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岱山,我的一次文化之旅

                               岱山,我的一次文化之旅
                                    
                                                            罗鹿鸣
 
在地图上,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东海小岛,应当是一个“小国寡民”、人文荒芜的地方吧!除了蓬莱仙境的神话传说、发达的渔业经济、蓝天碧海的优美环境,她还能带给我什么惊喜吗?
是的,神奇的岱山,她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遗存、活跃的文化生活以惊涛拍岸之势,撞击我的心灵,在我的心空卷起千堆雪来。
在岱山星罗棋布的岛屿上,以摩星山慈云极乐寺、观音山广济寺、东沙报恩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让人醍醐灌顶、流连忘返;以大舜庙、禹王庙、宋使者庙、陈君庙、镇英庙、石马庙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让人追根溯源、乐不思蜀;以金维映纪念馆、恒兴米行地下交通站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让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以台风博物馆、灯塔博物馆、盐业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海防博物馆、岛礁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海洋博物文化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而让我最难忘的,是她的村镇文化、非遗文化与海洋文学,不仅令我对岱山刮目相看,更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其魅力四射的光芒,一直如太阳般高悬在我的天空。让我坚信:这个东海之上的陆域小岛,是伟大祖国一座瑰丽的文化大岛!
 
             文化村镇建设,光芒四射
 
2017年12月23日下午,我们走进了岱山绿得透亮、蓝得耀眼的阳光里。时值隆冬,却并无寒意。我们来的第一站是上船跳徐福文化村。这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让我感到好奇。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姑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她告诉我们:从前,此地是渔民离家舍土,从这里跳上船,出海捕鱼的地方,也是秦朝炼丹术士徐福从这里跳上船,前往东瀛日本的地方。秦始皇虽拥有天下,却不能对抗时光催人老,他企望长生不老,而方士徐福为迎合他的心思,给他编了一个能炼出长生不老仙丹的故事,让秦始皇在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延年益寿。后事情败露,徐福害怕被杀头,便带着三千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到了日本,成为一代传奇,成为文明使者,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源头。
这个村庄规模不大,村口水渠边的一个乡村书店吸引了我,青色平顶白墙的书店,三间房,几个书架,有几百种图书罗列其中。我问了一下在那里无所事事的值班大嫂,她说,借书的人不多,每天有几个吧,也有人在这里看一阵子书就回去的,书店的读者大多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以前听说过国家正在实施乡村书店工程,上船跳的书店想必是这项大文化工程的一个缩影吧!
在村里穿过几条小巷子,除了有介绍徐福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几个场景的景点之外,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许多白墙上都有涂鸦,这些涂鸦作品有反映尊老爱幼的、有表现助人为乐的、有表彰见义勇为的,这些画五颜六色、幼稚可爱。还有一面砖墙,上面钉了不少木牌,全写的是岱山方言,如天得斯平(解释:很妥贴、很平整)、稳笃陆株(解释:生活安定或办事放心)、锃刮斯亮(解释:非常明亮、鱼货新鲜)、眼头活络(解释:随机应变、应付自如)、红出汉汉(解释:满面红光、精神很好)等,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进到一个村民门院里,热情好客的主人是老俩口,他们端出家里美食给我们享用,有油炒花生、水煮豌头、糯米糕、胡子酒、紫苏署、凉茹羹、煨粥等,门上挂着一个木匾,上书家训:“勤耕苦作,遵纪守法;先公后私,自有幸福。”我注意到,许多人家都贴着门联,墙上有画装饰,一番粉饰太平的景象。
我们沿着石板路到了村里的窑洞酒吧,墙是土夯的,有点像大西北的干打垒。门拱与门框都是石砌的。左面墙上,是一幅画有工农兵的红色宣传画,右面墙上竟然有一个本村的二维码,旁边一个木牌上写着开放时间:本地人:周一至周五,18:00-20:00;游客开放时间:周六至周日,时间也是晚上6点到8点。窑洞原来是一口烧砖的老窑,经改造建成了一家酒吧茶厅,里面仍保留了砖窑圆形穹顶原貌,外间墙上挂着本村的一些风光与人文照片。在这个小村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一直都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氛的熏染。
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东沙古渔镇,据县人大主任俞福达介绍,东沙古镇不仅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2014年,东沙入选首批“中国最美小镇”,更让这个古渔镇闻名遐迩。古镇主要由古建筑、老街坊、名人故居、宗教文化等内容组成,是《千山暮雪》《东海客栈》等多部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有“海上影视城”之称。半年前,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推出的《美丽中华行》栏目剧组来到东沙,在东沙古渔镇、小岙渔村、燕窝山等地展开取景拍摄;两个星期前,描述大海上的桃花源的宣传片--《海岛古镇渔乡东沙》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出,追溯了昔日的繁华、今日的清雅,也反映了“弄堂节”时古渔镇繁华与热闹的画面。
一踏入东沙悠悠的石板路,其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浓烈醇厚,丰富多彩。莫说峨冠青瓦、双龙盘踞、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庄严雄伟,莫说红衣绿绸、锣钹齐鸣、多姿多彩的腰鼓,莫说彩绘绚丽、鲜艳夺目、俨然大型工艺品的一排大水缸,无不呈现强烈文化的元素,就说那渔民画馆琳琅满目的渔民画,是何等惊艳;方言馆里演绎的本地经典方言,是何等的妙不可言;船模上岱山渔歌的表演,又是何等的荡气回肠;揉点心、做年糕、尝美食,又是何等的有趣甜美。在这座古老的渔镇,它们或以静态展示、或以活态表演,将古镇弄堂里的渔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通过品尝体验、参与互动的形式,将古镇的世俗与习性铭刻在心里头。
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东沙社区文化礼堂。这里原是一个老商铺,大理石凸雕的商号犹在,门楣门框与面墙都是麻石砌成,古朴庄重,里面宽阔高旷。墙上有一个小木版,上面写了开放时间、管理员姓名与联系电话,木版下面还有一张文化礼堂活动安排表,从周一到周日,每天上午与下午都排满了活动,内容有唱歌教学、唱红歌、看电影、赏越剧、说唱表演等,周日是“相约星期天”系列活动。我进入大堂的时候,还看到门边有一个报架、一个书架,放置了四五种报纸与十几本杂志。
戏台上,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艺人独坐台上正在说唱。台子不高,仅尺许,上面放着一张半人高的木案,灰布长衫、平头鹤发的老艺人坐在旁边的木椅上,怀抱红漆金面的小鼓左手持两块木片啪啪有声,右腿部挂着一面小铜锣,浅黑的眼镜下,一张嘴开合撅翘,我虽一句唱腔也没有听懂,但从几十个观众的神情察看,老艺人的说唱故事还是引人入胜的。我问陪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广新局局长兼文联主席徐武尧,这样的文化礼堂在岱山有几个,他告诉我说:文化礼堂每一个村都有,每一个社区都有。十天前,县海梨园越剧社就走进枫树社区的村文化礼堂,为村民们带去了《宝玉哭灵》《闯宫》《爱歌》等精彩节目。不仅岱山如此,全浙江省都村村有文化礼堂。人民群众不仅丰衣足食,而且精神生活也丰富充裕。这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浙江农村视察,赞许道:“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非遗文化项目,魅力无穷
 
