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美丽海岛作品小辑

 走进林家村      
                                 文/许成国
 
还在师专时,读到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时,感到那一种场景特美,特惬意,特向往。你说开门就面对着开阔的田园,与故人持杯酌酒一起畅说今年的好收成,那景象不正是传说中的田园风光,不正是农家浓淡相宜的诗意么?这样的诗意今天又何处去寻?日前走进岱西林家村,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来。
林家村,岱西一小小的村落,方圆1公里多一点,只有223户,常住人口554人。村委会书记林海平说,村里的集体经济并不发达,集体积累只有16万元,人均劳动力收入也只有12500元。但村里以规划河道,兴修水利为起点,相继开展了村庄绿化,整治环境等工作,使得全村呈现出村容整洁文明、民风和谐淳美的面貌。
走进村里,道路两旁青郁一片,田垄齐整,曲觞流水。一垄垄葡萄树枝干虬曲,青叶如盖,盘绕在棚架之上。屋舍俨然,修葺如新。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打小时候起,农村一直就是这么质朴、平和,夏日里能听到知了嘶鸣,月夜里能看到萤火虫飞落,可又那么贫穷、落后,三分钱一只的大饼、糖糕足以让自己眼馋心动;村前是一条黄泥小路,间或会有蛇在草丛中倏忽游动;屋后是杂蓬乱草,数不清的蚊子飞蛾在夜色中鸣声扑撞。而眼前的林家村,竟一如自己的梦,平畴开阔,石桥横波,草木浓荫,黄发垂髫。记不清有多少日夜,我梦想着我的“故人”、我的“农家”,梦想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还有那梭罗的《瓦尔登湖》,施托姆的《茵梦湖》。那是一颗种子的成长,就是那颗种子,可以长成一片森林、一个世界。
林书记介绍说,林家村原来河道小而乱,村子里想办法自己先投入,将河道改造与村貌改造统一加以筹划,村子面貌有了明显变化。接着村里又推广喷滴等现代化灌溉设施,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全村又铺设排污管道,达到了村子整洁卫生,村容净化美化的目的。现在,村里又提出建设果园型农业,打造旅游型村庄的目标,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目前已投入资金480万元,林家生态园、水利园、水上乐园、垂钓长廊等一片工程已基本完成,村里第一家休闲农庄“桃树湾”已经开业。山水为骨,文化为魂,这该是林家村给予人最本真的享受。
我们走到村委会门口的时候,见相邻的农家院子里,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在洗衣服,桃红的大襟袄,镶金黄花边,身材修长,面容姣好。见这情景,有同行者拿起照相机,连按快门。那妇女却也大方,起身站起,并不躲闪,只是脸颊上多了一朵红云。
林家村北倚一山,叫“狮子山”,山并不高,岗上有一亭,名“博学亭”,为林依存、林淑琴两村民捐资20万所建,“博学亭”三字为原岱山县委书记姚德隆所题。亭上有两幅楹联,一曰“狮山高昂高山狮,儒学博生博学儒”,为原岱山县县长戴秀开撰题;一曰“村虽小亦可藏虎卧龙,山不高竟能观海听潮”,为原岱山党校校长陶忠道所撰题。旁有一碑,上书“乐育菁莪”,为出生岱西的王家恒先生手书,那年他92岁。林家村风土醇厚,崇文重教,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林家村有近百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登上狮子山岗,视野极为开阔,正面望过去,远处山岛青霭,海天一线,岱西工业园区厂房相接,初成规模,而近处白墙楼房,参差错落,果园成片,佳木葱茏。此时,阳光流泻于村间田畴之间,视觉中绿荫如绸。蓝天中鸥鹭一点,羽翼如线,飘忽如袅袅山岚,渐渐融入水云深处。而山风凉意如水,带来淡淡的泥土气息。我记起施托姆心中的茵梦湖了:“下面深处是宁静的、深蓝色的湖水,四周差不多全被翠绿的,为阳光照耀着的树林所环抱着;树林只在一个地方留着豁口,展现出背后远远的一带青山。正面望过去,在绿叶丛中辉映着一片雪花般的洁白,那是盛开着花朵的果树……”
我想:如果将来能在小溪边筑一排木屋,旁边种一垄青菜、南瓜、豆荚和果树,让蔷薇和葡萄爬满竹篱,那该是多美的事啊。这一刻,我的心划过一句嵌入灵魂的诗,伴着鸥鹭燕在风中呢喃:
“热爱你的生活吧,尽管它很贫穷,就是在贫民院,你也可能度过一些快乐宜人,激动人心的时刻。落日映照在富人的寓所,同时也映照在贫民院的窗上,而且同样光辉灿烂。门前的积雪也同样在早春融化。我想,一个人只要清静淡泊,那么他生活在贫民院就跟生活在宫殿里一样心满意足,思想愉快。”
            
 
 
