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岱山:倾听内心

                                                  岱山:倾听内心
 
                                                                       李俏红
 
那一日,我千里迢迢来到三江码头,坐着渡轮登上了这个美丽的岛屿——岱山。在舟山的东面大海上,它恰如一朵莲花在我眼前灿然生辉。
我知道自己是奔着文学而来,奔着清欢而来,奔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而来。
此刻,在岱山满是海味的风里,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已经把岱山的灵气和精华放入了自己的行囊。
古老的东沙小镇是必须遇见的,这是民国时期我国东部沿海的繁华商埠和著名港口,如今小镇上到处是早年的遗存。小镇入口处有一个高大的牌坊,牌坊上书“东沙角”三字,显得厚重而大气。
那些小路的拐角有画得五颜六色的鱼缸和渔民捕鱼的雕塑,特别有“海味”。站在鱼缸旁拍个照,与渔民一起拉个网,感觉萌萌哒……这些鱼缸上的画都是以大海为主题的,蓝色的海,白色的帆,红色的鱼,黄色的衣裳,画面古朴粗犷、自然生动,猜想应该是出自当地渔民之手。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中国•海莱坞”,因为东沙古镇是一个影视拍摄基地,曾拍摄过《地下秘密战》、《徐福东渡传奇》、《东方欲晓》等多部影视剧。
百年的繁华,给东沙镇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物质遗产。一条条悠悠的石板小巷,一处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间间留着古商号的街旁店铺,让你感受到东沙古镇悠久的文化积淀。这儿的每一个院子都有故事,品着香茗,聊着文学,感觉时间就静止在这浓郁的人文氛围里。
三百多年前,东沙镇以渔盐兴市,凭借濒临岱衢洋盛产大黄鱼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带动了商贸业的高度发展。东沙角的“横街鱼市”乾隆年间就被誉为“蓬莱十景”之一。书上记载,每当早、晚潮以后,渔船拢岸,整条小街卖鱼、买鱼、运鱼的摩肩接踵,车载肩挑,挤得水泄不通。沿街商铺林立,人群熙攘,热闹非凡。清朝文人王希程曾这样描述:“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皆,才见喧闹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如今,虽然已经看不到昔日的热闹,但完全可以想像得出当时那种“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的景象。
古镇的中心有一个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它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那种现代派博物馆,其以一幢明清四合院建筑为馆址,显得古色古香。展厅不大,却有着强烈的海岛渔业风情和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各种渔业捕捞工具、大型生物骼骨、鱼类浸制标本及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贝壳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内陆的女子大开眼界,这简直就是海洋文化的集大成者。
据说,2200多年前秦始皇遣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看到岱山岛缥缈朦胧,犹如仙境,遂登临寻仙,登临之处就是东沙山咀头。有了这个不老的传说,东沙古镇显得更为神秘。
第二天,在鹿栏晴沙的美丽沙滩上,我像一个孩子一样投进了大海的怀抱。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我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翻过无数座山,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海?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
18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虽然大学不在海边,但大学寝室里多了几个来自海边的人,其中一个来自宁波的海岛,于是一下子感觉大海离自己近了。
宁波海岛上的同学,每个假期回来都给我们带各种各样的海鲜,给我们讲海的神奇。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便是驾叶小舟去海上,真真切切地体验一番海上的渔民生活。大学四年,寝室的姐妹们好几次计划到她家所在的海岛玩,但最终都未能成行。
对大海的向往,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如今走如镜的水面上,走在细细的白沙上,还有一大堆美丽贝壳,这一切太让人着迷了。天气也出奇的惬意,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海,这就是你渴望已久的海,这就是你梦里呼唤的海。
再往前走,我便听见了涛声。那涛声漫过远处的岛屿,漫过近处的礁石,漫过脚底的沙滩,一直漫到我的血液中。我的血液里从此有了大海的奔腾和呼啸。
没有一丝迟疑扑进海的怀抱,我忘却了忧愁,忘却了劳累,有的只是这一刻心满意足的快乐和随心所欲的自在。远处的波浪像百合花一样开了又合,合了又开。
翻过一层一层浪尖来到你脚下的,定是开得最娇嫩的那一朵。我被这份美丽所感动,久久地伫立在海滩上不肯挪步……恍惚自己就是一条美人鱼,正静静地等待着天边的第一缕阳光把我化为一个七彩的水泡,融入大海的深处。
摩星山是岱山的文化山。山上的慈云极乐禅寺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依山而建,恢宏大气,距今有240多年历史。像大多数寺院一样,此寺自始建至今也是历尽劫难,后经多年募资修葺、扩建,才成了现在的规模。
