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琐忆
盐的琐忆
吴 言
一
《岱山镇志》由汤濬先生编著,除了定海县级志书外,是舟山第一部镇级的志书。在当时的浙江省乃至全中国,以镇级为范围的修志都是凤毛麟角。汤濬先生于1918年开始撰写《岱山镇志》,至1919年3月完稿。该书分为总志、志山、志水、志盐、志渔、志人物、志风俗、志物产等,共二十卷。
汤濬先生在《岱山镇志》的自序中写道,“岱山一孤岛耳,虽强以镇名,而悬居海外,土瘠民椎,向来视为瓯脱,其与内地之所称为镇者,相去何不啻天渊!然而鱼盐所出,亦称沃壤。”确实,历史上来看,岱山不过是孤悬于海外的一座小岛,面积狭小,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人民生活困苦,与内陆地区的乡镇有着天壤之别,向来不为人所重视。不过,汤濬先生又说,因为有鱼盐之利,所以这里又可以看作是沃野千里。这里固然是汤濬先生作为世居岱山的本地人,有敝帚自珍的意味,更多的是对岱山舟楫之便、鱼盐之利的由衷赞赏。
汤濬先生把盐务放在物志的第一篇,“岱山出产,以盐为大宗,故首志盐务。”可见他对盐业在岱山经济地位和人民收入来源中首屈一指的肯定。《岱山镇志》对岱山盐业作了重点记述,特别是对岱盐的生产过程、产盐盛况、加工工艺和销路运输等,都有较为详实的叙述。
岱山制盐,由来已久,但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历来史书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唐乾元年间(758—760)到永泰年间(765-766),岱山境内已有盐事活动,先人们在这里辛勤耕作,留下了渔猎煮海的斑斑足迹。
“盐官之设,肇自宋世。” 自宋以来,盐事逐渐恢弘光大。北宋端拱二年(989),置岱山场。岱山场额盐14060袋(每袋150公斤),不包括渔盐和食用盐。南宋嘉定元年(1208),岱山场立为正场。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岱山产盐数量已经非常可观。
岱山盐场为浙东主要盐场,岱山所产之盐,因色白、粒细、晶匀、口感鲜美而闻名于世。自南宋开始,朝廷每年都要在岱山采购一定数量的“伏盐”,供皇上和京官享用。因此,岱山之盐,自古就有“贡盐”的称谓。
二
人类社会漫长的制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进程,烧盐时期、板晒时期和滩晒时期。
岱山的烧盐时期大概开始于唐朝,结束于清朝嘉庆年间,大约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熟知的宋朝词人柳永曾经在舟山担任盐官,他亲眼目睹盐民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写下了体现盐民生产生活的诗歌《煮海歌》,“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描绘的就是盐民烧盐的生产场景,真实地反映了盐民繁重艰辛的劳作,一颗一粒雪白的结晶,都是岛民汗血所成。盐民用锅灶煮盐,以煮盐为业的人户也被称为灶户。
清朝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偶见扁担凹处积卤成盐,受此启发,用家中门板试晒,获得成功。板晒制盐与之前的煎煮制盐相比,负荷轻,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灶户“远近皆仿行之”。改煮为晒,是岱山盐民制盐工艺的一次重大改革,为浙江盐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时期,晒盐的规模用盐板数量来计算,比如,1915年岱山盐板220645块,1921年岱山盐板259435块。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岱山进入滩晒时期,到1964年,全县全部实现滩晒生产,告别了刮泥淋卤的历史,卸下了压在盐民肩头的千斤重担。可以说,滩晒制盐,是岱山盐业第二次质的飞跃。
《资治通鉴》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上世纪80年代初,岱山成为浙江省最大的产盐县。岱山的盐田和产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盐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盐税收入最高年份,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所以说,一部岱山盐业史,就是岱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册页,书写着岱山人民勤劳奋斗、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三
盐滩属于盐碱地,但是也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如海松、碱蓬之类的耐碱植物向海而生,面对海水和风沙的侵袭,坚韧不拔,自带张力。滩晒制盐务必根除杂草,保持滩面平整、光滑、坚硬、不漏水,盐民有句俗话:“人勤滩不烂,整滩出高产。”
