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作品小辑
去海边吧
我想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地方肯定是上天注定的,是命定的,我们这些生长在岛上的人跟大海的缘份也是命定的。
或许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岛上的人们选择了这个命运,因为有历史记载,岱山岛上的人们最早都是从别处迁来的。就拿我们这个姓氏的人来说,据历史记载,就是来自宁波慈溪的。虽然宁波也是海边城市,但与舟山还是不一样的。舟山是群岛,而岱山只是其中一个岛。但我们的祖辈们就在这片岛上越扎越深,越扎越深,深的就像树跟土地,不能分离。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生长在海岛的缘故,骨子里对于海的偏爱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我想我注定是离不开大海的,我喜欢看海,看不同的海。
新家就在高亭的沿港路,就在大海边。沿港路有好几个货运码头,码头泊着许多渔船,到了休渔期停的更是密密麻麻。上下班总是避免不了路过海边,吃过晚饭,总会牵着爱人的手,漫步海边。看霓虹灯下海边的夜排档,一些游人喝酒聊天,喧闹声此起彼伏,海岛特有的鱼腥味与油烟味弥漫整个岱山县城。
这是带着人世尘烟味的海边,有油烟味,有烟火的气息。也有不一样的海边风景,在东沙古镇,那里的海边,少了尘世的味道,更像是不沾染人间气息的天堂,许是来往的人并不像高亭的沿港路那么多的缘故。作为土生土长的岱山人,也很少主动去那个海边,只是偶而有朋友自远方而来,才带着他们去看看去瞧瞧,就像一块宝贝,平时都藏着不让人看,只有懂货的人上门,才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炫耀。
东沙古镇有好几个海滩,燕窝山附近的两个海滩全部是石头,是那种漂亮的形状各异的鹅卵石。鹅卵石很多,不同的地方鹅卵石是各异的,但这个海边的鹅卵石更添一份内涵,更添一份沧桑。
当夕阳西下,昏黄的光线撒在海滩上,那些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被子。总有几个附近的老人或者妇女,来到海滩边,随手拿起石头,往滩边的礁石上去敲那些蛎蝗,无论收获多少,回家弄一碗羹是绰绰有余的,用蛎蝗作食材制作的羹,除了鲜嫩还是鲜嫩。
有人说,看海的心情是由自己决定的,那么在海边看鹅卵石的心情肯定也是由各人的心态决定的。心怀童真的人,到了海边,捡到的是关于鹅卵石的故事,关于鹅卵石的趣味,想象那些是海鸟,是花草,是星星,是不同的想象。心情沧海桑田的人,到了海边与往事干杯,捡起的是关于往事的回味。年少时,不懂透过鹅卵石去看背后的内涵,只知道找到一颗最漂亮的鹅卵石,想与小伙伴们比赛,自己捡到的那一颗才是最漂亮的。年纪越长,每次在海边捡石头的心情更加不一样,捡着捡着,不只是单纯地找寻外表漂亮的石头了,而是用手去细摸,是细腻的,是柔滑的,还是粗糙的。有些石头看着很光滑,但抚摸过之后会发现不如想象的细腻,有些石头看着有些粗糙甚至不起眼,但摸起来感觉很舒服。越是细腻的光滑的,经历的磨练应该越多吧,那些被岁月的年轮磨的没了棱角的鹅卵石何尝不是有些人的一生呢。是岁月雕刻了的沧桑,是风和雨磨练了的圆滑,是时光打磨过了的弧度,或摇曳的,或婀娜多姿的,或雄伟的,或纤细的,就那样大方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任由他人评说。
当然,说到海滩,是离不开那个最有名气的沙滩的,那个有着诗一般动听的名字的沙滩:鹿栏晴沙。这里的沙滩,重点就在沙,其沙色呈铁灰色,沙质细腻偏硬,沙质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由于沙质硬,沙滩上可行驶汽车,被冠以“万步铁板沙”美称。沙滩三面秀峰环抱,四周礁石各异。清晨,站在沙滩观东海日出, 一轮红日破海而出,霞彩缤纷,别有一番情趣。清代诗人刘梦兰曾有诗赞曰:“一带平沙绕海隅,鹿栏山下亦名区,好将白地光明锦,写出潇湘落雁图。”
这里虽然有沙,但流沙掩盖了岁月的奢华。早晨醒来,在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的沙滩里是一种幸福。捧起一把沙,指缝里流下的细细的泛着光泽的沙,虽然流逝的是时光,但留下的是属于光阴的故事,每一粒沙都藏着一个故事。
这里,离这片海最近的渔村,真正的享受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撒网捕鱼的渔村生活。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样诗意的生活呢。邂逅在海边,在这片细沙柔软的不可思议的海滩,捧着明明是那么柔软,堆在那里却是如此坚强,甚至可以跑车开坦克的沙,就像邂逅一位有故事的女人,外表很温柔,内心坚强的像钢铁,或许唯有大海才能造就这般不平凡的沙子。虽然不若金沙,有着昂贵的价格,但它依然尊贵,在风雨中坚强地迎接着岁月的洗礼。
