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群岛散文 >

群岛散文

“仙岛岱山 风景自在”主题采风作品选

春山可望

 
□鲁迪
         4月的一天,我们一行入磨心谷。山林清寂,在悄悄掠过的微风里,花草树木散发着独有清香,一股扑面而来的舒润清新,让人忍不住大口呼吸。绿油油的磨心谷,树木蓊郁荫翳,如一幅绿色的生态画卷呈现眼前。舟亭广场、隐山步道、花田乐园、大鱼雕塑、千岩瀑、观光电梯、徐福广场……难以想象,这是由当年的露天废弃矿坑改建而成。2021年,岱山县实施旅游配套服务提升工程,经过2年多的改造整合及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建设,于2023年7月,将磨心谷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闲、健身、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复合型开放公园及城市地标。
         一幅磨心山景区全景图,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春色满山,绿意盎然。磨心山除了有200多年历史的寺院,还有茶园,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磨心谷位于磨心山西南麓,我们看着图,指点着自己所在的位置,刚好在隐山步道。沿着徐福文化墙边走边看,细细读着上面的文字。千年古风悠悠,当年徐福寻仙之旅的文化历程,在此作了迂回呈现。这位秦朝的著名方士,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率三千童男童女泛海东渡,到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即如今的岱山。
         眼前,红色的“磨心谷”三个大字赫然刻在山崖上,左边的山崖处,挂着一座高达70余米的露天户外观光电梯。我们没有走云梯山道,而是坐电梯缓缓上升,从山脚至山上,看脚下风景一一呈现。观远处,大海宁静,波纹不起,船在如镜海面上行驶。密集的楼房如树林般竖立,街道上行人和车流往来不歇。静和动,像两道泾渭分明的人间景观,自然和谐。
         刚下过雨,从电梯窗看出去,天空越来越近,大地越来越远,一切显得有些迷蒙。上升,再上升,人仿佛接近云端,正漫步天际。很快,电梯就把我们送到了山上。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人被浓密的树林环抱,想着磨心谷的微雨和落花,在一夜春风里,点缀了整个山谷。诗意不只是眼前的风景,有时也藏在被俗事打扰的心间。
         在磨心谷上的徐福广场,一尊高大的徐福塑像站在圆形的基座上。黑发须髯的徐福昂首挺胸,面东而立。他登上蓬莱仙岛的时候,一定听过岛上的海浪拍岸声,喝过磨心山上的茶,数过百姓门前晾晒的鱼鲞。我们仰望徐福,就如徐福仰望远处的山海。他去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至今仍在书写着有关他的历史。
         站在山巅,听春山鸟啼,风拂树林,整个磨心谷一片哗然,如春的欢笑,在山谷间回荡。一簇一簇的花,一树一树的芬芳,开在绿色的枝叶间。花和草,点缀了整个山谷。绿山耸秀,林木蓊郁,山色空蒙,眼前的磨心谷,恰好成了人们心目中清幽的模样。
         磨心谷的四季肯定是美的。春日,鸟语啁啾,汇成一阵阵轻盈和煦的风,在山谷间自在旋舞。夏天,蔓延的葱绿在林间流动,风拂花草,簌簌低语。秋季,落叶纷纷,似蝶翩飞,层林尽染。寒冬,积雪白峰,雪落满径。我想,若作一闲人,守着这片山,坐于陋室,静听风声,煮茶读书,该是何等诗意快活。
         关于磨心山由来,其中一说为岱山岛形如石磨,而磨心山正处岛的中间,且为全岛最高的山,因此称作磨心山。此两字,细细品味,满含禅意。站在磨心谷望过去,山的东边,高耸的玉佛宝塔,玄黄色的院墙,呈现大地般的颜色。土生万物,生生不息,如漫山遍野的树、草、花、茶…晨钟暮鼓,日日回响,渺渺禅音,萦绕盘旋,心慢慢沉静下来。
         如此伫立山中,山静默,花草无声;鸟噤声,天地万物刹那归入静寂。一朵花藏在一棵树的枝头,它在悄悄地开放。漫山遍野的绿树花草,它们吸吮着雾露,让清香静静蔓延,不由伸手触摸,它在发间,在衣襟,在肌肤,在我沉浸其中的微笑里。
         有时候,所谓的一个好地方,并不一定要吹过千年的风,蹚过万年的水。就如这个春天的磨心谷,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突然想到一段话:繁华尽处,来磨心谷。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听众鸟啁啾。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春天的旅程

 
□刘小红
 
         天气逐渐转暖,道路两边春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时逢周末双休,班上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喝茶闲聊。有人说,正是春光好时节,何不动起来走出去,拥抱一下柳绿花黄的大自然。大家一拍即合,有人提议说,周末出发,直奔东海郊野公园附近的盘山公路,健步踏青,这想法让大家兴奋不已,有个别姑娘还准备了采青的工具,约定相伴出发,风雨无阻。
         周末的早晨,潮湿有雾,但没能阻挡姑娘们奔赴大自然的决心。早上六点半,沿着最美公路一路向东,经上船跳,过龙头村,一行便到了东海郊野公园的山脚下,停好车,便欢欣雀跃地开始登山。
         晨雾的潮湿并没有影响姑娘们的心情,却更增加道路的悠长和山的青翠。春天总会不经意便来到了身旁。脚下初生嫩芽的小草,成片绽放的野花。远处山野间碧绿的秧苗,金黄的油菜,如油画般带着春的喜悦迎面而来,沁入心肺,甜丝丝,清凉凉。野外的花草虽没有温室里培育的精致,却享受着大自然怀抱和雨露滋养,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依然按部就班地静静绽放。
         这些野草,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霜,但依然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并花开灿烂,引人注目。人们将它或插花,或装饰衣帽,或带回家去,即便是生长在山坳和角落里,不为人所知的野花,也是迎风生长,开花结果,撒下种子在田间地头,繁衍生息,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样看来,花比人更坚强,更沉稳。春天总是能给人希望,给人启发,给人坚持下去和迎难而上的动力。
         我们就这样走着,跑着,唱着,互相追逐,似乎忘记了工作时的困扰和日常生活的繁琐,心情也好了很多。湖北的欧阳大姐,从小就跟着母亲擅长野外采春,对于各种野菜有极强的辨识能力。在她眼里,很多野菜都是可以为人所用的,除了茂盛的艾草,她一眼就可以在草丛中寻觅出有用的花草,或可以消炎、去火,又或可以舒筋活血。
         奔赴大自然的我们如鸟儿飞出了竹笼,鱼儿回归了大海,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同时,彼此不由回想起童年的生活。故乡的野外,有吃不完的槐花、榆钱、野蒜苗、荠荠菜,都是我们小时候奶奶常做的吃食,普普通通的野菜,经奶奶的手边有甜丝丝、香喷喷的蒸菜、满口生香的荠菜饺子、蒜香油亮的面条菜,岁月遗失,味蕾的记忆依然挥之不去。大自然为生活在每一片土地的人们,都赋予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养成了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走出去放眼望去,时时都有新境界,处处便可思故乡。春天的野外更是如此。
         一路而上,盘山公路左边的健步道上彩绘着各种励志的图案和文字,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500米、1000米、2000米,我们一行就这么走着、唱着、聊着,银铃般的笑声在山间回响。来自甘肃的大姐感慨道:“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由于各种原因和惰性,周末自己很少走出家门。”此刻走出来,她异常地开心,满脸无奈一扫而光,满满都是青春的模样。
         一路同行时,不知道是谁放起了音乐:赵英俊的《送你一朵小红花》,清爽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多么苦难的自己啊,你都战胜了他。”
         大家不由得一起哼了起来,歌声越来越大,路过的行人也不时送来喜悦的微笑,随声哼唱起来。我们走走停停,收获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野菜、风光、快乐和勇气,生活有了意义,开心就好,坚持必有所收获,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走向远处,奔向大海,一切都会有所收获。
         不知不觉满载而归时,看看悦动圈,我们的行程已经走过了10.89公里,而且没有感觉丝毫劳累。这样的成绩让我们非常惊讶,春节健步走运动中,我们每天最好的成绩也不过就是8公里,而现在不但在无形中超越着自己,而且还收获了快乐。我们彼此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也为自己能真正走出来,拥抱大自然而感到骄傲,给自己送上了一束春天的鲜花。时光不再挥霍,满山遍野的希望呀,闭眼就可以到达。
 
 

最美的邂逅

——致双合诗歌艺术村
 
□韩丝语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诗歌,我会微微蹙眉,摇着头告诉你:“其实,我不懂诗的。”我曾经尝试过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匮乏的辞藻和直白的话语,总是让笔下的诗无法同娇羞的花朵一般,点缀这诗意盎然的春天。不过我还是喜欢写诗,哪怕无人问津,也无法阻挡一颗赤诚的心。
         虽然我不懂诗歌,但是在心中种下的那颗种子,终会有一天生根发芽。在机缘巧合下,我才发现,原来我所做的“诗歌”,竟然可以谱成婉转悠长的曲子,不仅可以用歌曲来展现双合诗歌艺术村的美,还能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未来美满幸福的憧憬。这就是我要来双合采风的真正原因。
         当我和同伴们一起踏入这片诗海一般的村落时,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包围着我们每一个人,既让我们感受着文字的力量,感知着作者内心的憧憬,更让我们触摸着设计师心底的那份绵延不绝的爱意。我缓缓地闭上双眼,深呼一口气,张开双臂,感受着春日里的微风,也感受着来之不易的宁静祥和。我微眯双眼,正打算认真地欣赏着优美的文字的时候,一阵暖风拂过发梢,牵动着每一个文字的衣角。仿佛间所有的文字像被注入了灵气一般,翩翩起舞,欢快地牵着我的手,让我在诗海中畅游,还带着我去探索文字背后的蕴意。我用指尖轻轻地触碰文字的小脑袋,吧嗒一声,它欢快地晃动着小脑袋,落在我的耳边呢喃:“看那指路的灯塔老爷爷,他可以指引你走出迷雾,给你带来希望,还能帮你找到回家的路。”我眨巴眨巴好奇的小眼睛,懵懂地点点头。
         调皮的“小精灵”高兴得在空中起舞,在我们和灯塔老爷爷告别后,它又拉着我往前跑。在我跑得气喘吁吁,双手叉着腰大口大口地喘着热气的时候,忽然间重峦叠嶂的峭壁石头拔地而起。然后我看到有一群人拿着工具,凿着些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想去看个究竟。可正当我小心翼翼地靠近的时候,忽然间听到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着:“我们的村落终于建设完成了,我们以后有家了!”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的欢呼,雀跃着,欣喜着。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
         不知怎么地,“小精灵”好似懊恼地敲了敲自己的小脑袋,落在我的肩头继续为我引路,前方好像有什么礼物一般,星星眼地盯着前方。我兴奋地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唯恐去晚了,那份“礼物”被他人抢了去。转眼间画风一转,我看到墙上有一对被石头堆砌起来的男女,他们依偎在一起。我的情绪如同触电一般,麻麻地,有点痛。可那份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触摸的那一抹情愫,如同喷泉一般从心底涌出,暖暖的,很幸福。我激动的双手触摸着墙面,虽然冰冰凉凉,却也很舒服。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这对情侣在嬉笑打闹。她在闹腾着,他虽低着头无奈地摇摇头,可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早就出卖了他。是的,他很爱这个自己护在手心里,放在心尖上的女孩。也听到他们诉说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淡琐事,发表着自己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分享着自己当下的喜乐悲欢。虽然他们柴米油盐的生活,偶尔也有会鸡飞狗跳,满地鸡毛的窘迫,最后还是在彼此的包容和体谅下和好如初,过着幸福美满的小日子。我还感受着他们内心的赤诚滚烫,看着他们紧握着彼此的双手,在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倍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情,更不懂如何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我想如果像他们一般,充分地给予对方信任与支持,并且发自真心地尊重包容着彼此,也许可以带领着我们去触摸未来幸福的模样。
         不知是谁,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试图将我从诗海中唤醒。我缓缓地睁开双眼,继续跟着各位老师继续往前走。也许他们对双合诗歌艺术村有着不同的感想与见解,但是我知道,我们所走的路是崭新的路,是充满希望的路,更是爱意满满的路。
         我不懂什么是诗的,更不懂如何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那颗赤子之心,让我将所作的诗歌谱成了曲子,一首热气腾腾刚出炉的《爱的家园》腾空出世:
         海边风光诗情画意
         灯塔耸立,指引航行
         峭壁石头历经沧桑
         潮起潮落,变幻无常
         在海边思绪万千
         看着这些心情舒畅
 
