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散文 >

群岛散文

青岛的岛

                                                       青岛的岛
 
                                                                                     郑锐
 
在青岛,与“飞阁回澜”并称为前海双璧的,是“琴屿飘灯”。实际上,历史上不管是评估青岛八景也好,还是遴选青岛十景也罢,“琴屿飘灯”也许是唯一从未落选的景致。
琴屿所指的是小青岛,飘灯自然是指岛上的灯塔在夜幕中明灭之间的景象了。小青岛原名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德国租借胶澳后,青岛成为了城市的名称,小岛被称作阿克那岛。日占青岛后,小岛又被更名为加藤岛,但是青岛人仍旧称其为小青岛。其实对于一座 0.024 平方公里的小岛而言,小青岛又是多么贴切的一个称谓啊!
从空中俯视,小青岛的形状像极了一把古琴,所以很早以前就有了“琴岛”这个别称。可是后来“琴岛”这个称谓又一次被城市相中,小岛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不过现在想来,一个小岛的两个名字都与城市结缘,这种荣耀已经足够使其成为这座城市中殊为显赫的一座岛屿了。
如今,小青岛上那白色的百年灯塔昔日的军事功能已经退去,整座小岛成为一座公园,一座小巧的、精致的、富有灵性的海上花园。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从东北绵延到西南的海岸线全长有730多公里,从这漫长的海岸线望向一望无垠的大海,除了波涛汹涌的浪花,就是一个个散布在距离岸边或远或近,面积或大或小的海岛了。
胶州湾古称“少海”,青岛主城区位于它的东岸,而黄岛则位于西岸不远的海面上,因为岛上荒芜、土石赭黄而得名。战国时期黄岛属于齐地,故又称齐伯岛。黄岛与胶州湾东岸的团岛隔海对峙,相距4.5公里。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里,黄岛进行了大规模的拦海造田,而且在黄岛的西端筑成两条岛陆相连的拦海公路大坝,使之成为陆连岛。随着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的相继建成通车,过去一度“青黄不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
今天,黄岛及周边区域已经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
黄岛的海域内有一深达35米的深水凹地,非常适宜建设深水港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黄岛已经先后建有东营至黄岛的输油管线、胶黄铁路、胶州湾高速公路、黄岛发电厂、前湾港和黄岛油港等基础设施。今天,黄岛又建成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座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而武船重工、北船重工等大型企业的入驻,又使黄岛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之一。
一碧万顷的大海,簇拥着的,是一个硬朗而又富有张力的黄岛。
在胶州湾北部有一座海岛,古称阴岛。相传秦始皇东巡,听说少海有一座莲花岛龙颜大悦,准备前去观赏。然而,行至莲花岛,不见莲花盛开,却见阴云蔽日,秦始皇龙颜大怒,一气之下称其为“阴岛”。又传亦是秦始皇东巡途径少海,远望该岛“绿荫葱葱,荫凉歇息之佳地”,于是赐名“荫岛”,后人为书写方便,才改“荫”为“阴”。
那时阴岛还是与陆地并不连接的海岛,100多年的沧海桑田,胶州湾的海潮逐渐退向远方,于是阴岛与陆地连成一片。青岛开埠后,阴岛曾经一度以盐业闻名,当时阴岛生产的食盐足够整个胶澳租借地的居民食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在游览过阴岛之后,于1935年写出了散文佳作《阴岛的渔盐》。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阴岛改称红岛。后来,很多那一时期更改的地名又陆续改回原名,红岛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红岛蛤蜊被誉为“青岛第一鲜”,“哈(喝)啤酒、吃蛤蜊”是青岛人的最爱。不信吗?是个青岛人,就会那句经典台词:“挖蛤蜊红岛齐(去)挖,一挖一麻袋!”
今天,位于红岛的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获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胶州湾畔,北岸的红岛、西岸的黄岛和东岸的青岛构成“红、黄、青”品字形架构,共同支撑起大青岛的发展格局。
 
