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岱山
虽然岱山的地方不大,但让人们久久回味的地方不少,且不说那些历史悠久的超果寺和慈云庵,光是风光绮丽的后沙洋“华东第一滩”的名号就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来岱山游玩,日全食那天更是理所当然地挤满了天文爱好者们。但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来来回回去的最多的还是那些个博物馆。曾经非常幼稚地以为博物馆是最没有看头的,但每每去却总能收获一些前一次未能发现的东西,于是每次再陪着他人去的时候,依然兴致勃勃。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
东沙古镇一座古朴的四合大宅院,如果没有看到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醒目的牌子挂在屋檐,会让人误以为只是普通的房子。
整个博物馆由14个展馆组成,各类难得一见的海产品标本与展品500余件。几种鱼类标本栩栩如生,保存得很完整。三米长的带鱼、一米宽的翻车鱼、珍稀的中华鲟、鹦鹉螺……这些平时看不到的海洋生物,都被“搬”进了博物馆。每个展馆分得很细,有的专门展鱼类,有的展馆陈列各类贝类标本,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每个展馆都给人不同的感觉。
走近第一个展馆,尤其是几条鱼骨更让人惊叹!那不是普通的鱼骨,那是大型鲨鱼的下颚骨、脊椎骨、鲸鱼的肋骨,感觉很硬。那条马鲛鱼长2.57米,是舟山捕到的此类鱼中最大的一条。第二个展馆,五彩缤纷的贝类标本,还有颜色艳丽的对虾相视而望,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海星、海马、海螺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看到过的,没见过的,都在玻璃里面等着你的确认。虽说自己是海岛人,但看到这么多的海洋生物还是觉得自己对海洋了解地远远不够,海洋知识实大太多了。在这个展厅二楼是岱山渔民画展区,许多画想象丰富,构思巧妙,神情生动,色彩鲜艳,据讲解员介绍基本是由渔民自己亲手画的,所有的画散发着浓烈的海洋气息,海岛人熟悉的渔民生活等。
还有几个展馆,都陈列着不同的海洋标本。最后几个展馆集中展示了自清代道光至今的各种仿真渔船模型、生产工具、导航设备、渔民服饰、渔民生活和作业方式演变的老照片、图片说明。
整个博物馆融历史、渔业、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透着浓浓的原汁原味的渔家风俗。整个展览既是一部海洋文化的演变史,又是一部鲜活生动的近现代渔业发展史,更是岱山乃至舟山渔民生活的变化史。
据了解,中国渔业博物馆是以岱山渔民收藏家赵行法创办的“海曙综艺珍藏馆”为基础迁址兴建的。这里展出的是赵行法先生20多年的舟山渔文化实物史料收藏,整个馆的实物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调整充实。内心对赵先生充满了敬意,下次去的时候便会更加用心去欣赏。
中国灯塔博物馆
在全县所有的博物馆中,我对灯塔博物馆印象最深,去的次数最多,每次去总是跟不同的人。有时白天去,有时晚上去。白天与晚上还是有些区别的。白天无法更加完美地观看那些灯塔,只有晚上看到各类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才能了解灯塔中的美丽。
第一次去灯塔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去过三星灯塔。那时非常后悔没有及早去,当时这份后悔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去三星灯塔时还没有灯塔博物馆。如果当初,首先去灯塔博物馆再去三星灯塔,或许对三星灯塔的感受会更深,对当时的守塔人会更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情,好在,每每去灯塔博物馆的时候,还能回想起当初去三星灯塔的一些情形,便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浮上心头,每次总能读到许多关于灯塔的故事。能够更深地走进博物馆那些图片中,不会只浮于那些表面的介绍。
通过灯塔博物馆,终于渐渐明白,灯塔的历史,不仅记载着人类科技的历史,也记载了人类文明和每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解放初期,许多岛屿上的守塔人没有食物,如同生活在坟墓里一般,直到五星红旗升上了岛屿,灯塔才真正属于人民。守塔人望着那黑沉沉的大海和闪闪的灯光,心里充满了温暖。
历史总是会被人们记住的,世界各地的灯塔便记载了这些守塔人的艰辛岁月,许多切身走近过灯塔的人们会在赞叹灯塔之余,内心闪过许多的感慨。记的当时去三星岛时,发现岛上只有简易的机房和各类生活用房,工作人员常年住在那里,喝的是天上的水,吃的菜是由船从鼠浪岛或衢山岛带来的,没有有线电视,业余生活只能望着天空,望着大海守卫着灯塔,但生活已经非常好了,解放前的守塔人怎么生活可想而知了。
于是当向朋友介绍灯塔博物馆的时候,会怀着一份敬佩和自豪的心情,会向朋友们介绍说:灯塔不只是照亮夜晚的航灯,更是照向历史的指明灯。
台风博物馆
对于海岛人来说,台风更多的是灾害,但有很多人不知道台风的来龙去脉。中国台风博物馆,像一本台风科普书,把关于台风的一切告诉了我们。
还没到台风博物馆,透过车窗远远地能看到一幢白色的建筑物,近了仔细一看,白色的外墙,由三只船头紧紧相依而成。门口气势磅礴的“中国台风博物馆”几个字,是由中国气象协会副理事长陈联寿先生题写的。
走入展厅,天花板、壁墙以属于海洋的颜色——蓝色为主调。置身在展厅,一开始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展示灾害、灾难的博物馆。当我们在馆内放映厅观看了20几分钟介绍台风的短片。看着眼前出现的台风造成的危害,听着那一串串惊心的数据,才真地感到了沉重。在这里,我们感受着台风“骤风急雨、浊浪冲天、夺人心魄”的汹涌,亦可以看到人们对抗大自然的勇气。