         灯塔是希望的象征
         诉说着,时代变迁
         思绪像海浪起伏
         不断前行,向着远方
         在这片土地上写下诗篇
         用笔尖诉说,岁月的故事
         汇成爱的家园
         伴着悠扬婉转的歌声,指引着我们踏上未来的征程,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心谷里升起的那抹阳光

 
□王兰飞
         去参加了一次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虽然只是本岛游,但去磨心谷,格外心动。眼前仿佛看见自己登阶而上的背影,还不时驻足侧身观望;四周灌木树林静默肃然,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和一抹草木的清香,深深地呼吸一口,令人心旷神怡。有山顶寺庙里的钟声传来,步履不由变得急促,心一声一声地抽紧,不知不觉间有温热的液体浸湿眼眶。
         这样的镜像总会在自己心中升起:日常的工作是那样令人心烦气躁,生活也常常让人郁郁戚戚。这样的心境下,我常会想起通往磨心山顶的那条清幽蜿蜒的山道。那儿原先是上山的人们自然踏出的山石道,后来改造成青石板道,青石上雕有步步莲花。此刻想起来,不禁又念想起那份莫名得无法言喻的感动了。
         海岛春季多雾,正担心周末会不会因为浓雾锁航,出不了岛赶不上活动,偏巧接到周五去县里开会的任务,不由庆幸“心里念想的,终会有感应”。其实,我一直想着去登磨心山,而此刻,磨心山伸出了一条臂膀,敞开怀抱,仿佛在说:“到我的谷里来吧,把你的心在这里放一放。”
         磨心谷位于磨心山西南麓的山间谷地,是2023年打造的,现今成了蓬莱仙境的又一处胜地。当车子停在磨心谷口,一下车,便望见迎面悬崖峭壁间突兀耸立着一架足有约70米高的电梯,银灰色的钢架在阳光下,泛出清朗肃静的光芒。大家纷纷仰望,感叹现代科技的魅力。有位当地人说自己是第一次来这里,此言引得几位同行人中的附和。怀揣着新奇与感慨,大家信步走向谷里。
         导游随手指向谷道边形似骨架矗立的凉亭讲解道:“这叫‘舟亭’。”看这“舟亭”,它的造型是以舟演化而成的,也寓意方士徐福泊舟出行的开始。我想,这“磨心谷”,是否也有“把心停留,磨炼后再去登高”的寓意?
         上山道一路溪流山花相随,间有山石卧水风情各异,既而一片郁郁葱葱自下而上如梯田依次层叠错落有致。导游解说道,本来,这里想打造成“叠溪”,展现鸟语花香,溪水淙淙的景观的。听她一讲,我又多看了这片青草葱茏的“梯田”,想着等到了小岛的雨季,宽厚的山谷定会让田里长出雨水来,一层一层、亮闪闪的雨帘子挂满了山腰,仿佛天使垂下无数条银丝罗带。“叠溪”是多么好听的名字。
         此刻,只有我们这一行人,还没有到旅游旺季。望望那显得有点寂寞的电梯,不知它有没有开着,正想问,有人已替我问了出来。“那肯定开着,要给你们乘坐啊!”导游热情地回答。我感觉有人也在心里舒了口气。在这个谷里,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磁场,让人感应。
         当电梯缓缓升起,越过大海、越过高楼、越过群山,当美丽壮观的山海人间俯视在眼前,我希望自己是心谷里升起的太阳,希望自己越过坎坷、越过风霜、越过冰川,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美好。
         出了电梯,又转过木栈山道,便到了磨心谷峰顶——徐福广场。广场呈圆形宽敞开阔,仿佛一个大罗盘定在群林中间,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徐福塑像,他神情庄重,举目遥望……顺着他的视线,我凭栏眺望,放眼处是宽广的大海,波浪深处,一处处礁石俯卧在海面上,参差不齐,浮萍般随波沉浮,又恍如徐福率领的船队,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逐浪,坚韧前行,满怀着求药的信念。磨心谷,因为徐福的莅临,而平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岱山,这座蓬莱仙境更多了一份仙气,更增了一份历史的厚重。
 
 

蓬莱仙岛觅仙踪

 
□王海明
         假期回乡,听朋友说起岛上新建了一个景点——磨心谷,极力推荐说是值得一看,听说得多了,随之心向往之。于是,那个薄雾迷蒙,雨丝缠绵的早晨,我约了几个朋友一同驱车前往游览。
         从我入住的位于县城中心的岱山日达麦斯汀大酒店出发,沿着长河路行驶到沿港西路,大约3公里,就到了磨心谷景区的入口。只见一块巨大的景区宣传牌醒目地立在公路边,“磨心谷景区欢迎您”几个大字在蒙蒙细雨中似乎也多了那么一丝柔情。宣传牌上的徐福,衣袂飘飘,手握书卷,正举目远眺,似乎在搜寻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史记》记载,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到它们,传说是秦始皇、汉武帝寻访长生不老药之处。岱山仙岛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围绕着徐福东渡寻找仙药的传说,来打造这个文化留存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景区的。
         沿着缓缓的坡道漫溯而上,只见两边青山含黛,云雾缥缈,苍翠的山色在如纱的薄雾中,营造出仙境一般的意蕴,难怪岱山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蓬莱仙岛。景区原先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经过巧妙的设计,依山随形地构建,如今俨然已经成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爬上数十个台阶,穿过游客服务中心那如三叶帆似的入口通道,抬望眼,那高高的山崖上,“磨心谷”三个大字鲜红夺目。如果是晴天,在骄阳的照射下,一定会更加耀眼醒目。步移景换,沿着两边花草烂漫的游步道向前,首先看到的便是两个小小的亭子连成一体,白色的柱子,白色镂空的顶棚,形如舟楫,难怪名为“舟亭”。旁边有个导游在介绍,我们过去蹭了一会儿,她说这个舟亭寓意着徐福停舟远行的出发点,看来,这个景区的打造果真是和徐福的传说密不可分。虽已是春末,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路旁各色的花草次第映入我们的眼帘:那一簇簇的紫荆绽放着娇艳的粉红,飘散着迷人的微香,深深地吸气,满心的愉悦;恰似彩蝶翩飞的蝴蝶花,白底紫边,镶嵌着金黄的花瓣,吸引着我们的眼光;就连那矮小的黄花酢浆草,绿色叶,黄色的花,也是如此惹人爱怜……
         正当我们抬头一看,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谁知道小路竟然转到了两个土丘之间,如果从远处看,仿佛已到游步道的尽头。不知道这样设计,是不是为了让游客体验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是不是为了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能感受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如此的哲思和意蕴。在这条被称为“隐山步道”两旁的山壁上,装饰着一块块黑底白字的文字,内容都是关于始皇出游以及徐福东渡的相关史料记载。我们边走边阅读着上面的一段段文字:“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想象出当时那些满载先民的航船,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之中前行的。此刻,我们周围的土丘似乎也幻化成了汹涌起伏的波涛,我们似乎正随着始皇和徐福的船队,穿行其间,心中顿生惊惧而又豪迈之感,这种感觉也正是数千年前那些先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开拓探险的精神外显。
         继续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大鱼广场的地方。广场只是位于山坡间的一块不大的平地,面积也就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依然是白色的骨架,勾勒出一个巨大的鱼头在路的这端,一个巨大的鱼尾在路的另一端,无疑这段步道就算是无垠的浪涛了,隐伏了更加巨大的鱼身,让我无端地畅想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摹的老人圣地亚哥和巨鲨群搏斗的情景,眼前的鱼骨似乎就是那条大马林鱼。曾经无数次,被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而折服,也无数次为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箴言而深深喟叹。郑和七下西洋,鉴真六次东渡,徐福两次出海,这似乎都在诠释着大鱼背后隐藏的密码,在告诉我们一种肉体的脆弱与精神的坚韧之间的隐秘话语,强调了人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在面对逆境时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要轻易被打败,这样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看着这高大的鱼骨雕塑,我似乎读懂了什么……
         在大鱼广场的四周,是一面面用竹简造型的徐福文化墙,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一般都会先摄入镜头,然后再带回去细细品读。现代的很多商业景区,有时往往会因为先天的不足,就会增补很多后天的元素,但是这样的设计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感,而没有文化润人的美感。也许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在给你审美享受的时候,也会给你一些不和谐的元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这么一对比,孰优孰劣,自然揭晓。如同那面以始皇出巡和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涂鸦墙,我真希望它能够以另一种更加古朴的形式出现,从而衬托出那数千年的身价,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世间万物本就众口难调。
         涂鸦墙的尽头是一座露天户外观光电梯,70米的高度,我们仅用了数十秒就登了顶。伫立山顶,美丽的蓬莱仙岛一览无余,远处是星星点点的绿岛星罗棋布在浩渺的海天之间,青葱苍翠的山脚下,一排排的高楼民居鳞次栉比,一条条的阡陌交通南北东西,一块块的区域布局合理有序……朋友们纷纷在此留影,以资纪念那从不停留的光阴。沿山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磨心谷的最高点——徐福广场。汉白玉栏杆,米色褐点的大理石地面,汉白玉的徐福雕像矗立在广场中间。广场呈圆形,建筑理念应该来自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吧,求得仙药的徐福自然位列天上仙界。徐福雕像所处的高台也呈圆形,不知道是否意味着仙界的更高一层。只见那昂首挺胸的徐福,手持经卷,须飘髯动,迎风而立,似乎正在睥睨寰宇,指点江山,他指点是的华夏这片神州大地,还是那缥缈无踪的海外仙山呢?我想也许兼而有之吧。
         站在蓬莱仙岛的最高峰,环顾四周茫茫,仙踪何在?看着脚下这片胜似人间宫阙的蓝色海洋,苍茫大地,望着山间那乳胶般的流云拂翠,想那一锤一钎凿出景区轮廓的石匠们,那百舸争流开洋捕鱼的渔民们,那一砖一瓦建设仙岛的工人们……不正是徐福眼中的神山仙界,神仙眷属吗?
 
