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走近东沙古镇

  
七月的天气,在记忆里应是太阳火辣辣,撑着遮阳伞,涂着防晒霜,还感觉会把皮肤晒破一层皮,只是今天天公太作美,一大早落了几滴雨,湿了大地,润了空气。带着时雨时晴的心情,我们几个人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东沙古镇。这雨下得不利落,晴得不干脆,拖泥带水,说不尽的绕指柔肠,难道正是历来江南古镇的一贯缠绵风格吗?说起古镇,我们自然想起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水乡,白墙墨顶,木柱青瓦,小巷幽深……是典型的江南古镇的写照。而东沙,这座藏在深闺中的江南古镇 ,却以浓郁古朴的渔村风格,浸润着咸涩的海水气息,静静地舒展于岛屿之中。如今,“藏在深闺”的古老渔镇,也渐渐撩开古朴原始的神秘面纱,吸引着前来踏访的八方游客。
原来岱山岛西部自西向东有个半圆形海湾,古镇坐落在海湾东角的沙滩上,称“东沙角”,古镇因此得名。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重开,凭借濒临岱衢洋盛产大小黄鱼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各地渔民竞相来岱衢洋渔场捕鱼,渐使东沙渔船云集。清代诗人刘梦兰咏“蓬莱十景”,其一《衢港灯火》云:“无数渔船一港收,灯光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 。渔业的兴起招来了四方居民和百作工匠,人口集居,以渔盐兴市,带动商贸业的高度发展,曾有报纸记载:“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东沙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贸易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景“横街渔市”。刘梦兰又一诗《横街鱼市》云:“丁沽港口海船回,小市横街趁晚开,狂脱蓑衣寻野店,挈鱼换酒醉翁来。”由此而见,昔日古镇连夜市也是热闹繁华。
从清朝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东沙一直是岱山岛最繁华之处,那时古街是东沙经济文化的中心,由现在古街上斑驳的青石板便可以推断出那时从这条古街上走过的人群,碾过的车轮,该是何等频繁。
走在青石板路上,昔日的繁华早已淹没于宁静之中。明清时代风格的街道、建筑又被重新翻建了,古镇上的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东沙的又一亮点。此馆舍原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四合院,馆内展出大型海洋动物录制标本,各种鱼类标本、贝类标本、船模、船具、网具、助渔设备、渔民生产工具和渔民生活用品等,这里无疑浓缩了海洋渔业文化的精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东沙昔日浓郁的渔镇风情。
满目繁华随旧事,古镇的热闹早已随着历史而远去,而那些被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甚至残垣断壁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在这些或许已经被遗忘的角落里,历史的沉重与生活的闲适安宁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