海边的生活没有空虚和无聊,可以站在海边一直看,就那样一直看,就有幸福包围着我们,简单而充实。在海边,可以看到许多东西,领悟许多东西。
有人在别的地方看海,看到的是大海的浪漫,而我选择在岱山看海,看到的不止是浪漫,还有许多许多的内容。可是,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一个海,只是周围的景色不同。原来,看来看去,其实看的都是同一个海,只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建筑决定了看风景的地点不同,看海,其实只是看海,我们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结果都一样,所以有人说,看海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一生,结果是一样的,水滴最后的归宿也是一样的,但我以为去的海滩不一样,过程是不一样,看到的海边风景也是不同的。
许多人喜欢去海边,每个人去海边选择的角度和视线不同,看的风景也不同,甚至有些人喜欢独自一人,有些人喜欢三五成群,而我很少一个人去海边,我总会跟要好的朋友或者与自己的爱人一起去。我会在闲暇的时候去东沙古镇的海边,捡密布在海边的鹅卵石,看不同的千奇百怪的鹅卵石,看不同的绚丽多彩的鹅卵石。我也会在闲暇的时候去万步铁板沙,赤足走在沙滩上,任海水忽来忽往,亲吻我的双脚。我喜欢去海边,开心的时候去海边,沿着密密麻麻的鹅卵石,寻找最漂亮的那颗鹅卵石,苦闷的时候去海边,赤足走在沙滩上,听大海激情拼搏的声音。
我以为,看海的心情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年轻的人到海边,看到的是激情燃烧,年老的人到海边,看到的是往事回味,恋爱的人们到海边,闻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失恋的人到海边,品尝的是苦涩的记忆。
不管我们来自何方,不管我们去往何处,我们始终存在于这片海岛,我们始终站在海边,有一天我们会消失在这个海边。这片海岛有无数的海滩,每个海滩都有不同的故事,无论它们曾经如何辉煌,无论如今如何寂寞,无论是曾经高贵的石头,无论是现在卑微的沙子,都在那时光的呢语中雕琢着自己的人生。而我们也在一次次地追寻,一次次地重遇,在风中,在雨中,在来来往往的船渡中,在兜兜转转的人生中。
母亲的杨梅树
又是杨梅满山红的季节。满街都有人挑着担子叫卖着杨梅。
今年应该是全家杨梅吃的最少的一年,因为母亲不在了。没有了母亲的细心呵护,那原本就不怎么长势良好的杨梅树,只收获了可怜的几斤杨梅,别说送人了,自己吃都嫌少。对于母亲的思念随着杨梅的上市越发浓烈。
母亲去世的时候正是端午过后杨梅上市的季节。
母亲是去年走的。母亲走的时候,我肚子里正怀着孩子。
在酸酸甜甜的杨梅中,我依稀看到母亲在杨梅树下劳作的身影。记不清杨梅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总之有一天,母亲对我说,今年我们应该有杨梅可以吃了。我才知道,母亲不知何时在山上一个人种下了四棵杨梅树,听说杨梅树需要三四年才能生出果实食用。那三四年间,我们甚至都没听母亲说起山上的杨梅树。母亲说,怕到时候没有收获让我们空欢喜一场,所以一直隐瞒着没说。此时的我们才发现,原来上山这件事情,我们一直没有参与过。母亲看到杨梅可以收获了,才告诉我们。母亲告诉了我们结果,而这中间的过程却选择不谈。对母亲来说,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让我们吃上她种的杨梅便是这结果。可我们又如何能够忽视那山上遗留的母亲的泪水呢。
很不巧的,当母亲告诉我们杨梅可以吃了的那一年,离杨梅可以摘下来没几天的时候,母亲突然患了脑溢血。当时父亲和小妹送她到上海大医院,我呆在家里四处筹钱,解决母亲需要的手术费。那时候,医生下达了高度病危的通知,母亲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急需动手术。我赶到上海的时候,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父亲寸步不离地守着母亲,我跟小妹坐在走廊的楼梯边抱头痛哭。
医生再次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是保守治疗还是冒险开脑动手术,时间再拖没有任何意义。父亲说,让我们再想想。父亲征求我和小妹的意见,我知道父亲在害怕。去上海的时候,父亲已经做好了动手术的打算,但进了医院,看着同一楼层的病患们的现实状况,父亲不敢冒险了。隔壁病房有个26岁的女生,医生说,她只有六个月的时间,这个26岁的上海女孩生病前是个开朗活泼的女孩,手术没有想象中的成功,躺在病床上的她,脸上的开朗依然,面容却是那样憔悴,因为整天挂盐水,那双手已经找不到完好无损的肌肤了。
从她的父母口中得知,她的神志已经有些不清。她的情况让父亲变的更加胆小。父亲说,害怕母亲变成她的样子。父亲又说,她是个年青人尚且如此,你妈原本就虚的身体如何吃的消呢。权衡许久,我们做出了保守治疗的决定,没有动大手术,用药物维持着。所幸,过了一个星期,母亲神智清醒了。当时医生也再三叮嘱,需要好好休养,再次发病,就没有办法了。
