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琐记
吸烟琐记
潘硕珍
父亲说他自小就在曾祖父的熏陶下学会了吸烟。我小时候看到,父亲在园子里种了几棵家烟,叶子和向日葵叶子差不多,金黄色的,父亲用剪刀连同细茎剪下来,等风干了,小心翼翼地揉成指甲盖大的黄片子,用毛选纸卷成烟筒猛吸一气,让青烟从两个鼻孔冒出来,疲惫的表情很快活泛起来。自种的家烟依然不能保障供给,父亲就花钱买送货上门的旱烟。那卖旱烟的男人,据说是宕昌县西固人,操着旱烟味的方言,背一麻布口袋旱烟走村串户,生意谈成后,还掏出零钱和粮票买两碗家常便饭吃,简直是住队干部的做派。父亲抽旱烟的道具,是一根2尺长的烟锅,将细铁丝的一端烧红,打通竹竿的关节,再用镰刀刮平竹节,于烟杆的大头处镶上黄铜烟锅,小头处镶上玛瑙嘴子,就可以吞云吐雾了。父亲大白天吸烟,怕浪费火柴,就点上药瓶子做的煤油灯盏,再用报纸搓的纸捻子或竹篾片点火。爷爷的烟锅似乎比父亲奢侈,他吸烟时,烟杆上总挂着打秋千的皮烟袋。爷爷吸烟的姿势要比父亲“酷”:过完烟瘾后,以右脚掌握身体平衡,将一锅烟灰磕在朝天的左脚布鞋掌上,再用嘴吹吹残渣余灰,连同烟袋别在皱巴巴的裤腰带上。爷爷揭起上衣的刹那,我还发现了斧头刃般的玩意,爷爷说那是火镰,艾叶和马牙石单另装在一个小布袋(荷包吧)里。
爷爷的烟草也有断炊的时候。爷爷吸不上旱烟和家烟,就揉碎风干的白菜叶子当烟抽。张贤亮在其中篇小说《绿化树》中提到,男人们在没有正经烟草吸的时候,就以葵花叶子、白菜叶子、茄子叶子当代用品。爷爷的烟草里,也少不了枇杷“卷烟”。枇杷树的叶子,外面是翠绿色,里面有黄褐色的绒毛,卷成筒状,就是一支不用掏钱的绿色“雪茄”,吸起来烧嘴。
一眨眼工夫,爷爷和父亲的精神生活好转起来。他们抽起了黄烟。黄烟产于甘肃榆中县,烟丝近似纸烟。父亲吸黄烟的道具是羊骭肋儿(也叫羊骭巴),据说是啃净肉丝的绵羊前腿小腿骨做的:烧红火搛,在小骨节处钻一个洞,再于大骨节的三角平面上,用剪刀尖钻一圆孔,掏干净里面的骨髓,安上形似袖珍礼帽的碳棒盖子(圆心处事先被锥子扎成小孔),就可以吸烟了。用羊骭肋儿吸黄烟,时间长了,嘴唇有灼烧感。“青铜的烟瓶双穗儿,水灌上凉凉的……”(河湟花儿)“青铜的烟瓶”当指水烟斗,装的是甘字头黄烟,用火绳点火,吸起来咕噜咕噜作响。爷爷吸黄烟的道具是大竹节做的水烟斗。水烟斗的构造复杂,烧烟丝的烟锅类似吸纸烟的烟嘴,可以抽出来,磕烟灰方便;还可以从此管道注入过滤尼古丁的清水,储存在水箱里;水箱背后还有储备烟丝的烟盒,设计了用合页连接的盖子;弯曲的烟杆如同一艘轮船上的桅杆,又如一根烟囱。爷爷外出时,因携带不便,常常丢在家里,我就溜进门缝,弄出了咕嘟嘟的音响效果。但有一回,我没把握住气力,把翻江倒海的烟水吸进喉咙里,辣辣的,苦苦的,赶紧吐了出来。等我忍受够十年寒窗之苦,拿上工资的时候,爷爷早就作古了。他用过的水烟斗,可能让比我大四岁的叔叔据为己有了,祖母不到50岁,过上了寡居生活,抬起爷爷的旱烟锅,让她最小的孙女点烟,接连不断的咳嗽呛出了幸福的泪花。她偶尔也能吸上儿子们递在手里不带过滤嘴的香烟。
父亲和叔叔们用上了有机塑料制作的烟嘴,镶上不带把的纸烟吸。父亲吸过的香烟有燎原烟、兰州烟、三门峡烟、大前门烟、双羊烟等品牌,我就将烟盒纸攒起来糊墙用。点火的工具变成便于携带的打火机。当然,父亲也有以旱烟当杂粮的时候。他用来装旱烟的烟斗是弯把的,就是斯大林常年叼在嘴里的那种,老家一带叫做狗头烟锅。
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还有我父亲,临终前,都垂头丧气地放下了曾经使他们获得惬意感觉的旱烟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