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磨心山
有一天,我乘坐定海开往嵊泗的班轮上,偶尔从快艇一舷北往,在一处薄雾缭绕的黛色山巅,有一幢彩色的宝塔直穿云霄,宝塔周遭是一组米黄色的建筑群,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绿色之中,感觉进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境界,这地儿就是岱山岛的最高峰磨心山。
从岱山高亭去磨心山有二条路可走,一条是逶迤的上山石阶路,它穿越磨心山巅峰,没入后山杂树林中。另一条则是从高亭上去的盘山公路,在四季葱郁的乔木丛林中盘桓而上,抵磨心山入口处,耸立一牌坊,“蓬莱仙岛”四个字还是由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磨心山在清乾隆年间仅仅是村民修建的一个纳凉岗亭,当年人们从后山翻山越岭去高亭时走累了,在此歇担小憩,纵览四周风光,赏心悦目。于是,有点经营头脑的村民在亭上煮水卖茶,与路人聊天,人气渐旺。之后,又有人在旁边结庐建庵,供奉佛像,让路人礼拜祈福。尤其是岛上渔民,出海捕鱼之前和拢洋归来之后,多在此祈求出入平安,凉亭岗墩“菩萨灵异” 传说不胫而走,香火从此延续下来。
但凉亭岗墩仅仅是个地名,为弘扬佛法,有人就取名为“慈云庵”。当时规模较小,也不起眼,一个偶然事件,使慈云庵突飞猛进地扩容。据说,旧时岛上有一老渔民在出海捕鱼途中,遭遇海盗抢劫,在反抗搏斗中,全船渔民不是被海盗抢杀就是落水沉没,惟独这个老渔民落水后淹淹一息地活着。他心里淡定地默念阿弥陀佛名号,须臾,海上漂来一块破船板,他抱住这块船板,一路随波漂流至高亭码头被人救起,死里逃生的老渔民发下宏愿:一心要扩建慈云庵。他卷起铺盖来到了庵里,起草贪黑,东奔西跑,粗茶淡饭,募集资金,寺院规模越来越大,遂改名为“慈云极乐禅寺”。
世间的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广大善男信女对建庙塑佛之事情有独钟,也是海岛人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支撑。一幢幢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按江南禅院风格依山而筑,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在寺院旁最高处,又建62米高的玉佛宝塔,四面临风,雄伟壮观,是磨心山距天顶最近的地方,也是一览岱岛全景的绝佳处。
禅寺不仅建筑美,还蕴藏不少人文内涵。从大雄宝殿拾级而上,忽见一排诗墙,上有清末岱山文人刘梦兰写的蓬莱十景诗:蒲门晓日、石壁残照、南浦归帆、竹峙怒涛、白峰结雪、鹿栏晴沙、石桥春涨、横街鱼市、渔山蜃楼、衢港渔火。碑文由浙江十位有名望的中青年书法家撰写,风格多姿,各俱情态,是作家与书法家珠联壁合的一道风景,陡添禅寺的人文气息。
更有1989年10月的一天,赵朴初先生来寺参观建筑名家陈从周教援设计的“华藏世界”,其一人参拜,似觉万人同拜,产生身在天庭境界的神奇幻觉,使见多识广的赵老感慨良多。之后,又在寺院厢房遇旧友桂仑法师,与其长谈甚欢,并有感而发,作《江城子·访岱山蓬莱仙岛慈云庵有序》词一首:
始知佛士遍三千,上仙山,礼金仙,身现重重无尽现华严。弹指心开楼阁起,观大海碧于蓝。经旁一老独悠然,一再参,殿慈颜,收录潮音依旧是无言。但记屏缘休歇好,闻用眼耳须观。此词上阙写岱岛美景,下阙赞桂仑心无旁骛,一心禅房修行的淡定品性,在佛界留下一段佳话。
不是重要节日,空旷的寺院相当寥寂,只有几只鸟儿“叽喳”有声,在寺院中回荡,偶有几个信徒在佛前虔诚膜拜,口中念念有词,伴着香烛气息随海风阵阵传来。据说,若在中、高考之前,为子女祈福信徒挤得大殿水泄不通,有的甚至三步一叩头从山脚爬上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出禅寺,在东侧山坡,有处望海亭,背山面海,近观眼底,是绿色茶园,所产“蓬莱仙芝”为浙江十大名茶之一,嫩叶在天风中不停地摇曵,香幽扑鼻。远处,高亭在一片绿荫中拔地而起,大多房屋面朝大海,彩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更显绚丽多姿,七彩纷呈。远眺东南,海天苍茫,波光粼粼,浩淼无边,岛屿星罗棋布,帆影点点,构成一幅“蓬莱仙岛”风情图。
天下名山僧占多。岱山盛时有大小130多座寺庙,布局密度之大,世间少有。而磨心山无疑是这些寺庙中天然条件最佳的一处,站在这儿,既享受天赐的视觉盛宴,使人视野广远,心胸开阔,又远离城市喧闹,清风飘袂,平心静气,令浮躁之心宁静,些许迷茫豁然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