 
 

双合石壁 岁月与爱情的交响

 
□陆国军
         岱山岛,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而在这座岛屿的西端,有一处被岁月雕琢、被爱情浸润的自然奇观——双合石壁。它如同一颗镶嵌在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爱情的永恒。
         双合石壁,原本是两头洞山的所在。这里的石板细腻而坚韧,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雨洗礼和人工开采,形成了如今这般壮观的景象。50多处石景旧迹景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人文的气息。
         雄伟挺拔的石峰,如同大地的脊梁,傲然挺立在海岸线上。它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海浪的冲刷,却依然屹立不倒,展现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站在石峰之巅,可以俯瞰整个两头洞的美景,感受到大海的壮阔和天空的辽阔。
         形如刀削的石壁,光滑而陡峭,仿佛是大自然用无形的刀斧精心雕琢而成。当阳光照射在石壁上时,金色的光芒与石壁的纹理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些石壁见证了双合石壁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时光。
         色彩缤纷的石幔,宛如仙女的裙摆,飘逸而神秘。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七彩的光芒,为双合石壁增添了一抹梦幻般的色彩。每当微风吹过,石幔轻轻飘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曲径通幽的石廊,蜿蜒曲折,引人探寻。它们隐藏在石壁之间,仿佛是一条条通往神秘世界的通道。漫步在石廊中,可以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到海风吹拂脸颊的温暖。这里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浪漫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
         清泓见底的石潭,碧波荡漾,映照着天空的蔚蓝和白云的悠闲。潭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的鱼儿和石头。当阳光透过水面洒在石潭中时,整个石潭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双合石壁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早在清朝时期,这里就被誉为蓬莱十大美景之一,享有“石壁残照”的美誉。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咖啡色的石壁上,金色的光芒与石壁的纹理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清人刘梦兰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赞美这里的夕阳美景:“石壁孱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使得双合石壁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
         近年来,岱山仙岛旅游公司对双合石壁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整合,将采石文化与双合地名的美好寓意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爱情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浪漫气息与中国神话爱情中海枯石烂的深情厚意相互交融;可以漫步在采石场景观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可以站在绝壁栈道上俯瞰大海的壮阔;可以在海誓山盟处许下永恒的誓言;可以在人间鹊桥上与心爱的人牵手共度浪漫时光;可以在爱巢中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这里已经成为了爱情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之地,每一对情侣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浪漫。
         双合石壁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部镌刻着岁月与爱情的史诗。它静静地矗立在海边,见证着大海的潮起潮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当我站在这里凝视着这些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石壁时,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以及人类情感的深沉与真挚。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与沉淀,也见证了爱情的永恒与坚韧。这些石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不变的情感。它们让我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让我明白爱情需要用心经营,需要用时间去浇灌。
         双合石壁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是我灵魂的避风港。在这里,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可以在风铃谷中静静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和宇宙的脉动。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之,双合石壁是一个充满魅力和魔力的地方。它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无论你是喜欢自然风光还是热爱历史文化亦或是追求浪漫爱情双合石壁都能满足你的需求给予你无尽的惊喜与感动。

蓬莱仙岛与徐福传说

 
□吴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成功吞并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
         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巩固他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决定展开巡行。
         从公元前220年的第一次巡行,到他驾崩的公元前210年,十年多时间里,他总共进行了五次巡游。
         秦始皇为追求长生不老,听信方士徐福的建议,寻求海上三神山,向东到达今山东蓬莱、河北秦皇岛,其中最后一次最远到达今浙江宁波,返回途中,在沙丘病逝。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宁波慈溪、象山沿海,自古就有关于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秦朝以后的地方志等著作也记载了不少徐福的传说,唐《蓬莱观碑》、宋《四明宝庆志》和慈溪、象山历代县志中均有相关记述。
         达蓬山位于宁波市慈溪东南部,山峦起伏,树木葱郁,登高远眺,浩瀚东海尽收眼底。
         《慈溪县志》载曰:“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眺沧海。”后来,慈溪的香山因此改名为达蓬山,意谓由此启航可到达蓬莱仙岛。
         岱山县在慈溪市东边的大海之中,与慈溪市海域交界。从岱山西行40余海里,就是慈溪境地。天气晴朗之时,站在达蓬山上向东眺望,岱山的七姊八妹列岛隐约可见,仿佛触手可及。有时云雾缭绕,岱山岛又是仙气弥漫,感觉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那么,当年徐福的船队从慈溪达蓬山启程后,是不是驶向了他远眺之中若隐若现的岱山岛呢?
         古时,船只航线主要依靠潮流和风力。从潮流和风向来看,岱山是历代重要的候风站潮之地,是最佳的漂流启航之处。宋朝时,日本高僧成寻从日本来到五台山,就曾经路过岱山。
         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记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这个记载,不但标明了蓬莱山的具体方位与地理环境,而且指出了秦时徐福入海曾到过此地。
         岱山,古称“蓬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岱山在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名始于此。”史书作者认为,岱山的蓬莱称谓,应该来自于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在汤濬先生所撰的《岱山镇志》中,写得更为明确,“岱山本以乡名,自唐以来即称为蓬莱乡。”“茫茫大海可望而不可即,遂以为海上有三神山。”“其所谓蓬莱者,并无实地可指,故后世以海外之地称为蓬莱乡。”唐朝以来,人们就把岱山称为蓬莱乡。
         据传,徐福东渡曾途经岱山,在此修整汲水。岱山老百姓为了纪念徐福东渡,在岱山岛的最高山峰磨心山上修建了一座徐福广场。
         我虽然早就听说有这么一个广场,也去过好多次磨心山,对于近在咫尺的徐福广场却是一直无缘相会。
         今年4月,岱山作协举行采风活动,去了一趟磨心谷,终于有幸拜谒了徐福广场。磨心谷原是磨心山西南麓的山间谷地,通过整体规划改造,成为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开放公园。
         走在曲折回旋的小径上,入境、出海、风浪、大鲛、仙府、登顶、寻心等七大场景环环相扣,将徐福求仙故事步步推进,逐步迈向高潮。
         其间的大鱼广场,正是根据史书中的有关内容设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徐福寻找借口说,在海中遇见大鱼,无法远航,秦始皇于是派遣弓箭手射杀了一条大鱼。雕塑采用金属构架,造型精巧灵动,鱼的身体隐藏于地下,只将鱼头和鱼尾露在外面,仿佛潜身于大海之中。
         徐福广场在磨心谷的最高处。入口处,门阙、八卦柱采用仿古式钢筋混凝土精制而成。广场中心,身高10米的徐福雕像巍然屹立,面朝旭日升起的东海,凝神眺望远方,须髯飘飘,一副道风仙骨,仿佛要羽化登天。
         杜甫登上泰山以后,“一览众山小”。此刻,站在磨心山上,向四周望去,400多个岛屿,一览无余。不知当年徐福是否也曾这样伫立在高岗上,望见秀木葱翠,远山含黛。
         清朝王希程的蓬莱十景诗之一《鱼山蜃楼》这样描绘:“仙山楼阁影重重,缥缈虚无接太空。幻出奇观凭蜃气,并无鬼斧与神工。”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景象,无疑为岱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仙气。或许正因如此,岱山才有了蓬莱仙岛的美名。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徐福有关内容语焉不详,在其他的章节中也只提到:“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这里的平原广泽,究竟是指哪里,书中没有交代,也就给了后人无限美好的遐想空间。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岱山岛东沙角曾经建有一座“海天一览”亭,亭子依水而建,飞檐翘角,亭柱上有一副楹联:“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亭中立了一块徐福碑,刻有徐福东渡求仙事迹。说明在岱山岛,有关徐福的传说由来已久。可惜年代久远,亭子毁坏,石碑也已遗失。
         汤濬先生说得很是贴切,“岱山虽未必即为蓬莱,而蓬莱固未必不在岱山耳。”岱山未必就是徐福所说的蓬莱,但是,人们心中的蓬莱也未必就不是岱山。既然茫茫大海里找不到传说中的蓬莱,权当此地就是蓬莱吧。
 
 
 

上磨心谷拜谒徐福

 
□林建鸿
 
         或大或小的采石宕口的留存,也许对于我这样已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不会感觉有过多好奇与惊讶。可以说,每处宕口的形成与各地石料的生产都在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海岛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依稀记得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父亲转业到岱山时所租住的一个房子就是用石头砌成的,除了屋顶上的瓦片,四周的墙均是用石头和着黄泥浆砌成。说明自古以来,以海为生的海岛前辈们在这片海域之地是用石头搭建了他们的家。也依稀记得20世纪80~90年代期间,随着岛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岛城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岛城的宕口仿佛也随着时间的流淌越来越多,如我所居住的里闸口靠近磨心山地段,各个山脚处就留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宕口。有一段时间,个别宕口被捡拾废品的人所占用,直到前些年环境整治后宕口才有了稍稍干净舒适点的环境。我不确定如今作为磨心谷主要背影墙的这个采石宕口具体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或是旧时人们采石留存下来的,或是20世纪60、70年代留下来的。值得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考虑到了自然生态价值的重要性,从保护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出发,也为有效解决宕口地质安全隐患这个问题,纷纷在采石宕口(包括采石场、硬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我想,建成于2023年7月的磨心谷景区应该是得益于这场命运般扭转与拯救。它已不再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令人唾弃的宕坑,而是人们乐于休闲的一处景点。
            磨心谷景区距我现今的住处相近,步行过去也就二十来分钟的距离,平时双休或节假日我也乐于去观忘一下,但一直没坐过观光电梯上去拜渴高耸的徐福雕像。景区入口后不久的高高的石墙做得甚为讲究,那波浪型的挡墙似有一种曲经通幽的意味,拿设计师的理念而言估计叫“节点迂回”了,与我本人而言,第一感觉确像那么一回事。而设计师的理念若不是团队行,大概也是难以想象景区工作人员所讲解的磨心谷景区内含着“入境、出海、风浪、大鲛、仙府、登顶、寻心”等七大场景的。我估摸着自己一路向上行走时忘记是否看到在各个节点中附有标志牌之类的东西,反倒是觉得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显得比较舒适些。但话说回来,对于游客特别是外来游客而言,还是需要有景点指示牌啥的,这往往最能满足游客拍照、打卡的心理需求。我也是希望这190亩的景区内能有更新颖更奇妙的游乐基础设施,如“简单粗暴”的一句话、一块牌,可以直接吸引眼球,供游客留影、打卡。或是更细致点,在走往景点的路径边打造设置点,诸如波浪椅之类的,从造型、色彩上能够显示一种品质的稍息落座之处,既可成为游客打卡之地,也可以让游客在观途之中休闲。
         在磨心谷尚未建成前,我去往徐福广场拜谒是从高亭水库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上去。自从搬到顺峰家园居住,估摸着我已不下十次沿着水库上去,一路的车行弯道,一路的树林草丛,一路的茶树茶花,无不显露着蓬莱仙岛的宁静,我可以静沁地享受山林松柏和一些不知名花草的暗香,也许这就是独行的味道。而在这一路独行中,可以回味初上徐福广场时细雨中漫步的情景,似是回味懵懵懂懂的恰似年少的追忆,似是回味登顶后徐福界下那雨雾中绰约的身姿。
         徐福文化在岱山的兴起,或是曾几何时的机缘,我只知道关于徐福文化的极致传播是在十余年前,我的感受是当时县里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可以说徐福文化是县领导特别是在县政协的几位老领导非一般的重视下,才会在岱山落地生根的,如今岱山对徐福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枝繁叶茂了。我大概也不用细说了,这仅仅是因为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东渡的故事在岛城,也是民间知晓度极高的一项事情了。如若有心阅读者大可以去政协办公室收集一些资料。
         去年磨心谷建成后,也曾带外孙女进去过一次,只是那天没掌握好时间,走出景区隐山步道后,恰遇景区工作人员(观光电梯处)下来,提醒说马上就闭门休息了,自然我们也不得已掉头回家了。之后,虽说外孙女也偶尔来岱探访,但总是有其它事情,没好好安排她从磨心谷上去看大鱼广场、徐福文化墙,特别是她最喜欢的滑滑梯等项目,为此外孙女还一直在她外婆处叨叨着。
         此次从磨心谷上去拜谒徐福是和协会朋友一起的,当然是热闹了一些,特别是当听到来自绿色石化的文友们对磨心谷景区的赞赏,油然而生一种欣慰心情,毕竟与城市或是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休闲打卡地不多。4月中旬的天气不错,风和日丽,恰值我打理心情办理退休手续的日子。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多多少少地激起一些回眸的东西,对于人也罢对于物也罢,多了一份宽容与和解。上年纪了,经历过人间的悲欢离合多了,也许是佛系的东西在心里占据了更多的位置,更懂得了适时转弯,天地皆宽的道理。这倒是我看到徐福先生的雕像所启迪的那样,他可以昂首挺胸,他可以凝神远眺,他可以神态自若,这何尝不是一种底气,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这应该是我等俗人心愿所求的东西。这大概也是我此行从磨心谷上去拜谒徐福的最大心理收益了。其实,这并不像我以往来到徐福雕像的静默仰望,然后顺着徐福先生的视线眺望远方,继而再品味一番山脚下那些驰骋于海波上的渔船货船回港者心境,以及海岸上越来越多的楼居。
         我曾经在登临徐福广场后有过这样一段心情:望,烟雨浩渺数十里,见,红尘随风逾千年,熹,茶颜悦色见清涧,微,蓬莱仙芝起青舞,梦,日夜思君不见君,眸,瞬移时光已廿载,昔,若能路遥知马力,往,饱览嗟叹未思雾。
 
