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观音山

                                     
1    观音山之境域
观音山,是东海蓬莱仙乡浙江省岱山县衢山岛主山脉。
传说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火炉里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从太上老君刚掀开的炉盖口一跃而出,撞倒太上老君,老君手中的玉壶掉下天庭,落在东海大洋,化成了东海中的蓬方壶、瀛壶等仙山佳境。这仙境东乡,就是观音山的所在地衢山岛。
当然那是神话传说,但衢山岛上的孙家山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五六千年以前衢山岛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迹,衢山岛上的先民开创了衢山岛的文明历史,丰厚了衢山的文化底蕴。从此人类生活的印迹就一直没有中断。商朝的玉器,秦朝的箭镞,汉朝的铜镜和卫青大将军的铜印,唐朝的陶钵,元朝的称权等文物的发现,可以作为例证。而徐福求长生不老之药到过蓬莱,登临朐山。隋大业五年(609),大将陈稜的率率万余人去攻打流求(台湾故称),上衢山岛留驻。后岛上建有他的灵庙。鉴真大师第三次东渡,船在衢山岸边触礁,爬上衢山后,得到岛上渔民的救助和岛上僧人的帮助。而《大唐故程夫人墓誌銘並序》 的发现等等,足以可见衢山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
衢山,唐时属明州鄮县蓬莱乡,宋、元时属昌国县蓬莱乡,而称岣山,或朐山。地名典籍解释说,“岣山为南岳衡山主峰岣(嵝)山之称,借岣山名岛,意为‘蓬莱’的南岳”。朐山,以“岛状似古代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得名。明清时又称衢山,“该岛四周海洋开阔,可通巨轮,如通衢大道之意”。衢山港湾乃是历史上的南来北往的海上重要通道。
衢山岛在烟波浩淼之间,在碧波雪涛怀中,景象壮美,正如大唐诗人李白所描绘的那样:“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山秀水明,物产丰富,景象壮观。而又天高皇帝远,这里“虎狼不产,经暮夜而无恐;兵燹不至,处乱世而无忧”,实在是海上桃源,人间仙,。在大陆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特别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寻求这种出世境界的不在少数。
衢山岛周环昔日驰名的大黄鱼主渔场衢港。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外缘,背靠沪、杭、甬经济区。北纬30°7′-30°38′,东经121°31′-123°17′。
观音山雄踞于衢山岛的西南部。其西南山麓与海相连,东北山麓与岛内桂花盆地相接。纵横7.5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颇具临海而挺、拔地而起、绵延横亘的雄浑之气。观音山南与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海天佛国普陀山相距34海里,素有“佛国姐妹”和“第二海天佛国”之称。北和"南方北戴河"嵊泗基湖沙滩相距23海里。在嵊泗与普陀的中间。可以说是海景佛国的中间知枢纽地带。
 
 
 
 
2    观音山之景状
   
   传说太上老君的玉壶摔碎后的一块掉到海中,化成了衢山,可当时只是一块海中平地,没有高山。有一天,玉皇大帝下界来,视察衢山的地形后,觉得太平坦死板,没有起伏变化,就派踏山神仙胡止去衢山踏上三天山。不想那踏山神仙胡止那玉皇大帝的三天错听成了三年。于是他在三年内日夜不停地用两只脚踏山。仿天下最好的山形群峰,在这里造就了坑坑洼洼无数岙丘,高高低低百十个山峰。你看,有的似巫山十二峰,各具风采。有的如南岳诸群峰,连绵起伏,有的如黄山峰峦,雄奇险峻……于是衢山山丘平地起伏有致,云霞明灭,波涌浪激,成就了蓬莱一大胜景。当然最高大雄伟的自然是那观音山,一百个峰峦连绵起伏,雄居衢山西南。
《衢山残资》有记如下“在朐山,去州三潮山山,有十二尖岩,巫山然。大德(泣)志按:衢山之峰以百计,此云士者在洋面远望而云也。”可见,衢山之峰以百计,是有历史记载的,而《大德志》认为形成的原因是云游之士在洋面远望的一种感觉,或许有其一定的道理,可作多向的评述认定。
现在的观音山西南拨海而立,东北由平地勃起,更显峰峦高耸,山姿雄浑。天灯山、小天顶、乌石岩等数峰连环似莲花展瓣,从上望下恰似一个莲座。最高点天灯顶海拔31⒋4米。是岱山县最高点,舟山北部的最高峰,比普陀佛顶山高出三十余米。“登其巅,如普陀佛顶,可望三辅日本(《衢山残资》)。”《衢山残资》是篇衢山乡志提纲,据考证应该是衢山的晚清著名秀才乐声和先生撰写,他参加过岱山乡志的编写,资料应该是可信的。站在山巅,可以望见“三辅日本”,虽是夸张之词,却道出了观音山高耸而远见的特征。
你看至今,登临山巅,展目四顾,真个是“一览众山小”。东南而望,碧波浩瀚,水天相连处,青蓝相间富有层次。云霞与海涛交融,岛礁如螺缀在碧波,船帆点点生动着蓝色的土地,远山在云海之间影绰,别有情致。西南而望,衢港波涌似彩绸涌动,岱山长度涌中浮动,天高云淡之间,依稀可见山坳葱茏,房舍栉比,满目清丽。
俯瞰山下,衢山岛内,港湾曲折,村岙参差;河如白练,路若绸带;地田披绿,盐场堆雪;山丘起伏,楼宇栉比……海山风光,尽收眼底,尘世浮华,一览目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间,似乎自己升腾在浩浩碧霄渺渺上界,欣然若仙。
恍然见那山麓南面右手的那座悬踞水中的岛礁,肖如黑熊巨掌,而左手岛礁的五指山正如人之五指伸展在碧水之中,富有情致。想起传说的当年观音大士在观音山作道场时,派黑熊护守观音山,以防妖魔鬼怪打扰观音大士清静修道的,她到普陀山去说道后就排他自这里守卫这个道场的故事。据说那五指山正是黑熊的前掌,已经修练成人手之形,而那熊掌礁正展示着黑熊守山护山的强劲之力。使这观音山的山景水光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不但这“形似熊掌”和五指山让人惊叹大自然的杰作如此巧夺天工,更有许多诸如“将军点兵” “卧鼠追日”等景点形象逼真,引人入胜,一会如置身于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一会置于恬静灵动的人间仙境,优美的传说使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具观赏价值。 
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山上冬暖似春,夏凉如秋,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四季如春。真个是避暑养身、悟道修性人间仙境。
    山高林幽,早闻寺钟声声,晚听诵经阵阵,日望山岛海天,云雾日月,时饮鲜泉山溪,餐食菜蔬米饭,无愧为衢山之古迹,旅游之胜地,避暑之佳处,养身之神境。 
3    观音山之名历
 
中国之山,以“观音”名之者,不在一二,乃过十数。广东的广州、东莞、佛冈、台山均有之,台湾的台北、高雄有之,四川达州、河南信阳,广西大新,湖北罗田,福建厦门,陕西西安,黑龙江嘉荫等等均有观音山之名。虽然各处观音山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各有风光。然就其地缘上,传说来看观音山之名的实质意义,衢山的观音山就显得更为名副其实,货真价实。俗话说“只去普陀,不上观音,才行半程随时俗话,却颇有意味。
听听关于观音山的传说吧。相传很久以前,观音大士得道后下凡的第一脚就落在了观音山,先在观音山上参禅做功,开坛说教。把那佛理经典细解圆通,把普渡众生之理之法演绎的完整绝伦。故有“观音说道第一山”之称。三年后观音大士想在东海正式确立一个传道的场所,准备选有100个山峰围拥的境地为她的道场。观音大士就在落脚的观音山上数,数了很多遍,怎么数都只有99个山峰。有些失望的观音大士就想到别处找找,于是一脚跳到了普陀山,这就形成普陀山的“观音跳”啊。而观音大士在普陀山上数山峰,还是只能数到99个。正当大士懊恼之时,身边的童子提醒说,“你数了眼前的山头,却没有把你坐的山头数进去啊。”观音大士才恍然大悟,于是就在普陀山建立了观音道场。然而观音大士从未忘记观音山,依然派黑熊守护观音山,常常驾着云雾来此说佛谈经,施恩解难。并赐名此山为观音山,把它作为普陀姐妹山。于是观音山又有“第二海天佛国”之称。
关于观音山有没有个百十个山峰,《衢山残资》有这样的文字记录:“大德志按:衢山之峰以百计,此云士者在洋面远望而云也。”这段文字说明,对衢山的百峰耸立,在元代之前就有文字之记录。而关于观音山的那个传说,《衢山残资》又记如下“相传观音大士未得普陀山时,欲选有峰满百之山以做道场。便在观音山山巅,自坐一峰,周围历数阖山之峰,求得九十九个,其意求能满百,忘其自坐之峰云。”这是一百年多前的一位秀才根据民间传说记载的。那么这个民间传说自然在更早更早啊。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看来观音山不只是一座佛教的山,更是民间文化深厚的山。
在衢山岛斗的宋朝宫,在前面的一进佛殿供奉的女神像两边。古时有一副这样的对联,上联是“圣吉永存,所愿赵宋”;下联是“慈航遍佑,发轫蓬莱”。这上联指宋朝寇珠之故事。而这下联确指的是观音之行迹。观世音菩萨久远以前就已经成佛,但却不居佛位,在娑婆现菩萨身像来主动帮我们,所以叫“倒驾慈航”。人们常以“慈航”简明尊称观世音菩萨。“发轫”常喻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可见下联很清楚地指出观音说道是从蓬莱衢山开始。这副对联如今已经不见可见不是今人所为,应为宋后清前人所为。
“慈航遍佑,发轫蓬莱”;神话世传,渊源悠远。观音道场的故事在衢山岛上源远流长,代代相传。那不是凭空而造,也也不是现在人们瞎编的。
观音山可以说是观音大士正式说道法前的试道场。传说那时候观音在这山上说道,不但信徒洗耳恭听,民众也在山下顶礼膜拜,看衢山岛上观音山四周的地名是齐全的十二生肖名之,十二生肖正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老鼠山、牛背墩、老虎岗、地兔(田涂)、龙潭、蛇移门、马足、羊元岙、活狲山、鸡笼、狗头颈、沼潭猪(嘴)……他们都在山下俯首听道。可见当时观音说道在当时衢山影响之大场面之宏,魅力之广。
而这种听道说经的传统后来就一直传承下来,这就使得观世音的六月十九点香节成了观音山的盛大节庆。
观音菩萨有三大生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皆是大士三个生日。而六月十九日是大士得道之生日。六月十八晚上开始,外地的香客,衢山各乡村人们纷纷赶往观音山,前来这儿聆听观音说道。这样代代相传,直至今天,形成了六月十八夜和十九日的观音山盛景。在所有的菩萨神仙中,最得人心最受人顶礼摩拜的似乎就是观音菩萨,虽然玉皇大帝权力无边,虽然如来佛法力无穷,但在百姓心中似乎最喜欢观音,因为她是中国化了的菩萨或中国的菩萨,因为她的功力超凡,而且总是深入民间为平民百姓解除苦难。在人们心中观音的传说,如孝顺父母,救助穷人,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救苦救难观音等等都是以一种善和美的象征深入人心的。如果说人们信佛,毋宁说人们崇尚观音劝人为善,助人为善,解救苦难的品性。而观音又是以独特的女性的纤纤的秀美端庄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她那翩翩白衣,婷婷形体,盈盈笑脸,袅袅柳枝,给人以完美与亲切。
观音说道的魅力使不同想法不同追求不同年龄不同好恶的人,没有命令,没有招呼而走到一起来,来感受禅的理念,善的灵蕴,这实在是一种值得崇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决不是单用迷信可以解析的。观音菩萨的号召力也许正是理性的真善美的神圣力量的展示。人们就为着这样一种美丽守夜等待这十九日的来临,等待一种美丽的降临和升腾。
 