清醒后的母亲,第一件事情居然是问我,家里的杨梅可以摘了没,你来之前有没有摘了?我们没有防备母亲的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情要问的居然是这个。或许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或许母亲是故意忽视自己的病情,想让父亲安心。父亲劝母亲,生病了就好好休息,别记着家里了,反正我叫她姑帮我们看家呢。母亲不放心地说,不摘就可惜了,不摘就谢了。因了母亲的这些话,父亲无奈地当着我们的面打长途电话给姑姑,请她上山去摘杨梅,摘下来以后,留一篮放在我家,其余的由她解决。母亲听到父亲的交待后,才继续问我们,动手术的钱是哪里来的,向谁借的,借了多少,又对我们说,这次手术拖累了我们。
后来,姑姑告诉我,那天父亲打来电话,她心惊肉跳的,以为母亲快不行了,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件小事。不过姑姑还是挺负责任地上山摘杨梅去了。盛夏,太阳那么大,姑姑等到太阳落山才上山的,收获了好几篮的杨梅。许是第一次收获,有些杨梅有些涩涩的不是很甜。姑姑怕我们回家的时候,杨梅都蔫了坏了,将杨梅送了人,只留下一袋放在我们家的冰箱里。那些收到杨梅的邻居们,取些杨梅泡在白酒中,加上了糖,新鲜的吃着不甜,但泡酒后杨梅没有了酸味,带着火辣辣的酒精味的杨梅比那酒更加醉人。这也是我们当地人使用最高的吃杨梅的方法之一吧,毕竟杨梅的保持期太短了。
母亲走的时候,家里的杨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甜。那天父亲上山去摘杨梅,回来后盛了好几碗放在母亲的遗像前。那天是母亲的“二七”,望着鲜艳欲滴的杨梅,父亲说:你自己种的杨梅,你多吃点吧。父亲一说,我和小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父亲说,你母亲种下的杨梅,每年都不是特别好吃,唯有这次是因为往山上跑的次数多了,还施了肥。父亲说,这次是花了心血去弄的。可惜她自己却吃不到了。父亲的语气里盛满了很多的遗憾,我想父亲的心更像那些不成熟的杨梅的味道,酸酸的。不同的是,那些不成熟的杨梅只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会渐渐变的甜蜜,而父亲失去了母亲,随着时间的消逝却不会消失。父亲说,老伴就是老来相伴的,总以为自己会比她早走,起码我们得一起再生活十年二十年吧,没想到不到六十岁就离开我了。
这些年母亲在山上种下的杨梅树,一年年长成了气候,直到去年,吃到的杨梅才是最好吃的,甜里带酸,又不像以前那样酸的让人说不出话来。没想到,享用的是我们,她自己却一粒也没尝到。母亲的离去,距离她去上海住院中间隔了4年的时间。父亲说,我们让你母亲多活了四年的时间,可惜的是,还是没能看到你生下孩子,没能看到你妹妹结婚,甚至没能吃到她自己培育的最好吃的杨梅。
今年杨梅快上市的时候,我问父亲,山上的杨梅怎么样了?父亲说,他上山去搞了些化肥,也调理了一下,但似乎情况不好。所谓的情况不好,我终于见识到了。去年能收获一筐的杨梅,今年只收获了一篮。
父亲说,四棵杨梅树,明明长在那里,但只有一棵结了果,其他的三棵没有结任何果实,真的是颗粒无收。父亲说,或许这些果树习惯了你妈的伺候。而收获的这一篮的杨梅,虽然尝着也算甜的,但与去年收获的杨梅相比,一个显得小家碧玉,一个则是雍容华贵。同样是圆融融的,紫艳艳的,一个水津津的尝起来能润到心里,一个平淡无奇的让人没有心生更多想吃的欲望。我对父亲说,今年这样就算了,希望明年好好培育吧,有时间我也会上山去看看的,毕竟是母亲种下的杨梅。我私心地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可以吃到外婆亲自种下的杨梅,比买到的任何一种杨梅都好吃。父亲惊讶地望着我,你有多少年没有上山干活了,还是算了吧,有时间我会去弄的。
很久吗,也不算久。记得母亲病愈后的某一年,我随母亲上山去采摘杨梅。母亲原本不打算让我上山,怕我晒得太黑了,而我怕她一个人在山上天热中暑,坚持要上山。怕晒黑,母亲与我全副武装。母亲在前面带路,我在后面跟着。盛夏时节上山,热气逼人,哪怕是太阳下山后上山,依然有股热气。走在山间,看着青草在太阳的炙烤过后那种蔫蔫的神情,怀疑杨梅会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昂立树丛。走到半山腰,母亲指着远处自家的山地说,看,那就是我们自己家的杨梅树。远远的绿树碧叶间,红红的杨梅以妖娆的各种姿态精神的挺立着,有的看似羞答答的露出半个身躯,有的看似大大咧咧地露出笑脸,有的风情万种的挑逗着你。
走到树下,母亲说,你先摘几个吃吃吧,杨梅是杀百菌的,吃了没事。我看到一颗特红的,刚摘下来要吃,母亲忽地夺过去,笨蛋,你没看到有虫子爬过的痕迹吗。嗯,吃这粒,妈已经擦过了。想起这些,我的鼻子酸酸的。我对父亲说,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去守护这些杨梅树的。
希望来年杨梅成熟的季节,绿树碧叶,甘香满园。