 
 

磨心谷上的遐想

 
□余峰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在闲暇之日游览无锡的灵山胜境,实在叫人叹为观止。高耸入云的灵山大佛,美轮美奂的灵山梵宫,藏味十足的五印坛城,大饱眼福的同时,更是亲历一场淋漓尽致的精神洗礼。虽然门票有些小贵,而且非常罕见地不能享受学生证半价的优惠,但是整整一天的超凡体验,仍使我觉得物超所值。毋庸置疑,灵山胜境以其独有的强大魅力,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早已成为无锡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而这样成功的旅游精品工程,背后凝聚的是投资方的心血与智慧。无独有偶,乌镇景区同样需要全额购买门票,不接受学生证半价的惯例,尽管心有不甘,但实际的旅游体验却非常诚实,再次让我从心底里认可了这样的“特例”。为了更好地开发西栅景区,投资公司迁离了所有本地居民,进行了妥善安置,并对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作了整体性的复原与修葺,至于配套设施,就住宿而言,从青年旅舍到特色民宿,乃至世界知名的奢华酒店,一应俱全,满足了几乎所有游客的个人需求。青石板路上看似平常无奇的石块,也是从全国各地搜罗而来,据说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难怪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样极富创意的旅游运营模式都给予了高度认可,并将其命名为“乌镇模式”。在我的旅游记忆中,大概也只有灵山胜境与乌镇景区是不接受学生证半价的通例的,这样的坚持显然源于运营方强大的底气,深信打造的精品足以征服每一位游客的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个地方的景区开发而言,旅游投资公司就是这个“器”。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家乡岱山的旅游开发愈富新意,前景广阔。仙岛旅投作为一家优质的旅游投资公司,力求通过扎实的建设与创新的设计,全力打造岱山的城市新地标。这种决心与努力,从磨心谷景区的规划与打造,便可见一斑。
         磨心谷是磨心山西南麓的一片山间谷地,南起沿港西路,北至徐福广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块曾经未待开发的处女地,自二零二一年改造项目落地开始,便逐渐热闹起来。整个项目占地达十二万多平方米,总投资逾五千万元,充分整合基地内现有矿坑及周边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设置园路、构筑物及活动空间等,有力激发了徐福广场及磨心山景区的内在活力,力图打造一座文旅融合、观游皆宜的城市公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种美好的设想已成为现实。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是徐福东渡的过境地。清代刘梦兰有诗云:“不须远驾秦皇石,来看扶桑万里程。”诗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岱山人,对于家乡的山海美景,有着天然的热爱与自信,他的思绪穿越千年,遥想出海求仙的徐福必定为蓬莱仙山的缥缈多姿所折服,遂寻踪上岛,游览仙境。
         磨心谷景区的打造正是结合岱山当地风靡千年的徐福东渡文化留存,在设计理念上将徐福寻仙之旅的文化历程作为景区内各个重要节点迂回呈现,分别为入境—出海—风浪—大鲛—仙府—登顶—寻心,七大场景环环相接,故事层层推进。舟亭是一个以舟演化生成的亭子,寓意徐福停舟出行的开始;高低起伏、曲折蜿蜒的隐山步道象征东渡之船正是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大鱼广场的灵感源自秦始皇准徐福所请、派遣射手射杀大鱼的传说,这条栩栩如生的“大鱼”采用金属构架,造型灵动活泼,可谓景区设计的点睛之笔;徐福文化墙则提取了秦时所用的竹简元素,结合徐福东渡相关的史料文字记载及艺术画作设计而成,有心之人在徐行之余可以完整了解蓬莱仙岛的由来及徐福东渡蓬莱求仙的事迹;观光电梯是整个景区的最大亮点,背靠山壁,拔地而起,直通天际。作为舟山现存最高的露天户外观光电梯,它宛若巍然山峦之中直插云霄的天梯,堪称气势伟岸的人造奇观。乘坐电梯,似仙人腾云,有恍然登天之感,令人遐想;大名鼎鼎的徐福广场地处谷中最高处,徐福的雕像立于广场中心,凝神远眺,神态自若。此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处海天一色,桥港容貌若隐若现,县城新姿尽收眼底,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
         磨心谷景区的设计规划让我们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旅游开发样态,既有对天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对地方文化的无痕推介,更有对大众体验的细致考虑,可谓匠心独具,颇富新意。如此仙岛胜景,确实不容错过。



在这山海之间,独享人间清欢

 
□刘小红
         从小听爷爷讲神话故事,故事里常常会讲到蓬莱仙山,神秘莫测,世人向往。其位于东海之中,碧波之上,山势险峻,云雾缭绕,山上有无数仙草神药,奇珍异宝,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登上此山者便可无病无灾,长生不老。这样的神话传说曾经令我幼小的心灵非常好奇,更加神往。
         来到岱山后,习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陪家人到蓬莱仙岛走一走看一看,在这山海之间赏花、赏月、赏古迹传奇,来一场穿越古今的浪漫,独享人间清欢。常听岱山有蓬莱仙境之说,难不成真到了爷爷故事里仙岛?
         而后查阅资料得知,岱山地处北纬30度,常年冷暖气流的交汇,云雾环绕,加上奇妙的海岛风貌,使得此地宛若虚无缥缈之境,历来便有蓬莱仙岛之称。
         于是,闲暇里,除了游走乡里,看风土人情,我们常登高望远,在青山翠竹间,在磨心山玉佛宝塔脚下,在双合石壁的石峰之上,还有新建的蓬莱阁和磨心谷的徐福广场,看浮云飘过,看阳光洒在若隐若现的山峦上,那一刻,远山含黛,群山连亘,好一幅现实版的水墨丹青。
         记得第一次登磨心山顶,群山绿岛,海天一色。无意回头,见西边与宝塔遥遥相望之处,有一白色雕像矗立于山海之间,身高八尺,衣着长衫,发髻高耸,迎风而立,仙风道骨,遥望东海。仰脸眺望间,便萌生一探究竟之心。
         四月,有幸前往磨心谷和双合石壁两地参观采风。那天天气阴冷,连续湿雨,同行的人们都随身佩戴帽子和雨伞,以备不时之需。想着这一天又要在云山雾海中度过,能不能看到远方还是一个未知数。出行不久,天公似乎要让我们少一些遗憾,走着走着,太阳便悄悄钻出了云层,阳光普照。雨后山谷清秀,整个景区显得更加通透明媚。
         磨心谷景区位于磨心山西侧山谷之间,集休闲、娱乐、健身游玩于一身,是近两年投资改造的全新景区。原本一片荒芜的矿坑山谷,经专业设计规划、无数个勤劳的双手打造,便成了风景娱乐、休闲健身一体的风景游玩之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山清水秀,谷底美景别具一格。原本几乎无路可走的山间峡谷,到如今鲜花、步道、石梯、碧竹,谷底泉水潺潺,石阶蜿蜒直上。云雾缭绕时,进入景区行走其中,便会有草色青青花相伴,漫步行走云端上的错觉。如此大的改建,如此巨大的变化,施工期间,参与磨心谷设计和施工的人们艰辛不易可想而知。
         沿山间步道走走停停,道路旁边的历史文化墙,撰写着各种关于岱山、关于徐福的历史知识。在导游和工作人员热情的引导下,经大鱼广场沿路而上,抬眼望去,梯田造型的山间草埔,自下而上层层叠叠,恍惚有了几年前游历丽江蓝月谷的错觉,只不过丽江蓝月谷位于雪山脚下,常年雪水融化汇聚而成。而这里谷底草坪自上而下被山花植被覆盖而成,层层叠起,另有一份妙趣。
         沿路随着人流,乘坐景区的观光电梯直上山顶,随着电梯不断升高,透明的电梯玻璃窗外,整个岱山县和磨心谷山谷风貌一览无余。城市是山海的窗口,山海又是城市的基调和后花园,两者在一定的高度达到了完美结合。随着电梯继续往上走,脚下草埔不同角度便有了不同角度的模样,垂直俯瞰宛如天宫古琴之精妙,另有一番风景。电梯对面,依山而建的盘山步道,跟随山势蜿蜒而上,想要运动健身登高沿步道而行,也不失为另一种好的选择。
         电梯到达终点,我们沿木道而上,穿过咖啡厅平台,便到了徐福山顶广场。立于仙人脚下,观山海浪漫,听千古传奇,感受千年不屈的风范,大家似乎一下子热闹起来。一起采风的文友说:“这个雕像造型飘逸洒脱,乍看与李白有几分相似。”我想当年徐福文才学识应该也不逊色于李白吧!不然号称千古一帝的秦王怎么可能将永生之事托付于他,供其兵马车粮,大力支持徐福,只不过结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完美。东海之滨,千岛之上,常年受海洋气候影响,潮湿多雾。据史料记载,曾经有海市蜃楼景象出现于海面之上,徐福或许真正看到过海中之岛的倒影飘于空中,现于云端,如天上仙境一般,所以才有了之后继续加派人手多次登陆,寻觅仙岛长生之地的神奇传说。千年过后,一切归于尘土,是非对错如过眼云烟,任凭后人评说。
         我们立于广场平台之上,顺着徐福眺望的方向远远望去,天地之间一抹山水尽收眼底,远山、近海,一叶叶行于海面的小舟,不时从洁白的跨海大桥下经过。海中小岛不再孤单,逐渐实现了岛岛相连,桥桥相通,给岛上的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再为进出岛屿担心。
         《罗马假日》里有一句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一天之内行走的两个景点各不相同,却又有极其相似之处。不管是千年之前为了神仙之地的寻觅者徐福,还是千年之后为了幸福生活不辞艰辛的缔造者,所有的奔赴不过都是在寻找幸福,寻找自己心灵可以寄托的梦想。
 
