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印象笔记
古镇印象笔记
李慧慧
前童是什么
不知从何时开始,前童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那时候,我还不曾到过前童。但在我心中,已经有了前童的想象:气氛静谧,月色朦胧或者雨丝飘扬,在古老的青石板上,缓缓走着夜归的人,流水潺潺的小河有老妇或者少女在洗衣服。
九月,到了前童,我发现前童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那样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前童,其实就是一首诗,是一杯酒,是一段让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我们缓缓地行走着,是的,缓缓地,走在这里,你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自己的脚步。前童的街不大,那些小巷很小,总担心稍微胖一点的人会卡在某条巷子里出不来。虽然巷子很小,但每一条都有不同的特色,有些是平淡无奇的初看以为没啥看头,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味道,在平凡中透出一股宁静,一种岁月流逝的感觉,有些小巷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绿色的藤蔓来。据说,前童有九成人姓童,我起初有点怀疑,直到在旅游景点管理处看到安保人员的名单,全部姓童,想着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前童是一首诗。无论站在前童的哪个角落,在石桥上,在小巷里,或者在老旧的屋前,泛着古韵的院子里,看到的都是一首诗,美的让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里的古建筑,呈现的完全是江南的风情,“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灰墙黑瓦,小桥流水,碧水幽幽。家家门前有流水而过,家家门前有一块青石板桥,或大或小,青石板上有些绿色的青苔,或者从石头缝里伸出一些绿色的嫩叶来,溪水缓缓地流淌着,我们静静地行走着,似乎能听到那嫩叶舒展的声音。有的石桥下会有小小的石墩,我看到一个白花苍苍的老人,专心地蹲在石墩上洗着衣服,我们的走或留,与她无关,她并不抬头看我们,只是专心地清洗着她手中的衣服,她是这里活着的风景,也是一首属于前童生活的诗。我站在路边,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站在小巷里,或许也是游客,一脸的明媚,摆着造型希望同行的朋友拍个照片,其实哪里需要摆造型啊,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那个狭窄的小巷里,不说话,自成一首诗,自是一幅画,让人想起那个雨巷里撑伞的姑娘。
前童是一杯酒,流着浓浓的酒香,透着一种往事的味道,一种生活原本的滋味。就像那个蹲在河边洗衣的老人一样,他们本身便是古镇的景,在这里,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前童独有的气息,透着浓浓的清香。他们淡定地生活在这里,与前童融在一起,他们专心地做着自己手中的活儿,我们的走或者留,他们都视而不见,好像我们是不存在的。越是这样的漫不经心,越是这样的淡定,才会觉得这才是古镇的气质,淡定,安静,不动声色地度着自己的日子。
走在前童的某个角落,我忽然发现有种浓浓的熟悉感。童年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以为是因为相似的古建筑让我感到熟悉,细细回想,才明白,这里让我不经意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仿佛让我穿越到外公在世的时候。那个老家的古镇,有条古老弯曲的街巷,九月弥漫着芬芳的桂花香,午后三三两两的人坐在门口唠家常。
虽然古镇初看会有些雷同,但每个古镇总会有些细小的东西让人难忘,或许是那条悠悠的小街,或许是那些沿河而立的民居,或许是那些古朴的石板路,或许是那印在白墙上的斑驳痕迹,亦或许是那充满雅致的窗棂,或许是那个洗衣的老人,或许是那个站在巷子里的女子,它们凝固着时光,凝固着我们的童年,给我们一种童年的熟悉感,一种老家的归属感,一种难以抗拒的情感。
两次踏访石浦渔港古城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石浦,距离第一次隔了7年。粗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细看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或许是上次来的太匆忙没有仔细看,或许是年纪有所增长,心境不同了,总之,与第一次相比,这一次对这座古城更多了份熟悉,多了份了解。
对于象山,舟山人肯定是不会陌生的,起码踏入这片港口时,肯定是带着几分熟悉的。石浦渔港古城便位于象山,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夏天中温度较高的那一天,撑着伞依然无法抵挡阳光的入侵,没有想象中的海风微微吹拂的感觉,没有闻到海岛惯有的海腥味,虽然在港口停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小不等的渔船。问了同行的同事,均表示闻不到那种海岛特有的海腥味,纷纷猜测,或许是这个地方的清洁卫生搞的不错,或许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半岛,不像岱山是四面环海的。同行的都不是专家,对气候与气味以及城市地理的关系实在了解不多,也解释不清,只能用自己的想像力猜测着。
第二次去的时候,依然是夏天,但温度适宜,晚上甚至还有点丝丝凉意。因为前一天刚好是开渔节,一些渔船纷纷离开了港口,停在港口的船只并不多,显得有点安静。如第一次一样,依然没有闻到海腥味,却感觉到了一种熟悉,同行的朋友笑着说,像不像我们那边的港口。我一看,真的很像岱山港。上一次我居然没有发现?