母亲的旗袍
那天是周末,天气很好,想着父亲与小妹一直很忙,肯定没有时间休息,不如回家一趟帮父亲和小妹洗洗晒晒。
出门前,把孩子交给婆婆,跟婆婆说,去一趟父亲那里。婆婆抱着孩子说,是得多去去,现在你爸一个人挺寂寞的。
婆家与娘家距离不远,骑着电瓶车15分钟就到了。推开院子的铁门,打开屋内的门,一片安静,掀开窗帘,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屋内。跑到每个屋里,将棉被和垫被全部抱到屋外的阳台上,一一摊开晒着。前几天一直是阴雨天气,趁天气那么好,阳台还有空余的地方,想起衣橱里还有些棉袄和大衣,便又跑到屋内,将衣服一件件捧到阳台。
衣服不多,除了我自己不穿的几件大衣,还有小妹和父亲的二三件棉袄。当我翻到最下面一层的时候,看到还有一块崭新的黑色绒布,我想起这是母亲的,摊开来居然是件旗袍。我回想了一下,发现母亲并没有穿过这件旗袍。我知道母亲不喜欢穿买来的衣服,都喜欢订做,每次都是到商场里选好自己喜欢的布,然后拿到裁缝那里去做。其实母亲的身材很好,无论穿什么都挺好看的,但母亲一直认为只有订做的衣服才贴身,或许是因为母亲习惯了穿裁缝做的衣服。外公是裁缝,二姨也是裁缝,母亲自己对于简单的制作也能自己动手,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衣服与裤子都是母亲扯来布自己做的,少年时代不在意美丑也没有钱就没有选择的权力,长大以后尤其是到外面读书开始就不喜欢穿母亲做的衣服,哪怕是叫裁缝做的也不要穿,觉得不如买来的好看与时尚。
手中的这件旗袍究竟是母亲自己做的还是叫别人做的呢?样式很简单,因为布样很柔软,感觉很高贵,更适合有些贵气的女人穿,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母亲才一直放在里面没有穿呢?母亲去世以后,这是我第一次晒衣橱里的衣服。母亲去的时候,我正怀着五个月的身孕,亲戚朋友怕我看到母亲的遗物过于伤心,伤及肚中的宝宝,一直让我坐着,什么都没有动手。整理遗物的事情是由小妹做的,所有母亲的衣物都随着母亲去了。当时我坐在床上望着小妹一件件将母亲的衣服分开来放好,我对小妹说我们留一件母亲的衣服吧。帮忙整理衣物的姑姑说,还是别留了只是增加伤心罢了,看一次会伤心一次的。我不依,我说我们只想留一件当作纪念也不可以吗?看我红着眼睛要哭,姑姑叹了口气说,那你们选一件她生前最喜欢的吧?我与小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亲最喜欢的那件夏天的旗袍。
那件天蓝色的真丝的短袖,是全家人去上海旅游的时候,父亲花了五百块钱买的。是哪种真丝我不懂,父亲也不懂,只是看到母亲换上旗袍出来的那一刻很美,母亲站在镜子前看了看依依不舍的样子,父亲立即付了钱,我们三个人骗母亲说不贵。五百块一件旗袍对于那些穿名牌的人来说当然不贵,哪怕对我和小妹这类工薪阶层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限度,只是对于平时省吃俭用一块钱当作两块来花的母亲来说,超过百元的衣服就是贵的。母亲只是纯粹的家庭妇女,虽然不像别人的母亲那样能干,但家门口的几分地还是经常会去锄锄草什么的。记得当时母亲腼腆地对父亲说,怎么那么快买下了,我又不会经常穿的。果然,旗袍买来后,仅管我们三个人鼓励母亲要经常穿,但母亲还是在家里穿穿,去村里哪怕去菜场买菜都不穿。母亲说,这衣服太时髦了,怕别人看着怪怪的,而且叉开得太高了,怕人家说闲话。村里与母亲同龄的女人,穿裙子的本来就不多,穿旗袍的可能真的只有母亲一个。村里如母亲这般年纪的人,要么不干活的,多数人要不在地里干活要不在厂里,保持衣服的整洁已经不错了,穿着裙子带活毕竟不方便。在村子里,母亲算是穿的比较时兴的,别人常羡慕母亲身材保持的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材很少有。记得同学来我家的时候,看到母亲的那一刻很不解地问我,你妈身材这么好,你怎么这样?我这样,就是不够修长,不够苗条。而母亲曲线优美,很适合穿旗袍。
既然那时候母亲不敢穿,后来怎么还会买块布做件旗袍呢,我百思不解。是给我们姐妹穿的吗?看那样式和质地,显然不是。而且这块布就我知道的是在我们去上海之前就买了。
父亲回来吃饭的时候,我问起了这件旗袍。父亲回忆了一下说,是有这么一块布,但不知道做成了旗袍,至于是什么时候做成旗袍的父亲也不知道。父亲说,可能当时舅妈来我家,看到这块布的时候对母亲说过一句话,这种布料适合有气质的人穿,她穿不出那种效果,所以才一直不好意思穿,一直放在衣橱的最下面。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也有道理,母亲毕竟也是女人,也喜欢美丽,但也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哪怕她再怎么喜欢这件旗袍,哪怕这件旗袍是新的。
我问父亲,这件旗袍怎么办?父亲说,还是留着吧。
我将母亲这件未穿过的旗袍与那件夏天的旗袍叠得方方正正的一齐放在衣橱的最下面。我想好好地保存着,等我的女儿长大以后,会对她说,这是外婆的旗袍,虽然你们从来没有见过面。
带上灵魂去普陀山
这是谁的山?