鹿栏晴沙是岱山一处著名的海景风光,白而软的沙滩与碧蓝的海水亲密地接触着,不时涌起又退下的海浪,既为大海刷着存在感也显示了白沙滩的特殊的柔美,这是中国并不著名的沙滩,却赢得了中国诗人无数的诗篇,莫说描述、吟诵鹿栏晴沙的诗汗牛充栋,用连篇累牍是毫不夸张的。而这里的一个宽阔的广场,一座高台上矗立的定海神针直刺天穹,这就是著名的海坛了,岱山人在这里祭祀东海龙王,延续着几百年来的祭海盛典。此刻,那里已人头攒动,迎接我们的冬捕开洋民间祭海仪式正在举行,为这个美丽而诗意的地方展现出其灵魂的神奇、诡秘与震憾。
我置身于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营造的天、地、海、人的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之中,情不自禁地离席用手机拍摄祭海的雄壮场景。面朝大海的一端,有一座摆放着龙王神位的台座,两边各树四面白、蓝、黄、红长方形条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吉祥祈福语,后面跟着是各十面滚龙图案镶金边的三角形红旗招展,在海风中呼呼有声。
主祭司仪宣读仪式开始,从祭台处铺向广场中心的红地毯将我的视线引向人群的深处,在号角齐鸣之中,一拔一拔的人,或端着苹果、香蕉、桔子等水果、或端着花生、西红柿等菜疏,或端着糖果、糕点等佳肴,或端着猪羊鹅三牲、酒水,或端着金元宝、金鱼,依序递进,将祭品供奉到祭台。随后,鼓号连天,一众人举着“开洋祭海”幡旗、抬着大铜锣、举着三齿利叉浩荡登场,鸣锣开道,迤逦前行,引导护送众人抬着的东海龙王的神位走向祭台。神位安放完毕,四位长者一字排开,主祭开始了,一个主祭老人上台向神位顶礼叩拜三拜,然后起身大声地宣读祭文,其腔调浑厚,拖着长长的尾音,不知用的是当地吴语方言还是古语古调,除了“大吉大利”几个词我听懂之外,其它说的什么反正我一个字也没有听懂,但那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却如浪涛拍打着我,连绵不绝的奔涌。
祭文读毕,几十个白褂青衣褐袍的渔民呈一字排列,向神位三跪九叩,行祈祷之礼。人们鱼贯而行,绕着祭台焚香散花,点燃祭火,恭请东海龙王,神情肃穆凝重。仪式毕,祭祀一众人员肃立在祭台两侧,颇成气候,其阵势壮观,让蓝天白云为之失色,海涛为之失声。
忽然,锣鼓欢快起来,渔歌号子唱了起来,鞭炮响了起来,九个盛装的渔民举着一条金龙窜入主会场,上演的是金龙闹海、龙盘虎踞、仰天祈福、人神狂欢,喜乐长奏,海螺齐鸣,紧锣密鼓,龙腾人欢,将祭祀仪式推向高潮。
舞龙结束,在司仪拖得长长的腔调里,那些参与祭海的人,从左右两侧成对成对地上台祭拜、上香,接着,来宾们也纷纷上场行祭拜礼,焰火腾空,礼花四射,鼓乐喧天,大家起立,击掌高歌,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祭海大典。
海祭、祭海,当地又称谢洋节,是岱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2005来以来,岱山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祭海谢洋这一渔家习俗,投入2300余万元资金在古祭坛遗址上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在每年伏季休渔期间举行规模盛大的“休渔谢洋”大典,万人聚集,蔚为壮观。我们在冬季观看的这次“开洋祭海”仪式,也让我一饱眼福,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东沙古镇,还见过另一种国家级非遗表演——“岱山渔歌”。只见十几个渔民,在一艘风帆高挂的渔船上,一边起锚、摇橹、拉网、扬帆,一边唱着渔歌,有时粗犷、激越、豪迈,有时细腻、低回、缠绵,我听到了渔民为生活的咏叹击节高歌,将美好的憧憬响遏行云,一声长长的“嗨——啦——呵——”,令人荡气回肠。不论是他们的形体语言还是渔歌号子,都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渔歌号子是浙江沿海一带极具个性色彩的民间艺术,既表达着渔家的心声,又富有海洋独特的韵味,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我问岱山县作协主席李国平:“岱山渔民号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个海岛活字典,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说:岱山渔歌号子从形式上讲主要是即兴自由、一唱众和;从语言上讲主要是方言浓重、短小精悍;从风格上讲主要是变化多样、粗犷豪放;从地域上讲主要是海味浓郁、渔业特征。