岱东有个后花园
 文/李慧慧
 
我出生在岱东,上学也在岱东,按理说对于岱东应该非常熟悉,但除了读书时学校的那片盐地,以及鹿栏晴沙,对岱东的印象却是少的可怜,作为岱东人我越发有一种迷茫、失落的感觉。
总是听父亲这样说,如今路边风景蛮不错,绿化带很漂亮。一些常年生活在岱东的亲戚也笑着说,岱东变美了,天天骑着电瓶车去高亭上班一路都有好心情。
于是利用周末去看了看岱东的北峰社区,会选择北峰,一是离娘家近,二是小时候都是沿着这条路去上学的。看完后忽然觉得惭愧,原来是自己一直以路过的姿态来看待它,从不曾停下脚步去欣赏它,所以岱东在我脑海中一直只是记忆中的片断。
走过原来熟悉的那条路,现在才知叫东兴中路,一步一风景,尤其是路两旁的居民房,墙外都有一个规划整齐的小小花坛,里面栽满了各种植物,绿色袭人。盛夏时节,更有雏菊、鸢尾等不同的花花草草,在阳光下笑迎着每个路过此地的人们。
沿着这条路直达曹家、后沙洋,沿路都是风景。迈步在这条熟悉的公路,或者说迈步在岱东镇的每一条路,步步皆是风景,淳朴的民居,也有几幢装修时尚的房子,与远处山峦叠幛的风景绝妙地配搭在一起,纯朴而秀丽,是那种属于乡村特有的干净朴素。
曾担心乡村是否还存在着乡村特有的气息,害怕雷同的元素和泛滥的商业气息会摧残这片乡间。但现在游徜在这片乡村,发现这个乡村依然有股属于乡村的气息,岱东的这个乡村,并不同于东沙古镇透露着古色古香,也不同于高亭拥有多样与复杂,不同于秀山的秀丽浪漫,也没有长涂的繁华喧闹,它清新自然,像一个害羞又清沌的少女,干净剔透。
北峰广场,棕梠树、枣树以及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各类树种,生机勃勃。广场附近偶然见到一位老人抱着小孩,悠闲地乘着凉。附近居民房仿古的墙体,极具美观和观赏性,为美丽乡村又注入了新的时尚。有人说,没有文化内涵的自然风光显得有点苍白,没有青山绿水衬托的人文景观又显得有点单调,如果没有老人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没有妇女们在广场上的健美舞姿,这片绿色与美丽该是多么单调与苍白。
作为岱东镇政府驻地的北峰,盐田面积比山林面积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北峰的绿色盎然与美丽环境。站在北峰的某个角落,看远处层层叠叠的绿色连绵起伏,在夏日的天空下,绿叶摇曳闪烁,徜佯其间,呼吸着新鲜空气,绝对是超级享受。
乡村该是什么模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乡村一定不是一种模样,也不是迎面扑来的汽车尾气。北峰只是一个缩影,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每个乡村将会越来越美丽,后花园将不止一个,我们的海岛将会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馨香的小村
 
                                                    文/曹宁元
   
       葡萄成熟的时节,被誉为海岛最棒水果之乡的岱西镇林家村显得格外美丽。
       步入当地能工巧匠用树木精心搭建、别有浓郁风情特色的村寨大门,掩映在烂漫色彩之中的自然村落,便清晰地显露在我们面前。哦,这哪里是留在记忆里的乡村么,分明是“白云绿园好风光,世外桃源新一村”啊!
       徒步前行,只见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花草簇拥,周围田园里尽是挂满串串绿里透红葡萄和坦露在绿枝叶中清新醉人的累累桔子,秋风里飘着甜甜的馨香。不远处,一条由北向南的渠河横卧田间,水花下跳跃着斑斓的光环,煞是好看。
        村庄面前居然有条长达一千余米,宽约6米的雄赳赳大道,路面平坦又光亮,挺直的宛如小型飞机跑道。大道东西走向,东面通向村口,西面洒向村里创新打造的“挑树湾农庄”等核心娱乐区域。大道内侧是一幢幢寓有海岛乡村风格特色的小楼和商铺,由于房屋之间挨得很紧,几乎连成一块,排列出奇的整齐;外侧是连片绿茸茸的葡萄园,之畔,阴翳在绿树藤草中一条流水潺潺的水沟自然而然成了大道与果园的分隔线。大道两旁是青一色的绿花带,尺把高的护拦内花草攒集,暗香弥漫,恰时有几只蝴蝶缠绵花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诗情画意,雅韵幽怀。
       村庄貌相很美,一面傍山三面依田,青山绿水,果园缠绕,绿树掩隐,渚草葱茏,田间陌上,葳蕤春光。村民住宅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经过统一规划修葺的房屋焕然一新,昔日祖辈留下来的简陋瓦屋石头平房甚少,所替代的是宽敝明亮的楼房新屋。村子里连着百家的乡间蜿蜒小路出奇的顺畅,全是水泥路面,清爽怡人。村落周围无缝不插绿,住戸房前屋后绿树摇曳生姿,村旁大树送来断续的蝉鸣,爬上屋边墙沿的藤蔓上开满了紫红色的花朵,在和煦的阳光沐浴下,轻风舔着草儿,蓄满爱意。徜佯间,暼见村里有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聚在浓荫下娱乐休闲,瞧,没有噪音,没有干扰,自由自在呼吸着新鲜空气,多么惬意啊!宁谧的农庄,漂亮的环境,美丽的风景,醉人的果园,绿色的庭园,淳朴的民风……这里的自然生态是多么的让人喜欢呦!这种感觉像婴儿向往母亲的怀抱,像相思的鸳鸯情意绵绵,像密蜂留恋花丛如痴如醉。
       还有让人眼亮的呐。村背有座名叫獅子山的小山,如今已被美化成公园,即:獅山公园。小山不高不矮,其形犹如一个巨大的、让全村人永远也吃不完的“过年团 ”。整个胖鼓鼓的山坡,碧绿晃眼,青翠欲滴,若人心醉。一道迷人的石阶幽径沿着山坡向上延伸,一鼓足气,踏步前进,边走边数,越数越懵,足有90来格台阶吧。兴致盎然爬上了独立风景的山顶,蓦然发现这里有一座头顶蓝天,脚踏顶峰,飞檐翘角,式样奇特,一浱尊严,独领风骚,颇为壮观的凉亭。村民何意顶峰建亭?敬阅碑文,方知其因。其实林家村仅有500来号人口,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250亩农田种满葡萄和橘子,另有一些盐田什么的。村史悠悠,在此略表,岁月蹉跎里,村民们深知血的味道、汗的味道、泪的味道。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如今村里已有百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此而建亭立碑,皆誉名为“博学亭”,旨在“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彰显“勤奋好学,敢为人先”的善好心境和醇厚民风。“云自舒卷韵自流”,在此凉亭稍憩,喝茶聊天,且听风吟,细品鸟语,醉闻果香,心旷神怡。登高望远,从凉亭鸟瞰,全村景貌一览无余,果园、村庄、道路、盐田、山水浑然交融一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仿佛“水草长在蓝天上”,风光无限,瑰丽多姿,宛若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美不胜收。如果把连锦一片的绿莹莹的果园比作大海的话,那么,丛中的村庄就是航行中的一条船,无疑,獅山峰顶的“博学亭”便是光茫闪烁的航向灯塔喽。
       在热情好客的村干部陪同下,继后我们又饶有兴趣实地参观了村里为发展旅游创办的自然生态公园、生态水果园、水上竞技乐园、青少年拓展基地,以及置位于葡萄园內,融“赏、吃、住、行、游、娱”综合要素一体的桃树弯农庄。一路风景幽美,风情浪漫,风韵别致,令人赏心悦目,唏嘘不已。恰时,身边有位同事情不自禁地感叹:此地如此之美,多么想带孩子来逗留几天呀!我想,也是。
       美,是人间不灭的光艺;美,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小村好美丽,小村有魅力,小村葡萄甜,小村故事多……哇塞!真乃一言难尽吶。走过林家村,我恍然若有所悟,在创建“美丽海岛.生态岱山”的春风沐浴下,勤劳、智慧、纯朴的林家村人乘着“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翅膀,用一种新的理念,演绎成具体行为,殚精竭虑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林家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美好。
 