一楼展厅里墙上一幅幅悬挂着的图片展示了台风的各类知识:台风形成的原因、台风产生的范围、台风产生的影响等。其中,那些历史性的照片,记载着1956年台风对象山县石浦产生的危害,也有1988年“8807”台风受害的真实写照,9417台风、“森拉克”台风、“威马逊”台风、“鹿莎”台风……一连串你听过的没听过的台风一一呈现眼前。台风造成的车毁、庄稼淹、船没、人受伤各种灾害透过旧照片真实记载了关于台风的历史。二楼展厅,展示着旧时的测台仪器、计算机等。在这里凭窗而立,看窗外的海浪,如果真的台风来临一定别在一番风景可眺。但是却又不希望台风真的来,毕竟台风带来的危害目前还是无法完全对抗的。“利害相易,祸福相生,台风之害虽曾夺命掠财,但若能有效应对,则可既可蓄水保墒,又能领略自然之壮观,防害收利,避害为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博物馆简介中的一段话,却非常真实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书雕城
东沙古镇,还有一座仿古泛着幽香的建筑,门前中庭矗立着云纹盘龙的一对华表,朱阁画厅飞檐翘角,马头墙粉壁黛瓦,古色古香,这便是中国书雕城。
去过书雕城的朋友会说,走遍蓬莱仙岛的每个角落,书雕城是需要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仔细看的。
走进书雕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古朴的茶几,状似不经意地在门口放着,或许是馆主为了方便看客休息。一股泛着檀香与墨香的味道,让你的心灵不得不为之震撼,久坐钢筋混凝土的我们,一闻这种气息,如沐春风。
馆内有中国历代名人楹联、中国历代名人匾额、中国历代名碑名帖、中国历代帝王书法……篆隶楷行草,字字皆珠宝。它不像有的博物馆,只是简单地复制品,这里的每一个作品,是馆主钱文浩本人用心制作出来的,均是原创,在这个山寨文化流行的年代,馆主这样花尽心思 “完全脱胎于书法的前无古人的新艺术” 值得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去认真地聆听。
我虽然对于书画不懂,同行的朋友中有几位略懂的,浏览过一个又一个展室,仔细看过一幅又一幅作品后,由衷地发出感叹:中国各种书法的表现手法似乎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是的,这里呈现的作品表现各异,有厚重的,有飘逸的,奇崛的、精巧的,精劲的、高旷的,奔放的、内敛的,阳刚的、柔顺的,藏巧于拙的、秀丽如描的、天马行空的、蝇头小楷的,洋洋大观,目不暇接。 汉字本身具有的表现性与艺术性在这里得到非常全面的呈现。也许是为了保护这些作品远离闪光灯的伤害,也许是馆主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亲临现场,所以馆内醒目的放着一张‘禁止拍照’的牌子,一些参观的游客希望能够将这些艺术作品深深地保存下来,回家后好好地琢磨,于是有些人纷纷要求工作人员:希望能够拍一些照片。得到拒绝后,只能带着一丝遗憾离开。或许因为如此,问这些离开的游客“下次来岱山时,还愿来这里吗”,均是肯定的点头。其中几位是来自某市一所中学的教师,他们表示,这样的地方需要不止一次地走近它,唯有此,才能深深地感悟那份凝在作品深处的东西。
走在泛着檀香的各个展厅,徜徉于室内的每一幅作品,你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木雕的艺术字,甚至每一块作品中的纹理,都闪耀着光彩,饱含着浓郁的书香气,甚至还带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感,或许这些便是那些教师们说的“凝在作品深处的东西”,无法简单地用文字来表述的东西。
书雕城屋内所有的东西为馆主原创,透着一丝古意与幽香,屋外也有一个景点,那是一支巨型毛笔,是由一支冲天烟囱改造而成的,原来这个书雕城前身是东沙马铁厂旧址,要拆除这个烟囱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馆主考虑再三,将它改造成一支巨型毛笔。这无奈之举却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成为书雕城一道醒目的标志,更为书雕城融为一体。
中国书雕城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东沙古镇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与那些毗邻的旧屋相比,更显出一份古意与幽静来。年轻的书雕城,深深扎根于东沙这片古老的小镇,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以它内心富含的精神和文化气息,努力生长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有一天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岱山虽然地方不大,但可以走读的东西很多。不只是那些博物馆,还有那些海滩、泥涂,以及那泛着茶香的摩星山。
有杭州朋友问我:岱山有啥可玩的?
我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说:岱山非常好玩,你可以看看海,玩玩泥,闻闻茶,捉捉鱼,像个孩子般尽情地玩。
没几天,朋友带着一帮人来玩了。去的时候非常后悔,说:这可怎么办?海鲜吃上瘾了。
那么“十一”再来呗。我们都笑了。
相关阅读:
- ·岱山观日出(2012-04-17)
- ·岱山:飘渺如画的梦境(2012-04-17)
- ·岱山掠影(2012-04-17)
- ·岱山行(2012-04-17)
- ·岱山之约(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