第一次去的时候,虽然空气中没有海的味道,但小巷里透着海岛的气息。沿着石板路往上走,看到一位妇女坐在家门口,利索地织着渔网,仿佛手中穿梭的不是带着海腥味的渔网,而是在编织漂亮的锦绣华服。还有一位拿着针线,坐在巷子里穿针引线的女子,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那份气定神闲,很符合古城的味道。
第二次去的时候,没有看到织网的渔嫂,也没有看到穿针引线的女子,甚至我不能确定依街而设的那些小铺的老板是不是换了,但挂在某户人家门口的用贝壳栽种的兰花依然生机盎然,那些保留完整的院子依然保持着那时的模样,好像那些盆栽都没有换过位置。小小的四合院,依然留着渔港的味道,木质的房子,灰色的墙砖,古朴而美丽。
无论是第一次去,还是第二次去,总是能够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古”,这种“古”意,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从每一个细节渗透出来的。“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是真的没有虚假的成分。
第一次去的时候,在古城的某个展厅,看到一段文字,才知,象山与定海有非常大的渊源,有部分人是从定海搬迁过来的,古时候称作“昌国卫”,与宁波卫(附于宁波府城)、观海卫、定海卫(在现在的镇海)等一起并称为四大卫之一。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这座古城有种莫名的亲近。
第二次去的时候,依然喜欢这座古城透出的那缕韵味。徜徉在石浦的老街中,依昔可以看到明清建筑的丝丝风貌,甚至能够闻到属于渔贾文化的那种气息。这种连绵的气息不同于我们舟山群岛,同样是渔村,同样是渔民,同样是赋闲在家的老人,他们多了几份浪漫与灵动。
第一次去的时候,一位平时大嗓门的同事,不同自主地压低声音说话,似乎怕惊扰了这片古城的那种静。当然,古城的这片安静,不是沉默,是微风吹过贝壳的声音,是老人漫步小巷的声音。古城在一片浪漫中透着渔村特有的气息,那些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听着小曲,听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享受着曼妙的生活。
第二次去的时候,同行的朋友们,依然享受着这份慢生活。慢,似乎就是属于古城的节奏,充满着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一切都慢慢的,生活的节奏是慢慢的,老人的脚步是慢慢的,那条行走在小巷的狗也是慢吞吞的,望着这一切,我们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变得缓慢了起来。一种悠然自得,淡然宁静的感觉,一种久违的童年的感觉,一种依然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快乐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忘记了昨天还在为着一些琐事烦恼,忘记了办公室电脑前的琐碎。
鸣鹤印象
我们一行人,总有几个迷糊的,连我也是,一直嚷着“鹤鸣还是鸣鹤”,这说明,我们对它并不熟悉,也说明我们对它并不了解,直到当地的朋友介绍,才明白,噢,原来是鸣鹤。其实它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元、明、清、民国一直称鸣鹤乡,1950年才改制为鸣鹤镇。
鸣鹤的老街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一些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一些斑驳的墙面,提醒着我们它的历史。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显得过分白净,有的老房子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味道,有些老房子外面的墙面老旧甚至带着青苔。或许那些整理过后的墙面会让我们误以为这又是一座人工痕迹明显的古镇,可是墙脚是真实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以前保留下来的,它们像这镇上的老人一样,顽强地坚守在那里。当然,鸣鹤还有许多地方像所有的古镇一样,遗留着古镇特有的痕迹,比如一些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栋椽柱,一扇扇未曾整修过的木头的排门,一间间老旧狭小的店铺。
与一般的古镇不同,鸣鹤古镇有些旧居保留完好并不仅仅供人参观,还兼作他用。如果没有走进崇敬堂老宅,只看外面的青砖白墙和“国医馆”字样,会以为只是一般的展览馆,走近里面,才发现是实打实的中医门诊部。进入国医馆中厅,那里有供来客免费品尝的中药饮品,自取自用。再入内,一个四合大院,泛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高耸的马头墙,青青绿绿的各类盆栽,随意摆放的茶几,仿古的走廊,古色古香,如果不是看到那些在药铺前忙碌的医生,会误以为走进了旧时的哪个大户人家的院子。当然,把中医门诊放到这里,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鸣鹤古镇是中国国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崇敬堂更是当年国药巨贾商议集会之所。