这是众生的普陀山。
大大小小的庙宇,长长短短的回廊,来来往往的香客,来去匆匆的游人。在多数人的心中,这便是普陀山,一个在海岛的山麓,偶而淡淡的云雾缭绕,偶闻古刹的钟声,有面色详和的僧人,有来去忙碌的陌生人,大殿有清香,菩萨在香烛中静静随着时间流动。
然而,那只是表面的普陀山,那只是众生眼中的一般的普陀山,跟许多次旅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在记忆中只是会说一声:噢,这个地方我去过。但普陀山,你不能只说去过,它不仅仅是一座山,一块石头,它是有灵魂的,所以,去普陀山,必须带上自己的灵魂,沉淀自己的心灵,那样才会发现这是一个独特的旅行,是不同于一般的景点。
普陀山的魂
山,如果没有思想,便只是一座山,仅此而已。普陀山,因为有了佛的灵魂和思想,才变的生动起来,让人仰望、凝视。
我们都是些凡人,离不开俗世的烟火。面对过错与苦难,我们都习惯将佛当成救世主,其实佛本身没有生命力,真正掌控人心的是人,是人自身的意念。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称作佛。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存善念、有忏悔心、慈悲心、包容心。
支撑普陀山的灵魂,是人的善念,是人的包容心、慈悲心。
有位大师说:生活就是禅。人在渡,禅在悟。佛就是让你做好人。静穆之刹,菩提坐悟,大师的话让人感触多多。普陀山的大师和僧人们用善良、慈悲和包容掌握着这个意念。印象最深的那一年,是千荷学子们去普陀山慰问演出,感谢他们每年的捐助,那年我没能亲临现场,但听到场的老师们讲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孩子们表演完节目,大师们热情地招待着他们,把水果、糕点一一摆在桌上,这些孩子均来自贫困家庭,有的是孤儿,没有身为客人的自觉和一般孩子该有的礼貌,像群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抢东西吃,生为老师的同事们感到惭愧和不好意思,同事后来对我说:如果是自己,肯定不高兴这帮孩子的不懂事和“野蛮”的作风。但是当时的几位大师满面微笑,没有一丝的不安和冷淡,尤其是眼神里,都充满着如沐春风般的善意。同事说,那一刻,看到大师的微笑,才真的明了慈眉善眼的意义。
有次踏进普陀山的某个殿堂,听到一位导游对外地的游客介绍说:观世音菩萨其实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一种修行方法。这句话特有意思,被导游一说,人人都抬头望了望那个卧佛,这句话也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后来,看了资料,才明白,导游的介绍其实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其一定的根据性。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于是,那一刻,才有所领悟,其实佛也好神也好,简单的意思,就是好人。在这个烦躁、人心亦受引诱,光怪陆离的社会,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掌握好自己的心,做个有定力的好人,很难,所以其实佛或者观世音才是那样的让人敬仰。
静穆之刹,菩提坐悟,不易。记得小时候对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有点概念化,不明白,为什么不是成人,而是成佛,后来才明白,这里的佛是好人的意思,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佛就是让你做好人。所说的“屠刀”,也不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而是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佛也好,观世音也好,就是拥有拯救苍生的博大胸怀的好人。而普陀山正是因了这些好人,才具有佛性,灵性,具有了灵魂而令人神往。
普陀山的石
大自然中最具自然者,莫过于石头,最为奇妙者,也非石头莫属,而普陀山的许多石头也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苏东坡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物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石头也应该包括其中吧。印象最深的自然是那块“心字石”。这一块心字石,在许多来过普陀山的人心中留下了许多思索的东西。一个“心”字,让多少人思索,舟山诗人白马曾以这样一句话开头,将“心字石”写成了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前几天翻了翻当年去普陀山时的照片,我与母亲坐在那个“心”字石上,年少的我笑得一脸灿烂。当初的我,脸是肥嘟嘟的,很白很健康,穿着天蓝色的棉袄,母亲还很年轻,穿着当时颇为时尚的衣服。年少的我自是不懂那块石,也不曾细细体会那块石头,只觉得这是一个景点,一个有特色的景点。也许,只有经历了一些人和事,才能真正地体会。