 

最美遇见

 
□胡燕芬
         我推开一扇窗,我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心。
         我曾以为,我可以安静地住在自己的心里,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忙碌着。
         在四月的一天,我遇见了绿色葱郁的磨心谷,让我万分惊喜。这两年听人说起过,在磨心山的西南角,正在建一座观光电梯。好几次乘车经过,施工现场包得严严实实,一直未见其中场面,心中却没有什么期待。平日我们上磨心山,或者从东南角走台阶上去,或者由西侧的盘山公路开车上去。也许是这样的原因吧,便不期待新的。
         那日,春风和煦,阳光并不张扬,这几日的雨水,仿佛濯洗了天空,天空蓝透着点白,空气清新而有种淡淡的花草香,满山的绿闪着晶莹的光泽,在拾级而上的瞬间,春意盎然的磨心谷登场了。也许是我好久没有出来了,好久没有亲近大自然了,这几日的疲累好像一下子消散了,所有的感官都被满满的春意包围着。
         曲折的隐山步道,星星点点的路边花,苍翠的小灌木,波浪般曲折层叠的山道,在其中,谁都不愿草草走过,反而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在舟亭边驻足,在一片竹林掩映下铺展开的棕褐色竹简前停留,流连岱山的历史,探看着秦朝方士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一段悠远的岁月,咀嚼着,沉浸其中,再次回望这山景,这山道,这舟亭,似乎都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慢慢向前,抬头望见左边崖壁上千岩瀑的水痕,虽然现在没有水,但垂直向下落差达九米的灰棕色水痕,显示着岁月的痕迹。时空在这里交融,也许千年前的古人,也曾看过这里的山,也曾感叹岁月的无情吧。
         我们此行的最后目标是徐福广场,那个广场十多年前曾去过一次,后因为从东边山脚一步一步登上磨心山顶,再到徐福广场有点远,便再没去过。许多人也许和我一样的感受吧,于是,在磨心山西南角的徐福广场,曾这样冷清了。
         今日我们可以通过山谷的云梯到达广场,也可以通过观光电梯到达。云梯有翠绿的山树,有粉红的樱花相伴,感觉也不差。为了体验新感觉,我们便选择了乘电梯上去,很快,就十几秒,随着电梯上行,眼前的景致发生着变化,从山谷的一隅,慢慢地,岱山大半岛可见,岛与岛之间,雾气蒙蒙,偶有船只穿梭,似一幅水墨画缓缓在心里打开,感觉甚是奇妙。
         电梯上去后,再继续沿着台阶而上,四月樱花因昨夜的雨变得有点冷清了,可一地的粉红,还是热闹了转角的相遇。缓缓地走向广场,广场已有好多人,他们或在拍照,或仰望20多米高的徐福雕塑,或摩挲栏杆上的莲花,或眺望整个县城……
         站立在广场中心的徐福雕塑已焕然一新,精神似乎更加饱满,目光炯炯,面东而立,鸟瞰着整个岱山岛。一阵微风吹来,吹面不寒杨柳风,却吹乱了我们的头发,仿佛也吹动了他的须髯。抬头望他,他坚定地望向远方,他还在寻找什么?我朝着他望向的地方眺望着,我也在寻找什么呢?
         此刻如春风吹着云,又如蜻蜓点着水,青涩而又温馨。
         好久没有了那种心动,是生活太过匆忙吗,闲下来,走出去,全新的磨心谷却让我想到了生活美学。迂回曲折的山道,造型独特的亭子,似乎在告诉你,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
         中国古代有一种建筑叫“亭”。我们在爬山的时候常会碰到一个亭子,或者走到溪流旁边也会碰到一个亭子,也许之前你会急于赶路,忽略它的存在,它虽是一个建筑空间,其实是一种提醒和暗示说:“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
         我们匆忙的生活,就是要让“亭子”发挥作用,我们的生活才能有滋有味。
        岱山小县城,这几年就是在打造一座座“亭子”,仿佛古代园林里有了弯弯曲曲的道路,大海、远山、海滩、岛屿、灯塔、渔船等有了宽敞的展厅。每一个想慢下来的人们,走出来,走进去,真的会发现其中无所不在的美。
         五月的一天,与大海又来了一次不一样的偶遇,让我更加证实这种想法。
         那日天气并不好,下着小雨,还有点风,我有些犹豫不决,假日,该不该去看海。最终与好友还是来到了海边,走进了海边的茶室。有点凉意,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来到海边,也是头一次。坐在三面都是玻璃窗的茶室,望着不远的大海,远山隐隐约约,天空与海水的颜色有点接近,感觉玻璃窗外的世界好辽阔,还隐约可闻潮声阵阵。我们不自然地放低了声音,朋友们的耳语,好似海浪花般晶莹。茶室外面的沙地里长满了各色小花,海风吹动它们美好的容颜,向我们招示着生命的美丽。听说老板娘去年随手撒下些花种,然而贫瘠的沙地并没有耽误它们的花期,今年茶室周围依然鲜花围绕,更远些竟也受海风的蛊惑,开得一样热闹。无心之举,竟造就了不一样的海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忆中那是海滩一色的海水,可今天,鹿栏晴沙海滩边有了茶室,有了露营地,有了海上邮局,有了秋千,有了邮票镜框……,这海可能还是那片海,海滩还是那铁灰色的硬板沙滩,然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海、这海滩变得生动起来。夏天还没到来,可我们已经坐不住了,依然想和沙滩、海风、海水来个亲密接触。我们在海滩上的秋千边留下少女般浪漫的背影,来自远方的游客也迫不及待地脱去外套,露出夏季最时尚的沙滩裙。长裙经海风一吹,飘逸舒展,她坐上秋千,随风荡起,意境绝妙,我不由地拿起手机拍下她荡起秋千的倩影。
         好冷啊,我们再次跑进茶室,喝口春茶,望着不停歇涌动的大海,看着海风中裙袂飞舞的少女,内心有些欣喜。
         这样的景致是美好的偶遇,最暖的遇见。不过,偶遇没有计划、不经商量的就那么匆匆地到来,该是有多欢喜。
         我们蓬莱仙岛打造的从来不是大景观,一路沿途都是风景,等你的脚步慢下来,不用直奔主题,你可以慢慢来,一路欣赏一路感叹,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打卡地。磨心谷一见,登山变得温柔多了;上船跳一遇,惊叹不已;东海郊野,让你依依不舍;闻风书店,一呆可以忘了时间;鹿栏晴沙,可观可玩可动可静;一路沿海岸线,风光无限。
         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但人生漫漫长途,只有慢慢走,细细品味,万物皆有回转,一切终有回甘!
         有一天,你和蓬莱仙岛不期而遇,你会发现这比任何一次彩排、任何一次计划都来得随意简单,相信可以是最美的遇见。


悠哉山水——磨心谷之行    
 
□邵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时逢谷雨,地气已然回暖,天地万物一派葱茏景象。《群芳谱》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而我们这次要去的是“磨心谷”,此谷非彼谷。
         天公做美,在一个阴而无雨的周末早上,我与文友一起前往磨心谷。
         说起磨心谷,先说磨心山。磨心山为“蓬莱十景”之一,位于岱山岛最高峰,全山占地6平方千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岗绵延叠翠,春闻惊涛拍岸,秋看松林揽月,晨钟暮鼓,声声萦耳。
         磨心山山名的由来,一说岱山岛形如石磨,而这磨心山正处岛的中心,因此称作为“磨心山”。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山很高,如能登得顶峰,就能摸到山上的星星,于是就叫“摩星岭”。我想两者皆而有之吧。
         磨心谷原是磨心山西南麓的山间谷地,南起沿港西路,北至徐福广场,东西临自然山体。后经岱山旅投发展公司的投资,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闲、健身、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复合型开放公园及城市地标。
         因出发地离磨心谷尚有五六分钟车程,遂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磨心谷区域在设计理念上将徐福东渡寻仙之旅,这么一个史记传说作为故事层层嵌入,分入境–出海–风浪–大鲛–仙府–登顶–寻心,七大场景。看到“入境”时,我竟一时想到了佛家的入境、入净、入地,到三摩地,但此境亦非彼境。
         徐福生于齐地琅琊,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赣榆,幼年时期的他学习了医学、天文与航海知识,后拜鬼谷子为师。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跟着鬼谷子学习了众多辟谷、修仙的知识。闻得秦始皇求仙药,就跑来自荐,说海上有仙山。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公元前219年,徐福第一次东渡为山东琅琊,至此以琅琊为根据地,不断地从此处下海寻找神迹,9年未有所获。秦始皇多次催促,徐福说自己看到了海神,海神手里确实有仙药,但自己带的礼物太少。后秦始皇又增派了三千童男童女和众多工匠,还让徐福带了许多谷物的种子……
         照我们看,徐福带着这么多东西,完全是去另一个地方安家用的,但秦始皇怎么都不怀疑呢?这是个未解之谜。9年未有所获,徐福说自己不容易,他说东海有蛟。秦始皇让人带弓箭射杀蛟鱼,蛟鱼沉入海底。自此,秦始皇以为这次总不能阻止他求药了,也就是这次求药,徐福就一去不返了。
         当我们沿着隐山步道 ,走过如波浪形的挡墙,一条大鱼迎面而来。白色的漆势,镂空的钢材构架,成跃跃然之状,大鱼头部及尾部露出地面,鱼身隐于地下。徐福说的东海有蛟,可能就是现在说的鲸,体型庞大,很是迅猛,只是徐福现在已经站上谷中的最高处,大鱼徒留守山门。
         我们兴致勃发地走到徐福文化墙边,一枚枚竹简字牌,无声地诉说着徐福东渡求仙的光荣事迹。那么徐福到底有没有求得仙药?看着满目青山蔼蔼,隐约见云雀掠过,轻风一时拂面,带来阵阵泥土的清香,我重重地吸了一口,唉,长生不老药,大概是我吃了。
         岱山旅投公司为防游客走得太累,颇为周到的建了个观光电梯。该电梯高度约70米,造价达1000万元,是舟山市现存最高的露天户外观光电梯,来回票价30元。随着电梯徐徐上升,着实让我们体验了一把仙人腾云的感觉,这实乃登天梯。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到了最后一节点:徐福广场。徐福广场是谷中的最高地,海拔154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中心站立的徐福雕塑,连基座高23米,雕像昂首挺胸,面东而立,须髯飘动,凝神远眺,一副将得道、飘飘欲去之相。我们拍照的拍照,俯瞰的俯瞰,整个山谷因我们的到访,把天上仙境一时搬入了世间凡境。
         回去的途中,我们纷纷化为顽童,隐山步道那边的滑滑梯彻底召唤了我们。前有逐云梯,后有追风梯,凡尘的纷纷扰扰、俗物俗事,一时离我们远去。
         宋·释志芝《山居》: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自此,我们从入境——出海——风浪——大鲛——仙府——登顶,到了最后一步“寻心”,得明心见性后内心的清净与清闲。
 