 
 
4    观音山之云雾
云雾之景,天下山岳奇峰似乎都有,黄山之云高远莫测,起伏随时;庐山之云变换奇速,意象雄浑。而观音山山虽不高,但凭海之情性,竟既具他山之气韵,更有自身之特色。
《衢山残资》有记载道:“观音山为衢山主山,高约六百丈。常有云气盘旋。最奇者,有时白雾弥漫,或在山顶,或在山腰,无定向。被其迷处,如与世隔。”
观音山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云雾之中。
看那云雾之来,总有定向,从方位察看推断,应是从莲花洋那边飘逸而来。那云雾团团簇簇,淡淡浓浓,经过岱衢洋上空飘动扩展,游移而过太平岗山墩,又南而留停围绕在观音山上,时长时短自有不同,然后才缠过乌贼岩山头,绕过北向峰峦,就升高云头向西飘然而去。莲花洋头,普陀山北,升起云雾,飘来观音山,正合了观音菩萨常从普陀来观音山说道之传说。故而称为“观音驾雾”,颇有神秒之象。是真是假,是偶然巧合还是仙境神迹,自不必细究。还是感受那观音云雾的奇妙吧。
看那云雾,彩色变换不定,有时暗红,有时乳白,有时灰黑,有时五彩交融。有时浓彩重墨,厚重内涵;有时轻描淡写,羽翼薄纱。有时像棉,有时像牛脂,有时像白玉。其颜色时红、时黄、时紫、时白、时青。其形态忽飘忽散,若走若飞,时隐时现,时浮时沉。有时茫茫一片,有时缥缥缈缈,
那云雾进入观音山境域,游移飘忽,情态各异,姿式万千。有时从山顶如瀑布般落下,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騳无法显示它的景观,用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壮丽的群体的景象来比喻更为确切,那云雾的瀑布群宽、高不同,疾徐不一,形态万千,错落有序,把整个山头都笼在云雾之中,云雾弥漫,该是众仙子降临胜地,欢聚盛会吧。有时那云雾从山麓漫向山顶,雾沿峰涌,滚滚的白云,翻涌着排浪,高举铺升,绽开涟涟激越的浪花,就像汪洋大海,四面波涛如水漫金山。层层云海,连绵数十里,云波滚滚,汪洋无际,隐隐约约露出一点峰峦在云雾之上,如大海中的礁屿,似航行中的舟帆。云海苍茫,景色空灵,别有景致。而有时候,那云雾如同白色的绸带在山腰缠绕,好似众仙女在山间舞动白绸舞,散抛玉兰,喷射水雾,玩耍游乐,盘旋舞跃;创造了一个熙熙融融的纯白的仙境世界,缠围盘绕着观音山的山腰,让绿色的山峰更加高耸巍峨,更见山蕴仙气,景现仙色。有时那云雾似团团莲座,疏疏密密,簇拥着天灯顶十一层的玉佛宝塔,那云气雾烟在宝塔基层弥漫游弋。站在塔下,那白云飘绕,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盘旋飘卷与天上的云彩相连,恰似仙人驾云下凡,或是御风西去。令人有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那云雾之象真的是“若洛神之玉体兮衣蝉翼,似江女之羞面兮笼轻纱,仿婵娟之婀娜兮轻如雾,如贵妃之娇态兮裸无衣”。那天边,有一抹云彩,是一抹七彩的祥云,淡然的,恬静的,安详的,就在那里,仰视,似乎在视野的尽头,却又在心灵的深处,烙下七彩的印记,撩起心的驿动。观音山的周围,那万千的白色云彩环绕其间,散漫的,无畏的,不安的,随风而动,清风微拂,随意飘散,如氤瘟之气弥漫。白云幻苍狗,天龙亦八部,变化无常矣。终于散了,淡了,清了。浮云遮望眼,清风自徐来,脱幽远而清冷,透晶亮而通灵。在云雾中“俯察朝露之莹亮,倾听晨钟之清音”,也是别有情味啊。
散文《观音山之夜》就动态地描写过观音山云雾,摘录几段于下:
“正站立舒气,恍惚间,西南方山坳就扬起几缕轻纱似的云丝,淡蓝而透明。不一会,云涌来,给松林披上了纱幔。纱幔层层加厚,亭碑模糊了,寺院影绰了。而在你还来不及思想之际,云烟猛地扩展,西南上空,已簇生起白色的团状卷云,似仙人驾雾而来。隐约中,只觉峰在动,林在飘,眼前的玉佛宝塔在升降,我也像是在腾云驾雾一般,自以为从此可摆脱一切羁绊,撇开种种纠缠……看看周围的人们似乎也有这一种摆脱世俗,超升仙境的飘摇……
“蓦然寺院的钟声响起,分不清是从威严的巨石包围的上寺,还是端庄而肃穆的下寺,或是气势雄伟的中寺传来。钟声在雾中震荡,云雾在钟声中交织、变幻。莫非正是这奇妙的云雾交融着钟声渗透出佛道禅理的玄机?
“须臾间,云层翻卷着奔起来,轻轻扬开,如马似羊各自游散,在西峰松顶,便不见了。灰色的背景也淡起来了,明朗起来,于是云散雾消,海山之景又美美地展现在眼前:海天相连,岛礁似碧玉巧缀;衢山岛内,乡岙参差,房舍栉比,路似金带,河若白练,盐田井然,山丘起伏,苍林葱郁。我又实实在在地踏在了地上。……
“月刚升到半天,东南上空便袭来浓浓的黑色云块,把月亮遮住了,四野一片阴暗。慢慢却见有一缕月光从云层漏下来,像一条银色的路,路上便漾出一旋白色的莲座团云,慢慢地伸下来,而月光又为云团镶着银边。十分的雅致。忽听远处有人喊:“观音驾雾来了!”真的是观音大士没有忘记这处她曾落脚安身,参禅做功的地方,现在降临了!。你看,那云团下伸,倾斜着铺成一条链状的云路,直通上寺,云上影影绰绰,似有人影晃动。真个是天路遥遥今有道,云层丽丽入仙境。我呆呆的看着,不敢乱跑。而山野似乎也静得分外肃穆。只有隐约的经诵声似乎在那云路的衬托中显得特别引人。直至三更,白云慢慢上升,渐渐散开,而那一片遮月的黑云也薄起来,淡起来,拉开了大幕。月儿环着几丝白云,悠悠行在中天。而山野又扬起了缕缕清淡的香火的烟雾。”
这是身临其境的描述,真切形象,而最后一段的引文的景象实在是神奇啊,不得不想到那“观音驾雾”的传说,更让人想到那海市蜃楼的奇妙。
5    观音山之海市蜃楼
 
