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岱山,我的梦境

  

 
梦是人的思维的延伸,灵魂的遨游,美梦是人的精神的追寻,愿望的达成。人生的许多愿望,往往在梦中达成。梦境很多时候比眼前的世界更美,那最美的梦境,自然是最能吸引我们的地方,但这样的美境有客观存在的实体吗?
其实,最美的梦境,还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里的,人能够梦到的美境,现实世界往往有一个对应的地方。对于这样的梦境,梦醒时我们不会惆怅和失落,从这样的美境走过,留给我们的是快乐和充实。
有这样一个地方,她也许没有深邃厚重,绮丽璀璨的历史文化;也许没有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旅游景区;也许没有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但她却有林立的岛屿,相衔的舟楫;有美味的海产,美妙的渔歌;有神奇的传说,神秘的海景……
她就是岱山,一个坐镇东海的蓬莱仙境,一座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海上花园。
 

 
或许你还没有到过岱山,或许你还没有领略过岱山的旖旎风光。但不要紧,只要你有梦,梦境里的美景岱山都能给你,都能让你感受。
岱山之美,美在海岛,美在沙滩,美得自然,美得自我。
到岱山的人都会去看岛山,在岱山,岛屿林立,秀山迭出,岛就是山,山就是岛。这里,有大小岛屿、暗礁五百多个,且山山相望,岛外有岛。当你在高空俯瞰,你就会觉得眼前这些星罗棋布的翠岛绿礁,就像是造物主从天庭撒下的一大把珍珠,它们牢牢地镶嵌在碧蓝色的东海上,把茫茫大海装扮得十分生动、美丽。同时,你又觉得这些岛屿还像张开绿帆的舳舻,正在海面上竞发、追逐,看着看着,就觉得地在移、山在走、海在奔涌。若你登山游览,你还会觉得,还会惊奇,这些海拔并不高,看起来也不怎么雄伟巍峨的岛山,却会有那么多看不完的景色。
在岱山,人们急于寻访的岛山似乎只是磨心山,不是别的岛山不美丽,岱山自有秀山岛的俊秀,官山岛的奇异,鲛山岛的幽邃,衢山岛的神圣,山外山岛的风情……可仿佛只有磨心山岛,使俊秀之韵,奇异之胜,幽邃之神,神圣之姿,风情之态,蕴于浑沌宇宙天然合度的自在之身。在这里,那些峻美的灵石,怪异的幽洞,瑰丽的建筑,悠久的人文,可让人追寻昨日的风雨,往昔的云烟,曾有过以及现在和未来的荣光;可让人抒发对自然、生命、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感悟,发古之幽情,与历史对话,跟往事干杯。
从山顶下来,你便走进了鹿栏晴沙沙滩,这个长三千六百米,宽三百米的大型海滨浴场,以纵横捭阖之势,逶迤辽阔之形,金黄纯净之色大开了你平生的眼界。这里,素有“华东第一滩”的美誉。你可以在沙滩上奔逐、狂舞、玩球、飙车,你也可以尽情地享受日光浴,让你的肌肤得到休养,筋骨得到舒展,精神得到放松。如果你濯足海水里,还会觉得这本来质地细软的沙粒,却忽地变得坚硬起来,走在海水里就像行于平地之上,当然比之平地,双脚更加舒适,更有质感。而这样的感受会让你欣喜万分,流连忘返。
 