 
 上船跳的蝶变
  文/李慧慧
 
上船跳,一个很有海岛特色的名字,一个很朴实亲切的名字,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它坐落在不起眼的地方,车子倘若开的过快,你会忽视了它。
走过石板桥,上船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望着桥下飘逸流淌的水流,禁不住想起了陆游的那首《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船跳自然不是多数人想象中的市郊花园,它是岱东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村子不大,沿路走来只看到一户人家正在烧饭。见我们到来,正在烧饭的女主人热情地从家里搬出椅子来,热情与朴实并不因村子的变化而改变;男主人则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村子的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对村子未来的期待,或许这也正是他们依然坚持留在村子的原因。
在村子里随意地走走,难得碰上一个人,没有人的村庄显得有些空旷,却一点都不寂寞。村庄后面是成片的树林,蛙鸣声、鸟声,那些真正属于村庄的声音,或许曾经寂寞过,以后却会变得喧闹起来;姹紫嫣红的也不只是那些植物,还有我们对于村庄的记忆,村庄将不再是黑白的色调,而是多姿多彩的。感谢海岛,在这个地方还保留着这样一个村落,让人们释放心灵,偷得浮生半日闲。年少时我读书的学校离上船跳很近,骑着自行车好几次经过,从未停下脚步看它,年少的印象里也没有它的影像,只有一个“上船跳”的名字,和那灰白的记忆。十几年后的某一天,我曾在电视上再次看到了它,今天又重新认识了它。
村庄人少,植物多,尤其是周围山上绿树成荫,让你会感到恍惚,似乎身处的地方不是海岛,而是某个森林公园。村子里的植物也很多,每家院子都或多或少地种了些植物,屋前檐后,开得茂茂盛盛的,自有一番味道。鼻间似有若无的闻到一抹桂花香,四周看了看,没找到桂花树,或许是山上或者隐藏在某户人家的院子里,我们无法得以见到。有鸢尾偶而在某户人家的院子里绽放,有茑萝缠绕着无人的房屋爬满墙面,村外的空地里不知是哪位村民种下的蕃薯长势非常好。这个村庄,植物们仿佛将它当作了舞台,争相斗艳,让村庄在寂寞中有热闹。
村庄外有条河,村庄浸在水的声息里。雪白的墙面,青灰的瓦房,夹杂着年少隐在青藤下的童年往事,随着喧哗的河流,清唱着一个个变迁的流年。时间把上船跳这个村庄打磨了一番,加上当地政府的打造和整治,河道变得清了,庭院更加绿了。原本就是姿色可人的姑娘,再经过一番妆扮,更加精致秀美了。至于村边的小溪与岩石,静默的看着这个村庄,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和空间,回到了某个江南小镇,而不是充满鱼腥味的海岛。
据说上船跳原来是个码头,是个繁盛的地方,又传上船跳其实是某个神仙跳过的地方,孰真孰假无从分辩,但上船跳的美丽与改变是有目共睹的,那山那水充满着别样的风情。在这个忙碌奔波的社会中,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地方让自己彻底放松远离钢筋混凝土,让自己绷紧的神经放松,而上船跳正是这样一个心灵酒吧,一个让人停下脚步的地方。据说,上船跳还将建立宾馆、民俗表演村,让更多的都市人来此旅游,但愿来此游玩的人们能够将上船跳的风情收藏心中。
行走在文化传承路上的点灯者
  付世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觉得似乎有点大了。可我实在是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所敬佩着的一个人。他不是高学历,没有出众的口才,也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更没有做出经天纬地的事儿,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就是超果寺的监院智慧法师。
初识法师是在四年前,当时我正在编写学校校本教材《沙情、海韵、故乡情》。为丰富教材内容,挖掘岱东的历史、人文底蕴,也是在十月,我带着学校文学社的学生来到超果寺搜集资料。出发前,我做好了被寺庙里的师父不理不睬的思想准备,嘱咐孩子们找到寺里的石碑,记录下上面记载的内容。令我感动的是,当我们在寺里略带忐忑搜寻的时候,监院智慧法师热情地迎了上来。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向我们介绍寺院的格局以及与超果寺有关的历史、传说故事。他讲得很认真,并不因为我只是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而所带的仅是一些孩子娃而有任何的怠慢。
孩子们也被智慧法师的热情所感染,捕捉着法师叙述中的信息,认真地记录着,还煞有其事地问一些幼稚却一直困惑着的问题。“师父,我奶奶说只要拜了菩萨,菩萨就会保佑我考出好成绩,真的吗?”我真担心他会把孩子们引向迷信的路途,而使学校的教育掉入“五加二等于零”的境地。可还没容我说些什么,智慧法师就点头称是了,他说:“如果你信佛教,心中有菩萨,菩萨就会保佑你。不过跪拜时心一定要诚哦!”听了他的话,孩子们纷纷跪拜起来,双手合十,神色庄严,俨然一个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又转身对我说:“付老师,我不是向孩子们宣传迷信。佛教只是信仰的形式,当孩子们有了精神依托,放下心中的负担上考场,就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是啊,这应该是一种心理疏导的方式。跪拜结束后,智慧法师把孩子们招到了身边:“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想!”孩子们的眸子里闪着兴奋而又期盼的目光。“那你们还要跪拜一个人,只要有他的帮忙,你们保证能取得好成绩。”“是老师?”“是师父您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不,是你们自己!如果肯下苦功夫,用心学,你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上考场的是你们自己,不是老师,也不是和尚我,就连菩萨也代替不了!”孩子们恍然大悟,似乎突然之间充满了力量,脸上扬起自信的笑脸。我被这个初次见面的和尚感动了。
临走的时候,智慧法师送给我们一本《舟山佛教寺院通览》。上面介绍说,超果寺是舟山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之一,也是海上著名的四大寺庙之一,与普陀山的法雨、普济、慧济三大寺院齐名,而留下来的资料却不尽详实。他的眼里有遗憾,更有坚定。
四年后的今天,当我和朋友们再次步入超果寺的时候,欣然发现寺里的建筑多了,寺庙也更具规模了。法师的眼里多了一种坚韧。在他的言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内容就是补救寺院历史和文化传承。现在,寺庙已经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并准备开设超果寺网站。他想在着力保证新的历史不留遗憾的基础上,多方搜寻查找与寺庙有关的历史及传说。在那个多功能会议室里,我们除了看到具有寺庙特色的摆设外,还见到了电视机和录像机。他说,这是寺院文化传承的一个阵地。在信众们办佛事休息的时间里,他都会带他们到这儿休息,播放一些下载下来的劝人向善、友爱邻里、除陋习树新风的片子,还在寒暑假期间办了几期由不同年龄段孩子组成的培训班,教授以《弟子规》等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望着他那飞扬的神采,我再一次被感动了。
这是一个行走在文化传承路上的智者,他把寺院作为净化人心、度化众生的地方。他像是一个点灯人,点亮周边信众的人文心灯。
 