1986年8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七版刊发了一则新闻,并附有图照,引人注目,题目是《令人惊异的群佛蜃景》,该文作者刘庆序先生在文中介绍了发现蜃景景象的整个过程:
“七月十九日,三十六名上海香客(男一,女三十五)为参加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的佛期盛会来到观音山。二十日上午八点四十五分左右女香客徐玉珍、王秀凤、杨兰英三人首先在亮台上层看到空中的佛像群(亮台内除一盏灯泡和四周玻璃外,空无他物),接着其余十人也先后看到,佛像群中最清晰的事身穿白衣、手拿柳枝的观音像、头发卷青螺形的释迦牟尼和全身金黄色的地藏王像,其余佛像,或坐或立,难以计数,虽隐隐约约,但能看出其轮廓。时间持续四十分钟左右。”
看那蜃景真的是令人奇异。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而观音山正是这海上仙境。因此,观音山的海市蜃楼悠久历史,传说美好当年徐福寻访蓬莱仙山求药,那船驶出江口不久,就看到了海天之间的半空中那云雾缥缈的百十个群峰连绵的观音山,于是,就对着蜃景方向扬帆摇橹,加速前行,数天之后终于看到眼前的那座雄伟的岛山就是他们蜃景看到的,于是登上岛山,寻访长生不老之药。而《幼学琼林》中即有“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方壶圆峤,乃仙子所居。”可见当时还没有成仙的徐福是只能近其形,不能迏其精,自然见不到仙子。
古书记载“蓬莱是海中之岛,海水洪涛所环、高峻、形如壶器,惟飞仙能到。”正与衢山之境观音山之象相符。这仙境仙居,自然别有一番奇景。《衢山残资》所言“衢山之峰以百计,此云士者在洋面远望而云也。”百峰高耸,云雾缭绕,那就是一种仙境之象,也可能就是蜃景之象。
而关于唐代开成年间(838年)的传说与1986年的蜃景是十分的吻合:“大唐程夫人”登大衢观音山,见簿雾中闪出一大一小两座宝塔,小塔称天灯塔,塔高一丈五,从天灯塔内射出一道佛光,佛光里端座着千手观音的法相。这个大唐夫人后来因病在衢山去世,并在衢山做了墓地,那墓地的正面就是对着观音山,那墓碑被发掘出来,有文字记载啊。
据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宋高宗赵构被金元帅兀术追击至浙江。在宁波又遇部将作乱,而金军又追赶而来。赵构就急忙驾楼船逃到舟山。十二月二十七日,宋高宗在兵荒马乱中驾楼船强渡蓬莱后沙洋,晚上望见遥远的天空的云层之上有天灯闪亮。第二天出发前在楼船上望见那天灯闪亮处正有群峰蔚起在白云之上,在那如莲花团团的白云中间,忽然一道亮光,显出白衣观音手持柳枝挥洒之象。赵构即俯身下拜,观音神像渐渐淡没,宋高宗即命楼船驶向那个方向,这就是衢山,那白云涌围的群峰正是观音山。御船驶进龙门口北岸停泊。上岸向北望见在山冈下树木掩映中露出寺院飞檐斗角。于是向北而行,到得近前,见那寺院果真壮观而有气势,有额曰“空王寺”。寺院和尚建有可,上前来请高宗进寺休息,站在殿阶,见西南观音山云雾缭绕正是出发前船上所见情状,神奇无边。想起在空中见到的云雾中观音神像,先前压在心中的那一种忧郁忧愁似乎去了大半,心情舒展起来。寺院主持请皇上赐墨。他就情趣顿浓,正想试试多日未提的笔墨,就叫拿笔来。于是,笔墨呈上来。高宗提起笔来,却不知填什么好。好在一路追到定海才赶上御船的李清照,在高宗傍边提醒说,路上所见群山云彩,应该是美好的预兆吧。高宗心有所启,点头一思,就运笔转锋,用他自成一体的瘦金体题写了“华云寺”三字。而李清照也在这里也写了《渔家傲》一词献给高宗:“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光绪《定海厅志》记载:“华云寺,旧名香兰,周显德七年建(公元959年)建。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赐空王寺。建炎三年再赐今额。在蓬莱乡之朐山。”大德志说:“郡人迂斋楼眆有跋语石刻尚存。”不知这个石刻至今还在否。否则可能这个景象一定会更加具体。
从上所述,这观音山上出现海市蜃楼真个是历史悠久,本来就是仙境气象。而观音山开发一场,这蜃景自1986年后,多次展现。
1999年6月,在净业法师圆寂三周年火化后的第二天,,观音山上的千佛殿开光,香客游客成群,那天上午九十点钟光景,只见由白、红、蓝、黄、绿五色组成的光柱从天庭直射到千佛殿,殿前云雾缥缈。众人齐合手致礼。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担任过衢山区委书记的亓永泰先生就说:“是啊,当时也在场。我见到了,好气派啊。”
相隔不到几个月,培荫村有位姓刘的先生去观音山烧香。9点左右,在中寺到上寺那条公路的那个弯头向上行走,回头一看,竟见从泥螺山外面的洋面到普庆寺之间,有一条很长很宽的由白、红、蓝、黄、绿五色组成的公路,在山海之间蜿蜒,在云雾之中横伸,看时清晰,忽觉恍惚,云气飘逸,恰如仙境。刘先生被此景吸引,一动不动站立注视,似觉自己有种凭虚凌风,飘飘如仙的感觉。十多分钟后,忽然眼前一片清明,那海还是海,山还是山,寺院还在哪里只是淡淡的一片片云雾在脚下流动,在眼前飘曳……
这样的景象多次发生,虽然科学上说,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但是,这样的奇景为什么不在其他山头展现,却偏偏在这观音山间呈现,那一种诡异之境,那一种神秘之意,怎不令人想到菩萨的灵性、观音的慈航、神界的玄妙……人宇万千气象,真个令人想象无穷,肃然起敬。
 
 
6    观音山之天灯
 
灯是光明的展示,是智慧的标志,是希望的象征。人类有了灯就有了新的里程。那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亮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而阿拉法神灯的奇妙,宝莲灯的神奇,把灯的力量张扬传布。
很早的时候,每当春夏之季夜幕降临,这观音山就有无数灯光从山腰出现,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好像一盏盏灯笼。“灯”的颜色是白色或青色,有的时候微带绿色。星星点点,熠熠生辉,十分壮观。僧道们都说,观音山本是佛山,每晚都有许多仙子手持一盏神灯来这儿听观音说道,真个是“万盏神灯朝观音”。人们传说,这种“神灯”,一般人是不能看到的,只有福气大的人才能看到。在佛教中,灯代表佛法,佛法代表智慧,智慧之光明能破除愚昧之黑暗。观音菩萨后来虽然去了普陀,便把观音山作为陪道场,为让佛光普照,拯救大众,解除愚昧,就让一盏神灯在观音山最高山顶永不熄灭。这灯高居在山顶之上,闪亮在云天之间,与星星相映挥,却比星星更晶亮更有光辉。于是人们称这观音山上的这盏神灯为天灯,称这座山峰为天灯顶。这天灯高悬山顶,成了普照大地,照亮未来,光辉灿烂,降福人间的一种代表。
当年秦朝徐福寻找不死之药,船入东海,远远见百十山峰在云雾之中缥缈,夜里在云雾山顶有神灯闪烁,认定那是蓬莱仙境,于是船队直抵朐山。虽因他俗根未净,难遇神人,难见仙草,但他毕竟登上了蓬莱之地朐山。
当年的隋朝大将陈棱出师台湾,船行东海,半夜忽遇大风,惊险之间,忽见天间有一神灯闪烁,于是船队向着神灯方向行进,神灯正是观音山上的天灯啊,他们终于在朐山港避过风险。从而顺利到达前线。
至于大唐开成年间,“大唐程夫人”跟着丈夫远航海上,半夜忽然肚疼如绞,难以忍受,气息奄奄,四周却是汪洋一片,正是程夫人的先生看到了薄雾中从天灯里射出一道光亮,在这茫茫海面高远而荧然。于是就快速向那天灯行驶,终于在皇坟基靠岸上船,在山村夏家安住下来养身,草药止住了疼痛,后来还登上观音山看到了观音蜃景。
至于宋高宗赵构在楼船上望见的那道灯光,正是这天灯之光吧。
宋朝的时候,观音山天灯顶就建有灯塔台座。衢山于光绪四年复展,二十年后,山寺把原有的天灯亮台进行改建,亮台十来米高,呈八角形,低下有一米左右的基座,灯台的顶是以圆珠尖顶突起分角覆盖的那一种凉亭的样式,上下两层,上面下层偏西有门可入内,内有台阶可登上二层,上层八面墙上即有很大的窗口。外面用水泥砌面。据查是衢山的第一个水泥结构的建筑。每天晚上“天灯”闪亮,灯光从窗口透出,四周的数十里的地方都能看到晶晶亮光。1986年的群佛蜃景正是在这天灯亮台上空出现的,而那些看到的人们当时正在亮台的上层。如今已然色泽斑驳,藤蔓缠绕。却更印证着曾经的沧桑与神秘啊!
1990年1月就在这亮台东向。建造了一座高45米,11层的石塔——玉佛宝塔。花岗石板铺就的场院整洁安宁,默默地顶负着这胜地奇观。石塔就在场院中独立不群,惊空出世。基层似有十余米周方。塔身呈六角形。那精凿加工的花岗石一块块吻合,一道道叠砌,给人一种方正厚重的力感和端庄的肃穆感。每层有窗口闪彩,顶上飞檐翘角,颇有古色风情。举头仰望十一层的塔顶悬在半空似在云中轻轻飘动,让人目眩心腾。如今那天灯已经亮在这45米石塔的顶层。晚上天灯一亮,方圆数百里都可见到这晶亮光彩,称得上与天上的星星齐辉啊。给人们带来希望之光,神圣之光。
这天灯,在茫茫的海面上为来往的船只引航指向,更给芸芸众生以心理的慰藉和人生的希望育奋斗的力量。
 
