之间,浑与清泾渭分明,黄与蓝两色乍现。这是别处难以见到的奇观。

衢山岛为西南—东北走向,岛外缘群峰毕立,中间呈沟状之盆地,稀奇的是北缘群峰,那儿是形成于7亿年以前的前震旦系陈蔡群浅变质岩,并且裸露着大量的花岗岩;南面诸峰为中生界上侏罗系磨石山祖火山岩系,是1.35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层。这两种地质在中间呈断层接触,好像是两个板块拼在一起,非常分明。“一列长岛分两半”,这种地质、地貌出现在平均只有6公里宽的小岛上,是个奇观。

衢山岛之西南,群峰巍然,海拔200米以上山峰有10座,最高的观音山有315米,是舟山群岛东北部的最高峰。全岛四周环立着168个岛礁,这些山峰、岛礁,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许多肖形山、肖形礁、肖形岩、海蚀岩、风蚀岩,比如十二生肖的肖形岩石,在衢山岛上都能找齐,移步换形,鬼斧神工。岛之南,从高处看,极像是一幅龙凤呈祥图;南缘,东西走向的群山连绵,似一条青龙,西南侧的观音山诸峰,又像是一只刚从远处飞来栖息的凤凰,其尾羽还在水中呢。

对衢山岛奇异的地形地貌,至今还流传着两个传说,一个是“胡止踏衢山”,说是很久以前,衢山岛是海中平地。有一天,玉皇大帝下得人间,看到衢山地平坡缓,非常空旷,他想,要是在平地上增添几座小山,景色会更好,于是便叫“踏山神”胡止到衢山来踏山三天。可胡止没听清楚,将踏山三天听成了踏山三年。三年踏下来,衢山成了七高八低、坑坑洼洼的样子,有三关七门半、九坑十八岙;山内山22座,山外山19座。胡止回到天宫复命去前,觉着这么多山,今后百姓记不住,怎么办?于是按山的形状给取了名:老鼠山、牛头山、雷公山、太平山、枕头山、哈巴山、樟木山、凉帽山、岛扎山、紫金山等,这就成了衢山的地名。

衢山是传说中的“瀛洲”,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中称“瀛壶”,海上五座神山之一。“瀛壶”是太上老君所使的一把茶壶。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有一次,太上老君施了法术,把孙悟空装进八卦炉中,想用“三昧真火”把他烧死。烧了几天,看炉中没了动静,太上老君一手拿茶壶,一手去掀炉盖,想去探个究竟,没想到孙悟空根本没被炼化,一下子蹦将出来,把太上老君撞倒了,太上老君手中的茶壶也掉落下来,落到东海中砸碎了,那壶体就成了衢山岛,壶嘴和壶把打碎后,落在北边的成了小衢山、黄泽山、双子山,东南边的成了中街山列岛上的大小长涂山、东福山等。孙悟空余气未消,将天庭上的许多东西都打翻了,这些东西坠落在东海,成了衢山岛周边的小岛小礁,于是有了鼠浪湖、鸡冠礁、羊洞、海虎礁,还有木屐礁、水桶礁、三星岛等。那些传说的背后,隐喻的正是衢山独特的山岛山貌。

衢山岛虽偏隅一地,但因了山海要冲,许多历史星光闪烁其间:隋朝时,骠骑将军陈稜奉命伐流求,途径衢山,在此刑马祭海,并建有最早的“陈大王庙”;唐朝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弘扬中原佛教,其中有三次途经衢山;宋末遗臣张世杰在南宋即将灭亡时,曾率一支船队孤军驻守岛上,与元军抗衡达半年之久;元末明初,义军首领陈友谅死后,在各地建了好几座疑冢,其中一座就在衢山岛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