 

山多松,茶花亦盛

 
□梅森
         每个人的旅行都是从故乡开始,裹着人世嘈杂,脚步随着眼睛浅一步或者深一步,身体上布满尘埃。直到许多年之后,奇多瑰丽的景色出现在面前时,脑海那些开拓的疆域再一次丰富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对故乡那些浅薄的认识,如果我们的脚步没有具实踏在一片土地上,文字描述、图集,都只是旁观者的意念。
         岱山之岛山峦起伏,一直延伸到海中,与其它小岛之间相互呼应,长涂岛、秀山岛等一气呵成,笔法清灵,宛如一张铺开的长卷,而渔舟往来,飘忽自由,仙岛美味,自然鱼获资源丰富,特别是大黄鱼——在东沙古镇的村落还塑着巨大的“大黄鱼的故乡”。多少年来,渔业资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为世界各地奉献美味。我到小岛的时间是五月,旅行自由而散漫,江南小岛一直是我期待的地方。我喜欢湿润,它靠近海洋,我的鼻腔开始舒展,因为干燥而常常炸裂的血管变得绵软。其实它满足了我对江南有关的所有想象,书中精美的文字在自由意志的人的眼里变得局促起来,哪怕一小段路,一枝花也变得完全不同——它所形成的历史、环境、河流、岩石、树木、气候、天空等各种要素,让我们的嘴巴发出“哦,原来如此。”
         那日,跟随老师前往双合,陡峭的石阶依次而上,连接旋梯的部分延伸到更高处,飞翔的石壁,气势张扬,巨大的切面带来厚重的层次感,沿着石头的截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展开,映入眼帘不再是一处石头的雄壮。当老师说起这些石头的杰作来自人工雕琢后,我们叹息那些将自己绑在绳子上的工匠如何艰辛地挥举着斧子和凿子将物质建筑创作的如此观止。大幕拉开,一个个变换的角色逐渐登场,流萤莲台、摩崖石刻、石轨推石、清风呢喃……剧情终将随着脚步而进入高潮,石头与海水延伸到远端,顿时有了浮海缥缈之感。紧凑的布局,凝集了石头所涵盖的精华,不再流于线条,加之植物和流水掺杂其中,更是凸显石壁细腻部分的美丽,有着峰回路转的剧情、惊奇、暗伏悬念、释放内心的欲望,让一处石头不再坚硬,充满了人性的因素,于是我们才走在这方神奇的地方,有了欢笑和语言的随意释放。是的,一切被允许的行为正在发生,时光不会流动也不会静止,而是正在暗中等待。
         众人喧哗,石壁也在喧哗。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见证这许许多多的小撮人群之后的沉默。创造者已逝,见证者后来居上,不仅是看见,而是将开拓记忆的疆域又添上一块砖。看见了,理解了,那些创造的情绪才会被释放出来,惊愕、情愫、眼泪流出来。
         月末,我回了一趟家,我跟母亲沿着土路去采摘榆钱,记忆变成故事,故事又变成现实。四野无人的土地上,榆钱结在高高的枝头,仰望枝头的一刻我在极速缩小,母亲跟从前一样采摘榆钱的方式让我不清时间镌刻的力度。我踏在绵软的土地上,走过蜿蜒曲折的泥路,水渠当中清冽的雪水涌向麦田,远处山坡上的柳树枝叶丰茂,只有枣树依然沉睡,乡亲在平静而用心地劳动。
         那天,船只在两山之间行进,闲逸悠长,不觉大海之间的岛屿升起来雾气,竟觉得人们是那刻隐居的侠客,岛屿排列轻盈而有序,真是“蓬莱仙生”。我感到自在,渺小,山不尽,水无边,磨心岭是岱山的主山之一,站在顶峰时,就有这个感觉,四周恬适,山风拂面。
 
 

郊野在东

 
□纳捷
         儿子尚小时,我能带他去的户外场地只有一个少年宫旁边的文化广场,学溜冰、坐碰碰车……小小的广场涵盖了儿子小半个童年的乐趣。
         如今的岱山,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不止是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徐徐展开的,是山与海之间的自然画卷,是海岸线上的田园秘境,是东海文化融合的海错湾乐园……是一个个让大人和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惊喜。郊野在东,牛轭在南,安澜阁在上,新的蓬莱公园在中,我生活的岛城已不是当年逼仄的小县城,蓬莱仙岛以诗和画的形式打开了新的篇章。
         2022年5月开园的岱山东海郊野公园,主体面积7.9平方公里,基地两侧拥有海岬郊野公园和北峰山郊野公园。东海郊野公园和往南15公里的牛轭山观海公园把岱山东南沿海最美的海岸线自然风光串联起来,在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稍加雕琢,唤醒郊野之趣,海湾、沙滩、田园、村庄、岛礁、山林、花谷……打造了一排岱山特色的海岸线风景公园。
         东海郊野公园的南北两边,分别是北峰山与石鹅山,北峰山环岛线已作为郊野公园的延伸,以山脚错落弯曲的礁石岸线为点,打造成了全国唯一的“全海岬赛道”,被称为“最美赛道”。2023年起,岱山海岬半程马拉松赛环北峰山道,自此“岱马”成为岱山的一张金名片。
         随着上山路径的环通,在北峰山环行道因地制宜的沿着路径导入了一个个停留场地。有的突出于海湾之间拥有开阔视野的一个个造型雕塑,供拍照打卡;有的藏于密林之间缓缓向大海延伸,像海湾的触角与大海亲抚;有的是大片的绿色草坪供露营、发呆;还有的纯粹是简简单单的空地和石块,位于山间的突起,与东海郊野公园遥遥相望。这些场地倚靠自然山体稍加修饰,拥有岱山岛望向东海最独特的姿态和视野。
         这些观景平台将山与礁串联起来,让人们不断以新的角度与大海偶遇,为来此的人们提供可停留、可放松的场所。每个观景平台被赋予诗意的名字,“海湾画廊”“密林探险”“凭栏听海”“遥望北辰”“礁石驿站”……这是一个个“风景之眼”,由山上望向苍茫大海,感受大海与礁石的情绪、风声与波涛的追逐,遥看东海的星辰,聆听海与山的耳语,开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
         而郊野公园内的海错湾探索乐园,让孩子们实现了快乐童年的打开方式。也许是从明末清初的画家聂璜绘制的奇幻异物志——《海错图》得到灵感,礁石外部的图腾如崖壁上的神秘文字,讲诉着海洋的传说。内部的图腾则是一幅神秘的寻宝图,绘制的正是海错湾探索乐园的地图,有着海螺建造的村落、渔村旁的大黄鱼船、章鱼守护的宝箱和盘旋的神龙,引导着孩子们展开探索之旅。我所感慨的儿子童年缺少的游乐园在此刻呈现,礁石镇、海螺村、章鱼守护、卧龙谷、宝藏湾……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与游戏让孩子们在攀爬玩乐中感受东海文化和海岛生物的多样性。
         在最美的花季,郊野公园里的花海拉开了争相斗艳的帷幕,百亩田园梦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春天的油菜花是烂漫的黄色海洋、夏天的百合花织成了一条红、白、黄、橙相间的大花毯,还有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柳叶马鞍草、大滨菊、水仙,珊瑚菜,细叶美女樱、蓍草、火炬花……一年二十四节气,田野间四时轮回,画卷中颜色更迭,一季有一季的生动。
         走进郊野公园仿佛有种时空错乱的恍惚感,小桥流水、荷花点点、农田片片、鸟鸣悠悠,如果不是阵阵海风吹来,还以为在江南的某个秘境。沿着花海栈道徜徉,草坪处风筝翻飞,帐篷点点,对面海错湾中若隐若现的海豚。
         紧邻的鹿栏晴沙海滨天然浴场,鹿栏睛空,一带平沙,楼阁错落,海风慵懒,浪声涛涛,远处花香阵阵……仿佛走进海上田园般的生活画卷。
         夏日绵长,来山海之城纳凉。


牛轭山景点轶事

 
□关雎
 
         牛轭山公园是岱山的一处网红打卡旅游风景点。每到阳春三月,或金秋十月,周末、假日,风和、日丽,人们常会呼了家人,约了亲友,游乐于牛轭山公园,观海上日出,享一段闲暇时光。我也去过三次,或引家人游玩,或陪作协客人采风。漫步园地,沐着风,浴着光,赏着海,不由间会想起曾经的那件往事来。
         四年前,大概是2021年十月底的样子,陶忠道老师打来电话,说是县里准备将牛轭山打造成一个休闲公园,公园里要建几个风景点,他说自己在这方面是新手,问我能不能帮他想想,我答应了。
         那个时候,我听说过牛轭山之名,过秀山大桥时也会经过,知道是个小不点的岛,但具体长怎么样还真没看过,心里也嘀咕过建设方咋会想到有这一齣。在了解了有关的设计要求后,我觉得须去一趟牛轭山,实地看看。
         等了个晴好的下午,我和陶老师便去了牛轭山。说是“山”,其实是“岛”。在东南沿海,古人将岛叫作山,朐山、兰山、蓬莱山,洋山、翁山、白华山,莫不如此。
         在管理人员陪同下,我们在岛上四处转了一圈,从东看到南,再看到北,看了海,听了潮,观了桥。岛上,一切都是草创;地上,还是一片凌乱,只有那规划打造的几个景观,可见一些粗糙的轮廓,但海潮是真切的,翻卷着,拍打着;大桥是真切的,长虹卧波,巍峨而立;海面是真切的,起伏着,波荡着,闪着锦麟,船帆三二点,长涂山在东北,秀山在西南,夕阳在山脊燃烧,晚霞在山海间破空而出。
         回来想了好些天,久久不能落笔。这景点,该如何命名?公园就在牛轭山,那么是否可直接命名“牛轭山公园”?这么一个小不点的岛,每处景点又是如此近,这又该如何区别?考虑到此公园是休闲用的,重在给人以放松心情、放空心绪,于是觉得景点名还是文艺一些为要,而更主要的还是须突出牛轭山的阈地特点,比如视野开阔,堪舆极佳,远处大海壮阔,近岸红岩嶙峋,西边就是官山大桥,景点名须应围绕这些来构想。
         你看东北那个观日出之处,单从位处来看,确实不错,山海苍莽,海面空阔,日出之时,定是旭日万丈,朝雾飞霞,而其实,岛上每一处都能观日出,每一地都能远眺,关键是要整体上给人以一种念想、一种氛围。
         忽而想起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望霞台”三个字就涌上脑间,不是吗?烟笼青山,若隐若现;晞日欲出,霞光喷薄。想了又想,又想出一个词来:醉春潮,不是么,远处旭日冉冉升起,眼前春潮滚滚而来,能不令人春心激荡?
         两个名,让建设单位且作选择吧。
         看南边海岸,岸边有一大片海崖呈紫色,那种嶙峋与奇幻很是稀见,于是想到两个词来:“紫烟秋”和“红岩风”,源出范仲淹 《上汉谣》之句:“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也不枉了此处的这一份古典意境。
         打造这些景点,是为恋人、孩子、家长营造一种闲适、雅落之意,氤氲一种和谐和美之境,于是给东南边那个椭圆形的、原本是白色步行的长台取名“鹊桥仙” 和“长桥月”。此出自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之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想那朗月当空,波平浪阔;北雁南飞,鹊桥相会,千百年间,民间的牛郎织女故事一直是令妙女佳人遐想的。
         西边有个望景台,其脚下即为海道,常年潮流湍急,涛声不息;近岸处,特地设了一座灯塔,而远处即见官山大桥,遂取“水龙吟”,这三字为词牌名。又想到“念怒娇”三字来,怒,“奴”之谐音,涛急之意;让人想起苏东坡那首豪迈放旷、境界高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北边那个仿鲸鱼骨架的“鲸落”处,远眺可见磨盘山,山下有一白练横贯,近处即为江南村,正吟时代开放之曲,春光无限,由此想到自己那首《观鲸鱼尾感怀》中的一句来:“一落鲸身风物裂,龙麟成泥亦山皋。”于是将之名以“龙吟曲”和“江南春”。
         次年1月25日,我把这份策划拟稿交给华东设计院的相关人员,在拟稿的前述上有这样几句话:
         蓬莱岱山,地处神秘而美丽的北纬30度线上,蓝天碧海,山海绰约,晴沙奇礁,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牛扼山就在岱山岛之东南一方,这里岛屿环绕,山海廖廓,与普陀山隐约相望,与高亭港隔海牵手。岛上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奇特绮丽,官山大桥飞架湍流。
         牛扼山公园,就在岛上通向生态海岛风景的大道上,碧空潮来一排雪,斜晖潮去一片金。此刻,她正等着你的到来,望日出,踏鹊桥,让你放空心情,放飞心灵……
 