 
 
7   观音山之寺史
 
一   源远流长说寺史
要说清观音山的山寺的历史,这是很艰难的,这是因为衢山岛在历史上遭受了两个朝代的“海禁”。明朝洪武19年(1386年),实行“海禁”,迁民于内地,衢山就开始荒废。到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复展时,衢山却不在复展之列。直到光绪四年(1878年)才进入朝廷的管理,“宝庆志——蓬莱乡村三,曰岱山村,朐山村,北界村。大德志——岱山村在东,朐山村在西北,北界村在北,则宋元时人烟稠密概可知矣!明洪武初迁金塘、蓬莱、安期三乡之民于内地,朐山遂废。康熙二十八年请复三乡,蓬莱止复岱山,而朐山以势处险远,未经提请,仍为禁地。”(光绪《定海厅志》)也就是说这中间有近500年的时间,衢山岛处于废弃之中,村庄、禅房都成了荆棘之地,一片荒芜颓败之景。尽管有人偷偷上岛,但是总是会遭到驱逐。衢山早先的文献材料也就无从着落。观音山的早期的寺院只能根据后来出土的文物等,作些推断。
从孙家山出土文物推断,我们知道衢山岛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隋朝,来来往往的航船进入衢山港湾的不断增多,在衢山留住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到唐朝,衢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的中转港湾;到宋朝,衢山已经是人烟稠密之乡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皇坟基的一个姓陈的农民在一座古墓的傍边掘土时掘出了一块墓志方砖。砖质1市尺见方,厚约2市寸,铭17行,计240余字,其中数字剥落。这个农民就把这碑砖给当时衢山著名秀才乐声和。乐声和(1880—1945)字子青,是衢山的晚清秀才,“凡在定邑人士,无不知为循循长者”。尚未“三十而立”的他,已经是衢山的一位饱学之士,他轻轻掸了掸那块砖碑的泥灰,看着上面依稀可见的文字: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感到这是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啊,应该好好保护,于是送到了观音山洪福寺珍藏起来。而当时岱山的名士汤浚,得知后,前往观音山参看拓录,并为唐碑作长诗《朐山唐碑歌》,认为这一唐碑,比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先生在绍兴大禹陵得到的唐开成五年的“往生碑“还要早二年啊,是唐开成三年(838年)的文物啊,
这个唐碑很有历史地意义。《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里面,写到程夫人墓地方位时,有这样的文字:“以其年□□月二十五日窆之於明州鄮县蓬莱乡岣山,山号于郭端埭,坟乙向,后□莪莪之山,前临渺渺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这短短的几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在大唐开成三年就在皇坟基两三里方圆就已经有寺院和庙宇(东亭寺和陈将军庙),而东亭寺之前,还有吉祥寺。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的蓬莱院在南陀岙眉峰山麓兴建。后来被赐名为祖印寺。建炎元年(1127年)一个姓陈的八岁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从永嘉跋山涉水到这岛山之上,来祖印寺出家拜了印善隆禅师为师。如果祖印寺没有名声,天下这么多寺院,为什么单单来这儿出家呢?他就是后来成为高僧的慧询月堂法师。可见当时祖印寺的兴盛。到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昌国县令余桂将祖印寺迁至治所东南(现址),与普陀山接待寺合并为一,成为昌国县城主要的佛事场所,也成为去普陀山朝圣僧俗之众的必经转驻之地。于此看来衢山的佛教与普陀山是紧密相连的。祖印寺迁定以后,当时可能还有僧人留在那儿,因为毕竟存在对老寺院有感情的人,于是利用原有的房子,继续诵经,并且又自拟了个寺名——普济寺。同时原本在祖印寺旁边的得一座教小宫,就进入了祖印寺的前进殿堂这就是“宋朝宫”。
前文讲到的,后周显德七年建(公元959年)在衢山中东向茶园一带建了香兰寺,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赐空王寺,到建炎三年再赐名的华云寺,据说“华云寺”是宋高宗御笔亲题的。在宋时都香火旺盛。
于上可见,在唐宋时期,衢山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岛镇之乡。更重要的是岛上观音信仰浓厚,佛教兴盛,佛寺众多。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作为建造寺院环境最好的观音山,自然一定是有寺院在的。据好多文字的推论或构想,当时的大唐程夫人在衢山皇坟基住下来,首先是船在夜行的航路上是观音山的的天灯引导至此,而且后来在养病时期到过观音山拜佛,应该说是既有可能的。只是由于海禁时间久长,山寺在风雨中毁坏,就是上面提到的华云寺,在元时还是很兴旺的,到后来不但寺院无踪,连地址也无法确定了。在这高山之上经受风雨的观音山上的寺院呢?只因为没有文字的准确记载,无法追踪纪实。但是,我们可以推想,观音山上的最早寺院应该在东亭寺之前。观音山寺史是源远流长,却芳踪被没。
即使在遭受海禁的情况下,还是有僧人上山建寺。在明代天顺(1457-145)年间,有僧上山“违禁’在原寺之地建寺,到之成化(1465—1483)年间,逐渐复兴,又毁于嘉靖年间的倭乱。康熙年间也发生类似情况,致使山寺总是在荒弃之中倾没。
 
二   古寺三座留史迹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观音山开山建寺的历史,其实应该是舟山复展以后的史迹。当年大清康熙朝平定台湾后,边疆巩固,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颁展海令,海禁开放,蓬莱乡展复。大陆居民逐渐来舟山各岛开垦,衢山虽然未列入政府开禁之地,但人口还是逐步增加。到了乾隆年间,观音山重新开始建立观音道场。于是就有至文革前保存良好的观音山上三个古寺。当地群众把这三个寺院称为上、中、下三个庵寺。
观音山道场重新复建,首先由中间的普庆寺开始。
清乾隆49年(公元1784年),由僧人鼎定开山住持,在观音山上山腰,拓展原荒芜的寺院基地,重建普庆寺。背山面南,是全山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寺院。占地面积414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39平方米。大殿高10米,阔33米,进深15米。主佛毗卢观音系香樟木雕成。佛容秀骨清香,婉雅端庄。四周32尊金身玉石应身观音,神态各异。大殿上衢山晚清秀才乐声和书写的楹联,“世间何必富贵,人生无病即神仙”,多有人生平和之感;岱山秀才冯兰卿书写的楹联“普天下慈云遍波,庆世间岁月长流”,乃是藏头之联,上下联第一个字相和就是“普庆”二字。普庆者,普天同庆同乐之意也。时人称之为中庵。
清朝民国时期,普陀山的香林庵、黄龙岛的吉庆寺、衢山岛内的樟木山福田庵和万良万寿寺等,都是其下院。说到影响,普陀山的高僧觉道法师,以及普陀山佛教协会王德明副会长,都在曾先此出家,观音山跟普陀山的情缘可谓深长切实。民国末年,监院文灿(衢山洞礁人)住持普庆寺,1950后,文灿自然是不能过于发挥观音的影响了,到1962年竟当选为大衢县人大代表,可见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
普庆寺建成后,香火旺盛。因此隔了数十年,就有洪福寺来分香了。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僧洞照发心开山,于观音山主峰天灯山顶新建山寺,名寺“洪福”,寓意是广施福乐,洪福齐天。时人称为上庵。占地面积116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66平方米。洪福寺处于观音山之制高点,居高临下,风景独占。但因凌空无倚,风猛雾重,无所遮掩,因此在四周垒起高达5米的巨石围墙。目前,巨石围墙还有122米长的一段保留着,自有其特殊的价值。这巨石围墙,挡风遮雾,围墙高耸雄浑,很有气势,绿虅爬墙,别有意境。而围墙之内,别有洞天。一座精致的楼式大殿婉然于内,集殿、房、亭、园之精华,颇具特色。楼下是斋堂,楼上为佛殿。主佛释迦牟尼佛,系玉石雕成,两旁有金身玉石的18罗汉。大殿上一副楹联是衢山秀才乐声和所撰写,联曰:“晨钟暮鼓惊醒世上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既是对佛教教导意义的褒扬,又富含禅机哲理,多蕴劝导消淡名利之味。洞照禅师来自天台高明寺,《衢山残资》有文字记录如下:“同照 ,清高僧,有道行,居观音山洪福寺,有晚年袈裟图现犹在。”。在这上庵东北角,本有一块石碑,是洞照禅师所立,乃《洪福寺石碑》,其文如下:
大清朝立永长春,开山咸丰甲寅宫。出家天台高明寺,后建洪福观音山。
继续法名曰洞礁,一片冰心传释教。常住洪福数百载,劝度众生传万代。
开山洞礁禅师题
这碑文把开山建寺的时间,洞照禅师所经历、名号及心愿都很明确述说,表达了一个高僧的“一片冰心”,“劝度众生”的高风亮节。而这个碑文也是观音山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观音山的香火更加旺盛。上山来的僧人也更多。于是十多年后,下庵也就应运而生。
清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前后,僧广达在普庆寺下的观音山下山腰开山建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倚山坐西朝东,建立一座殿房,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大殿面阔29米,通进深12米。全系木质结构,单檐硬山顶。明间抬梁结构,用九桁,三架梁上用两月梁承托脊垂柱,脊垂柱底饰吊蓝;左右次间、梢间和尽间穿斗结构;左右梢、尽间铺楼板;楼梯设在尽间后面。是明清建筑的风味。此寺保存最完整,为岱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洪因寺的广达禅师,本地田厂人,因他须发皆白,本地人都人称“白发师父”。广达禅师却在本地很有声誉,他文才渊博,跟衢山秀才乐声和很是要好。乐声和为他写的堂联是:“蓬莱峥嵘藏古刹,海山锦绣出高僧。”这溢美之意宛然可见。作为本地人,他对衢山的地理情势很了解,因此撰写了《衢山路引歌》(现在记载的是有人记忆的下来的),把衢山的地形进行的了巧妙的描写,可以使人初步了解整个衢山的方位地名。最后写到观音山:“小小踏床高高山,对面就是十八弯。要知山上庵几个,洪福普庆和洪因。十八弯上行人多,皆是修行念佛人。佛光普照度众生,还得自己有善行。奉劝世人多积德,今生修因果来生。”这十八弯是观音山北面的一条山道,是过去上观音山的第一通道。从大平冈上来,曲曲折折蜿蜒向上,有十八个弯头才到了现在西方城、甘露亭那个位置。也就是上庵与中庵之间。那是用石山砌成的小小的山径。路边有溪水潺潺而流。每当初一月半和观音圣日,这条路上全是上山礼佛之人。有的乃至三步一拜。所以是一个古迹。尽管现在上山的公路直通,还是有很多的人从这条路上山。可能跟这引路歌也有关联吧。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那就是1908年当皇坟基农民把农地上发掘出来的唐碑交给乐声和先生时,乐先生知道这是文物,必须保护这个唐碑时,想到最好的地方就是观音山寺院,就请白发师傅来保藏那唐碑。白发师傅深挚着唐碑的重大意义,想到上寺有高高地后时的围墙围环,最最安全,就跟上寺主持联系落实,把唐碑放在上寺最牢秘的地方。民国初年,宣统时的拔贡第一名、民国《岱山镇志》编撰者汤浚先生来到观音山,要观看唐碑,白发师傅得知起身份后,就和上寺主持两人陪同让他观看考察。汤先生看了唐碑,很是珍贵稀罕。并在观音山住了下来,给这块做了很多的拓片,制有拓本若干,并作《朐山唐碑歌》说:“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将铭文记录在《岱山镇志》,观音山就更加重视,保护唐碑这是很见文化功底的大事。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把上寺闹了个低朝天,还把那巨石砌的围墙也动了一大截,这个唐碑就一定还在,在今天就会更有价值的啊,可是就在那时不知怎么没了阿,也许是被当作一块普通的砖石丢掉了。
观音山上还有其他一些庵寺。不一一类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借扫“四旧”之名,毁坏寺院,任意拆庵。任意取材,无人过问。中寺、大殿先后被拆上寺。到1978年底,全山只乘下寺的几间平房未毁。上寺那高大的巨石围墙也被毁了一大段啊,更重要的是观音山的一切文物珍藏都毁于一旦。令人惨不忍思。
 
