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时尚总相宜
秋日的气息已渐渐弥漫在这个县城的上空了。晨昏的寒意,飘落的黄叶,白日的渐短,在我徜徉于这个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县城马路上的时候,沿港路、安澜路、蓬莱路……一条条马路仿佛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舒展着,展示着它们的风姿。我想,它们有些是年轻时尚的,有些是充满风情的,有些是悠然自得的。它们就像是这个县城如今的风格,年轻而又充满活力,更是有着独具的魅力和光彩。
晨昏三变的沿港路
1950年,高亭镇主街只有高亭街和宫前街,石板路,全长分别才380米、100米,其余街巷狭窄、弯曲,高低不平,还是泥石路面,每逢下雨,便成黄泥汤路,行人多时还得挨肩而过。小时候,我常去沿港中路玩。印象中,临街而立有二排低矮的木房子,上边住人,下边是一个个铺面,有饮食店、副食商店,还有租小人书的书店,里面阴暗狭小,但那是县城最热闹的一条马路了。有一年刮台风,沿港路成了汪洋泽国。那些临海而建的房屋都浸泡在了水中央,很多人爬上了屋顶才逃过了一劫。
1972年,沿港中路和沿港西路拓宽改造,路面铺上了沙石和沥青。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条马路上建起了县城第一家百货公司。开业的那晚,县城可说是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去看县城第一座气派的楼房。因为路窄,很多人挤在一起喘不过气来。到了1988年,沿港中路和沿港西路已分别有1200米、1150米长,宽度也增加到了11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港路又加以改造扩建,浇了水泥路。那条宽敞、整洁、亮堂的马路边,又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饭店、OK厅、住宅楼……显得热闹而又气派。
我常想:岱山县城的沿港路,一天有三变。早上,它是悠闲的;下午,它是快乐的;到了晚上,它又是风情万种的。不是吗?如果你有心踏上这条路,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马路右侧的海面上,有扬帆远驶的船,也有锚泊海港的渔船在水中荡漾。渔民在船上卸货,或者买了东西踩着跳板往船上走,他们的嗓门是响亮的,笑声是爽朗的。到了下午,这条路就呈现出安祥快乐的一面。宽敞的大街上三三两两的人进出左边的超市、饭店。老人背着手在街上闲逛,逮住了人闲聊几句,脸上露出平和、满足的神态。秋日的太阳已不那么酷热了,海风吹起了他们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安宁、慈祥和快乐。黄昏时太阳渐渐西坠,靠海的夜排档已早早地准备起来。那条路,到了晚上,仿佛才真正显出它的风情万种来。一路过去,璀璨的夜灯亮丽而又张扬,连海面也显得五彩缤纷起来。吃喝的,闲聊的,唱歌的,散步的,路因而变得很活泼、很年轻、很时尚。
多彩多姿的安澜路
到如今的安澜路上走,你肯定无法想像它当年的模样。狭窄的泥泞街道,两旁低矮错落的房子,店铺甚少,市面萧条。而今,它仿佛是从一个满面尘垢的老妇人脱胎成了一个青春亮丽的少女,让人惊叹建设的神奇。
说起它的历史,应该是漫长艰辛的。1950年的时候,它还是一条狭窄泥泞的路。1972年,政府予以改造拓宽,路面铺沙石和沥青。1975至1985年,浇混凝土,路长675米,宽9.5米。1993年,安澜路商业街改造,被政府列为 “八大兴岱工程之一”,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动迁拆房,拓宽道路;第二期街道两侧建商业、住宅、娱乐等用房,最高7层,最低4层,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道路1.17万平方米,路面拓展至18米。到了1995年,这条破旧的老街终于改造成了崭新的步行商业街。2005年,政府又对安澜路予以改造,至2006年2月竣工。改造后的商业街,融合了旅游、商务、文化、休闲一体化的水准,路面铺设了花岗岩庭院式的街道,置街心花坛、花盆、行人休闲座、各色路灯等设施,路端临海处建有具海岛特色的鱼群雕塑。这条路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了。一到晚上,路灯、装饰灯和店铺霓虹灯交相辉映,景色迷人,构成了一幅最具海岛特色的城市夜景。
风格各异的马路
岱山的马路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人民路、蓬莱路、长河路、滨港路……每一条马路都有着它们的筋络和风骨。上世纪90年代初,改建了蓬莱路。那时的蓬莱路,左面还是一片杂乱的农田和房屋。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条路上已矗立起了崭新的高楼,绿化、商业铺面逐步形成。2008年6月,政府对蓬莱路予以改造,机动车道为两车道,成为全县乃至舟山市第一条改性沥青路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了花岗岩铺贴,沿街路面改造应用大块石料、机理感材料,色彩欢快鲜明。同年,又新建了人民路延伸段工程,于2009年8月底完工。从红叶大酒店至衢山大道,工程总投资四千多万。从一座山间劈出一条道来,那条路的建设可谓是大手笔。夜幕下的人民路,散步的人行走在这条宽畅的路上,心里充满了浓浓的喜悦和快乐。
我想:当一条条马路也充满快乐气息的时候,谁又不会被感染呢?即使有些马路的旁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商业广场。但是,它伴着夜幕下快乐行走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快乐地陶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