 悠然上船跳
文/虞友娜
从高亭经板黄线到鹿栏晴沙的路上,不期而遇的有一溜围墙,绵延百余米,白墙灰瓦,花格窗,高低错落,把一个自然村落和外界隔离开来。那就是上船跳自然村。上船跳外就是岱衢洋。“上船跳”,让人联想到岱衢洋、大黄鱼。相传清朝海禁过后,岱衢洋上旺发大黄鱼,来自福建、江苏等地的渔船云集岱衢洋。渔民要上岸时,因为当时没有正规的码头,渔民就在船和岸之间搭块长木板,一跳,从船上跳上岸来,这个位于岱东镇的岱衢洋边的自然村落就被称为“上船跳”了。这种说法,虽没经过严谨的论证,但大伙都乐意接受。
村子东靠青山,南邻大海,西面是大块的盐田和盐碱湿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我不由自主地深呼吸。入村口山脚下有一个池塘,四周堆砌着一些嶙峋的假山,水清澈,氤氲着水汽,平添不少灵气。一条弯曲略显狭窄的水泥路通向村里。一眼看去,蓝雏菊、黄山菊,矮壮的车盘子、伶仃的狗尾巴草,密的疏的,在房前在路沿,浓浓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我的心随花香轻扬,不由地想到陶渊明,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在日渐喧嚣繁杂的县城和名声响亮的风景区之间这一隅,这样一个犹如心灵后花园的自然村落,你来或者不来,它静静地存在着,如何让人不欢喜。
村里多为一层和二层砖混民居,大多灰瓦坡屋顶水泥粉刷外墙,一种朴素的整体美。每户基本上都有自家小庭院,围墙和入口门廊。这方圆100多亩地的自然村落,据说是涂口社区的“地盘”,但也有龙头社区的村民居住,相互融合,十分和睦。房前屋后长着果树,有的看似一块菜园,但又都如自然的原样。村里静悄悄的,青壮年大多搬到县城去了,住着的也都出去了。没有风,深秋的阳光暖暖的。几只瘦瘦的狗在小道上慢慢走着,瞅瞅我们,不叫唤。我们散漫地往里走,来到传说中的“上船跳”遗迹,一个狭窄的浦道,一个碶门。想来以前的海水是涨到这儿的,而现在,海水“退后”了好多。一友说笑道,不如大伙编个故事吧,就说八仙曾经云游蓬莱,就是从这儿“跳”上岸的。大伙一阵嘻笑。这样淳朴古意的自然村落,注定是让人浮想联翩的。
往前又出现几户坐落紧密的人家,像是村落里的又一岙口,叫田湾。山脚下有个塘,看似养殖的,半塘的水,静静的。有个庙,黄色的外墙,在灰、白的房舍中,格外醒目。传说,鹿栏晴沙有“沙辑老龙”,每逢台风天气,会吟啸,保过往船只平安。这庙又有着怎样的传承和神力?再往前走,有个渔庄,叫瑞丰,像是给穿行而过的人一个歇脚和“加油”的驿站。渔庄外就是海塘,海塘外就是岱衢洋了。
我们折回来。在一座二层老楼屋檐下,面朝青山,深呼吸,把这宁静的小村落深深印在心海。一个老阿姨走出来,端椅子给我们坐。我们想听她讲讲过去的故事。也许,过去已和它的宁静永远住在了心灵一隅,无需多言,也不会忘记。她更乐意和我们说的是上船跳要“起跳”了,要开发建设了。在如火如荼的美丽海岛建设热潮中,上船跳也做了打造精致村落的规划。不久的将来,村口会竖立起牌楼,村里会建成运动健身区、儿童游乐园、湿地生态区、观光体验区等等。它要华丽转身了,将成为“海洋文化传承的基地、有识群众的创业基地、旅游休闲的度假基地”。我忽然发现一棵树上,停着几只蛾子,黑色的翅膀,布满彩色的花纹,在阳光下闪亮……
 
