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散文 >

群岛散文

鸡毛兑糖

                                             鸡毛兑糖
       
                                                                    王海明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交通不便,商业也不发达,离家最近的小店步行也要约一个小时。每次跟着父母去一次集市,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开心得不得了。
那时候,有一种外乡人,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经常会挑着担子到村子里来吆喝:“鸡毛——兑糖——,鸡毛——兑糖——!”他的担子里往往一头是一个空箩筐,另一头则是一个空箩筐上面放着一个竹编的米筛,装着一饼黄澄澄、金灿灿的糖。上面覆盖着一张白色的塑料薄膜,看上去旧旧的,脏脏的。那时候不知道这叫什么糖,就去问奶奶,奶奶告诉说叫“换糖”。我听了,就一直以为它的名称就是如此。后来,我知道了,这种糖叫麦芽糖,叫它“换糖”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因为这种糖不是用来卖的,而是用来换的吧!
每次一听到这叫声,我就会飞快地跑出家门,站在石头砌成的围墙边,等着那个人的到来,生怕他走过去了。因为错过了这次,就不知道他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了。等他挑着担子吆喝着过来了,赶紧尖着嗓子叫他:“到这里,到这里。”他就会停止叫唤,憨憨地挑着担子来到院子里,放下担子等着我们。这时候,四邻八舍的小孩子,还有家里的大人们就会把一些平时积攒起来的鸡毛、牙膏皮、塑料瓶、破鱼网,以及废铜烂铁等全部拿出来,交给那个人。那个人边看边把东西放进箩筐,然后就掀起塑料布,一手拿起一把宽宽的刀子,一手拿一把小锤子,根据所给破烂的多少,从那饼麦芽糖上敲下一下块来。这时,就有一只盛饭的小碗迎上去,那人把糖放进碗里。顺着端碗的小手,你会看到正在吞咽口水的脖子和一双焦灼的眼睛。旁边的大人就会说:“再加点,再加点,这么多东西,怎么只给这么一点糖。”那人就会笑着叹一堆苦经,然后仿佛很不情愿地再拿刀和锤子敲下一小块来,于是端着小碗的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只要他来,这样的过程每次都会重复。不一会儿,他的两个箩筐都塞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破烂,那一饼糖却才只是少了一个角。此时,孩子们的嘴里,都已经塞满了香香的麦芽糖,起劲地嚼着。这是那个贫乏的年代里,孩子们最甜蜜的岁月。
那个人挑起担子,走远了,不知道去向哪里,正如不知道他来自何方。孩子们碗中的糖,慢慢地变少了,有些孩子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就会把它小心翼翼地放着碗柜里,留着第二天、第三天再吃,让这种甜蜜尽可能地延期。现在想来,他换的不仅仅是糖,更是儿时的一种期待,一种快乐!奶奶每次看到我吃糖时的快乐,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就会漾起一种饱经风霜之后的幸福,因为,这个世界上,奶奶是最疼我的。她知道,我爱吃糖。
小时候的我,嗜糖如命。母亲不论煮面条,还是煮年糕,都是放糖的,我一直觉得面条和年糕就是应该吃甜的,这是天经地义的。后来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同学家玩,同学的母亲很客气,烧点心给我们吃。端上来的是年糕,我一看傻眼了,年糕和白菜煮在一起,从来没吃到过。拿筷子吃了一口,居然是咸的,根本就吃不惯。我现在只记得这是第一次吃到咸的年糕,至于后来有没有吃掉,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小时候的我,挑食很厉害,人也是很瘦很瘦。平时吃饭,我不爱吃菜,不管父母亲怎么威逼利诱,我就是不肯吃菜下饭。但是如果他们给我盛一碗饭,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勺糖,我就可以把一碗饭津津有味地吃下去,而不用吃一口菜。总之,只要有糖,我就可以好好地吃饭。正是因为我爱吃糖,所以,家里的糖罐常常是满的。那时候买糖是需要糖票的,我家发来的糖票根本不够我一个人吃,父母亲总是东讨西要地为我谋糖。有一次,我又不肯吃饭了,我想吃糖。父母亲告诉我家里的糖罐告罄了,可是他们还没有搞到糖票,没办法买糖。我不信,他们就拿出糖罐给我看。看着空空的糖罐,我失望极了。我看到罐壁上粘着一些糖粒,就拿勺子去刮。糖粒很硬,和罐壁粘得很牢,我使劲地刮着,边刮边用舌头舔食着这细微的糖粒。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把玻璃糖罐刮碎了。父母亲闻声赶过来,见此吃了一惊,见我手没什么事就放了心。但是从此,这事也成为父母亲和家人闲聊时取笑我的话题。
那天,路过南塘老街,看到有麦芽糖在卖,掏钱买了一块,尝一尝,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那种味道了,留下的仅有怀念而已。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奶奶也已经过世十五年了,儿时的记忆却渐渐地泛上心头,慢慢清晰起来。梁说:“老年人常忆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看来,这岁月的沧桑已经逐渐漫过了我的青春年华,漫过了我的砥柱壮年,知天命的时光已经不远了。看着漫天的云卷云舒,忽然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一种空旷、辽远的寂寞,席卷而来,裹挟着一切而去,留下一种被洗劫一空的感觉。儿时的一切,包括鸡毛兑糖,都已经成为我的孩子口中的一个名词,一段历史。仰望天空,我寂然无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