三  重振雄风展新彩
 
1979年,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原来驻扎的部队也撤离了观音山。1985年4月,经岱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观音山上中下三寺,统一改称为广济寺。
1986年3月,来自普陀山的净业法师,以“苦行僧”自命,走南闯北,苦心经营,依靠岛内外各方人士和善男信女的支持和资助,对上、中、下三个寺院进行了兴建和重修,在中寺与上寺交界处,新建了地藏殿和西方城,1989年又新建了千佛城。
1990年1月在天灯山顶,亮台的东北,兴建了一座45米高的11层玉佛宝塔。那宝塔是是用本地闻名的“衢紫花”花岗石砌成的,宝塔成六角状,下大上小,高高矗立在天灯山顶,凌空高耸,气势不凡,雄姿巍然,别有意蕴,成为观音山一道新的标志性的风景。晚上了,塔顶的灯光发出的光亮使几十里的的的海域都可以看到,远望与天上的星星为伍,今看似神灯闪亮,传达给人们温馨的慰藉。
1999年9月,照慧法师荣任观音山广济寺主持,进一步完善寺院的相关设施建设,先后兴建了上寺的弥勒大殿、祖师堂、千佛城,中寺的东西厢房、香客餐厅、五观堂、观音殿,甘露亭等。于此同时,照慧法师心有宏图,志弘佛法,誓复祖庭,振兴山寺,开创大业;他以大视野,构勒大境界,以大手笔,建造大佛国,制定了观音山发展的十年规划。
照慧法师,是四川安岳人,1962年6月出生,1985年2月在奉化雪窦寺演畅和尚坐下剃度。1986年就读重庆佛学院。曾经到过很多名山游历,担任过雪窦寺的知客、大悲山灵香寺副监院等职。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悲心广大,立志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并接纳与吸收现代各种知识,重塑佛教僧伽良好的品格与形象,以弘扬佛理,教化一方,净化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
他把整个观音山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对三个寺院做了定位,上寺为精品形象,下寺是古朴意象,而中寺则宏伟雄健,以之为广济寺的主体寺院。跟上寺仿唐宋建筑与下寺的古风特色形成变化,中寺仿明清建筑特色,从而与宏伟的风格相一致。在120亩方圆里建筑起30000平方的建筑设施,形成人文景观与佛事活动相融合的气势宏大的寺院场景,更好呈示“第二海天佛国”“普陀姐妹山”的雄放风采。
那建筑,以圆通大殿为主轴线,主轴线上的建筑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显得厚重雄放壮美。这建筑有层层上升,形成七个弘法平台,蕴含“七级浮屠”之意。从劈开山那里的大路上来的台门牌楼,这是第一个平台;然后拾阶上升,就是朝南的正山门,这是第二个平台,天王殿为第三平台,圆通宝殿是第四平台,第五是大雄宝殿,第六是大悲殿,第七平台是法坛和藏经楼。以这样的主轴线层层上升,展开了全方位的整体的齐全的设施建设。钟楼、招待室、客厅、新的餐厅、法堂等等的附属设施也一应齐全。在圆通宝殿与大雄宝殿的平台之间,有阶梯式长廊把上下两层沟通,颇有园林风光,宫廷气派。
在这120多亩的土地上构建了中寺这样一个整体的寺院系列,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景象壮观,用材优质,造型精美,布局别致,融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旅游文化于一体
既给人以佛教庄严肃穆而又博大雄浑的感觉,又让人感受到徽派建筑的雄健美观,大气的风格,
而山上种植杨梅树,不但山野绿化,一旦到了杨梅季节,绿丛之中红梅串串,又是一种风光,而且也有经济价值,更增游客情趣。
 
 
 
8   观音山之观音
 
登临观音山,礼拜瞻仰之间,我们的心里感受最最深刻的,就是观音菩萨。尽管弥勒佛的笑颜,四大天王的肃穆,如来佛的庄严,地藏王的慈祥,都让我们的心灵在震撼,都在我们心田留下了印象,但是观世音菩萨却不同。他可以说是极庄严肃穆神圣,可有是亲近和谐慈祥美丽。似乎总是紧紧地在我们身边,似乎整个山上都不时有他的声音和身姿在深入我们,在牵引我们,在感化我们。观音是中国佛教最为崇拜的一尊菩萨,有自己独居的殿堂,人称“观音殿”。传说中的观音大士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随类化度,以“大悲”赢得广泛的礼拜崇奉,所以其殿堂亦称“大悲殿”。专供观音菩萨的大殿,通常称为“圆通宝殿”或“大圆通殿”,这是因为观音曾有“圆通”的美名。佛家的“圆通”既有“不偏倚,无阻碍”的意思;也有“圆而通于法性之实”的含义;更是指“圆满”、“通达”的境界。观音菩萨有普渡众生同登彼岸的宏愿,就是有了成就佛的觉悟,而且已经把握了佛教的真理,当然是达到了“圆满”、“通达”的境界。因此,“圆满”作为观音的别号,是名副其实的。观音山以观音之名名之,“圆通宝殿”就作为中寺院落建设的主轴,让我们一起去去好好瞻仰这观音山上的“圆通宝殿”。
登临观音山,瞻仰中寺。沿阶而上,穿过山门,拜过天王殿,沿着爬山长廊向上转过四方亭,顺长廊上攀,就到了第三平台。正中台阶之上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殿,琉璃彩瓦,重檐翘角;桁梁垂柱,描画雕彩;阶台之上八树盘龙金刚石柱高高挺起厚重的檐粱;黑色的镂雕花窗大门,一溜排开,显得庄重肃穆,而又厚重大方。双层门粱之上,正中悬挂一个匾额,黑底金字,上书“圆通宝殿”四个行楷大字,大门门柱楹联曰:“有感即通千江有月千江水,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巧妙化用古诗,却颇含禅机哲味。门前台阶正中有一幅巨大的九龙石壁,沿着台阶的倾斜角度而倾斜着,如同紫金宫里台阶正中的龙壁。那上面的九龙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形象,富有艺术感。整座大殿气势不凡,宏大别致,精致庄观。
圆通宝殿顶高19.8米,殿堂面积998平方,高轩, 宏大,宽绰,壮观。是舟山的第二大圆通宝殿(普陀山的普济禅寺大圆通殿位舟山第一大)。迈步进入殿堂,迎面是一座8米高的金身毗卢观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慈祥地呈示神圣的感化之威力,信服之魅力。两边排列着金色的观音32应身。佛经里说,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量,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观世音菩萨应以何种身分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现出三十二应。正如佛经所言:“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有诗说:“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祁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而在毗卢观音像的背面,是观音83大悲像画像巨屏,那是根据《大悲咒》提到的为解除81(因三个形象是重复的,故实际为81像)难而出现的观音化身。这是一个创新,一般观音殿背面是以一叶观音的形象为主。而这里则通过这观音83大悲像,把大悲咒的理念展示。这应该是这圆通宝殿的一个鲜明特色。
而大殿上的楹联,“潮涨潮落有万顷波涛令衢山浩荡,客去客来就千年钟鼓悟佛国圆通。” “莲座涌慈云万象皆空无色无音观自在,玉瓶涵净一尘不染有因有果亦真如”“说大悲行门令法界有清澈悟圆通妙性,作苦海慈航使普天含识远离恐怖厄难” 富有禅的意味更有本土特色。
而在大雄宝殿上面有一层平台,还有一“大悲殿”那也是供奉观音的佛殿。正中供奉的是那是“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大悲观音”。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即极其遥远的过去,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心陀罗尼”,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那观音面容圆满,安定慈和,眉心白毫,手上日月轮,千手环成光轮,代表光明、智慧,正体现观音就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慈悲形象。而观音殿供奉的是“四面千手观音”。“四面”代表东西南北,“千手”象征菩萨救度的广大无量,比喻对众生无常、轮回无尽;而且四面又各俱表“健康、富贵、善缘、智慧”,既满足世人的所有祈求,也暗喻佛家弟子学行次第。
而在西方城东向,有一“甘露亭”,亭内供奉的白衣观音,高8米,那是用汉白玉雕成,慈颜雅容,亭亭而立,手捧净瓶,庄重之中却显亲切仁爱之象。象征观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山果然是观音大士之山啊,这山寺之中的观音形象众多,观音殿堂遍布。看那圣观音、千手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32应身观音,83参大悲随身观音像等等几十上百种形象,让游客信众真正感知观世音菩萨实在是一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大菩萨。而她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情结也在那些丰富的形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诠解。
在《楞严经》中佛亲口解释为什么叫观音这个圣号。偈子里面有这么一段: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个颂文说明观音菩萨五种观(真观、清净观、智慧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的功用。
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这正是观音文化的优良传统,是观音文化深入人心,是观音信仰在现代社会仍然得以健康、顺利地发展的内涵所在。
 