 种一棵菩提树
 
文/孔玲玲
 
眼光很刺眼,心情却一片清明。
岱东之行的第一站是超果寺。“超果”为佛教用语,意为世人超脱凡间后成正果。民国《岱山镇志·艺文·超果寺记》载:宋朝时,岱山岛上超果寺已是“岛中最称胜者,基宇广延,肇造宏丽,松竹环山,莲池绕宇,觅景寻幽者,莫不于此流连称赏不置。”
走进大门,正殿前一块石碑记载了超果寺的渊源。它建于后晋;明朝时,倭寇侵扰岱山,超果寺遂成一荒址;清康熙年间,僧侣自筹重修。重生后的超果寺凤凰涅槃,那深红色的大门、深黄色的墙面似一个古稀老人,深埋着太多的话,可又沉默着沉默着,面对这这纷扰的世界,一声也不语,恰似历史的深邃。
住持法师的一番话让我们心中洞明:人们礼佛其实传承的是祖先们留给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可惜现代的人逐渐背离原先的轨道,浮躁了,表面了。这是历史的遗憾。住持法师的眼神明亮起来,眉毛也似乎翘起来了:“我知道你们一定懂。”他带我们参观寺庙,来到后面的一座大殿:“这里有古超果寺遗留下来的残椽。”只有几根,很稀少。粗看那残椽,与后来的椽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红漆。法师说,这遗留下来的残椽,那么多年都未经粉饰,而后来修缮的木头椽子每年都要油漆一遍。法师的一番话令我们所有在场的都深感惊奇。再细看那残椽,分明比那后来的还要新鲜光亮。超果寺的历史带给我们太多的冲击,大家都感叹非常。
触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上船跳”。
这是一片还未经雕琢的土地,眼前除了荒草地,就是已遭废弃的那一间间、一幢幢的老屋,砖瓦石块垒砌而成,不少还裸露在外。偶尔坍塌的房顶或屋墙的一角,透露出一股心酸与不甘。这样的房子结构现今不多见了,然而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我们一行人的目光。而走遍整个“上船跳”,也没有发现有一幢是完整的。想起断臂的维纳斯来,这旧屋却因破旧而让历史沉淀在这里。
破旧的民族风老屋与四周杂乱的荒草和谐地共处在一起,让人自然的回想起远去的那个年代。这里应该是画家们最喜欢的,亦或是陶渊明式的隐士们最乐居的,却与这个时代,与世代居住在此、追求现代的百姓需求相悖。村里甚少有居住者,现有的居住者也都居住水泥堆砌的屋子里,零零星星的错落在“上船跳”里,突兀,怪异。见我们一行人经过,老人们拉着问,你们是镇里的领导吧?我们这边什么时候也可以开发改造了?
我们都沉默了。或许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已开始懂得民族风式的村落与自然景致的难能可贵,我们更多的愿意去追溯那原始自然的美丽。只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在金钱、人力、物力的改造面前,真的能重塑那一种历史风格吗?
深思与遐想中,期待与不舍中,我们告别了那片土地和那古老的超果禅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回头凝望,或许,当我们每个人心中种下一棵菩提树时,心灵世界和眼前的世界才会以最美丽的姿态呈现。