禅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木葱茏、环境幽雅,路边各种不知名的小花都沾染了禅意,骨格清丽。凝神看,静心听,摩星山像一块美玉———疏朗中透着灵秀。我沿着素净的青石路虔诚而静默地行走。走到山腰时,大殿的钟声刚好响起,长明灯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早已有了灵犀,不必多言,不需任何理由,我就喜欢上了摩星山的美。在这儿,你会忘了山外那个嘈杂的世界。步步有声,你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心跳,你发现在这山里,你的心跳是那样单纯平和。波光、水声、晚钟、花影……那神秘悠远的气息让人产生无边的玄想。
站在摩星山顶远观大海,海天苍苍,浩淼无际,在大海蓝天、白云绿树的衬托下,摩星山任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感觉这里不适合忙人,不适合心中有事的人,在这样的流光里,它一定适合一个慵懒而爱幻想的人,适合一个能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转入山腰,我们坐进了清风徐来的蓬莱茶庄,好客的主人为我们泡上了一杯青翠欲滴的新茶,名“蓬莱仙芝茶”,采自我们路过的蓬莱茶园。看一眼,赏心悦目;喝一口,清醇甘美。大家一边品茗,一边欣赏蓬莱千岛的迷人风光。若有若无的幽香,恬淡温润的气息,感觉比参加一次奢华的酒宴更有情趣。
中国台风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岱山目前已经建成了五家国字号博物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拥有如此众多的博物馆,可见这个小岛的人们是多么喜欢人文,喜欢知识。这些博物馆展示了岱山独特的社会文化,扩展了小城的空间和内涵,也为岱山增添了新的艺术亮点。
第三天晨起,虽然天气尚早,但岱山的港口已经非常热闹。渔船一靠岸,就有守在岸边的帮工们立即拿起工具跳上船,麻利地将船舱里鱼儿抬到岸边。岸上,各路鱼贩开着大卡车正等着收购。这些讨生活的人们,出海的人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在浪尖上来来去去。这些刚从海上捕回来的鱼会通过他们的手,运往全国各地的海鲜批发市场。不久,我们的餐桌上放着的可能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他们的渔船一出海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一年,他们从岸上买回各种日常用品,然后扛着背着往大海深处去。我不知道大海上的哪一艘船是他的家,我虽然没有出过海,却看到了他们风里来浪里去的艰辛。然而,他们都微笑着,彼此打着招呼,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衣食无忧,孩子听话,他们就很满足……
岱山岛很安逸,渔民们自给自足地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在岛上随意地闲逛,吃吃海鲜,聊聊天。这儿的日子被时光浓缩着,看得见历史和过往。
码头上有很多小渔船,我们兴致勃勃地出海,马达“吧吧吧”一阵轰鸣就带我们驶离了岸边。阳光洒在海面上,闪着银色的波光,大伙兴奋地笑谈着,船离岸越来越远。
我坐在船沿上,听着涛声。大海一眼望不到尽头,生活慢下来。 “让心灵去旅行”是所有广告语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让心灵在路上,淡化结局,留取过程。大海的阳光和沙滩会让你回归自我。我常常对闺蜜说,女人如果懂得对自己好,那就去海上呆一段时间。
岱山每年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休渔祭海大典”、“ 民俗文化巡游”等文化活动,挖掘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在渔文化、泥文化、盐文化等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上做足文章,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无缘一睹这场大型的文化盛宴。
我相信每一阵风都是从海上来的,海洋文明是人类最初的文明。喜欢大海,还因为大海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最早的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海洋里最早产生了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从此,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直至发展到今天。
大海的浪花跳跃着,奔腾着,它摔碎的是肉体,迸发的是精神;消逝的是瞬间,留下的是永恒。在亘古不变的风声里,我脉搏中跳动的那点声音是何等的微弱苍白!面对海的深沉与宽广,我们缺少正是那种昂扬豪迈的气概,在大海面前,我感觉人类是如此渺小,个人喜忧得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倾听海的声音,就是倾听灵魂的声音。涛声渐渐地洗涤了尘世的喧嚣,孔子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远离浮华,远离虚幻;倾听自我,回归内心。
漂泊是生命最原本的状态,我知道人生从来都没有归宿。我一直用磕磕绊绊的文字,记录生命中一次次匆匆忙忙的遗忘……下一阵风起,我只能站在一个未知的路口,我知道风从海上来,但不知道它会往何处去……海浪起起伏伏,它并不告诉我以答案,或许这世上原本就没有答案。
海让我在漂泊时懂得为爱而守望,让我在安逸时懂得为远方而流浪……从岱山回来后,我一直记得摩星山云雾中的那盏茶,它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氤氲的香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