 
 
9   观音山之风物
 
观音山那是观音菩萨说道之山,是神圣之山。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曾聆听过观音的说道,也就修炼出了道行,具有了禅意,带上了仙气。这里略说几则,以管中窥豹,感受这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特有风情。
中寺古柏。观音山中寺的大雄宝殿后面,有两棵古柏。这两颗古柏有多少年龄,无法考证,恐怕应该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岁月的风雨侵蚀吧。据说在当时寺院兴盛的时候,两棵柏树相并而立,枝叶繁茂。绿阴庇荫这大雄宝殿的后檐。可是后来社会变幻,寺院受损。观音山不在成为观音山的时候有,却只乘两丈来高主干,没有枝丫,没有枝叶;那树干只是呈示着白褐的颜色,有点像枯骨,看起来完全是一种骨化的树干,一种枯死的情状。一直到1985年观音山开放,重修寺院。柏树枯死了吧。可就在柏树旁边,却有从山石缝中潺潺流出山泉啊。1965年后,那两棵柏树就在大殿的后面,依然高高挺立,而那干枯的白褐色树干的上端,却抽出了棕色的枝条,长出了绿色的嫩叶,一种生命的春色在树上洋溢。至今有一棵已经因故不见了,可是还有一棵,却是枯枝发芽,枝叶繁茂,高高地在大雄宝殿的上面,两三米左右的下部根本扎入在高墙之中,却把生命的本色张扬着,繁荣着。显示着与观音山的寺院同命运共呼吸的灵性啊!这是一种特殊的灵性。灵性的东西都是出现在盛世,国泰民安之时,以使盛情得以彰扬,而一到世道混乱,天下不安之时,都是隐去不见,枯萎死寂。如江苏宜阳灵山的古杏这样,观音山的古柏也是此类啊。
甘泉水  观音山高大宏伟,山上绿被覆盖,水源丰富。平时山泉潺潺长流。《衢山残资》记载说:“观音山有水北流折东,历太平坑折东南,历石塘头,折北历田厂前,浙东历大兴桥,出蛟潭溪。”这北流的水,就是顺着十八弯潺潺下流,七折八折最后留人了蛟潭的那条溪河。那水常年不断,除非是大旱。而地下水源更是充足。因此在寺院里都有水井。下寺的水井在大殿后面,中寺、上寺都在大殿西面。那井水常年不涸,清澈透明,井底细沙碎石都可看清。井边一股水流渗注而出,使静静的井水有涟漪的沦痕。而那水质纯正多含矿物质,是典型的矿泉水,而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泽,十分爽口。传说当年观音就是把这里的水用净瓶装到普陀山去用。这观音山之水,正是圣水仙水啊。据说凡上山之人,都会去井边喝一口井水,百病消散,强身健骨,去灾消难。
奇石。观音山山高岭雄,数峰连环。山上松树挺立 绿被覆盖。但是世上还有一点景观就是奇石。这奇石最多的地方就是小天灯顶。这小天灯顶,奇石遍布,大小不一,各有形态,各具情状。大的巨石似山壁直立,远看恰似一座花轿,所以人称那是花轿岩。。这一点又有时如莲花一样平展于地,据说观音菩萨当年就是在这莲石上坐着说道。听道者四下散坐,那些四散的奇石就都是听道者的身姿,于是这周围就遍布千奇百怪的奇石。而还有如普陀山的盘陀石那样累叠的巨石,可称为小盘陀石。在这佛寺庄妙的山上,又有这样一出空间开阔的自然奇石世界,更显得生意盎然,别致有趣。
风虅。观音山的南麓山崖上粗大的风藤。成为一道风景,更是一种有名的药材,人称是“可解风毒的仙藤”。风藤又称海风藤、爬岩香,为双子叶植物药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常绿攀缘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气。风藤的藤茎,粗且扁圆状。风藤生长的环境十分恶劣,“爬岩”、“海风”都能够体现出它的生长环境有多么的恶劣。风藤一般都向南而生,攀援于树上或石上, 《本草再新》说风虅能够“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治疝,安胎”,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理气。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哮喘,久咳”的功效。《衢山残资》的“物产”类里,就有对风虅的记录:“观音山南麓有风虅,其大如臂,在危岩之下,怒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昔人者缒绳去探,见巨蟒出而返。”可见观音山风藤之大,巨蛇出没于此处,可见这里的惊险。关于观音山巨蛇也很很多的传说,据说那条蟒蛇,原本想修练成精,独霸山头。观音在这里开始讲道,它想去大闹道场。却见观音神情自若得将这道,而听者专注。便在傍边不敢动手,想听听说什么。不想听了观音的说道,心有所动,也想改善。九在那山崖下不敢乱作非为。观音知道后就让他护卫风藤,不让随意破坏。从此风藤唱的更旺,而那蛇也生活得更加安宁。据说知道20世纪60年代,有人还看到过那蛇。还说当时部队打坑道时打到了那蟒蛇的洞就是打不下去。部队勘查却查不出什么。后来问了一个本地的老人说可能蟒蛇在休息。他们就观察着等到那蟒蛇有出去了,就终于打了进去,而那蛇似乎知道似的,没有回来,不知住到哪里去了。至于那风藤只要真的有人治病需要,便会自动落下来。这真是仙藤啊。
金松 观音山西南的山峰,有三棵金松。
 
 
 