毛泽东《咏史》词云:“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还真的不能小瞧了这块石头。也许一块石头不足以顶风作浪,但是普陀山的许多石头有别于其他的,不像桂林山石那么名闻天下,它们自有它的佛性浸染其中,也有灵性让人思索。例如在梅岭峰上的磐陀石,且不论那高与宽,光那“险如滚卵,却安稳如磐”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只是形,只是进入眼中的沾染了佛性的石。而那块一直立在路边山坡上的心字石,这硕大的一个“心”字,“整字能容百人”,还让人有了浸入心脾的感悟。据说,有些虔诚的信男善女“跪着摸字匍匐一周,以示心诚”,我没有试过,其实想想如此巨大宽广之“心”,拜倒在它的脚下亦不足为奇。我自己,虽然不似这些人那样虔诚地摸着石头来感觉,但这石头还是像那绵绵不尽的佛光一般,在我身上洒下了无穷的力量。
学校毕业后,因为专业的原因,东打工西打工,一直未能真正地学得一身本领,将学校里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只是蹉跎了许多年华。生存是这样不易,生活更加辛苦,每每心生感慨时,总会想起那块心字石,然后心中豁然开朗。发现,很多时候我将许多石头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总是轻易地背上它,却不肯丢弃,忽然有一天,累得走不动了,才发现这是一块老早就已经腐化的石头,而自己却将它一直压在心上。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石头,总会在岁月中将棱角慢慢磨平,每个人都要经历那样的岁月,这一刻,我想起了普陀山上那许许多多的石头,如观音跳的脚印以及那些各具传说的石头。或许,人生本身也是一块石头成佛成形的过程,只是能不能成佛实在需要好几百年的历程,普通如我辈,哪怕不能成佛,在这个时代成个有石性的人也是极不容易的。
普陀山的海
在别处听海,与在普陀山听海是不同的,哪里不同,到过的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只会跟你说,你自己去听吧,最好在普陀山住一宿。
在普陀山找个可以看的到海的亭子,或者坐在亭子下面的海礁上,其实哪怕眼前没有看到海,有时依然能够听到海的声音,那潮来潮去的声音,夹杂着游人的欢乐与喧闹。
不同的海,自有不同的哲思与感悟,普陀山的海似乎还有一种力量,一种让人值得深思的东西。是海成就了普陀山,是海成就了观音跳,是海撑起了每个传说,是海让人记住了观音的足迹,是海让普陀山不只是简单的一座山,而成为了佛教圣地。
在大海的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大海的面前,个人的一生也很短暂,站在普陀山听海,你会更觉得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而这片海是那样的永恒,闪着佛光,潮起潮涌,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容纳着整个天宇。
一个人在海洋中是那么微不足道,一只海鸟在海洋上空只成了一个黑点。
有许多人去普陀山,入夜了,仍不忍离去,坐在礁石边,看着船来船往的海面,灯光照耀着,目光如炬,视野无极,听着来自心里的声音。有人在这片海,听到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的混战。有人在这片海中听到了遥远的故事和整个天宇的不可思议。有人在这片海中,听到了风平浪静下的躁动不安。有人在这样的海中,看到了蔚蓝与激荡下的春暖花开。
不同的人看海,有不同的体验和回味,何况这是属于普陀山的海,带着佛性,带着灵性,当然看海的过程,也要带着自己的灵魂,要不然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滩泛着苦涩的咸咸的海水。其实生活就是看海的过程,生命也是看海的过程。
舟山有个传说,那些逝去的人的灵魂必须在海中召回来。当然众生选择普陀山并不只是召回那些历代去世的父老乡亲的灵魂,还因为普陀山能够照亮前程,能够守护自己的灵魂,能让自己在来世踏上美好的路途。
那海那岛那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时候,我们会以海子的这句诗来形容看到大海的美丽与那份复杂的心情。虽然出生在海岛,但对于海洋也不完全是熟悉的,起码对于东边这整个群岛就不一定熟悉,比如白沙这个小岛我对它是完全陌生的。
真的是孤陋寡闻,直到临行前的那一刻,才知道有个白沙。朋友不忘告诉我白沙在普陀。只是不曾细说,后来才知朋友也是第一次踏上白沙那个小岛。于是立即上网查找,网页上概念化的写着文字:白沙乡地处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东南面,北与洛伽山一衣带水,东南面紧靠洋鞍渔场,西与朱家尖相接,陆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30平方公里。这只是文字与数据给我的第一个概念,但到底有多小呢?