灵山岛,又名水灵山岛。据《灵山卫志》记载:灵山岛,在卫城正南海中,嵌露刻秀,俨如画屏……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名灵山。
即便是很多青岛土著,竟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这座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灵山岛以其513.6米的海拔高度,成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它也是位居台湾岛和海南岛之后的中国第三高岛。灵山岛还以7.6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和20公里的环岛海岸线,问鼎青岛范围内最大的海岛。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灵山岛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1973年,岛上出土了先秦时代的环纹铜鼎、铜锛、陶片等珍贵文物,表明当时岛上的文化、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灵山岛上植被茂盛,林木覆盖率超高,层峦叠嶂,曾被列为“胶州八景”之一,名曰“灵岛浮翠”。一直以来,灵山岛的两大经济支柱,一是海产养殖业,以海参和鲍鱼为主,另外一个就是旅游业,目前年接待量可达10万人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积米崖港到灵山岛城口子码头的航线常年开通,灵山岛距离大陆不足6海里,单程用时仅半小时。前些年,这条航线主要用于岛上居民出入,如今八成以上搭载的都是游客。
灵山岛上有56座山峰,奇峰相连。最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灵山岛最南端的“老虎嘴”。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日之时,“虎口含丹”的神奇景象就会出现在岛、海之间。除了老虎嘴,岛上还有一处景点叫背来石。几处景点之间虽然可以乘坐电瓶观光车往返,但是因为距离不远,徒步前往也无不可。
 