10    观音山之与普陀山
 
人们把观音山称之为普陀姐妹山,或是“第二海天佛国”,那不只是因为那几百年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传说,更重要的是观音山观音山跟普陀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说说明观音山时观音“得道说法第一山”,普陀山是观音道场,观音山是观音的“试道场”或是“准道场”。还是先来听听故事传说。
传说观音菩萨选定了普陀山作为道场,并安身紫竹林。但还是经常来观音山说道解难。那一年天下大旱。净瓶之水难拯救天下之旱,观音菩萨就想到了这观音山不但山上的水常年不涸,而观音山的对面有个鲨鱼礁,那鲨鱼当年因为听观音说道就停留在这儿化成了礁。礁上有一水潭,那水潭直通海底,可是那水却是淡水,所以人称龙潭。去衢小孩子山人们每次遇到天旱,就会集结前人前往那龙潭求雨,据说很灵验啊。所以观音菩萨就常常用净瓶取这龙潭之水救治天下旱情。
1669年,荷兰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侵占寺庵,还将历代朝庭颁赐的金银佛像、锦幡法器、御赐藏经等抢劫一空,具有相当规模的镇海寺也毁于倭乱,僧众再次迁至内陆,普陀山又一次衰落。有一僧人捧一尊白玉观音,悄悄逃到了衢山的观音山,见到山上原先的寺院因为海禁而有几经废弃荒败。于是,现盖了草堂然后就有在哪里修建起了大殿,观音山的香火又重新旺起来。替代普陀山成了观音的灵地。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海疆安宁,朝庭又赐帑赐物重修普陀山。那观音菩萨因观音山安静而且淡水充足而清甜,所以就常常常喜欢在观音下留住。
于是,这普陀山的法师来观音山讲经的,观音山的法师去普陀山参与法会。僧人往来,不断加强。而香客也往来不断增多。
1943年,当时衢山自卫队大队长王少冰在建造了敬业小学和重修了东岳宫后,为寻求衢山更大的平安保障,同时感谢洪因寺住持是净智和尚帮他修东岳宫之举,从普陀山请来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当时全衢山岛轰动,知道大佛到来,成千上万多民众在三天前就沐浴素斋,男女老幼争相前往,一睹为快。送大佛上山,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龙灯、花船、大旗、高跷、大头和尚、跳蚤会、大刀会、蜡器会等等边行边演,鞭炮声、铳声响彻云霄,盛况空前,这是衢山的最后一次迎神赛会。也是在庆祝观音山和普陀山的又一次结缘联手共兴佛业啊。
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原本在普陀山大成庵的衢山籍和尚就回到观音山点起了思远的香烛。1986年3月来自普陀山普济寺的净业和尚,抱着“但求众生得幸福”的愿望,以“苦行僧”自命,在县、镇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走南闯北,苦心经营,依靠岛内外各方人士的及善男信女的支持和资助,给四个古刹复扩一新。1986年从普陀山普济寺请来3米高的用樟木雕成的毗卢观音,佛容秀骨清香,婉雅端庄。普陀山育观音山本来就是这样紧密相连。
这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局域定海昌国路上的祖印寺。这祖印寺在后晋天福五年,即公元940年监狱衢山眉峰之下,南宋是的高僧的慧询月堂法师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昌国县令余桂将祖印寺迁到定海县治附近,与普陀山接待寺合并为一,成为昌国县城主要的佛事场所,也成为去普陀山朝圣僧俗之众的必经转驻之地。1986年,舟山市政府耗资近50万元,迁出粮库,修复殿宇,寺貌重现,寺院面积增加千余平方米。祖印寺被改作市博物馆馆址。当时大殿修复时,就是找不到能够育大殿相配的大梁,那天晚上,这工程管造的大师做了一猛,朦胧中见隐隐约约一白衣观音飘然而至,告知说,在城西某某木材场上有从衢山观音山大殿拆来的大梁,正可装用。那大师凌晨醒来,就起了床。心里有点茫然,这样的梦可能是自己焦虑思念过度而成,但这样的梦又很奇特,于是就独自一人出门迈迈步向那西门而行,那里有好几个木料场,他看了第三个没有发现什么,正边想着那梦毕竟是空的,边离开那个场地忽然发现,在那场地不被人起眼的一角,有一堆乱木杂七杂八的堆积。他便过去翻看,竟然发现了数根巨大的横梁之木,那是老的殿堂之木。还有一根木柱正有“观音山”三字。原来这观音山在文革时寺院被拆毁,那些木料被运送贩卖。大师忽想到梦中菩萨之言。就把那树根大量和木柱买了下来。那大梁正与新建的大殿的横梁分毫不差。于是这原观音山中寺的大梁就成了祖印寺新建大雄宝殿的大梁。也算是物尽其用。
1989年,一批新加坡的游客从普陀山到了观音山,他们才这里参拜观音,令停观音善的传说。感受观音善的情景后,他们对说:“观音山跟普陀山真的是一脉相承。‘只去普陀,不上观音,才行半程’,虽是俗话,却颇有意味。”
观音山跟普陀山确是姐妹之山,都跟观音菩萨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有海天佛国之境。
 
 
 
,
 
 
 
 
11  衢山岛之观音故事
观音山在衢山岛上,因此在衢山流传着很多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
为鉴真指引迷津的传说
大唐时期,日本来中国的留学僧人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鉴真便决意东渡。“奋入狂涛不顾身”,以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义无反顾的精神,坚持东渡前往日本弘法。可是因为官府的阻止和抬起的原因,东渡接连失败。但是鉴真还是矢志不移,在第二次东渡失败一个月后(公元744 年春)再次准备好粮食、淡水等物,修理好船只后,他想从大坂山(今六盘山)直航日本。可是到了大坂山后无法泊岸,只得转驶大屿山。却遇到了逆风,只好等待顺风。一个多月后才得乘顺风继续航行。当驶近乘名山(今舟山岛北的大衢山)时,又遇巨大风暴,好不容易快要靠岸时,船却触暗礁被撞破,沉入海底。鉴真大略僧人经过苦苦奋斗,备尝艰辛地爬上岸,虽是死里逃生,干粮、淡水也全没有了。于是在这荒山野岭,他们忍受着饥饿干渴,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辛探寻,终于看到一个老渔民。那老渔民上前问知情由,就带他们到了附近的草房,拿出饭食、桶水给他们食用。等他们吃好饭。老渔人给他们指点去集市的方向。他们就告别渔人向集市行进。走了一点路,回头却不见了在那个地方的曹房和渔人。而前方上空却有一朵莲花云在慢慢移动,鉴真忽然令五十观音菩萨拯救阿,向着莲花云跪下叩拜。那莲花云向着观音山顶盘旋而下。而见真他们顺着渔人所指之路。便见到了一座寺院,当地僧侣迎接他们,并请官方把鉴真送到了阿育王寺。鉴真的第三次东渡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信念更坚定了,因为他知道了菩萨在坚持着他。也在考验着他的意志啊。最后终于经过五次奋斗,终于754年1月23日(唐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日本九州。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鱼篮观音的新传
那天观音菩萨在观音山上解经说道完毕。就想应该深入民间传经于民众之中,能够真正普渡大众。于是她来到了一个集市,化成一渔妇模样,挽著叉儿髻,穿著蓝布裙袄,依旧赤著双跌,生得美丽非常,手中提著鱼篮,中间放著几条鲜活的鱼儿,杂在众渔人中,入市卖鱼。市人因为这位鱼妇,生长得十分美丽,故争著都去买她的鱼,可是菩萨却向买鱼的人说道:‘你们买我的去做甚用处。‘买鱼的就说是做菜肴下饭,他却就摇头说道:‘我这个不比等闲,不供人口腹,你等要菜鱼请照愿别人,我这鱼却只卖给人家做放生之用的。结果找不到主顾。一连几天如此。
这一带有个姓马卖鱼郎,见见那女子卖鱼,天天没有生意,很是同情她,很想去他为妻,让他好好生活。而这一带的许多渔户,也争著要娶她为妻,有二十余人。那卖鱼女子并不嫌他们亵辱,只善言向这许多求婚的人说道:“一女配一个丈夫,这是天经地义,我现在只有一个身体,终不成尽配你们这二十多人啊!我如今却有个办法在此,做选择的标准,但不知你们可肯依从?”大家争著要想得她为妇,听说有办法,自然都乐于接受,向那女子请教。女子道:“我会得教人诵经,现在就拿这个做标准,由我将《普门品》口授给你等,凡是在一夕之间,诵得熟的,我就嫁他为妇。”于是大家就请她教授。一夕功夫,有一半背诵不出的,自然绝望而去,惟留著的一半,又争著要娶她了。 卖鱼女子止住大家,接下来就教背《金刚经》。整整的学了一夜,只有四人学会,那其余的被淘汰了。那卖鱼女子接下来又教诵《法华经》,三天以内背诵。转眼三天期满,能够背诵的,却只有姓马的卖鱼郎背出。 具礼成婚,入门之后,那卖鱼女子却突然死去,并且皮肉立刻腐烂, 卖鱼郎没法,就将尸体去葬了。 卖鱼郎就誓不娶妇,闲时就把菩萨教他的三种经文,念诵消遣,觉得津津有味,有些感悟。再说菩萨自脱身而去之后,时隔数月,见马郎悟性已开,便化身为一个和尚,前去找到马郎,与他谈论佛法,指示迷津。告诉他是观音菩萨特地化身美女,前来点化大众,要他遵照菩萨的宗旨,抱定宣扬佛法,劝导大众的心志,以求功德圆满。从此姓马卖鱼郎便把间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但所塑的还是卖鱼美女的形状,一手提著鱼篮,故世称为鱼篮观音。
    观音慈爱助节妇
   《衢山残资》“节孝”章里,写道“陆氏,衢山二庄那个的方的胡佑斌副室。……二十六岁,佑斌身故。该氏上事迈姑。中和嫡室,下抚幼子……正合节妇资格。”
那些时候,陆氏婆婆年迈,得了重病。陆氏精心照料,辛苦万分。观音菩萨听说陆氏此事,前去点化与她。观世音菩萨那时也已化装了一个中年妇人模样,前去借宿。那陆氏道:“现在因为婆婆有病,家中又没有人手,恐照顾不周。” 观音菩萨道:“别家都有男子,诸多不便。我也并不要大嫂照顾甚么,只求借一角之地,过这一夜。” 那陆氏心地慈悲, 当下便答应了,让她进得屋里,把她安顿好。就去服侍婆婆。陆氏丈夫早已去世。七十多岁的婆婆,不料婆婆病了,是呃逆,历经大夫医治,百药无效,病势一天重似一天,危险异常。陆氏十分著急了,曾听得人家讲过割股疗亲的故事,说是极端灵验的。她当下便打定主意,也自割一片肉,疗治婆婆的危疾。不想菩萨化身来借宿,不忍心拒绝。安顿好后她的住处,陆氏便先去瞧看婆婆。婆婆正呼呼熟睡,陆氏就回到自己房中,取过一把锋利的剪刀,掀起了衣袖,用口将左臂上的一块肉噙住扯起,霍的就是一剪,鲜血直冒。她唾下口中噙的一片肉,放了剪刀,然后撒上把香灰,将血掩了,扯了一块布条,扎缚好了。然后拏了那块肉,走到外厢,放在瓦罐中去煎煮。人说割股疗亲,是不觉得疼痛的,这句话却不见得,因为好好的皮肉,用针刺一下还觉得疼痛,又何况剪去一块呢?不过在割股的人,意志专一,不感觉过分的痛苦罢了。陆氏煎煮时,早惊动了观音菩萨,便来问之情况。陆氏隐瞒不说。观音菩萨就说:“大嫂啊!你休瞒我,你左臂之上刚才还好好的,现在为何却裹了创呢?罐中所煮的,还不是人肉吗?”陆氏知道瞒她不过,只得明白告诉给她。观音菩萨就安慰她说:“此病不妨,我倒有一个灵验丹方,只消去药店中买一两大刀豆,一两柿蒂,和水煎服,自然有效。”刘氏依言记牢,到了次日清晨,菩萨作别而去。陆氏便托人到市上药铺之中,买了那两味东西回家,浓浓的煎上一碗,送给婆婆吃了,一面再煎二盅。一碗吃过之后,顿时平伏了不少,沉沉的睡去了,醒来时虽还有些呃逆,但不似先前那般厉害了。陆氏又奉二盅给她吃了,隔了半日,呃逆果然完全平息,真似仙丹妙药一般的灵验。呃逆既愈,经陆氏悉心将护,不消多日,婆婆已病体痊愈,康健如昔。后来陆氏才感到那是观音菩萨的点化,从此家里供奉观音,念吃素经,长寿而终。
    蛤蜊观音新传
这一天观音菩萨从普陀山来观音山布道。却见山下一股怨气,聚结不散。观音菩萨就动了慈悲之念,化身为一个行脚僧人,到民间去访问。原来那时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爱如生命一般。衢山一带盛产蛤蜊,最为名贵,肥嫩鲜美,无出其右。衢山当时属于宁波官属,宁波官府受上峰指令,责令衢山贡献蛤蜊。蛤蜊本是衢山的土产,宁波官府进贡给皇上,本也算不得什么。不想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责贡这一名头,剥削敲诈百姓。那时差役便摆出他们上命差遣的面目,对于民经过挑选上贡的蛤蜊左不是,右不是的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选择不均,就是说货色不佳,总不肯给你一个爽爽快快过秤录收的。甚至三天五曰不给你过秤,纵然磕破头去苦求,也是不理不睬。蛤蜊是最易死的,几天一搁,又得重行采捉,结果还是要用钱奉承给那些官府差役。你若不奉承,就以误限之由,捉到当官,办了一个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著走。这样下来衢山的渔户,富的弄得穷了,穷的弄得卖妻鬻子,家破人亡了。
当下观世音菩萨问明了这种情形,兀自摇头叹息,暗想如今我不相救,他们那有脱离苦厄的日子呢?菩萨便走到海滩,暗中运用她的法力,把自己的庄严宝相,深深地印入蛤蜊中去。那一批蛤蜊进贡入都之后,御厨见了新鲜之品,少不得就里边挑择了几个肥大的,预备作羹上进。不料第一个剖去,就坚如金石,再也剖不开来,御厨就觉得十分可疑,待到用力一劈,只见金光闪处,辖的一声,那蛤蜊就裂开了,中间却并不是蛤肉,倒是端端整整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质地精莹透澈,似玉非玉似珠非珠,只觉得光华夺目。御厨见了,不觉大骇,不敢隐瞒,便拿去奏明上边。文宗也十分骇愕,便命用金饰檀盒贮藏起来,一面下旨罢贡蛤蜊。文宗因此大悟,以后永戒食蛤,并令合天下的寺庙都另辟一殿,供养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一次的观世音菩萨法像,出现在蛤蜊之中,故世称蛤蜊观音。
衢山的渔人,后来几经打听,方才知道是观世音菩萨暗中救助之力。感恩不尽,皈依莲台之下,常常山观音山参拜。在山坡上踏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道,号称十八弯,至今还在。
    观音菩萨救众难
某年,疫症流行,碰巧荒年,百姓贫病交迫,十分凄惨。衢山一带也是这样。
  一天,衢山集市的的码头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著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出去,一直传到宁波杭州,那里的富人听说了,也纷纷过来,一睹女子风貌,只是抛钱掷不中他,有点遗憾,但看她把钱騳社给百姓的侠义行,很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说罢,她驾着莲花彩云飞上观音山顶。从此,人们纷纷来观音山礼佛祈祷,观音山香火旺盛。
  而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那些富人。富人们在家里专门有了一个庵堂,供奉观音佛像,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12   观音山之与名人
 