盐滩被水浸泡后会变软,影响盐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定期把它碾压平实,这时就要用到两种工具。一种工具叫礌砣,类似于北方给谷物脱壳的碾子,电影中做水库大坝等场景中也能看到。直径一米左右的圆柱体石柱,两端穿孔,穿上绳子或金属杆子,前面两人拉,后面两人推。还有一种工具高级一点,叫压摊机,类似于建设公路时用到的压路机,不过它要小巧一点。小时候,看到叔叔用压摊机压摊,觉得很好玩,还挤在上面围绕方方正正的滩田转了两圈。前些日子经过绿海公司旁边的盐田,竟然见到路边停靠着一辆压摊机,大概是废弃不用了,车身已经锈迹斑斑。看到几十年前的旧物件,真想坐上去试着开上一段路。
我记忆中的滩晒制盐,经历了三个阶段,沥青板、缸爿滩和黑薄膜结晶。沥青板吸热快,产量高,很受盐民喜欢。到1978年,全县沥青板结晶面积117.86万平米。缸爿滩造价低,坚固耐用。到1981年,全县缸爿滩面积73.42万平米。岱西公社曾经自建缸砖窑厂。我小时候去岱西外婆家,道地里铺设了废弃的缸爿,走起来像滩田一样平整。1981年开始使用黑薄膜。黑薄膜吸热快,不渗漏,产量高,质量好,最关键的是下雨天,可以用半幅黑膜覆盖另半幅,省时省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滩晒生产,盐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制盐工艺日趋完善。
滩晒制卤,现在用水泵从浦道提取海水,在过去是用水车车水。水车如今在博物馆才能看见,在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它是重要的农用工具,随处可见。长条形的车身,长约3米左右,头尾各有一个转轴,凹形车身内,木制链条连接两个转轴,循环转动,带动一片片叶子。车水一般要两个人协调配合,一左一右,推拉着水车快速旋转,水从低处流向高处。水车犹如一架水龙,高昂着头,一边高歌一边吐水。车水不算重活,那个年代,许多孩子都会加入进来,我小时候也曾经参与过。
桥头去新道头的路上有一条又宽又长的浦道,记得以前那里有一个风力带动的水车。高高的风车犹如一架摩天轮,立在浦道边的盐田上,有风吹过,风车就会转动起来,咯吱咯吱地响着,颇为壮观。每次经过这里,脑海中都会响起《九九艳阳天》的优美旋律:“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
四
近几年,我去了好几趟绿海公司,都没有看到他们的生产情况,最近又去了一次,有幸目睹食用盐全自动分装线加工场景,对盐业生产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上午,我们先去了位于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内的舟山远东海盐制品公司,这是一家集食用盐研发、生产、仓储、物流及销售于一体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在公司的操场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原盐。这些原盐来自澳大利亚最西点的鲨鱼湾。鲨鱼湾是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区的海湾,有超过1500公里的绵长的海岸线,全年日照超过300天,是培育高品质海盐的天然温床。
走到近前,把盐捧在手心一看,盐粒大得像冰糖一般,我蓦然想到那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一时间竟不知该怎么来形容这么大的盐粒。
进到厂房参观,公司引入全国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先进,工艺精良,车间里实现了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机械手臂灵活摆动,从原料海盐到破碎洗涤、离心脱水、烘干、筛分、色选、分装,实现了严格的“七十二变”。细小的晶粒状似雪花,白中透亮。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浙盐集团旗下雪涛品牌的健康平衡盐自上世纪90年代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产品不断迭代升级,除了运动健康系列外,雪涛竹盐、雪涛雪花盐等产品的销量也逐年攀升。今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浙盐集团成立45周年以来的匠心之作,通过从纯净盐田到餐桌的系列场景演绎,在杭州地标钱江新城灯光秀和无人机千机秀中绝美亮相,依次呈现。
在绿海公司的陈列室,我们看到了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海盐产品,各种产品外观精美,夺人眼球。听说,目前共有营养日晒盐、罐装盐系列、洗化盐和保健品等五大类、十余个系列、百余种产品,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叹为观止。
我带了几包盐回家,想给妻子一个惊喜。妻子说,她平时也在用这个系列的洗化盐,前些日子各地都在抢盐,还给外地的亲戚邮寄了绿海公司生产的几个品种的盐。
原来,关于盐的一切,不过是我之前孤陋寡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