 

东海郊野公园,心灵的避风港

 
□谷均
 
         东海之滨,郊野之趣。位于岱东鹿栏晴沙之侧,有一片被绿意紧紧拥抱的土地,那就是我心之所向的东海郊野公园。她如同一位温婉的女子,静谧而优雅,散发着自然的芬芳。每当我踏入这片土地,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这里就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园的入口并不显眼,但一旦你踏入这片土地,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公园占地面积7.9平方公里,自然风光旖旎,四季景色各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感受山地、田园的神奇魅力。初夏的郊野公园,浪漫得如同诗篇。那片广阔的草坪,是最受欢迎的“快乐基地”之一,放风筝、野餐、玩飞盘、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这里欢乐上演。欢笑声是这里快乐的标志,数不清的花朵沿路盛开,形成一片花海,让人流连忘返。
         我独自漫步在东海郊野公园的小径上,两侧郁郁葱葱的草木,犹如绿色的海洋,随风摇曳。树叶间洒下的阳光,斑驳陆离,映照在我的脸上,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远处,一座青山苍翠欲滴,山峦起伏,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沿着小径前行,我来到了那片广阔的农耕田园。五彩斑斓的花朵争相开放,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蜜蜂和蝴蝶在花间穿梭,忙碌地采集着花蜜。我找了一处树荫下的草地,躺下来,看着蓝天白云,听着鸟鸣虫鸣,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
         在公园的幽深之处,蜿蜒着一条小河。水至清而能鉴影,波光粼粼,碧透如玉。河畔,翠柳轻扬,柔枝随风轻摆,其倒影映在水中,宛若少女的长发轻柔垂肩。我沿着河边的小径缓步而行,沉醉于这水光山色之中,心旷神怡,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河中,群鱼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为这条小河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东海郊野公园还是一个适合家庭游玩的好去处。公园里设有专门的儿童游乐区,海错湾陆地文化、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与艺术教育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嬉戏玩乐中探索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在这里尽情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各种各样的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让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身体、培养勇气。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公园里也有烧烤区、野餐区等设施,可以让你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美食、享受天伦。
         公园的最里面,我来到了闻风书店,一座开在海边的小书店,
         它承载着岱山和大海的浪漫。初夏的闻风书店,还是与世隔绝一般的宁静、悠闲。书店集合了书籍、咖啡、山海、夕阳、晚风和自由,是一个可以让人浑身放松的自由空间,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卸下疲惫与压力,隔绝外在的纷纷扰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书店二楼离海最近的窗口,我看到了最壮观的景象——大海的潮汐。海水汹涌澎湃,不断地冲向岸边,又不断地退去。我站在窗口边,聆听着海浪的轰鸣,感受着海风的吹拂,仿佛能听到大海的呼吸声。我张开双臂,让海风和海浪的气息充满我的肺腑,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
         相传秦朝时期的方士,因寻求长生不老药而东渡,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作为徐福东渡的出发地之一,其东海郊野公园不仅是一处自然美景,也是探寻徐福故事的历史文化之地。站在东海郊野公园的海边,眺望远方,仿佛可以看到徐福率领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未知的远方。徐福的故事,赋予了东海郊野公园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在公园的隐蔽之处,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座座古老的庙宇,它们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庄严。这些建筑的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道门楣都在低语着历史的秘密。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站在这些古迹前,让心灵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之中,感受它们所传递出的文化底蕴。对于那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游客来说,你还可以向庙宇里慈祥的老人询问这些建筑背后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丰富你的旅行体验,更能够成为你心中一段珍贵的记忆,让你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夕阳西下,我来到了公园外的北峰山。站在山顶,俯瞰整个东海郊野公园,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海天一色,近处的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我静静地站在山顶,任由微风轻拂我的脸颊。
         夜幕降临,公园的灯光依次亮起。我沿着山路返回,欣赏着夜晚的公园。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草地上,萤火虫翩翩起舞,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我走在这样的夜晚,感受着大自然的神秘。
         东海郊野公园,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温柔、宁静、壮丽和神秘。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让我流连忘返。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东海郊野公园会变得更加美丽,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那片海岸线

 
□李慧英
         岛上的初夏极凉爽。那日,是个薄阴天,小风一阵阵吹来。
         我们一早从上船跳出发,进入东海郊野公园,走环山海岸线。我第一次在岱山长距离徒步,没想到场面如此宏大。我们几个跟在从新昌、上虞,从宁波和东阳来的徒步队伍后面,这些都是有组织的大部队,有些拥挤。于是我不得不加快步子,小红和潘颖子起初走在前面,拍照的时候我追上去,她俩一边走一边拍,有点忙不过来。眼前的景真是太美了,我感觉她俩的呼吸都与往日不同,脸上有一种奇异的光。
         路沿着山缓缓绕着,海水也似乎沿着山势一溜趟开它的路。当翻卷着浪的海域出现,人群中有低声的惊呼。海的路将屋子、道路、行人,将眼前存在的一切事物推开,甩远了,只剩下明晃晃一片。于是有虚幻的情景糅进心里,虽然是阴天,整个身体却一个激灵被什么点亮了。路边一丛丛黄花也是明亮的,在大海的苍茫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牵绕着,而它们显然是美的,正在安静地绽放。
         面对大海,我总是手足无措,是失语的。我远远望着它,大脑一片空白,即使近在眼前,我又能与它说些什么。那日,很多人一起走在海岸线,一起面向那片辽阔,大家排着队,一路唱着曲子。我也不时带上节奏,跟着队伍做扩胸运动,挥舞手臂,让某些迟钝和僵硬很久的细胞苏醒过来。小红和潘颖子一边走,一边拿出手机想把流逝的光阴网进镜头,像渔民张开自己的大网。美的诱惑是巨大的,那日几乎人人都是勤劳的捕捞者,时间就在撒网的瞬间一晃而过。
         梅森和少伟在后面,我感觉他俩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以至于牵绊了步子。而我越走越快,完全刹不住闸,也不晓得是为什么。好像我在大海与天空、青山与小黄花这些诸多不可言说的事物之间,被一股神秘的气流接通了。
         我后来查了网络,灿灿然开成一片的黄花叫做大花金鸡菊,唉,如此充满烟火气的名字,就像陷入生活泥淖的人,消失了所有浪漫的味道。而它的美却如此让人心动,在山脚、路边,那些美立在海边,同大海的波涛轻轻晃动着。许多时候,我喜欢晃动的事物,它们由着性子摇着自己,忘乎所以。在这个人世间,又有什么不是摇晃的呢,那些一边摇晃一边荡漾的泡沫,聚拢在一起而后匆匆散去。
         海是辽阔的,是醒着的辽阔,大海有一颗不肯停歇的、永远跳动的心脏,是那样强劲,不可触摸。而我的沙漠和戈壁却沉默得多,我走在上面,它们不说话。我踩着它的肩膀,碾压它的腹部,我乱蹦乱跳随意踩踏,它们不说疼。仿佛一直睡着,也或许一直忍着我。
         人群在十余公里的海岸线上渐渐拉开距离,一路上都是活力和色彩,伴着歌曲和舞动的声音。山在那里陪伴着海,而我们在海和山的路上。
         有一天潘颖子说,岱山处处是风景,随你走到哪里都像走在景区,一座岛屿,几栋民房,一处沙滩。我们就这样走着,走在晃动的光阴,走在时间的苍翠气息里。
 
 