李白登山观海景
年轻的李白在开元十三年左右“南穷苍梧”后、入赘许家之前曾经“东涉溟海”,这是李白的首次长途东游,“始探蓬壶事”,是诗人第一次朝向大海方向的远征。而这一次东海探访,就是寻找三神山。那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只是海上却风多,那船乘风而进,随风而行,竟然到了衢山岛,李白好登高山,于是登上了观音山,见山上寺院壮观,看满眼岛海之景。正看之间,云雾漫山而来。舟子追上山来说,观云彩将会有不良天气,得赶快返回。李白菜匆匆急速了这次东凕之游。不是很如意。但是站在关养山上看到过的景色却老老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后来他莹禅师在房中看到一张山海图,马上就想到了早年登上观音山看到的景象,信笔写下了:“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这样神奇的诗句。
 
杨贵妃避难观音山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死里逃生。后来去了日本。
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汉,经长江下游,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明州,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而这三个地方到日本的话,都要经过衢山岛。其实应该说杨贵妃首先是到了衢山,这可能也是因为风向潮流的缘故吧。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衢山残资》里写到 “衢山之峰以百计,此云士者在洋面远望而云也。”百峰高耸,云雾缭绕,那就是一种仙境之象,正合了“山在虚无缥缈间”之境,而衢山岛唐代时就是蓬莱之乡。“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蓬莱”正好相合。那杨贵妃到了东海之滨,并登上了高山,,那自然是观音山哦。山寺为她专门在现在中寺那个地方安排了个院落,称“太真院”,正房称之为“蓬莱宫”。后来贵妃站在观音山巅,看见了日本那里的山海,于是就决定前往那一带去探看。
 
张世杰观音山立誓
南宋末年,都城临安已被元军包围,丞相陈宜中等投降派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元军。而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曾率水师驻衢山,凭天堑与元兵对抗。他曾率领部将登上观音山祈祷,希望能够想当年宋高宗一样来个时来运转,重振宋室;誓与宋室共存亡。 
只是独木难以支撑,孤军难以奋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七月,(南宋端宗景炎三年)张世杰率战船千余艘进攻镇海,被元兵击败,损失副将一名,八月,再次进攻镇海,又被元兵击退,不久,舟山也被元兵占领。次年四月,张世杰移军福州,于祥兴二年(1279)在广东附近海面与元军交战时遇台风不幸牺牲。
张世杰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汤  浚观音山拓碑文
1910年,宣统时的拔贡第一名、后来民国时期的《岱山镇志》编撰者汤浚先生摘掉花翎,甩掉官靴,回到布衣之中后。听说了衢山发现唐碑收藏在观音山上,就专程赶到观音山,要观看唐碑,白发师傅得知这个全国拔贡第一名儿辞官还乡的汤浚身份后,就和上寺主持两人陪同让他观看考察。汤先生看了唐碑,很是珍贵稀罕。是很少有的稀有文物,很有研究的价值,就在观音山住了下来,给这唐碑做拓片,制有拓本若干,并作《朐山唐碑歌》,诗的最后说:“我今摩挲得古道,吉光片羽真堪宝。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将铭文记录在《岱山镇志》。1920年,他将此碑拓片赠送给奉化籍文人孙振麒。孙振麒写了篇洋洋六七千字的《岱山游记》入编《岱山镇志》。从而就是在唐碑失踪的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拓本。
 
蒋经国登山祈祷
1949年5月以后股民党军队退据舟山。蒋经国多次来舟山,他喜欢乘艇访各岛走基层。1950年初春,也来到了衢山岛。艇船航行在岱山岛东沙至衢山岛岛斗间,蒋经过曾观看渔民张网捕鱼作业,称“亦一乐也”。接着从小岙码头上岸登上了衢山,在岛斗视察,认为“倒斗岙乃衢山之鱼市场,其富庶不如岱山,但亦非贫瘠不毛之地可比”。因蒋母王采玉和毛氏福梅一生信佛好善,尤其敬崇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而经国先生幼时,在母亲毛氏和祖慈怀抱里,于声声木鱼和诵经号中成长。因此听说此的有观音山万山上寺院兴盛时,而且当时山上也主受了军队,于是他就乘兴登上观音山,参拜了上中下三寺。在观音菩萨佛像前跪拜祈祷。然后,在看望驻守在山上的官兵,叫他们要爱护寺院,不得有破坏行为。
 
许世友来观音山 
开国上将许世友,作为南京军区的司令员,多次来到衢山视察。去过鼠浪,和渔民摔过跤,三五个渔民摔不过他。他来观音山视察衢山的地形,慰问驻山的部队。许世友曾经当过少林和尚,自然对于寺院有着亲切感。他觉得佛教能够安定人心。嘱咐驻山的部队要爱护寺院,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罗瑞卿来观音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曾于1960年来衢山视察,登上观音山,岱水秀山,农田村落尽收眼底,真个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不禁欣然说,这衢山之地,怎么我一眼就都装在心头啊。他嘱咐战士们,站得高看到的远,提高警惕手无东海边疆。
 
钟山视察观音山
2005年6月29日时任副省长钟山(现任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带领省政府副秘书长楼小东、省民宗委副主任刑越生、省旅游局副局长赵金勇、省民宗委总宗教处处长周永辉等一行专程来观音山视察,了解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并为《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修订征求意见。
 
习近平来观音山
2006年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衢山南梢基围塘工程后,登上了观音山,从山上一览全岛景象,指示全岛布局,同时也十分关心观音山的建设,指示发挥观音山的精神建设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