在鸣鹤古镇,有座金仙寺,从远处看,觉得它的地方并不大,也没显得那么雄伟,别说比我们磨心山上的慈云庵了,连我家附近的超果寺都没法比,我在心里想着,当地作协朋友那么热情邀请我们来到这样一座小寺有啥意义?走近它,了解了它的历史,才觉得自己太小看它了,太忽视它了,太愧对当地朋友的热情了。它历史悠久,历代诸多高僧来过这里,据说弘一法师曾来此为寺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讲解佛学,他的《清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1942年,在这里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金仙寺也因此成为敌后抗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夕阳下的金仙寺,泛着金色的光,寺内古木参天,一派重绿叠翠,寺庙外的树木在夕阳下幻化成精灵般的影子,让人的心变得神圣起来,那一刻,觉得金仙寺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凡。是啊,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怎么会是平凡的呢。
金仙寺前面是白洋湖,夕阳下的白洋湖,水波荡漾,像一块大大的玉镜,在阳光下折射出莹莹碎光,闪闪动人。湖边是一排排的垂柳,柳条舒展着,在微风中与湖面的浮萍安静地享受着夕阳的温暖。夕阳下的白洋湖和金仙寺,在光的折射下,自成风景。你以为你看到了此处最好的景,换个角度还有更好的,你以为你手中拍摄到的是最美的,结果朋友的微信圈里仍有你没有看到的景。
古镇有些地方还在规划中,还在修整,在一条街上新与旧互相更换,有点零乱,但我相信那是为了最好的展现。
想在安昌古镇发呆
我想,每个去过安昌古镇的人,肯定愿意在那里住上几天,或许希望可以留的时间可以更长些。
我们一群人,边走边奢望着,哪怕给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也会非常开心的。只要有一天的时间,我们可以与闺蜜在带着顶棚的长廊下,坐在八仙桌上,磕着瓜子喝杯清茶,看乌篷船从河边缓缓开过,看拎着菜的老人淡定地从桥上走过,看美丽的女子迈着悠闲的脚步从小巷里走出来,看那条萌趣的狗懒懒地趴在地上呆呆地望着你。
与其它古镇商业气息浓郁不同,安昌古镇临街而设的商铺虽然也有商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生活的气息,他们与古镇相融,成了古镇的一部分。商铺都是老房子,沿街而设,门口便是流淌的河,弥漫着生活的气息。有一些老人,在河里撑着乌篷船,既是一种赚钱的手艺,也成为古镇的一道风景。商铺里摆放的东西,有些是老手艺,比如各种手工千层底布鞋,有些是属于绍兴的传统特色,一些霉干菜、笋衣、笋干。让许多游人兴趣盎然,也是安昌一大特色的,应该是在河边或者铺子上用线或铁钩串起来晾晒着的黑乎乎的腊肠,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腊肠,是安昌的标志,是安昌的符号。坐在铺子里的人,基本是老人,他们淡定地吃饭、烧菜,或者与邻居闲聊家常,或者悠哉悠哉地打着麻将,随便你自己在铺子里挑挑看看,也不过分地招呼,脸上挂着淡定悠闲的神情。
安昌有别于其它古镇的地方,就是带着市井的气息,带着生活的味道,带着遥远的童年的味道,这里的街即是市,市即是街,店铺、加工场、仓库全在街上。有些现在生活中不常见的旧时的手艺,这里基本都能看到,除了现场制作腊肠,还有人在卖竹编的蜻蜓等小动物、有打铁的、挑花边的、纺棉花的,箍桶的。或许是因为这些,所以才引得我们愿意在这里停留更久的时间,因为这里有烟火味,有人情味,有生活味。
安昌古镇有许多小弄堂,有些是笔直的,有些是弯曲的,大多狭窄,宽一点的不会超过二三米,窄的仅有一米余,只能一个人过,对面来了人要侧着身子才能过,我们都笑着说,这里开电瓶车都是一种奢侈。站在其中的一条“其昌弄”,我都怀疑自己能够走过去,稍微胖一点估计不敢走吧。小巷虽窄,但它又悠长曲折,初看好象已经到底了,细看后面还有路。而且每个巷子无论曲或者直,都是幽幽的,静静的,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小巷大多有历史,有故事,每条小巷的围墙上有苔痕斑驳和藤萝攀附,墙面大多或黑或褚或灰,历经雨水洗刷。
有河的地方自然有桥,安昌古镇有许多石桥,据说仅安昌老街的石桥就有十七座之多。有些建于元、明、清年代,有些已陈旧残缺但不失古韵风情,有些虽然带着古老沧桑依然保留完整。它们“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每座桥都是一个历史,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颖安桥、庆安桥、瑞安桥、新安桥、安康桥、安吉桥等。最古老的“寺桥”布满枯藤极具沧桑,“瑞安桥”桥头两端形态各异地立着四只石狮。坐在其中的一座石桥上看桥下的乌蓬船穿梭,或者坐着乌蓬船缓缓穿过某一个桥洞,让人不由地想起了那首有名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离开安昌的时候,我们都带着一些遗憾,遗憾我们不能尽兴地坐在那里发呆。我们都笑着说,有机会再来,哪怕静静地啥都不干,就发一天的呆也好。安昌,弥漫着平常生活的祥和,充满着闲暇生活的惬意,的确适合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