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善水随笔
心中无傻
戴善水
近日让学生写看图作文,图上有4幅画:1、有人拿一根长竹竿进城门;
2、发现横着拿,城门不够宽;3、竖着拿,城门又不够高;4、最后他从身后
出砍柴刀,把竹竿砍下一截,高兴地竖着竹竿往城里跑。
应该说这是个耳熟能详的民间笑话故事,看着图把这个故事编写完整没有什么悬念,从我的思维角度看,学生编写的故事逃不出这个梗概,无非就是语句通顺问题,何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几句连贯的话就足够了,应该没有什么疑义。可第二天拿上来一看,35个学生竟然没有一个是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写的,反而写成了:有一位工程师,想要给城门做扇大门,于是拿了一根长竹竿来丈量,先量宽度,再量高度,最后确定标准长度后,把多余的一截砍掉,喜滋滋的拿回去做门了……
孩子的思维确实有别于成人,思想决定动机,透过纯洁无邪的心灵底片,影射在世界上便总是阳光一片。学生总是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物,于是“傻子”变成了“工程师”。“人性本善”,对学生来说,他们丝毫没有想到有人会傻到连转个弯都不会的地步。而对我们成人来说,看了这四幅画,竟没有一个偏离最初的情节,这个根深蒂固的笑话,还用讲什么理由?就像1+1=2那么简单。不用也不会想得更多,更复杂。倒是学生们的冰洁童心,才使我蓦然惊呼,原来转个弯,更换一下思路,还能演绎出如许精彩的故事?
想什么不行,非要想出个傻子扛竹竿进城?是不是,这个傻子的身上也有自己的某些影子?如在阿Q身上隐约找到的自身劣根性?
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在笑话那个拿竹竿的人是如何愚蠢的同时,有时自己却也在扮演着那种人,也在干着同样的蠢事。同样看着这四幅画,我们何尝不是扮演着背竹竿进城门的“傻子”——转不过弯来,思维局限得仅存一种逻辑可以推理,只是一味地笑话着他人的愚蠢,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学生的习作证明,我们只是以十步笑百步罢了。
有句俗话叫“傻人说傻话”,只有心中有傻,才会想到别人的傻。寓言故事《疑人偷斧》,不也是因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才觉得邻居的走路姿势、说话声音,甚至对他善意的微笑都像是偷斧子的?本心无傻当然也不会想到别人的傻,孩子不傻,当然不会想到那个连转个弯也不会的笑话。我们之所以落套,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外,却也折射出我们心中藏“傻”,便在现实生活中干起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傻事来。在许多场合中,我们不也是在竖比不行的情况下来一个横比,在横比还是不行的情况下,便惊呼制度的不合理,或者建议更改制度,这正如拿着竹竿进不了城门建议拆城门那样可笑,却始终没有勇气拿出身后的砍刀来修正一下自己——是否在那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只能立在城门外数落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还不比那个拿竹竿进城门的更傻,更可笑?
去掉心中的傻,我们的眼光也会变得清亮,便容易把事情往积极的方向思考,便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傻也会变可爱,不是有句话说傻得可爱吗?用善良、美好的心来看待一切,生活会变得更加滋润,生命会变得更加美好。
心中无傻,处处皆希望,心中无傻,一生伴春光。
通联:岱山衢山镇敬业小学 戴善水
童年的泥鳅
戴善水
学校放暑假正赶上农忙时节,父母们陀螺似的在生产队里忙“双抢”(抢割早稻,抢种晚稻)赶季节。刚放下书包的我们又开始了轻松的夏季,有事没事地跟着父母的屁股后面转悠,从一块稻田转到另一块稻田,拾些稻穗,捉些鱼虾,快乐而无忧,虽然偶尔会被好心的叔叔婶婶们用刚从泥堆里抽出来的手在脸上头上印些泥巴,间或从稻田里甩上一条小鱼或泥鳅之类的,有时甚至一团污泥,于是浑身上下便没有一处是干净的了,比打了一天早稻的父亲还脏些,好在那时的我并不在意,晒黑的脸反正跟泥土色也差不了多少,只要等父母放工,一起到河里去钻一钻,便什么都解决了,又干干净净了。
因赶着种晚稻,每块田里都蓄了一脚板的水,那时田里少农药化肥,所以总有数不清的泥鳅、黄鳝及小鱼儿,在少了早稻杆遮阳的浅水里,惊慌地窜来窜去,涌起圈圈涟漪。此时,稻田便成了我们最大的乐园。
家门口有口井,井下的八分稻田里泥鳅最多。这块稻田哪怕在最干旱的时节,也没有干过,烂泥稀松稀松的,人踩下去可以陷入半身,曾经就有过陷入耕牛无法动弹的记载,甚至无法把脚踏的打稻机拖入这块田打稻,再加上常年从井沿冲下来的菜末儿、鱼腥儿,早把田里的泥鳅喂得圆浑滚胖,打着滚儿吸引着人。所以等大人们把最后一摞早稻杆抱上田埂,我们便拎桶提网踏进了田里。