水上乐园
            李慧慧
 
在无意识的行走中,总会被不经意的某个片断或者某个人物所吸引,无端端想起的,经常不是羡慕许久的景点,而是某一道菜肴,某一个细节,某一杯咖啡。
关于岱西,经常想起的不是久负盛名的岱西葡萄,而是某次与同事一起参加葡萄节的快乐,想起的不是岱西瓜子的味道,而是那一片漂亮的向日葵花,那次与朋友拿着相机看到向日葵后的啧啧称赞。
这次去岱西,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少年,一个站在水上乐园玩耍的少年。
岱西的水上乐园,不像那些城市里的水上乐园临地而起,建在某个繁华的地段,而是易地而建,建在农村里,建在一片绿色盎然的葡萄园附近,这个水上乐园与城市里的那些乐园相比,面积小,项目少。甚至有同行的朋友建议说,为什么不在这里再多一个项目,碰碰车往下冲水花四溅的那种呢?像那些大城市里的一样,如果有这个项目,来的人肯定更多。负责管理的人解释说,这种项目得需多少水啊,水压上不上得去还是个问题,再者面积有限啊。
是的,岱西的这个水上乐园,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投资总数与宁波凤凰主题公园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毕竟是属于岱山的水上乐园,虽然项目简单,投资不多,却依然吸引了孩子们前来游玩。
我们一行人,全部是告别童年许多的大人,甚至有些已经是年过半百的可以抱孙子的人了,看到乐园里各种游戏,虽然跃跃欲试,却始终不敢前进,只好坐在一旁看那些孩子在水中尽情地玩。在玩耍的孩子中,有一个少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那个少年,穿着裤衩,皮肤黝黑,手中握紧一根绳索,利索地飞到另一个浮标上,然后松开手中的绳索再握住另一根,一气呵成,我们坐在太阳晒不到的角落鼓掌称赞。因为刚才,我们看到好几个人其中还有几个大人,握着绳索却踩不到浮标。管理员出来解释,这个孩子,从我们乐园建成就来玩了,所以没人玩得过他。难怪玩得这么好。管理员对着少年开玩笑地说:去玩玩那个桥。那少年不看我们一眼,淡定地走向浮桥,浮桥中间有一个小女孩刚刚跌落握着浮桥的边边一脸狼狈,那个少年无视她的模样,飞快地跑过浮桥,在别人脚下飘浮不定的浮桥,在少年脚下似乎是定住的,我们再一次为少年鼓掌。
或许岱西的这个水上乐园规模不大,但却为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我能想象,哪怕多年以后,少年看到了繁华城市里的那些水上乐园,但肯定有一份回忆是属于岱西的这个水上乐园的。


双合石壁
 
  张哲琼
在这个阳光炫舞的初夏,带着对神秘东方蜜月城堡期待与新奇的心情,再次踏入了双合石壁。
离上次来石壁已有6年之久了,还没等我回神就到了石壁的入口。印在眼前的就是长长的石阶,蜿蜒曲折,像极了斜躺的梯子。这石阶虽不是金光大道,却也鸟语花香;虽没有鲜花环绕,却也清新宜人;虽默默地平凡无奇,却也坚韧执着。有人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拾级而上,一级又一级,更能体会石阶是用他们坚实的身躯相接相衔,不断向前,这不就如应对人生的态度一般!
走上最后一个石阶,面前是一个圆拱型的门,说是门,不如说是洞,阵阵穿堂风吹过来,很是凉快。抬头看到“双合石壁”四字写在拱门上,这里便是这座城堡的大门了。还未进入,却觉着有一种充满英雄主义的阳刚之气,尽管没有耀眼、奇特、矫饰的身姿,却也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
穿过门洞,像来到了另外一片天地。放眼是深邃的石路,抬头是高伟的石壁,低头是清池碧水、鱼儿嬉戏。沿着石板路曲折往里走,像被时光机送到了几百年前的古城堡,危崖残岩,千奇百怪,却威严耸立,美不胜收。仿佛披上了一件绣满钻石的拖地礼服,脚踩一双水晶鞋,迈着轻盈的步伐,用心抚摸石壁上仍残存的凿割纹路,或深或浅,静静仰望从石壁缝隙里延伸出去的这片天空。耳边是潺潺的水声,望眼过去是顺着石壁从上而下的流水,好似一个柔美的小瀑布,涓涓地注入石潭。在清澈印影的石潭边看着此时的自己,幻想着有位青蛙王子出现,圆我一个公主梦。踏过石潭,沿着曲径通幽的石廊,有一段石廊让人印象深刻,它像是一个石洞,却能抬头望见天,走进它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走过一段段石廊,眼前突然开阔起来,一排圆弧形的城墙在不远处伫立,欣喜地趴上城墙,遥望宽阔的海域,远近的岛屿隐隐约约、层层叠叠,似乎印证着“蓬莱仙岛”的赞誉。左侧是一块海誓山盟碑,石碑的两边有两个亭子,象征着牛郎和织女,讲述着这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站在亭子石凳上大声呼喊,呼喊心底的思念,释放内心的燥热,寄托飞翔的希望,在高呼的那一刻坠向天际。
 面对浩瀚的大海,俯瞰悬崖下的礁石,收敛深邃醉人的蓝天,暖暖的日光下,渲染灿烂的笑容,陶醉于蔓延山崖间的一束束浪漫。回头看那已经过的坚韧石壁,回想先人的勤劳智慧,那是一幅多么美丽、自然的和谐画卷,浑然一体。
东沙光面
 
