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双合石壁:从离岛到半岛的文化嬗变

                      
   


          
壹、自然声色,文人灵感
 “石壁孱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
  若教移入天台郡,霞彩何曾让赤城。”
这是岱山朝北岙一个叫刘梦兰的诗人描绘的“蓬莱十景”第二景“石壁残照”。“石壁残照”在今岱西镇双合社区。去年一个心情明媚的春日,我们一行四人走近了石壁。
     其实,清代以来的文人们描绘“蓬莱十景”的诗作很多,“石壁残照”至少还有三个版本,一是江苏金坛人王希程版的:
“千寻石壁耸嵯峨,留得苍茫夕照多。
  几度登高凭远望,壮心欲奋鲁阳戈。”
二是湖南人陈文份版的,是首七律,叫《石壁晚照》:
“壁立东隅日落西,嶙峋怪石莫攀跻。
  斜阳一片雨初过,峭碣千寻云未迷。
  崖岸自高光霭霭,生机不断草萋萋。
  休嗟薄暮崦嵫景,复旦诗歌振笔题。”
三是民国杭县(今杭州市一部分)叶尔良版的,也是七律:
“晴光欲去故迟迟,比似回眸绝世姿。
曾补苍天参造化,袛余赤壁染胭脂。
江间倒影赓唐句,柳外斜阳纪宋词。
底事驻颜春不老,重逢有约晚潮知。”
夕阳闪闪、苍茫夕照、薄暮崦嵫、晴光欲去,一样的黄昏,不一样的笔触;壁影倒横、石耸嵯峨、嶙峋怪石、曾补苍天,一样的石壁,不一样的精致;霞比赤城,壮心奋戈、复旦振笔、重逢有约,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思绪。其实,诗人的思绪是最容易被夕阳裹了去的,诗人的情怀总可以在落日中壮美地发酵。
蒲门在岱山之东,故观赏晓日在蒲门;双合石壁在岱山之西,故观赏夕照在双合。古人聪慧,用一残字,可能“夕”为“日”之残,“石壁”为“山岛”之残。可我又忽发一念,若是站在双合以西的渔山岛观石壁晓日,会不会亦称一景?浪白波碧,红光环笼之下,勿论是旭日或是夕阳,被人工剥蚀残余的石壁,不与众岛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寻,岂不是一种寂寞孤独凄清的美?中国古人的人生观是很艺术型的,懂得日懂得月,无不极尽才思,刘梦兰也好,王希程、陈文份、叶尔良也好,包括今天来到石壁面前的我们也一样,可能再也没有比了解日月更了解其它的了。物我两忘,契合天机,这是神话之源日月两物带给我们的神秘启示,她们无时不刻不在雕琢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和信仰。文人的左脑一半想着国事,一半想着家事,文人的右脑一半想着名利,一半想着风月,所以,诗词歌赋就成了文人的整个大脑。江涛海风,耳闻之则为声;日晖月辉,目遇之则为色。石壁既得自然声色,又得文人灵感,想不成为风景都难。只是地小名微,区域诗人的能量和想象有限,若是换个李白、张若虚之类,恐怕“石壁残照”的名声也不会亚于“雷峰夕照”了。所以文人的分量实是不能小觑的。
夕阳西下,如昙花一现,短暂而绚烂。可是当夕阳的羽翅滑过海隅,又有多少人的心灵也在同时迎纳那悄然无声却让人惊颤的滑痕?随行的都是舟山文坛佳人才俊,或兰心蕙质,或骨骼清奇,我知道他们不会没有任何感怀。生命中只要有了一瞬间的美丽,真的就够了吗?是不是可以再长久?是不是可以再灿烂?那天,我们的视线里流淌过一张张如诗如画的风景,摁着一张张快门,除了妖娆,除了沉落,除了飞翔……