游双合石壁记

 
□吴常良
         第一次听说双合石壁,是在好多年前,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某个周末一位同事提议去双合游玩,他在双合有一朋友,可用作向导。我因刚参加工作,好多事都不了解。于是问道,双合有什么?同事说,有石壁。
         双合石壁?听起来高大上的感觉。想到清末岱山著名诗人刘梦兰有诗“石壁残照”,西湖有“雷峰夕照”,两厢一对照,好像蛮有意思。后来才知道,此石壁非彼石壁。
         双合,又叫两头洞。一雅一俗,就像古人的名与字。只因这里原是两座悬水小岛,分别叫南洞山、北洞山。慢慢地,两山之间的海水退却,或者被涨起来的淤泥填充,更兼前后修建了海塘,南北两山竟陆地相连,合二为一了,于是两头洞就有了双合之名,并且后来居上成了大名。
         当然,以上这些是同事的双合朋友说于我们的。他家在北洞山的半山腰上。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聊的正是双合的前世今生。朋友指着窗外说,石壁就在对面的南洞山上,其实也没啥,去了就知道。
         我们原以为“没啥”只是歉词,而当我们真切地爬上南洞山的石壁,才知道“没啥”是实说。确确实实没啥。
         从山脚上去的路说是有吧,依稀是有的,但用没有表示似乎更准确。好在还没到野草丛生的地步,而我们也都是从野孩子过来的,因而无所谓。虎虎地爬上去后,没等我们站稳,劈面一根巨大的石柱耸立在并不开阔的石宕中,逼得我们抬起头看,只见石柱顶上长着一棵松树,展露出绿油油的面容。地面是大小不一的石片、石屑,布满整个石宕,似乎要向外满溢出去,这使得我们的走动必须小心一些,免得滑倒。越往上越吃力,而脚下仍是乱石片,更没有别的。我们只好退回来,向山下而去。
         这是一次并不爽快的出游。但还是有收获的,知道了双合石壁由来,并亲身进行了体味。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收获么。
         双合的山石是火山凝灰岩,这种岩石结构层次分明,是采石的绝佳之地。采石,不仅需要技术,也是一项辛苦活。先得确定这个山头有可开采价值,再确定从何处下手,这还没完,得先把山顶的泥土清掉,再揭去表层的石头,然后才正式进入采石环节。
         凝灰岩有个好处,它是一层一层粘合起来的,这就可用到“揭皮”法。估摸着要揭多长多宽的一层皮,就先在目测长方形的四周打洞,并在其中一边凿出一条深沟,再从已凿深的一面按所采石板厚度嵌入铆钉,铆钉嵌入至一定程度,一层石板便自动“弹”起。如此循环往复,层层“揭皮”,石宕也就越开采越深,而废料也随意抛弃在已采过的废坑洞中。
         据史料记载,岑港涨次有一姓叶的人家,祖上曾是双合石壁的开凿者之一。他们将开凿好的石板、石条,用船运到宁波、上海,以及定海、沈家门等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岱山也来了日本鬼子,叶姓人家的船被日本人抢走,石板没办法运出去,人心惶惶,石板生意做不成,宕口也就开不下去。而其他的开采者也一样。后来,鬼子被赶跑,采石却不能再现往日的场景,这些被废石填满的石宕,就如同遗落在人间某个角落的珍宝,无人问津,只有像同事朋友,在他们的孩童时期,偶尔会光顾,在其间随意地玩耍。
         当我所在单位从磨心山半山腰搬到山下高亭街上时,山上的慈云极乐寺已经修建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这时听说,双合石壁景区经过清理开发,畅露在世人面前,接受四方来人的光临了。
         某日,筹划了许久的出游终于成行。当我站在当初站过的地方,确实被震惊了。那些乱石片被清理后,露在我面前的竟是这样一幅容貌:雄伟挺拔的石柱、平整如削的石壁、曲曲折折的石廊,清泓见底的一方石潭……一阵风吹来,有訇然的回响,那棵石柱上的松树,依旧站立在上面,枝条轻摆,似在向我打招呼,问我为何过了这么久才来。而当我站上石宕的高处,整个双合村尽收眼底,那些用石头修建的民房,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自那以后,我去过双合石壁好多次,都是陪同来岱的客人、朋友,我也像同事朋友一样,每次都会向他们诉说石壁的前世今生。
         双合石壁自明清时期人工开凿以来,如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人工随意开凿,后来又中断开采,从而留下来成为残宕。正是这个残,却让石壁巧夺天工,形成如今的五十多处奇异的石景。
         去得多了,我常想,景虽好,规模却不大,十几分钟就走完,加上拍照什么么的,撑死也就半个小时。这是双合石壁作为旅游景点的不足之处。但凡一处景点,除了形胜外,总得能让游人愿意耗时光。双合石壁其实有两处石宕,先期开发的是北宕,因进口在村中,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先期选中的是这一处。可过去了这么久,为何迟迟不开发南宕呢。
         近些年,岱山的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南宕的开发实施并告完成。我听说的时候,着实有些即刻前往的冲动,却一直未能成行,这次终于有了机会,与一帮朋友欣然前往。
         与北宕的进口比起来,南宕的进口就气派多了。进入之后,更是另一方天地。空间的开阔不能相比,更兼移步换形,别有洞天。潭水清幽,游鱼欢畅,石壁栈道,步履颤巍,洞窟幽深,壁立千仞,清风萦身,浮云在目,洞中巨树,瞩目久视。种种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可赞为蓬莱首景。
         一路上,同行者赞叹不已,更有慨叹来晚了的。游兴未尽,时候不早,兴之所至,期待下次。我们从洞中退回来,在进出口处以石壁为背景合了照,登车回高亭。
         就用我的几句诗作结:我们计划到达的地方,一片石头乐开了怀,轻风不能少,涛声也可以入耳,随便一坐,就是一道风景。
         是以为记,甲辰年四月廿四。
 

渔村两头洞

 
 □鱼享
         来我的渔村走一走,吹吹海风,看看石头,歇歇脚。
         可能是因为偏爱那种年代感,也可能是因为沿习,很多乡亲依然叫它“两头洞”,虽然早在60多年前它就有了双合这个“学名”。
         爬上村里的小山头,可以看到村子三面环海。传说它曾是座孤岛,岛上南北两山相望,中间隔着一条港湾,二头通海之状,“两头洞”之名来得实在平易。时光荏苒,海涂涨高,南北两洞相连,又因南北两条海塘的建成,“两头洞”便成为了传说,“双合山”之名就被叫响了。上世纪80年代,仇江门海塘建成,将双合与岱山本岛连在了一起……对每个来村里的朋友讲述这段演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头洞”之名留存长久。站在小山头上,望向茫茫灰鳖洋、岱衢洋,有时会滋生一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恍然,偶尔也会冒出去想象潮水在两山间奔涌的念头。
         岛和桥总是相伴相生。舟岱大桥长虹卧波,把渔村两头洞从往日岛城之最西端末梢变成了进入岛城的西大门。从桥上下来,石门楼迎面,檐下挂着写有“两头洞”三个大字的木匾,边上一棵高大的樟树把半把大伞举在石门楼上。这个门楼,仿佛是从朝歌城中走出来的。进入门楼,是名为小岙的自然岙口,沉静、清冽。这大概是属于石头的特有的感觉。小岙是民宿的集中地,石里、从前慢、风铃坡、潇禾别院……各有各的吸引客人的亮点,却又都有共同的元素——石头。石门、石阶、石墙、石房、石窗,“可食地景园”里的动物石雕像,铜钱草茂盛的石花盆,院子里、墙角下、桌几上、卫生间里,随处可见或随意放置或精心摆设的石头器皿。
         石头曾是大自然赐予村民的财富。三百多年前,有一内陆郑姓艄公,驾小船来到岛上。岛上遍地的火山凝灰岩令他定居采石。这种岩石质细而坚固,结构层次分明,雕凿起来如同量体裁衣,是上乘的建筑材料。各种石材销往县域内外,名极一时。石壁景区是采石留下的奇异石景:石峰、石壁、石幔、石廊、石潭……洞口俯首下窥,石穴清幽,碧水揽天;进洞仰望,壁立奇石,峭峰载云。“蓬莱十景”之一的“石壁残照”就在其中,清朝诗人曾赋诗:石壁潺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若教移入天台郡,霞彩何曾让赤诚。海风浩荡,石头沉静,当现代诗歌走进村庄,石头的记忆重被唤醒:“当石头成为风景的灵魂和生命的时候/我想起了岱西镇双合村……岁月深处/终有一些文字会为了石头低唱浅吟/美化生命/进塘上望/峭壁戴云/夕阳投影——石壁残照/远观或近赏/都是一章壮丽的诗篇”。也可以去石文化广场看看,石床、石搓板、石捣臼、石哑铃、坠仓石、石磨、石桌子、石锁、石碾子、石杠铃、石磙、石墩柱……石头雕凿之丰富,配得起我们深深叹息。
         沿着石头铺就的村道,海风知道你走向哪里。这个自然岙口叫“对江”,相对于小岙,这里更加清净。三三两两的石屋背靠小山头,面朝海涂,房子的尽头是海塘,海塘外是茫茫岱衢洋,一个红色的灯塔矗立不语。潮起潮落,给海涂带来丰富的营养,大小深浅不一的泥洞遍布,那是沙蟹、招潮蟹和弹涂鱼的老窝。绿色网线的地笼极限拉伸,一个紧挨一个,那是黄甲蟹、海鳗们的致命陷阱。海岸边的礁石群中搁着几个滑泥船,一个“拾海者”跋涉上岸,小桶里的望潮扭着,相互挤着,不知晚上会成了哪家民宿客人的美食。
         两头洞依海而生,近海张网成了理所当然的作业方式。这片海域丰盈而慷慨,百年来,“两头洞”海蜇已名声远扬。7、8月份开捕季,整个村庄都忙碌起来。渔船开足马力在海和码头间来回,装运新鲜海蜇的拖拉机一趟趟不停歇,渔民家的院子里搭起篷布,灯光明亮,老师傅们熟练地卤、盐、矾,直到做成“三矾海蜇”,装进印有“两头洞”字样和图案的商标的桶里,等待嫁娶。此刻,海蜇船在码头边静静停泊,几个管船的渔民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我的问题。去年,在渔丰广场上,举办过首届“海蜇文化节”,千人共赴、热闹非凡,海蜇特色菜让游客意犹未尽。海蜇的成分将近7成是水,红烧海蜇、海蜇炒地衣,这样的菜肴让人充满想象。
         多年以前,我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以努力学习、升学考公、离开它的视线为未来的出路。偶尔回到村里,从东边走到西边,村还是这个村,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海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像村里所有的老人都喜欢聚在小店门口晒太阳了。好像只有俞阿婆,还喜欢呆在家里,门前的石凳一尘不染,她说60多年前嫁进村来,从未离开。那褪了色的雕花凉床,黄铜拉手的樟木箱,是她的回忆。盼望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儿女带他们的孩子偶尔回村来,是她的念想。从村子南边走到北边,一半是热闹一半是沉静。一片海域两座桥,舟岱大桥连接它通往外面的世界,鱼山大桥的尽头是一个独立的石化王国,渔村两头洞也承接着来自石化国王的商业流量。夏季里一房难求的民宿,节假日人来人往的“东方蜜月城堡”,是谁推开了咖啡店、小酒馆虚掩的门。霹雳在石墙头摇曳,天竺葵散发着特有的气息,海涂边蓝色的小船和它四周的草花是出大片的外景地。海塘上经常有远方来的小情侣,吹着海风,望向大海,夜晚在礁石滩上点一堆篝火。
         来我的渔村走一走,它有点小,也很简单,可以歇歇脚。
 

漫步在磨心谷

(外一首)
 
□徐嘉和
人到中年散步已成一种习惯
漫步在春暖花开的磨心谷
山鸟的鸣叫是尘世最美的音乐
一草一木皆是大自然的馈赠
溪水潺潺唤醒山谷的宁静
风依然是青春期的一种语言
 
磨心谷上空白云依旧自由散漫
踩着尘世的喧嚣漫步
像白发苍苍的老者
拄着拐杖漫无目的地行走
漫步在大鱼广场
我只想成为一尾自在的鱼
 
乘七十多米高的户外电梯直达徐福广场
海上千岛湖如画卷般舒展开来
仰望徐福塑像就是仰望历史的长河
时光如海水滔滔奔流不息
面朝大海我只想如山鸟唱一首歌
截一幅磨心谷美图带回家
 
磨心谷的每一瓣茶叶都是晨露的结晶
每一朵鲜花都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漫步在磨心谷我只想与你一起度过
余生的宁静
飘零的桃花瓣已撒满黄昏的甜蜜
 
 
双合石壁
 
高悬山间         凌空而立
巨石浑然一体         宛如静默的巨人
 
山林苍翠         流水叮咚
壁上石纹似千年风雨洗礼留下的印记
 
日出东方         石壁似金
烟云涌起         仿佛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水画卷
 
夕阳西下         石壁苍黑
风铃声远去        留下一个石头打造的渔村
 
人在壁下         感受大自然的威严
仿佛站在历史的潮流前         迎接尘世的雕刻
 
河山沉淀         历史洗礼
石壁承载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和积淀的力量
 
在双合石壁前驻足
感受一份生命的厚重和砥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