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散文 >

群岛散文

前世的粘土,今日的烧结

    
                                      前世的粘土,今日的烧结
 
                                                              黄立轩
 
在绿树葳蕤,河湾交叉的江南,有占地篮球场大小的砖瓦窑,并不希奇。小时候经常见到秋收后砖瓦窑上那搅拌泥坯的搅拌机终日嗡嗡地响着,村里的男劳力、女小工像一堆堆辛勤的蜜蜂在窑场上进进出出,他们或拉泥或制坯或脱模,忙碌而不失秩序,疲惫中显着亢奋。而光秃秃的坯架上,顷刻间摆满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坯、瓦坯;几只窜来窜去的黄狗,在男男女女的吆喝、喧哗里不时吠叫几声,更让这种忙碌和热闹平添几分活力和生机。
    特别热闹的要算砖瓦装窑后的点火时刻。当窑门已经封死,柴火全部填充,那张暗黑的八仙桌摆放在被村民围着的窑门口。八仙桌上点燃着大红的蜡烛、黄色清香,摆放着煮熟的猪头、鸡鸭和鱼肉,当一拜天地、二拜四方、三拜窑神的仪式一结束,随着窑头师傅“点火”一声吼,早站在窑身四周点火孔旁的男劳力,将点燃的火炬向点火孔中掷去。刹那之间,一条灼热的火龙便在窑身里窜滚、翻卷。自此,那白天洇漫成淡淡云衣的袅袅白烟和夜晚映红一角天空的灿灿火星,成为田畴和河湾边一年四季最让人憧憬的风景,至今还在我的眼中、心头飘拂、盘亘。
    如今,许多古建筑随着历史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许多原始砖瓦窑越来越少,只留存在我们对它的记忆。可是那青灰色,布衣色,那与冬天的山林和谐一致,那于夏季的山林相互辉映的青砖灰瓦,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每每在庭前看花开花落,在院中静观天空云卷云舒,置身于青砖灰瓦的屋中,就时时感悟到那种素雅,沉稳,古朴,安静,那种始终固守不事张扬的中国文人品行。
 