知道舟山有个蚂蚁岛,曾经有杭州作家莫小米在文章中写道:就是“篮球滚到海里捡不回来”的那种小小的岛。她写的是蚂蚁岛,但因为没有到过蚂蚁岛,我无法确认是不是作家的夸张,只是光从数据来分析比较一番,得出一个结论,白沙岛陆域面积比蚂蚁岛大0.24平方公里,人口则比蚂蚁岛少了将近一半。那么也是不可以打篮球的岛了,还是个人口极少的岛?于是,怀揣着疑问与好奇,以及说不清的那点猎奇心情踏上了白沙之旅。
踏上白沙岛后的第一反应是,车呢?难道叫我们直接走路到旅馆,有位美女手中还拎着重重的行李呢。领队黄老师大手一挥说,旅馆很近,不用10分钟,大家走走就到了。
我没有丝毫怀疑,立即走上码头。码头上有几位渔家妇女在说笑着利索地补着网,同行的朋友闪光灯照个不停,而我对此没有丝毫的兴趣。虽然不是渔民后代,但毕竟是本生本长的海岛人,对于这一幕是不陌生的,因为工作的原因东零八落地走过几个小渔村,尤其是自己生长的地乡那一带也有类似的渔家妇织网的情形,还曾看过姑姑在烈日下补网。于是对于定格在数码相机中美丽纯朴的画面,与我是有一点心酸的,因为,作为渔民妻子的姑姑曾经在烈日下补网,我看到她黝黑苍老的皮肤与真实年龄的巨差。于是,在这些渔家妇面前,我不敢做一丝地停留,怕看到她们脸上的那抹痛苦与黝黑。不过,我真的为自己汗颜,我似乎小瞧了这些渔家妇女,她们与走上码头的游客们说说笑笑,非常乐观,看不到一丝悲观。她们安心地利索地织着渔网,仿佛手中穿梭的不是带着海腥味的渔网,而是在编织漂亮的锦绣华服。于是,走向这个岛的脚步比平日显得轻盈。
码头附近一户人家门前堆着一捆捆白色渔网,我们都在打赌,那渔网如果摊开来这个岛肯定放不下。沿路走过许多民居,“静”与“净”是充斥在所有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很少看到那种与我们年纪相仿的人,尤其是少年,只看到零星几个年迈的老人抱着小孩子闲情逸致地望着我们这群人。不用费力猜,不用努力想,我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年轻人要么到外地打工去了,要么出海去了。如果不是近几年这个岛的旅游开发,估计离开这个岛的人还要多。
我们住的“白沙岛海钓会所”,肯定是此处最奢侈的住所,或许还是人声和人气最旺的地方。站在会所门口,我才后知后觉地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海钓比赛原来曾经在这里举行。只是那时,我没有留意白沙,只注意到了那些工具齐备的海钓爱好者在海边争先恐后的样子,以及收获时的喜悦。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去了柴山岛,这是白沙乡除白沙岛外仅有的另一个住人岛屿,其余25个均为无人岛礁。在白沙岛小巷的一个指示牌里写着“海上香格里”。中国似乎有许多稍有几许姿色的地方都自诩为“香格里拉”或“海上香格里拉”。同行的几个人看到这个字眼,都会心地笑了,我不知道大家的笑声里是否与我是一样的想法,我心里想的是,这个字眼的夸张。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在心里想着香格里拉是在云南的那个,到过的人告诉我那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或许因为没有到过,所以一直抱着肯定的态度。但直到前几天,才知自己知识的浅薄,惭愧那一刻的心里所想。因为,柴山岛被称为“海上香格里拉”其实是名至实归的,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
因为真正的香格里拉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想象中,渴望中,但是不一定需要很真实。宁静和谐是香格里拉的主题,而柴山岛则用事实证明了这个主题。
宁静自是不用说,所到之处,除了海涛声只有偶而掠过的海鸟的声音,偶而见到岛上的居民,也是零星几个,拼凑起来还不到三三两两游客的人数。印象最深的是,路边人家的好客与不设防,让久住钢筋水泥建筑在纷繁尘世打拼的我们心里闪过惭愧和羡慕。不知是怎么开始的,反正就那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几个就大咧咧地坐在人家的院子里,优哉游哉地啃着屋主切开的西瓜,吃得舒畅极了。屋主是渔民的妻子。相信,那只西瓜是今年夏天吃得最难忘的。临走前,屋主勉强收下我们的钱,还十分的不好意思,似乎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离开柴山岛时,屋主的话一直在我脑海浮现,她说有人离开这个小岛一直没有回来,有的不想回来,有的不能回来,而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这幢房子,因为这是自己的房子,是当年自己和丈夫花了许多钱努力建设起来的。于是,又想起了那些荒弃的房屋,包括那座曾经的学校,对此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有的人离开岛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有的人离开岛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渔民的妻子则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在宁静地活着,与这个岛这片海融为一体,成为“海上香格里拉”的一部分。
写出生活和内心的真实
——读李慧慧散文集《如果我是一条鱼》
白马
大约是2008年吧,应邀来到岱山参加岱山作协的一个活动。会议开始前,在岱山县委党校楼下,遇到李慧慧,她主动叫住我,并自我介绍:“白马老师,我是李慧慧。”我风趣地说:“有一个慧,就很聪明了,你的名字有两个慧字,肯定聪明啊,你一定会写出好作品的。”记得她当时说话时有的腼腆,一双眼睛黑黑的亮亮的,特别精神有光芒,我想,父母给了她这么一双精神的眼睛,就是让她观察生活写作的吧。
就这样认识了李慧慧,记住了李慧慧。之后也一直有关注李慧慧的创作。
欣喜的是,最近几年,李慧慧在《青年文摘》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很多作品,令人刮目相看。
2012年,李慧慧出版了散文集《如果我是一条鱼》,这是她的第一本书,是她几年来文学创作的一次实力展示。李慧慧给我寄来了作品集,我是清明回老家时带上阅读的。读完此书最后一页,我写一行文字:“写出生活和内心的真实。”也许,这便是这本散文集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我欣赏李慧慧在个人博客上写的一句话:“喜欢写风花雪月文章,过柴米油盐生活。”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感受,何来创作之素材?