               贰、风雨如磐两头洞
海到了尽头,大地就只剩岩石了。两头洞就是这样。
这是岱山作家许成国兄笔下的文字。
    何谓两头洞?岱西剪刀山咀外有条仇家门水道,水道西边是三座悬水小岛,名南洞岛、北洞岛和老鹰窠岛。由于地壳变迁,南洞、北洞两岛合一,故称为两头洞,别称双合山。
    康熙《定海县志》中又记作“双头洞山”,当时就已经另有“双合山”之名了,并设“双合山汛台”一座,编入当时定海镇总兵统辖下的右营军制之中了。康熙四十四年,又在此处添设瞭望一座,由中左两营派兵防守。
    朱绪曾《昌国典咏》介绍岱山时提到,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的一次抗倭战役中,两头洞倭贼船一艘,被明军一个叫童华的把总剿毙,斩首若干。
    一个反清复明情结浓郁的历史地理学家无锡人顾祖禹,历时三十年,在康熙年间撰成了一本带有军事地理色彩的“海内奇书”《读史方舆纪要》,在该书卷八十九浙江一篇中,顾祖禹说,今考沿海之中,上等安岙可避四面飓风者,凡二十三处。而两头洞就是其中第二处。
毛德传先生在其《海疆剿匪亲历记》一文中提到,1950年舟山群岛海匪活动尚存,岱西大乡乡长欧金玉同志(六十四师连长下来)被匪特杀害于两头洞,手枪被抢走。
历史的硝烟如果能一一刻在岩石上,我想成国兄一定还会续写:
海到了尽头,大地就只剩岩石了。两头洞就是这样风雨如磐。岩石善于说话,精于歌吟,更攻于跳舞。这也许就是作为岩石性情中最本真的另外一面。
像瞻仰神秘、拙朴、写意的天然岩壁画,我又翻开了民国版《定海县志》,“與地篇”中说,两头洞,长“三里又三之一”,阔“二里又三之一”。居民“数十户”,译称“协它唐”。备注栏中称“两头洞西南北三面均可椗泊,其东面距岱山之间俗呼仇家门,水深四五拓至十余拓不等。”(一拓相当于现在的一点八米余)
民国士绅任宗燮《岱山揽胜记》 :“……再西为剪刀头,地处极西。凿石之声铮铮入耳,盖去双合山仅一苇也。”
仅一苇之隔的仇家门由一条海道变成了一堤海塘,随江而淌的咆哮被拦腰截断于1980年。凌风伫立,等候了近500年的悬水离岛在趄趄趔趔中与剪刀头咀亲密吻合。一个崭新的双合,开创了一个半岛时代的两头洞。
一个人的命局中,有月柱与日柱的双合。如月柱是庚辰,日柱是乙酉,则是天干乙庚合,地支辰酉合。一座岛的运数中,也会有小岛与大岛的双合吗?也会有人工与自然的双合吗?这也许就是曾经的双合乡、今天的双合村或者双合社区应该告诉我们的。
两头洞以古朴原始的小渔村风貌,保留着上厂下厂、大岙小岙等自然村落的名字,西边的花鼓和滩锣,总在每个丰收的渔汛时节敲打起高亢和激越。岛民们在两头洞南港海域,捕获着成千上万斤的海蜇,通过卤、盐、矾等独创的传统方法加工成餐桌上的美味。岛民们将多余的渔获晒成鱼干或者腌成咸鱼,久而久之,两头洞的清蒸鱼干、鳗鲞、虾黄饼等就成了当地的特产。因为烹调材料源自深海,以蒸为主,调味清淡适口,所以“古法蒸菜”也成为两头洞的招牌名词。
舒展在海风中的皱纹,每一纹都是渔人与鱼儿的故事。若没有离岛的传奇,若没有岛民的诉说,我们内心久贮的情怀,不会转化为对“古法蒸菜”的好奇。在石壁酒家,我们释放了对海洋习俗的起码瞻礼,释放了对渔耕文明的起码尊重。