2015年5月9日,我受邀参加全国百名作家“走进功力”大型采风活动。在参观山东淄博功力机械制造有限功力公司的砖瓦展厅时,这儿摆放的不但有考古出土的秦砖汉瓦、唐宋砖雕,还有由“功力”集团研制生产的能够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的各种烧结空心砖、多空砖、空心隔墙砖、多空砌块的产品。它拨动了我这二十年来对砖瓦的沉寂,点燃了对砖瓦转型的关注。
展厅内那一件件精美艺术品-----牵引着我的情缘梦思飞向那遥远的秦砖汉瓦,飞向那遥远的唐砖宋雕。这里的历史与现代,手工与科技,沉稳与光彩吸引着我,他们的传承与发扬启贴迪着我的思想,还有那各式各样造型的和桔红色彩的砖让我思绪飞扬,让我驻足不前……。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砖瓦则是这一凝固音乐中最美妙、最动人、最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它承载着年轮的沧桑,犹如历史长河上的行舟,沿着浩浩荡荡的河床,顺流而下。至今想起相关的建筑,依然亲近无比。从历史学来讲,中国的砖瓦是沉积史册的符号,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民风民俗文化内涵;从个人的情感来讲,在曾经的青砖灰瓦四合院建筑里走出,浸染着无法消泯的人生形态,甚至是我的品质。
在中国建筑这部凝固的音乐里,较为代表的是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千古藏,清风明月万斛浆。” 砖与瓦应该算作同窑出生的亲兄弟,但有记载表明,灰瓦出土的历史更久远,距今已经拥有一万年。灰瓦用于房屋脊顶,首先开创建筑的先河,成为中国建筑中标志性元素。最早的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它的发明与陶器的发明时间大致相同。建筑用瓦的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而青砖的运用应该在战国时期。灰瓦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秦汉时期,砖瓦无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在建筑运用,均达到极高的水准,被皇宫和王府以及朝廷所管建筑采用。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势强大。在建筑设施上,最著名的莫过于修建万里长城、全国驿道和空前规模的阿房宫。此外,还大修陵墓、水利工程等等。其每项工程都动用数十万人员服役,造成前所未有的建筑高潮。这些都为砖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秦砖是以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骊山沉泥为原料,其烧制后愈加坚固,故有“铅砖”之称。其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式多样。秦砖在模压成形的基础上,仍以模具加印龙纹、凤纹、云纹、绳纹和圆形、菱形、S形等纹样,这样出来的砖就是秦朝的砖雕。陕西咸阳秦都宫殿遗址出土的龙纹和凤纹的空心砖就是秦砖的精品。龙、凤纹刻划得十分细密有致,画面中蟠曲状的龙,矫健有力,姿态生动;立凤、卷凤和水神骑凤这三种凤纹神韵十足,凤昂首衔珠、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绝伦的砖雕,它将质朴与柔媚、强烈与恬淡、简洁与繁复、夸张与写实、粗犷与细腻、稚拙与成熟、神秘与直白、诙谐与庄重等有机组合起来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与统一。它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体味和欣赏其浓烈的生命气息,为我们今天记忆和探求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也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的时期。秦砖汉瓦在魏晋时期不仅流行用画像砖装饰陵墓,而且逐渐流于民间建筑使用。特别是砖塔随佛教建筑的兴起而十分盛行,使秦砖汉瓦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和载体。
塔,在梵语里叫“窣堵波”,俗称“宝塔”,又有“浮屠”、“浮图”之名。这一佛教建筑,初为存放舍利,后亦用以供奉佛像、佛经等。形制有方、圆、八角等多种,楼层均为单数。多数为砖塔、石塔,但亦恋用少数木塔、琉璃塔。砖塔上的砖雕刻各种图案并集中施用于塔基、塔身和塔刹。塔基作为塔的主要承重构件,一般是砖雕最集中的地方。选用的题材主要有动植物花纹、佛造像及情节生动的佛教故事。塔身是砖塔结构的主体,从内部空间结构上又可分为实心塔和空心塔两种,而砖雕的使用颇多,基本集中在每层塔檐下的仿木斗拱构件上。塔刹是塔的顶端部位,包括刹座、刹身、刹顶、刹杆四部分。刹座是塔刹的基础,多砌成仰莲、忍冬花叶形;刹身是套挂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是塔的一个显要标志;刹顶是全塔的顶尖,一般由仰月、宝珠组成,也有的雕刻成火焰、宝珠形式;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将塔刹的各个部分逐一串起。
此外,南朝还在画像砖上涂饰色彩,题材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麒麟、龙、凤、龟四灵及羽人等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以及竹林七贤、伎乐、武士等现实生活的纹样。史载河南安阳北齐邺都的高阙就有使用镌刻花饰和文字纹样的砖雕。
隋唐壁画事业特别发达,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特别是唐以后,文化艺术的空前高涨,加之砖的产量和使用不断增长,对砖雕这一文化领域形成刺激,使这一时期的砖雕技艺更加精细,造型丰满,构图圆润,风格清新,立体感更强。
唐代盛行花砖铺地。花砖,即表面有花纹的砖。纹样以宝相花、莲花、葡萄、忍冬为主。这些砖制作出来的花形比较饱满,易于连续铺装。工艺上采取模压印花后再进行雕刻。唐代曾在唐内阁的北厅前阶设花砖道,供学士官员朝候之用。唐李肇的《国史补》(下)中就有“御史故事,大朝会则监察押班,……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五花砖”的记载。唐白居易在他的《长庆集》中,也留下了“衙排宣政仗,门启紫辰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的著名诗句。可见,花砖在当时的使用已十分盛行。且在官方建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留存至今最有价值的唐代花砖,当属大明宫和敦煌的地砖。此外,河南安阳西北清凉山的修定寺塔砖雕,充分显示了唐代建筑的华美风格。这座单层方形的佛塔,采用菱形砖雕饰面,纹饰繁复丰满。每一菱格一个单元,莲花、侍女、童子、胡人、青龙、白虎、天马及儒释道人物共计72种图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近三千七百七十五块砖雕上,嵌砌面积达300平方米,可谓唐代砖雕精品。其四隅亦装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自檐部起整个壁面如同覆垂的一幅华丽的大幔。
    宋代建筑在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出现了全部砖砌的建筑,全雕凿的砖雕也出现了,以浮雕和半圆雕为主,同时还有包括地面斗八、宝瓶、龙风、花卉、人物、壶门等若干规范做法,使砖雕有了建筑等级的象征意义。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画像砖,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日常生活的场景,形态更为写实。宋代砖雕的纹饰还多为中心对称的卷草纹,且流行在素砖或砖雕台基上涂色。
此外,金时的砖雕也达到一定水平。如山西侯马董氏墓和稷山金墓的墓室砖雕,多采用高浮雕,题材以墓主、侍仆、武士、花卉、禽兽以及孝睇故事为表现内容,造型粗犷洗练,图像饱满,展现了金代砖雕的最高水平。
    明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建造呈现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也是中国青砖制作和砖雕艺术的高峰。明代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市井商业文化繁荣,科技领域的诸多突破,加上明代古建筑特色明显,内容丰富,促进了青砖制作和砖雕艺术的发展。从先秦至汉代以来形成的祭祀礼仪功能——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兴盛后砖雕在庙宇中的功能——再到明代则完全融入民间,被广大民间匠人和艺人接受、创造、发展到极致。
纹样主要有人物神祗、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锦文、字符等等。题材多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和驱邪禳灾等内容。
明代初期,砖雕还仍然是等级身份的标志,只在王府、庙宇等高级别大式建筑装饰中盛行。直到石雕和琉璃在明中期出现并很快成为高等级建筑的新宠后,砖雕才开始流入广大民间,在小式建筑中盛行开来。民间艺人也很快把这一艺术形式与民间百姓丰富的民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大量的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工艺精湛的砖雕作品,使砖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明代是真正迎来自己在建筑史上的春天,得到广泛运用,人们不仅用青砖建造了殿堂,庙塔,楼宇,屋舍,城池,还用青砖铸造了一座象征中华儿女血脉绵延不息的万里长城,在这条横亘东西的巨龙身躯上,青砖不仅构建了催不垮的脊梁,而且挺起两百余个关关口口,巧夺天工,傲视群雄。至今,我们还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去游历,抚摸,仰望,感慨。谁能不赞叹,那是青砖最恢宏的历史遗存与见证啊!
清代青砖制作和砖雕艺术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成就,艺术上更加烦琐,形式上更加世俗,范围更加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的繁荣,使商人率先把砖雕艺术最大限度地引领人自家宅院建筑中。从现存的徽商、晋商等家宅中可以领略一斑。
清中叶时,由于受“巴洛克”、“洛可可” 等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所谓“乾隆风格” 的模拟洋房盛行,其砖雕的使用更为繁复、华丽,工艺也越发精到。特别到晚清时,砖雕艺术达到巅峰,无论是雕刻工艺,还是内容题材,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民居中,均以装饰砖雕为荣。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楼、窗框、影壁、屋墙、屋脊、地砖等处以砖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的构成多取“谐音”字,或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的组合来说明吉祥寓意。这些砖雕的运用,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增加了民居建筑的意韵,也抬高了主人的身价,是一种财势、地位的象征和炫耀。同时,也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
民国初期,砖雕的形态基本上沿袭、传承了明清的风格。在传统民居上,仍然十分盛行装饰砖雕,且延续相互攀比之风。各地区在砖雕的创造和使用上也基本形成了与本地区建筑样式相适应的固定装饰风格和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居住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入侵的灾难和内战造成的创伤,以及后来各种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也使传统的建筑业,包括砖雕的传承、应用走向低迷。特别是公寓式等新型建筑出现后,砖雕的使用大为缩减,一些砖雕艺人不得不纷纷改行,另谋出路,致使砖雕的制作技艺逐渐萎缩,并濒临失传。
白云苍狗,青砖汉瓦随着前尘往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青砖汉瓦的纹饰越来越繁复,越来越精美。与之相伴的中国砖瓦承载起传承“中国记忆”“中国乡愁”的历史使命,承载起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延续发展。
 