舟山有众多写散文的女作家,首先将李慧慧与她们比较一下,她有何特色?张慧飞的厚重凝练,陈桂珍的游记、心情散文,王海娜海岛寻根及情感散文,朱红萍的抒情,徐朱琴的纪实散文,储慧的部分本土文化散文,远山的人物散文,立夏的小品随笔,周晓红的评议式散文。她们或厚重、或怀古、或抒情。相比之下,李慧慧有着自己的笔调,就是写出生活和内心的真实。
学者、散文作家林贤治提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如果按这个理论去对应李慧慧的散文,就是“在场主义散文”。
下面进入文本分析。《如果我是一条鱼》全书分四辑,分别是:《凡间父母》、《红尘男女》、《微博时代》、《味蕾物语》,“父母”“男女”“时代”“物语”“凡间”“红尘”“微博”“味蕾”,看看这些关键词,就知道她写的是什么。应该说每一辑标题取得很好。
我最欣赏的是第一辑《凡间父母》,其实,第三辑中的《小妹在北京租房》、《姐妹的同屋时代》,第四辑的《母亲的剩饭》等也可归入这一辑。
第一辑中《五星级父母》构思精巧,叙述朴素,却写得很真情。写父亲送她上大学为省钱而在车站坐一夜的事,开头作为引子,后通过母亲之口,知道真相,写出了让人感动的父爱。《母亲的旗袍》,通过母亲穿旗袍这一细节,回忆母亲生平,写得细致。《听说父亲流过泪》,文不长,但“一滴泪水”的力量,足以掀起内心的海浪。《今晚妹妹回家》,是一篇精短之作,在真实的叙述中写父母等待女儿回家的心情。是对许多视而不见的生活中能感动人的细节的刻画,真实生动。《给父亲捎一瓶酒》,写出了一种亲情。生活中往往最亲的人会被忽略,其实父亲并不是真要什么一瓶酒,他要的是一份亲情与天伦之情。“一瓶酒”是女儿的一种对父亲的一种表达而已。《与父亲聊天》,这篇文章是一种提醒,现在子女还有多少愿与父母聊天,一台电脑玩玩不亦乐乎,游戏才是她爹妈啊。《父母亲平淡的爱情》,写得很实,却启发人。“没有玫瑰,只有柴米油盐,或许老土,却是那样真实”。其实,平淡的爱情才能长相守,浪漫与激情只是咖啡的刺激,是一时间的。《读我背后的那双眼睛》,写出了一种至高的母爱。“我只知道父亲的背影是辛苦的,却不知道母亲在我们背后的眼神是如此让人心酸落泪”。《大手牵小手》,通过对母亲“双手”的描述,唱出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抽屉里的秘密》是一篇好作品,写父亲抽屉里一本没有文字的日记本,是母亲送给父亲爱的信物,父亲珍藏着,父亲锁在抽屉里,也放在心上。“没有秘密的秘密”。让人回味。时下一些男女,结婚几个月就离婚,而父辈一本日记本就能牵手终生,让人感慨啊。
第二辑《红尘男女》,《一个人寂寞,二个人寂寞》,《急的不是剩女,是剩女她妈》,《不找爱情,就相亲》,《不加糖的爱情》,《来世》,《你是那种“婚”》等篇写了社会世情的真实,写出生活中男女众生相。作者这一组作品是贴近生活的写照。其中,《味道》这一篇,倒像小小说,或者说,散文的小说笔法写作。《如果我是一条鱼》中:“是不是每一条鱼,最终都有自己的归属,那么终究哪里是你我的天空”。作者如此发问。《没有温度的房子不是家》等篇,是作者对生活、世情的抒写、感悟与思考。如“我们都有爱,有情,却未必都有爱情”。这样的感悟思考是有份量的。
第三辑《微博时代》,是有时代印记与生活气息的一组作品。创作总与时代生活相关联的,如果早在10多年前,就不会写出这组《微博时代》,这就是李慧慧散文创作的“在场性”。第四辑《味蕾物语》,其中《端午节的馒头》、《喜宴上的香干》《花生的前世今生》等写的是风俗风物,很耐读。以上,是对李慧慧作品集“四辑”阅读的一些感受。
在此,也说说李慧慧散文创作的特色。一是精短精致,哲理升华。文章贵精短,在精短的篇章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生活、爱情、婚姻、亲情的思考,使作品上升为哲理意蕴。二是朴素真实,发自内心。作者行文朴实,写得真实。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了内心与生活的真实。读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是读一个的人生与生活,我认为好的散文也是作者“心灵的自传”。三是注重贴近现实写作,写出当下的生活世情。四是注重诗意的提炼。一篇散文可以平淡朴实地写,但平淡朴实的笔致中必须有灵魂的东西,有诗意闪光的东西。如果说诗歌面对神袛与天空,散文则面对生活和大地。五是写出女性内心世界。李慧慧属于女性散文写作,明显带有女性特质,女性的笔致,女性的视角。作者笔下写的母亲、妹妹、女友、闺蜜,也只有作者是女性才写出如此细致。
当然,李慧慧的散文有的写的还不够从容,有的篇幅可长一些。有的作品要增强必要的技巧和艺术含量。写一种情感,能否将这种情感写到极致。
散文如何写?散文最需要的就是通向心灵。能够感动人心的散文,一定是作家对社会独特而深刻的记忆和审视,是作家人生经验的淬火,是作家心灵打开后结出的果实。
写作必须真诚,无论散文,无论诗歌,写作不能外在于自我,写作是一种倾诉,一种抒情,有时也是一种抵抗。对于散文写作,表达的内容永远比方式重要。
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在诗与思之间,在生活与文学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道路是好的。
我想,李慧慧会会找到这一条贯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