             叁、海岛石居文化的模版
双合山最高海拔158.6米,为花岗岩或凝灰岩的石矿藏,所产石料质细而坚固。据说双合石宕原名三姓攀宕,为双合先民丁家、陈家、杨家所有。作为开采业,可能始于明代晚期,已有近500年历史。但从舟山各地留下的宋代古道、古桥、古碑刻来看,有可能还要远溯至宋代。而真正形成较大规模石宕的,据民国《岱山镇志》卷十九志物产“两头洞石”记载,是在清朝同治初年,开始只有十余宕,到了民国就有四五十宕了。还成立了公司,将石材运销上海等处。迄今形成的漂亮的开凿遗迹石景五十余处,石宕则有百余口了。
石板石条是舟山旧时重要的建筑材料,造桥、铺路、刻碑,大户人家用石板做宅门,石门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庭院、祠堂、庙宇等的墙基、石阶无不需用。可是这一块块有条有形、方方正正的石材是怎样从巨大的石岩上打磨出来的呢?
章凤池先生有篇文章介绍,原来双合山的岩石结构层次分明,石匠们只要按所需石板的大小三周(另一面已凿深)凿深石板厚度的“沟”,再从已凿深一面按所采石板厚度嵌入铆钉,铆钉嵌至一定程度,一块石板便“跳”出来了。然后把矿藏凿平,继续开采下一块。如此循环反复,层层“剥皮”,石潭越开采越深。
用心抚摸石壁残存的凿割纹路,穿越石壁的缝隙仰望这片隅天空,思想之路不由得被牵引到采石的现场。光亮的铁锤和凿子,闪烁着火星的弧线,悬自山顶的绳子晃晃悠悠……先人没有现代化的采石机器设备,都是用锤、凿、楔、锸等简易工具和担挑肩扛等原始方法将这些石材打磨端正,运往各地的。所以,采石方式与海洋科技密切相关。双合山的地质背景和石材种类决定了采石对象和采石场所,就地取材成为采石动机所体现的行为学原则,关于采石的历史则提供了采石文化的时间维度,而这些是研究采石文化的重要线索。
包括采石在内的海岛石居文化应是可以挖掘和扩展的舟山海洋文化的一个分支。双合石宕提供了一本天然的舟山古代采石掘矿的记录史册,一个石居劳作和生活方式的实物依据。
所以,除了对石壁奇观的赞叹,触及我们灵魂的还应有对采石工繁重劳力、采石技艺的敬佩,采石作为古代双合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海岛石居文化的模版,同样光彩夺目。
 
肆、东方蜜月城堡
    拾足于长长的石阶,一座古堡式石墙门已在我不经意中凝固了我的想象。地中海畔那浪漫的童话故事,中世纪贵族间的爱情故事……古堡似乎成了欧洲旧时的地理标志。
    据说德国巴伐里亚王国的君主路德维希二世为大音乐家、大文学家瓦格纳修筑过“新天鹅石堡”,君主有一句撕肝裂胆的倾吐成为经典:“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除了您!”这与其说是君主对瓦格纳的表白,莫如说是一个王国对艺术的尊重与挚爱。
在双合,石壁是先人的作品,石堡则是今人的作品。别具一格的风格建筑,让我想起影片中的巴黎圣母院。只是在这里,如果有美丽的吉卜赛女郎,丑陋的加西莫多,他们的结局可能会超乎雨果的意料,中国人更强调精神层面的美丽,这也许是我单方面的奢望。
所谓的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爱情的主题似乎与山石有关,又是超越山石本身的。孟姜女找范喜梁哭倒的是巨石建成的长城,祝英台在梁山伯石墓前声声哀恸,致风雨雷电大作,梁墓爆裂。曹雪芹《石头记》说女娲补天所剩一顽石,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身入红尘,经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直至顽石归天。情种贾宝玉是“通灵宝玉”幻化,其实“通灵宝玉”就是雨花石。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爱情的经典,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他的独白是这样的:“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在石头墓窟里,永恒的爱情抵达了熔点。
充满着传奇充满着想象,一块块方石垒成的“东方蜜月城堡”让爱情之路洒满娇艳的玫瑰。创意者将爱情城堡迁移至此,是颇得男女双合之佳境与妙趣的。所有斧劈刀削之石崖、石壁,所有巍峨挺拔之石柱、石峰,恐怕都是玫瑰之约旅途中的艰险,是关卡式的风景。而色彩缤纷之石幔,曲径通幽之石廊,清泓碧玉之石潭,应该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幸福写照吧?试想着洞开一扇石扉,宛如洞开少女的心扉;掀起一帘石幔,宛如掀起爱人的纱幔。爱情之美妙,妙在别有洞天啊。

历史已在两头洞的底部穿梭,现实正在双合山的表层滑行。双合石壁正在完成从离岛到半岛的文化嬗变。我想,每一种遗迹,都会成为一种文化审美想象。当你驾起风,打起夯,唱起号子的时候,关于石壁的精彩未来,一定会在岛民的视线里铺展、飞翔。
如果有机会,真的还想再去趟双合石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