 
山海之美固然是岱山自然风景的精华所在,但岱山的风光远远不止这些。岱山还有许多的文化积淀,更有著名的海市蜃楼。
相传,秦嬴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时到过江南,特别是浙江的许多地方,在县郧(今镇海沿海)东观沧海,见浩瀚东海中缥缈“青螺”,颇有仙山幻觉,回都后一直念念不忘。后据《史记》载,秦嬴政四十六年,秦始皇命方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下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他们就曾到过“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的蓬莱岛,即现在的岱山岛。可见岱山已有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比许多陆域城邑的文明史都要显得悠久。诚然,徐福的蓬莱之行,并没有留有文字,但作为传说,这故事很具吸引力,很神奇,也很美。
自唐代开元以来,岱山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直被命名为蓬莱乡,也被史家们称为“蓬莱仙岛”。虽然,岱山在古代历史上没有出现群星荟萃的文人,没有留存奇幻夐绝的诗文,但她却迎来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苏东坡。李白在《莹禅师房观山海图》诗中,曾写到对东海蓬莱的印象:“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他后来在忆旧的《古风》里,又一次写到了蓬莱仙境:“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在这两首诗中,我们似乎无法确定李白是否到过蓬莱仙境,即岱山。但李白一生中四入浙中,三登天台山,他有崇尚古人古迹的脾性,又有游览名山大川的爱好,况且他生平多与佛道之人交往,应该有理由相信他会沿着前人的踪影去蓬莱仙境寻觅一番。
也许欣慕李白的潇洒羁旅,也许向往蓬莱仙岛的美景,苏东坡也在岱山留下了足迹,并写下《送冯判官至昌国》长诗。他的诗作别有一番匠心,人们最为赞赏的两句是:“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元代将军兼诗人的张宪所作,但我觉得苏东坡在杭州当过太守,岱山近在咫尺,很有可能去过并留下诗作,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正因为李白、苏东坡的吟唱,使岱山后来有了清代诗人刘梦兰的“蓬莱十景”之传世诗篇,也使岱山烙上了浓浓的文化印记。今天,当你游览在岱山的绿岛上,漫步在金滩中,寻幽在古刹里,一边寻觅古人的墨迹,一边吟咏这些绚美华章,人便有微醺的感觉,整个身心惬意极了。
岱山生海中,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虽然是自然现象,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里已赋予它很多的文化蕴涵。在汉代马续修编的《汉·天文志》中载有“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之句。对海市蜃楼完整细致的描绘,是南宋浙江平阳籍文人林景熙的《蜃说》,他写:一日午后,家童忽报“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他便与颖川主人一起登聚远楼东望。“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这是一篇记叙海市蜃楼的难得的美文,可与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极品的散文相媲美,读来令人无限神往。林景熙写的不一定是岱山的海市蜃楼景象,然而,就各种史料所记,各地海市蜃楼的景致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据岱山史料记载,民国五年八月,孙中山心忧国事,率员行走岱山,登临衢山岛观音山环视海天,倏然见得空中横出一座牌楼,另有怪诞和尚十余,持幡起舞,哈哈作笑,又见狂风中一只圆轮冲天而起,极速旋转,向众人扑面而来,见者无不惊骇惊疑。又载一九八六年七月,上海游人徐玉诊等游岱山时,礼佛于广济寺,焚香仰视,见空中佛像成群,不可数计,座座素面朗目,慈祥可敬。据传,岱山海市蜃楼出现时,或为深山古寺,或是车水马龙,或现大漠沙丘,或呈楼台榭阁……时殊景异,倏忽变幻。得见海市蜃楼,是谓天缘,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只要逢遇特殊气场的天时,只要人的心境虔诚而具耐性,谁都有一睹海市蜃楼的机缘。
 

 
岱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美丽景观还有许多,如广济寺、慈云寺里晨敲磬鼓、暮传钟声的宗教文化,驻军部队的军旅生活在岛上形成的具有军港之夜意境的军港文化,古色古香且保存完整的具有渔村风貌的渔都古镇风情,渔港里万船云集、桅樯林立的渔轮风姿,以“贡盐之乡”的文化、万亩盐田的生产为背景而展示的中国盐业博物馆,能体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气概的台风博物馆等等,无一不是引人眼目的靓丽风景。在这些景观中,有的已演绎了上千年的光阴,有的是新时代聪颖的岱山人开发出来的,它们会招引着更多的文人墨客、鸿商巨贾、平头百姓来这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品尝海鲜、体验猎奇和育智启迪。
从岱山走过,你会觉得岱山陆地虽小,但海阔天空,气象万千;岱山虽然景点稍嫌分散,但景观精致,不落俗套。所以,请你到岱山走一走,看看这些是否就是你曾经在心头纠缠过的梦境?
不管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里,相信你一定会说,岱山真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