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古巷
穿越时光的古巷
莫景春
徜徉在东沙一条幽深的小巷,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行。
一块块青色的石板像是遗落在时间深处的斑点。坚硬的石面已经被岁月磨得深深地凹了下去,还努力地泛着冷冷的青光,大概是横秋的老气吧。任何坚硬的东西都经不起柔软的时间的浸泡,慢慢地变软,慢慢地融化,就像这脚下的石板。想当初,这些有梭有角的石板被铺到这里的时候,是如何的霸气:宽大而平整的石面,狠狠地压住身下那些凌乱的小石头,还有那些疯长的野草。一块接着一块,把这原本是坑坑洼洼的路面填成光滑平整。一眼望去,这石板路就像是滑亮的绸缎,闪烁着荣耀的光芒。青青的石板路在仄仄地爬着,一块挨着一块,不离不弃,雨水和岁月将它们洗刷得干干净净,无情的岁月也把原先平整光亮的它们雕琢得坑坑洼洼,仿佛是昨天残留的梦痕。深深浅浅的印子,记录着祖祖辈辈的脚步。石板已经被磨得没有棱角,有些圆滑,像是经历了风雨沧桑而有城府的人,很是世故,总是阴阴沉沉的。石板是青色的,又有些苔藓缠缠绵绵地爬着,裹住了石板的身子,让它有些窒息。
一行行深深浅浅的坑洼仿佛在诉说过去长长短短的故事。这里曾是纷繁华丽的商埠,这里的黄鱼鲜美无比。这里四面环海,商埠云集,出海的进岸的,熙熙攘攘。珍贵的海鲜遍地都是,贩卖的购买的,南来北往,看看那些迎风飘扬的酒旗,就知道当年的热闹了。这些店名招牌大多是繁体字的,一笔一画,缠缠绵绵,犹如延绵悠长的历史,回味无穷。听说这里每天来往船只数以千计,商人数以万计,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观赏无尽的美景,品尝鲜美的黄鱼。红蓝黄绿,各色国旗,迎风飘扬,五彩斑斓。这里最中国东海有名的海产品交易地。
这里的白墙黛瓦也受不了岁月的折磨,渐渐褪去鲜艳的色彩,像是成熟稳重的少妇,一点都不想张扬。灰白的墙一面接一面,隐隐约约地涂有些字,但已经都模糊不清了。墙都会长着一张会说话的嘴,默默地讲述一些时代的心声,比如前些年赫然醒目但现在已暗淡无光的标语“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小孩”,还有“再苦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些话语时时在提醒人们该做的事情。这小巷的白墙渐渐沉默了,目睹着岁月的沧桑。它似乎领悟了人生的一些真谛,不停地反思。但这沉默却压抑不住墙内爽爽朗朗的笑声。倚靠在这坚实的墙壁,聆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毎个行人都会感觉到这里的幸福和安乐。咿呀一声,沉重的木门打开,墙内满屋的欢乐冲出来,感动着随意走动的人们。一家人围坐桌边,快快乐乐地享受美食。飘逸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满桌的食物让人眼花缭乱。老少谦让,和和美美。即使碰不上如此美好的共餐场面,你依然会看到小孩在庭院里尽情地玩耍,或者踩着小车子或者做一些游戏。总之,厚实的白墙是遮不住小巷人家满满当当的幸福。
屋顶上的瓦片就更见沧桑了。我见过刚出炉的瓦片,有些赭红,有些灰黄,结实漂亮。古巷里的瓦片已经被岁月涂染成黛青色的了,有些许灰暗。细细看时,还看到灰蒙蒙的一层灰泥。有些细小的苔藓悄悄地爬上瓦片,理直气壮地长着。是岁月给它们強大的力量,即使是烧得坚硬的表面也被腐蚀,成为自己成长的沃土。甚至是有些瓦片都残缺了,烂了,小草便迫不及待地扎根。习惯了低洼的小草,能高高地爬过人的头顶上,甚至达到人高不到的地方,能不预示着一种不祥吗?我不知道一棵孱弱的小草如何爬那上高高的屋顶,而且能在坚硬的瓦楞中深深地插入纤细柔弱的根,是风无意中把它带过去的,带去它的梦想,让梦想在屋顶开花?抑或是一只调皮的小鸟衔着一粒草种子在做游戏,而幼稚的小鸟却不知老奸巨滑的小草在圆圆的种子里包裹着它不可告人的企图。
巷里的人踽踽独行,脚步落得轻盈盈的,生怕惊扰了一巷子的幽梦。眼睛默默地看,把这一切的古朴美深深地藏在心里。嘴巴紧紧地闭,生怕美景勾起内心的激动而压不住的发声。美景不需要品头品足,说三道四。
也许总是黑白色调,感觉有些沉重,那门口一盆盆碧绿可眼的盆栽让你眼睛一亮。矮矮的小小的花就栽在碗大小的瓷盆里,努力地开着花,吐着若有若无的芬芳。缸一样大的盆里则种着繁茂的小树。跟着墙比高的小树长得很有气势,绝不亚于在山野里生长的花草树木。即使巷子里的阳光不怎么充沛,但小树还是紧紧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缕缕阳光。它将自己婆娑的树影投到纯白的墙壁,像是一幅极富暗示的抽象画。这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花草树木也安安静静的,默默地看着这来来往往的行人。
最抢眼的莫过于一排排的红木门。巷里的房子一律是砖木结构的,上下两层,正面都是涂着红色的木门。国人都喜欢红色,大概是因为红色寓着吉祥红火的内涵。谁都希望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的,那生活在这美丽渔岛的人自然如此。年长日久,海风吹拂,红色已经消褪了不少,露出微黄的木质,散发着沧桑的气息。
这是人们用来靠船的锚,……我看到几个锈迹斑斑的钩状铁器,想想究竟是什么东西。岱山朋友热心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毕竟博物馆里收藏的东西年代有些久远,你根本想不到它最初的样子。这些简陋的物件让我们更加钦佩那些渔民生活智慧和与艰辛作斗争的坚韧。
走进了古巷里的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那古朴幽远的气息更加浓郁。简单的几块木板加上几片布拼成的船只的模型,还有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让我这个从大山里来的人眼界大开。这是一座上百年的两层木楼,木墙木梯已被岁月染黑,拾级而上,吱吱有声。楼里展厅扇贝类鱼类琳琅满目,圆的扁的,长的短的,奇形怪状,把海里的珍贵的产品都呈现出来。人们像是大海里遨游过一样。
也许是怕古巷过于深沉,细腻的巷里人不时给灰黯的木楼点上大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暗示曾经辉煌过的古巷依旧精彩。红与黑的搭配,是最时尚最流行的色搭,是古代和现代的最好融合。望望高高挂起的奵笼,我们清晰地聆听到古巷前进的轻快的步伐.
细数着脚下沉稳的青石板,串掇起海岛不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