高玲董事长看出我的若有所思,她很聪明,知道我对现代烧结砖瓦的陌生,走过来告诉我:“现代烧结砖瓦产品与传统实心粘土砖相比,它有许多优点。我们的烧结砖瓦是由粉煤灰、煤矸石、麦秸杆及其它废弃物加工而成的。”
我说,“这不是做到了废物充分利用吗?淄博的天空灰蒙蒙的,你的取材是对淄博环境保护的一大贡献哦!”
她说,“是的,我们的砖在节约耕地、能源及保护环境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它不仅大量消化了工业及生活废弃物,同时生产等量新型墙材,每万块标砖还可少耗0.57吨标煤,节能率达25%至60%,并具有更好的隔热性。随着建筑实用性、环保性、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的发展需求,我们的烧结砖将会保持其永恒的、不可替代的建筑材料地位。”
随着她的精简的介绍和引领,我们移步到生产烧结砖的制砖设备厂区。偌大的车间里,摆放着即将投放市场的一台台挤出成型机、给料机、搅拌机、筛选机、粉碎机。每一台机器都体现着技术的力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更凝结着“功力”人的心血和生命。
在参观中,我听鲁二十四我们的老班长高艳国对我说,“功力集团不但设备技术精良,产品供不应求,还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下午,你不妨再听听高玲董事长对《砖瓦的文明》的理解和阐述。”
下午在“功力”公司宽敞的大厅里,我们认真地观看了由高玲担任制片人的,曾在中央9台播放的四集纪录片《砖瓦的文明》。看完纪录片,我们想,接着应该由公司的营销部或办公室的人员为我们介绍功力公司的情况了,没曾想,高玲董事长亲临讲台,为我们作充满诗性,热情洋溢的演讲。通过高玲董事长的演讲,我不但对现代的烧结砖替代传统青砖灰瓦有了崭新的认识;对它们的抗压能力和坚硬强度有了知晓;对烧结砖的作用和力量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被高玲女士这样澎湃的激情,这样精准的用词,这样如数家珍的知识所感染。我想,山东不愧是孔子的故乡,像高玲、高艳国等,不管是作家还是企业家似乎都满腹经纶、出口成章。
 
徜徉在“功力”公司砖瓦的海洋里,那些用几千年的沉泥烧制出来的仪态生动,质朴醇厚的砖瓦,让我感觉到砖瓦何止是点缀几座建筑,他分明装点的是漫漫星河之中那光辉的历史。那些用现代科技烧结出来的红砖青瓦,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中,在现代建筑的要求下,将传承中国古代砖瓦的文明发扬光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