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海坛走笔

                                走进海坛,走过那刻满音符的石阶,极目远眺,只见碧空无垠,让人顿感人生须臾、生命渺小。而那在阳光下通体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的定海神针,柱上四条龙灵动飞扬,焕发着神秘的色彩,有一种传说赋予的力量。
  古人敬畏天、崇敬天、祭拜天,希望得到上苍的庇护和福祉,皇帝也不例外,于是北京有了天坛和地坛。天坛的每一座建筑都雕刻着历史的记忆,翻开天坛的历史,既有古代祭天祈谷的文化,也有近代惨遭入侵的蹂躏史,更有民国时期的祭天丑剧。如果说天坛与地坛写满了明清两个朝代的血雨腥风以及一个朝代的智慧、腐败和败落,那么这座立于东边小镇的海坛,则写满了渔民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家人的牵挂以及对于未来的祝福,当然还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
  旧时,渔民对于海龙王深信不疑,过去由于海上渔业生产比较危险,渔民出海前总会祈求海龙王的保佑,这种心理上的虔诚的寄托,逐渐演变成了今天辉煌的祭海活动。如今的祭海仪式虽然仍是海边渔家最重要的节日,但却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庆丰收、祈福平安的群众性民俗活动。现今的渔民更把眼光投得遥远,伏季休渔,感谢龙王。在这块圣地祭海虽然只是一种仪式,却又不止是简单的一场仪式,仪式背后对于海洋除了感恩,还有善待,只有今日的善待才会有更丰富的明天。
  当然,海坛设在这里不是随意而设的,设在这里是传统与现代、传说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因为如今海坛的所在地,其前身就有许多的传奇。
  据传,隋朝的某一年,骠骑将军陈棱奉命伐流求,带着兵马走海路,出杭州湾,经岱衢洋,在岱山岛东北的海湾停泊候潮,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如何能够顺利地到达流求而又不损兵折将呢?陈棱便在这块地方,通过刑马祭神,祈求神灵相助,以保佑他们顺风顺水,高奏凯歌。是不是因为这次的刑马祭神,才有了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才有了陈棱被隋炀帝加赏为右光禄大夫,这个不得而知。在古代, “杀牲祭神”是经常有的事,例如遇到灾害、出猎、军队出征、订立盟约,或逢重大节庆等。祭品则以牛、羊、猪、马、犬、鸡六畜为主。而马,是祭祀中仅次于牛的祭品。自古以来,刑马祭神的并不少见。比如,女真族常刑白马祭天;汉使与匈奴呼韩邪单于订盟时同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唐太宗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
  而旧时的渔民们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于是在这个地方有了一个海坛的前身。不能否认,这块海坛因为有了这样的传奇与历史的模糊更添了一份神秘。站在海坛,似乎能够听到海天一线的地方传来的战鼓声,能够听到战马嘶鸣的声音,能够听到战士们奋力拼杀的怒吼声。
  据说,几百年后,一次台风,有人看到波涛奔涌的海面上卷过来一块大石头,一位姓莫的亭户(盐民)将这块大石拿了回来,并把它竖在石墩上。谁知那大石说话了 “我乃隋朝陈将军是也!”那声音在空中回荡了很久,隐隐有马甲声传来。乡民们知道了这一灵异,纷纷传说,建造庙堂来供奉陈将军神像。老百姓对于神灵深信不疑,对这位将军更是崇拜有加,祈求他可以同时保佑渔船能够平安回家。这是航海技术落后的年代,百姓对于出海的渔民最简单的要求,这小小的海坛承载了多少责任,才使它在黑暗中、在狂风中发出声声呐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