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古渔镇,我的这袭悠长的思绪
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是一方引人入胜的海天空间,岱山列岛则是群岛中的一串耀眼明珠,而历史悠久的东沙古渔镇,又是岱山岛历史上的重要商埠。
四月,是一年中踏访东沙古渔镇的最好时节,那天,我终于跨海涉洋来到向往已久的东沙。初到古渔镇,绵绵密密的细雨中,我没有打伞,蹑手蹑足地走在渔街上,更多的是读,就像钻进书本读一部渔史,倘若必须说话,也轻声细语,绝不敢大声喧哗,远道而来的我,生怕惊扰这位老者。就这样,在街上,在巷子,在天井,在古渔市……,东沙渔镇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渔民,详和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包括他的历史,他的每一个传说,他的故事,和他罕为人知几乎尘封的细节……。
东沙古渔镇的街巷,多是像江南老街一样用红石板铺成,湿漉漉的石板泛着光亮,折射出岁月深处太多的渔文化元素。石板上,我仿佛仍能感受到渔民粗脚穿着草鞋的移动,鱼卤的点滴,交易中银元不慎落地的光亮和“叮当”……,而两侧临街的两层楼木结构房子,多用杉木作板壁,然后,用酱色油漆涂饰,风吹日晒,极像渔民的红脸膛,街房虽然显得低矮,却给人以质朴、厚重的感觉。这些建筑多为晚清风格,底层作店铺,楼上用于住人,卖买经营饮食起居尽在其中。邻里乡亲有事,或有客自远方来,站在街边,不论何时,一声叫唤,主人便可推窗迎客,或几言数语解决问题道声“再回”,或“噔噔噔”下楼迎接客商烟茶招待,便利之极。
横街俗称“横街头”,位于古渔镇的西北侧,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水产交易最繁忙之地,交易的品种以名贵的岱衢族大黄鱼著称。当然,又有鳓鱼、鲳鱼、目鱼、马鲛鱼、鳗鱼、梭子蟹、虾、海蜇和贝类各色海货,根据季节,鲜货、干货不一,史称横街渔市。浙东谚语曰:种田四月半,柯鱼四月半。它的意思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半,是农民和渔民种田、捕鱼最繁忙也是最辛苦的季节。当地的老人说,从前这个时候,应该在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捕鱼,然后在码头卸鱼,鱼市卖鱼,还有“鱼厂”加工。鱼厂,是将新鲜的大黄鱼、乌贼等劈开、盐渍、翻晒加工的作坊,捕、供、加工、销售“一条龙”。老人又说,那个时候我们在家里,都能听到码头卸鱼时,大黄鱼嘴里发出的“咯咯”、“呜呜”的叫声,好闻的鱼腥味,则是充满整个东沙街巷。“吃饭时,闻一口鱼香,饭就‘咕’地落肚了。”一位70多岁的张大娘感慨而又幽默地说。时值午饭时分,经大娘这么一说,我的肚子也有了反应。
东沙渔市的繁华,《中国渔业史》、《定海厅志》、《岱山县志》等史志上也多有记述,每逢渔汛,东沙“捕鱼晒鲞,殆无虚地”。清代诗人王希程的诗,则用文学的手法进行了描述,他说“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皆;才见喧阗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我在东沙的海洋博物馆的老照片上,看到过几千爿竹列晒鱼鲞的盛况。竹列鳞次栉比,场面宏大,象展览会一般。据说,竹列晒鲞,以黄鱼、墨鱼(乌贼)为多。此情此景,令我这个在东海边长大,从小吃喜欢吃海鲜的人浮想联翩,鱼鲞浓重吊人食欲的香味仿佛又从哪里飘然而来,令我情不自禁地咽了一下口水。
历史上舟山渔场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吸引了宁波、福建等周边地区的渔民前来捕鱼,而横街渔市的繁华又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收购鱼货。他们干脆住在东沙的客栈里收货,又派人到陆上各城市设“咸货行”,搭建销售渠道,买进卖出,生意兴隆。“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清朝、民国时期,东沙渔镇上店铺林立,“严永顺米店”、“三阳泰南货”、“鼎和园香千”、“王茂兴老酒”、“高元春饼店”、“聚泰祥棉布”以及客栈、饭店,还有许多为渔业服务的竹木行、柴炭行、铁器铺、绳索、皮革等商行,比比皆是。清光绪年间,镇上又开设了民营的当铺、钱庄,后来官办的银行、邮政也接踵而至。1868年设岱山民信分局,民国时期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分号。1933年出刊的上海《申报》报道说:“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各行各业,克服交通险阻,跋山涉水,过江跨洋,皆为利而往。
踯躅在东沙古渔镇的街巷,闻着尚有余味的鱼香,任凭细雨默默淋湿头发,我闭目仰面遐想,试图遁入历史的深处……。那朝那年,古镇的渔市,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浓重的叫卖声,悠长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南腔北调声,人流中卖烟卖火柴卖点心的夹杂声,还有风尘女子上街揽客被人占了便宜的发嗲声……,再加上街巷中弥漫着的经久不散的鱼腥味和咸味、汗臭味,好一幅“色香味”俱全的中国古代的市井风情画。
置身于东沙古渔镇这段湿润柔软的时光,被淋湿的不仅是我的这袭悠长的思绪,还有这幅已然变成锈色的市井风情画……
相关阅读:
- ·东沙,藏在海岛边的古渔镇(2012-04-17)
- ·行走在东沙古渔镇(2012-04-17)
- ·走近东沙(2012-04-17)
- ·婉约东沙(2012-04-17)
- ·东沙二题(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