这引人入胜的渔歌号子,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我联想到湖南老家打夯的号子、川江拉纤的号子、藏民夯地歌、筑墙歌等等,越发对岱山渔歌发生了兴趣。立即从网上查阅资料,原来,岱山渔歌号子是舟山渔歌号子的一部分,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牵拉类号子、敲打类号子、吊货类号子、抛甩类号子等二十多种,按作业的工序又可分为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拔船号子、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等十多种。各类号子按工序操作所付出的力度大小又派生为小号和大号,同时各类号子之间相互灵活兼用。由此可见,渔歌号子是来自历史深处与大海深处,博大精深、极富艺术性的一门民间艺术。
我们在走街串巷的时候,还看到正在表演的一项省级非遗项目——“岱山布袋木偶戏”,与我们湖南的皮影戏、木偶戏异曲同工,只是舞台更小巧玲珑,与傀儡木偶、牵线木偶、杖头木偶和皮影木偶有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一人操纵和演出多个人物角色,而不是一人一偶地表演。这种布袋木偶戏并不是岱山独有,我所知道的就有泉州、漳州、晋江、闽南等地都有布袋木偶戏,岱山布袋木偶戏也是几百年前从宁波传入的。
我看到,十几个人坐在木凳上,前面一个精巧的楼台式戏台立在屋子后部,一立方米大小的木龛便是演出舞台,木龛左右柱子上雕龙饰凤,华盖上几条金龙缠绕,正面雕刻着各种剧中人物与场景,色彩鲜艳,十分华丽。左右装饰木板上写着:“方寸舞台,生旦净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偶说人间喜怒哀乐”。台面长不过三尺、宽刚盈尺。导游介绍说:岱山布袋木偶戏省级传承人王嘉定一个人单凭一双巧手,便能演绎出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戏曲等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出所有的做、打、念、唱以及角色中的喜怒哀乐。
行话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为探究竟,我转入后台,只见王嘉定先生的女弟子一人操偶,一边演唱,手、脚、嘴并用,自问、自答、自唱、自白、念白,随着人物角色变化,逗、捧、说、唱声情并茂。有两个伴奏者,兴起处,摇头晃脑,颤腿抖脚,煞是忘形。我一边看着听着,一边浏览墙上有关介绍:王嘉定的木偶戏,短的单本折子戏,长的连台戏,如《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杨家将》《天仙配》《西游记》等二三十个剧目。
    我所知道的岱山还有“舟山渔业谚语”“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岱山布袋木偶戏”“岱山海盐晒制技艺”等省级非遗名录,“岱山倭井潭硬糕制作工艺”“书法木雕艺术”“舟山渔民画”“石马岙米点心制作技艺”“ 双合石料开采制作技艺“石花制作技艺”“马灯花灯制作技艺”“手工渔绳结”“腰鼓”“唱新闻”等市县级非物名录。岱山非遗之多,是我游历大江南北所见之最。东沙古镇就有非遗一条街,极大地提高了岱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独具特色的海洋非遗,像一颗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使岱山这座宝岛更加熠熠生辉。这说明本地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富矿,而且党政领导重视。我从最近的新闻报道里得知,岱山还专门设立了非遗文化专家工作室,扶持各项非遗项目的表演、培训,可见其制度化、长效机制对非遗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发扬光大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