虞友娜
 
像许多百年老镇一样,东沙古渔镇也有其喜好的饮食习俗,也留传下几种值得称道的特色美食。
东沙以前有个大菜场,据说是清代建筑,现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以菜场为中心的横街,曾形成过当时著名的岱山十景之一“横街鱼市”。小时去东沙,大多是跟妈妈去卖蔬菜瓜果。菜场的热闹,很吸引我。但心里最盼的,还是等妈妈说那句话:“自己去买个大饼吃。”东沙很多小吃,馄饨、大饼、海棠糕、豆浆、油条、小笼包等等,最气派的是坐在合作社的店里吃光面。大饼的美味深入我心,但东沙的光面我一次也没去吃过。
儿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有时在广场对面的小吃店里吃早点。我发现,其中一家的生意特别好。听说是因为这家的面条特别好吃,是“东沙面条”。顾客经常从店里一直坐到外面的人行道上。于是,我们也去吃。面的花样很多,肉丝面、青菜面、海鲜面、排骨面,也有光面。我点了碗光面,一边吃,一边回想小时看到的东沙合作社店里人家吃光面的情景。光面,就是没别的伴菜,只有汤头浇在煮好的面上,撒点葱,也可称阳春面。我不知道以前的东沙光面到底什么味道,我吃着的这碗和它还有几分相似?我只记得那油漆斑驳的合作社的店铺门板,里面总缭绕着白色的烟雾,翘着二郎腿吃面的顾客,还有吃饱面出来的人,那油花花的嘴……
我们又去广场对面店里吃了几次。但有一天,那家店忽然不见了,不知搬到哪去了。后来,在本地论坛里,我看到有人在追问它的去向。用煽情的文字,表达他对东沙面条的感情。
我有个初中老同学,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刚好在同个班级。有一次,和她聊天,她说
近来她儿子胃口大开,基本上每天吃宵夜。“吃面条。东沙面条。”她强调说。我在家吃晚饭时,说起这事。儿子说他也要吃。老公自告奋勇,说他知道一家有卖干面条的,正宗东沙面条,他十几岁时就知道,去吃过,也曾买过干面条。但说不清具体地址,凭记忆和感觉应该能找到。在一个下着雨的午后,老公带着儿子,开车去东沙。他们买了一大袋干面条回来。儿子说,转了很多弄堂,转得都不知道方向了,眼看前面要没路了,没想到那座看起来不像有人住的房子,竟然就是做面条的。儿子摇摇头,似乎感慨,又似乎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当晚就烧面吃。儿子说,面条还不错,不过整碗面的味道不咋滴。老公“一语道破天机”:“面好,还要汤好啊。就你妈那汤,能好吃嚒?”说完,故意夸张地瞪着汤。我想,也许是他的味蕾,忆起了“东沙面条”的余味,如传说中的色香、汤鲜、面嫩……
     东沙现在还有几家面店,坚持主打光面,用祖传的工艺制作面条,汤和调料也很讲究,都保持着原始的“东沙味道”,有些名气。东沙本地人爱吃,还有住在周围乡镇和县城的,甚至在节假日特地过去吃面。随着东沙古渔镇人口的老龄化,那几家面馆也曾有搬到县城的打算。镇里的老人们听说后,似乎都很失落。他们担心,面馆搬走后,他们上哪吃吃惯了的“光面”?面馆于是留了下来。相比热闹的县城,面馆的收入肯定低了不少。它坚守着的,连同那古渔镇曾经繁华的过往,滋养着一代人的味蕾和记忆……


寻找大黄鱼的气息
 
文/莫凡
 
  我来过东沙多少次,早已记不清了。可我每次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一个人来,还是第一次。天湿漉漉的,绵密的细雨轻轻敲打着石板,却被我清脆的高跟鞋声淹没。狭长的石板路上没有行人,除了我。很静,只有悠扬的古筝旋律下,一个磁性的声音,介绍着古镇的历史。我一个人,撑着雨伞,悠然的行走着,或许是雨天的关系,让本来就安静的古镇显得更加的宁静。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东沙,就像今天的东沙,很安静,就因为它是个海岛。历史上著名的两次海禁,让东沙一度荒芜,但随着弛禁,东沙也变得活跃,还是因为它是个海岛。
    东沙是个古镇,但需要再加个修饰词,渔,叫古渔镇更确切。她不同于西塘,桥连路,路连桥;也不同于乌镇,家家尽枕河,户户有码头。进入东沙,依稀闻到一股股淡淡的海腥味。下得车来,看到的是一片海,几步之遥就是一个海滩。让我想起一个人,那个名叫徐福的男子,他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浩大的队伍在这个叫做东沙角的地方上岸,但是他在哪驻足,又往何处去?我找不到他的足迹,我站在门楼前面,竟然有些彷徨。是历史太遥远,还是我忽视了历史,只看到表象的东西?但那表象的东西依然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停留在这座四合院院前,这是一个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我提步向前,经过穿堂进入里面,展馆里陈列着各种海洋鱼类,我几乎都叫不出名,还有渔民的海上作业用具,但我被那陈列的大黄鱼的制作流程所深深吸引。
   如果说徐福带给我的是神秘,那已经濒临绝迹的大黄鱼却是深深的留在我的印象里。还是孩童的时候,并不知道大黄鱼的珍贵,也并觉得它的味美。待我稍长,觉得它的美味时,它已然无踪迹。而这,东沙,曾是这大黄鱼的故乡。曾看到过记载,1917年渔汛,停泊在东沙洋面的渔船计有12601艘,渔民达8万多人,每到夜间,海面上排排渔船停泊达10多里路,100多只驳鱼船日夜运鱼,近海口50多具落地灶连夜烤网,各加工厂通宵加工鱼货,从海上到镇区,千万盏围灯象天上无数的星星。热闹的场面无可言喻。此刻,我看到的就是用木雕制作的整个大黄鱼从捕捞到出货的整个过程。我还算有幸,曾看到过它的繁华。看着一个个木刻的动作,是如此的形象,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筐筐金黄的鱼,看到了渔民们匆忙的身影,挂满汗水的幸福的脸。
    待我走出陈列室,竟然看见一男生支着画架,正在全身作画。我不禁走进细瞧,居然就是我刚才浏览的场景,这让我很意外。他看看我笑笑。他是美院的学生,来这写生,但是今天的东沙宁静的让他找不到主题,恰巧我的出现,成为了他画笔下的人物。他拿下画夹,将刚刚完成的画送给了我。那你今天的作品不是没有了吗?他笑笑,指了指那组画像,我已经找到主题了。
我收起这幅意外的礼物,向他告别,因为还有一个地方我必须要去,那个可以让我真切感受到大黄鱼气息的地方。我曾经停留过,当地人把它们叫做落地洞,其实就是一个个大缸,用来腌渍大黄鱼。缸有多大,以我瘦小的身材来说,站直了还够不到缸沿。进去的时候,那一股腥味扑面而来。那一个个见不到底的洞里还有盐卤,都是起完鱼鲞后留下的。我想再去看看,那次未来得及看的地方。我来到那幢房子前,遗憾的是,门已落锁。因为还没对外开放,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遗存,所以派专人进行了保管。我透过门缝,什么都看不到,黑漆漆一片,但是那种气味却在空气中流转,直往我的每个毛孔里钻。对于东沙,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注解,她的古建筑,她的老街坊,她的宗教文化,可我却记住了她,大黄鱼的故乡。是因为她昔日的繁华、今日的平和与恬静都与她有关吗,还是我的海岛情结?我也说不清,但我还会再来,寻找那一份安宁。
遗失在古镇里的那些时光
 