田里到处是泥鳅泛水的影子,溅起的水花还会打到人的脸上,似乎跟我们捉迷藏。要捉住泥鳅并不容易,它总喜欢把半截身子藏在淤泥里,只探出半个头,再加上搅浑的水,只能判断个大概。有时明明看见晃动的水圈,伸手抓时却摸不着泥鳅,有时粘滑的泥鳅被抓了个正着,可还没等我把它提离水面就哧溜一下又融入到泥水中,不见了,可越是这样越激起我们的斗志,使出浑身解数捉泥鳅,在稻田里洗泥水澡,左扑右腾。不多时,原本浑浊的水面被搅成了泥浆水,这下泥鳅呀、黄鳝啦、小鱼呀再水底呆不住了,都露出了原形,不时探出头来喘气,像长跑后松懈下来的孩子,吧嗒吧嗒的,行动失去了原有的机灵,变得随手可捡了。老泥鳅总是狡猾的,轻易不肯露头,偶尔被脚踩到了,就忽而从水低下蹦起,或迅速滑开,于是我们便整个身子跟着扑去,紧紧扣住泥鳅的“三寸”,快速地提起放进水桶里。有一条泥鳅蹦起得慌了,一下窜进了水桶里,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更有一条泥鳅从我的脚边滑过,昂着头在水面上急行二三米,却一头撞进了对面小伙伴用蚊帐布做的网兜里,轻易地捉了去。
那天下午,我整整捉了一水桶,回家是父亲提着去的,养了一大脚桶,外加两只乌龟的收获,兴奋得像得了宝。捉来的泥鳅,我们还不兴当菜吃,母亲就把泥鳅截断了喂猪,现在想来,那时可真傻,暴殄天物,实在可惜。
而今,化肥、农药和人为得药捕电捕,家乡的稻田里早已难寻泥鳅的踪影了,就像现在的稻田找不到孩子的踪迹一样,稻田少了许多精灵的涌动,消失了童年的韵味,已不再当年。散发着新翻泥土香味的稻田渐成为记忆中的泥鳅巴乐园,只剩下田螺依旧缓行。我想在灿烂明媚的阳光里,田螺一定也会追忆曾经拥有过的泥鳅朋友,一如我的思念。
通联:岱山衢山镇敬业小学 戴善水
怀念书包
戴善水
下午放学,看着从眼前鱼贯而出的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吭哧吭哧地蹒跚,走向校门口的班车,负重的感觉油然而生,心里便自觉地浮现自己的那段岁月,怀念起自己曾经的书包。
8岁那年,开学了,母亲特地为我缝制了一只书包——那是用一块淡紫色的布缝制的,连面带盖混然一体的,其实是一块布绕一圈而已,面盖都有了,再从两侧绕一根带子,又在正面用黄线绣了两只挣抢蚯蚓的小鸡,便成了一只漂亮的跨肩式书包。从左肩斜拉下到胯部,神气十足地跨进校门。书包虽然小足可以装下当时的所有学习用品——仅五六本书与本子,轻得跑起来能像舞女的裙摆那样飘,一拍一拍地敲打着屁股,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挥鞭驱赶。
每天放学回家,我是绝对不率先回家的,五六分钟的上学路程放学没走上半小时是到不了家的,总是一路玩耍,母亲也是看见书包才找人的。背上的书包成不了我们玩耍的绊脚石,或拎在手上,或甩在背后,或挂于脖子,有是反而会成为我们衣服的另外一个口袋,里面常装有弹弓、橡皮筋、陀螺、打枪管……玩得投入时往往会忽略书包的存在。
有一年夏天,放学后几个小伙伴结伴去游泳。我们把裤衩都脱下来塞进书包里,叫大兵管书包。我们正游得起劲,忽而听到大人门的吆喝声,我们感到不妙,忙叫大兵把书包拿到河对岸,大兵马上抓起地上的四只书包就跑,一直跑到河对岸,速度快的像头野鹿……后来我们到生产队里偷番薯干当零食,到部队地里偷黄瓜解谗,到水稻田里拣田螺,都叫大兵管书包,一人背六七只书包照样走路。
更有趣的是一次放学回家,路过稻田,田埂下的水沟中跃动着无数小鱼儿,足有两个手指那么大,我们便凑在一起捉鱼。水沟不宽,捉鱼容易,不多时就捉了几十条。我干脆把书包中的书到出来塞到小黑炭的书包里,装起了鱼,不知不觉到了父母放工的时间,突然看见父母们拿着小竹棒赶来,吓得我们一哄而散,背着书包飞也似的跑,硬是把父母甩在后面,洒落一路小鱼儿,等跑到家书包里的鱼只剩几条了。晚上还是挨了一顿打,因为把书包弄得全是鱼醒味了。
至于把书包戴在头当武士帽,那更是不用费心找的极好道具,把书包带往里塞,扣在头上,自然垂下的书包盖成了帽披,若能拿把扫帚当枪,就可以玩个汗流浃背。
现在书包已经改变了许多,从跨肩式变成了双肩式的,据说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避免像我那样到现在走起路来左右肩高度还相差
这学期开学初,我又为女儿买了一只书包(以前用的书包一根背带断了,拉链也不好使了),挺漂亮的双肩式,容积大得惊人,足可以装下我小学阶段的全部书本。书包两边还有小口袋,女儿说里面可以放些字典,橡皮泥之类的东西,背上后看不见她的肩了,像个行军的背囊。女儿喜欢,还说班级中背的都是这种书包。后又告诉我说:书包放不进书桌里,只好放在书桌旁的地上。书包是个小仓库,学习中可能用到的东西都带着,包括一星期仅用到一次的读本,塞的鼓鼓的。放学回家,背着书包上楼梯好像看见登泰山路上的背夫,回到家从肩上卸下书包,能吁出长长的一口气。
近几日,女儿书包又买了一只,是跨肩式的小布包,与我上学时的书包一样,也是那么小巧轻便,里面放着晚上的几本作业,奔跳着回家。女儿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说了,以后就背这样的书包,其他的都放在学校里。
这也是返璞归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