在青岛市区东部,放眼望去,海面上有一座海岛,它就是距离大陆不到15公里的大公岛,因其最高点的海拔为120米,成为居灵山岛之后的青岛第二高岛。
大公岛东西长、南北宽,岛的形状酷似金字塔。岛上有800多米滩头,其余地方多为悬崖峭壁。
大公岛周边水域的资源十分丰富:鲈鱼、鲅鱼、比目鱼、海参、鲍鱼和其它贝类应有尽有,可谓青岛的近海渔场。同时,大公岛还是青岛范围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成群的候鸟迁徙之时,都会在大公岛上停留一段时日,每当这时,群鸟集翔的壮观场面,就会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大公岛不愧是候鸟的天堂。有文献记载,大公岛上鸟类资源丰富,是众多海鸟的栖息地,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鸟类9种,二类保护鸟类38种,亦是迄今已知的黑叉尾海燕、白额、扁嘴海雀在国内最集中的繁殖地。
大公岛上的土质,都是多年风化的沙土,虽然平均土层不足0.5米,但是植被茂盛,拥有各类植物200多种,其中最多的还属黑松和刺槐。岛上还有各类昆虫120多种,其中不乏已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列入《世界濒危凤蝶红皮书》的珍稀物种碧凤蝶。
斋堂岛因为“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故而得名。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位置只有大约700米,所以在天晴的时候,从琅琊台上看去,斋堂岛好像近在眼前。从琅琊码头乘船前往斋堂岛,单程只用七八分钟光景。
斋堂岛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分为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有居民300多户,以渔业为主。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中有多处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坑道工事,走在里面你会感到冬暖夏凉,而且称得上别有洞天。山南头海边的黑石洞和随潮涨潮落而显露隐没的彩画礁石,更是别有意趣。
如今,渔业仍是岛上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但是靠天吃饭的捕捞业正在逐渐进化,小船变大船,十几艘400马力的钢壳船开始领衔捕捞业,目前,靠技术的海产养殖也在不断提升,这让很多世代靠出海捕鱼为生的渔业户甚至卖掉了渔船,投入到近海养殖行业,这样人身更安全,收入也更稳定。
海洋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以其绿色、环保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波浪能和潮流能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目前,斋堂岛还借助中国海洋大学的力量,实施了海洋能发电项目。整个项目完成后,斋堂岛上300多户居民就可以享受完全绿色、环保的电力供应了。
沐官岛比斋堂岛更往南,面积也更小。作为青岛市最南端的海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岛上地势平缓,最高海拔仅12米。沐官岛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诸城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琅琊之时,凡要觐见秦始皇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沐浴更衣,因此称作沐官岛。
沐官岛上“一大怪”,就是退潮时候岛的北侧与对岸陆地连接的海路会水分两路,犹如《西游记》中流沙河的现实版,人们可以从至少有五六米宽的沙坝上徒步穿过大海到达对岸的陆地,退大潮的时候,就连拖拉机都可以畅通无阻。
上世纪70年代,沐官岛上曾经出土过大量的宋代刀币,足见其历史久远。岛上渔民众多,每年都有“除夕迎龙王,正月十三送龙王”的习俗,此时渔船上的大红对联多为“船头无浪起,鱼虾装满仓”这样的字句,对仗虽欠工整,但是渔民的心愿却十分显见。
与其它海岛相比,沐官岛最为神奇的则是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村民挖井20多米,就有淡水饮用。也正是由于岛上的淡水资源丰富,在开发沐官岛的方向上,沐官岛水库被列为青岛市“十二五”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及水资源保障项目。水库建成后,主要将向董家口港区及临港产业区提供工业用水。剩余的土地,一是可能作为水库的管理用地,再就是可能作为历史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这样一来,沐官岛上的居民将会面临着搬出海岛的局面。
未来的某一天,那些搬出沐官岛的居民,一定还会怀念那些岛上的时光吧。
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如果不是田横公元前202年因不肯向刘邦俯首称臣并且随后自刎而去,如果不是他留在岛上的五百部众闻讯追随田横而死,今天即墨的田横岛,也就不会被称为田横岛了。
1930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完成了一幅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名作——《田横五百士》。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田横岛位于崂山湾的北侧、即墨的横门湾内,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岛上有东、中、西三个小的自然村,现有居民1000余人。以前岛上居民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现在则以海产养殖和旅游业为主。
今天,齐王田横像屹立于田横的最顶端,与之相伴的是田横五百义士墓。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田横岛旅游开发曾经盛极一时。如今热潮退去,田横岛又恢复了平静。当然,如果您喜欢寻古访古,田横岛仍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长门岩岛群有北岛、南岛、七星岩和西坨子4座岛屿组成。其中北岛最大,岛上生长着近500棵耐冬,而且不乏已被列入“古树苗木”的百岁耐冬。特别是在崂山太清宫的“绛雪”香消玉殒之后,北岛上编号为227号的耐冬以800多年的树龄一举成为大青岛的“耐冬王”。远远看去,这株长在高处的耐冬王遮天蔽日,仅树干的分支就有二三十条之多,真有一种独木成林的感觉。
因为岛上耐冬繁多,再加上耐冬王的存在,北岛也由此多了一个雅号——耐冬岛。还有传说称,张三丰年轻时与一红衣女子在崂山相识,多年之后遍寻不见,后来得知红衣女子已经去往长门岩,待他来到长门岩,只见岛上满是盛开的耐冬,原来红衣女子乃花神化身,于是张三丰就将耐冬带回了崂山,也就是当初他们相识的地方。
这种美景早在《聊斋志异》中就有稽可考:东海古迹岛,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凋,而岛上古无居人,人亦罕到之。而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更有这样的记载:明初,辽东人张三丰,自海岛上移植耐冬于崂山下。有专家考证,这里所指的海岛就是长门岩。西汉时候,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一时传遍八方,“长门”一名开始为世人所接受。
当地人称麦岛为小麦岛,虽然面积不足0.16平方公里,最高点的海拔也仅有30米,但仍旧使其成为青岛市区沿岸的第一大岛。
麦岛的形状是南宽北窄,东南沿岸遍布礁石,岩壁陡峭,西北则坡度平缓,岛上生长着黑松、刺槐、泡桐、柏树等多种树木。
关于麦岛一名的由来,一直以来有着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前两种说法来自于岛碑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因为原先岛上遍生青草,犹如麦苗,故名“麦岛”;第二种说法是该岛距离墨水河不远,曾被称为“墨岛”,在青岛方言中,“麦”“墨”同音,后来,“墨岛”逐渐演化成“麦岛”。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大麦岛村前方的海域里有着一黑一红两座小岛,红者如赤故名“赤岛”,黑者如墨故名“墨岛”,还是因为“麦”“墨”同音的缘故,逐渐变成了后来的“麦岛”。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麦岛海洋观测站和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麦岛实验基地等涉海的科研单位陆续登陆麦岛开展工作,岛上才有了淡水和电。
1960年,一条堤坝链接了大麦岛村和麦岛,也使麦岛成为人工陆连岛。农民上岛种地,再也不用等待潮汐的时间了。
2018年,上合峰会在麦岛不远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于是这也成为麦岛脱胎换骨的一大奇迹。不仅那些废弃多年的渔船不见了踪影,而且经过整治的麦岛鲜花盛开、草木葱茏。一座近岸的海上花园,活色生香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青岛是一座岛城,虽然很多青岛人并不接受这种称谓,甚至上升到城市格局的层面讨论经年。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那些散落在青岛海面上的60多座岛屿,犹如一颗颗珍珠,共同构成青岛的海岛谱系。
青岛的岛,环抱于海,是海的一部分,大海有多生动,青岛的岛就有多生动,大海有多迷人,青岛的岛就有多迷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