 
         文/冷香清露
 
是那日,她经过东沙古镇的小巷,看到了巷子里的老人们在阳光下恣意地享受着时光,往事忽啦啦满上心头,看到了自己的外婆。
太阳斜照,长满藤蔓的围墙下,两条小黑狗沿路撒欢。对面小山坡上三月的桃花零星绽放几株。年轻的外婆,挑着一桶水,从小山坡上下来,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那众人中便有他。
关于这段回忆,是从她母亲的嘴里和自己现在看到的东沙古镇那临海的小山坡想起的。当然,她也明了,如今的这个小山坡万不是曾经的那个,或许当初的这片山坡上桃花还要茂盛,或许当初的这片山坡不如现在道路宽平,但依稀能够看到在粉嫩的桃花中明媚微笑的外婆,和那个迎面朝外婆露出皓白牙齿的他。
春风微拂,身心淡淡的舒服,她时常想,这座山算不算外婆的定情坡,这算不算外婆的一次爱的邂逅。总之,只要细细地去品,就会发现这古镇因为当初的这些人和事,泛着淡淡的如蓬莱仙芝般的气息。
整个东沙古镇其实就像是一个大博物馆。古镇的街道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保留了部分的原始风貌。或许因了古镇的缓慢柔和,她对于外婆的怀念也在滋生着。
她遥想,当初的他可曾对这个古镇有过留恋,是留恋这片曾经的繁华奢侈还是留恋当初美丽的外婆。若干年后,他是一个流浪异乡的老人,在他乡有了自己的妻小,在这里留有一个抹不去的记忆。他会感激这个土地至今还保留着他离开时的那份味道吗?还是他会抱怨,多年以后的这片土地使他的回忆成了空呢?因为这里已经没有当初与他在弄堂里玩耍的同伴,这里已经少了当初让她心动的女人。
透过光影时光,依稀能够找到当初古镇的繁华,那些人潮涌动的商铺,那些此起彼伏的呐喊,那些琳琅店铺背后穿着旗袍的女子,那些氤氲着温柔呓语的弄堂时光,以及那些个桃花盛开的初恋时光。
站在“聚泰祥”曾经兴隆过,曾被日寇当作司令部,曾被中国人民银行接收的地方,她透过历史与眼前的旧址,似乎看到他怀揣着兴奋走到这家布店,为外婆扯了漂亮的绸缎。或许是他的母亲,或许是外婆的母亲,也曾走进这家店,怀着喜悦与儿孙将满堂的憧憬。
她一直相信,他是真的爱过外婆的,否则不会在多年后,重新踏上这片土地,为外婆守灵,对他与外婆的唯一的儿子怀着深深的愧疚,将自己半生的财产留给了这个儿子。
当她走在泛着悠悠古意的小巷时,她依稀听到了外婆在叫着她的名字,她的眼里仿佛看到了外婆穿着嫁衣的模样,带着淡淡的忧愁以及对未来的彷徨踏进了那个家庭。
东沙这个名字在浩如星海的群岛中,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她喜欢这个名字。东与沙,是一种静态与动态,先人多么富有文采。她喜欢这里的每一条街,她喜欢那个可以看到海的角落,似一种等待的姿态,等候着某人的归来。当他跟着众人逃离这片土地时,外婆是一个人独自呆在东沙的某个角落悄悄哭泣,还是在海边翘首以待呢?
最靠海的这个小渔村,依然保留着纯朴和原始,只是任什么也无法遮挡那灿若云霞的桃花,在屋前静静地绽放,与停泊在岸边的渔船交相辉映。
春天的海水并不如冰,或许是气候变暖的原因,她反而有种温暖的感觉。她仿佛看到年轻的外婆站在这海边,等候着他的归来,感觉到了他的呼吸,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可是那一触手,却远如天涯,最后是生死天涯。战争年代的爱情,本就是那样的不确定,何况,她还不能确定,外婆是否如母亲回忆的这般期待这份感情,一如她来到这个古镇期待一份回忆中的繁华。
他们会用余生来怀念当初的恋人,一如她现在如怀念初恋情人般,怀念着这个古镇昔日的繁华看到的却是历史镜下的倒影。她坐在双合石壁想念外婆的时候,微微踮起自己的脚尖去触摸海水,忽然记起了辛波丝卡的那句诗:他们彼此相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当然,不断变化的光阴才会让他们的故事在她的想象中更加美丽。或许,那原本是段黯淡无光的回忆,只是因了东沙这个古镇,才有了一段美丽。
她在海边捡起了几块鹅卵石,站在岩石上,望着对面的几个没有名字的小岛,成群的白鸟飞过,天空中溢满了浪漫的气息。转过头,看到几个美丽的女子站在岩石边留影。
归途中,与同伴坐车离开时,她看到身后几个老人仍然坐在那里恣意地享受着时光,藤蔓下,她再次看到了老人的背景,一如当初的美丽与纯朴。
她恍然大悟,外婆其实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并未离开过这个古镇。古镇也因了这些往事,而变得更有情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