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千年前岱山的文化密码

                                            千年前岱山的文化密码
 
                                                             邱妤玥  常克
 
如果你在千年前到岱山来旅游,那么,请一定要熟读这篇攻略,它是公元1072年时,日本一位超级VIP级别的游客亲游岱山后写成,真实度和攻略质量值得五星点赞。
它也是迄今为止,国际游客对古代岱山自然环境、社会风貌、宗教事务乃至经济发展最早、最详细的描述,堪称宋代岱山的珍贵记忆。
这本攻略叫《参天台五台山记》,作者为成寻。
笔者循着游记所载的历史记忆,神游北宋时的蓬莱仙岛,掂量着一大把的文化密码,越来越觉得岱山不简单。
好像,宋时的岱山,繁华得令人吃惊。
 

说成寻是位超级VIP游客,是因为他有两重身份,他出生于贵胄之家,俗姓藤原氏,这个姓在当时的日本,属贵族姓氏。
第二重身份,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成寻当时在日本,已经是传授佛教规仪的最高级别人士——阿阇梨。可见其地位之高。
不过,他年龄偏大——62岁,家里还有位高龄的母亲。如果跟团游的话,国际旅行社不一定接纳。所以他决定私下组团,带着七位僧人自助游。
很不幸,当时中日官方交流处于中断状态,成寻申请了三年护照也没成功,没护照、签证,过不了海关安检。
他只好当了一回偷渡客。
之所以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基于两点:第一,他仰慕江南天台、山西五台山,要亲身验证以了心愿;第二,他身负一项绝密使命——皇太后让他把其写经供奉到五台山上
公元1072年农历三月十五,他和队友们来到了日本佐贺县壁岛,乘坐福建商人曾聚的商船。当时中日间的往来,都以民间交流的方式。
为这趟偷渡,成寻一行遭遇到了“潜规则”,送给曾聚“密密如构”的物品,光米就有一万斤之多,绢千丈,还有沙金、水银等。于是,“船头等皆悦给物”
有六位僧人前来送行,“拭泪离去”,颇有生离死别的感伤。这也难怪,在没有飞机的宋朝,横穿东海是十分危险的事,船上没有机械动力系统、更没有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单边带以及卫星电话什么的通信系统,气象基本猜,航向基本靠看,逆流完全靠摇。遣唐使以及大量民间航行遭遇大风浪倾覆的事,在当时屡见不鲜。
成寻佛志之坚,足见一斑。
在船上偷偷摸摸躲了四天,幸而没被边防部门查获,到十九日,盼来顺风好天气,离开日本。
这艘船,并非国际邮轮,却是超大的国际大宗商品散货船,从上下文来看,是艘母子船。子船有五尺高,成寻记为“坯”。
 

海上惊魂七天,到二十六日下午3点多,抵达了岱山境内,叫徐翁山,宋朝时行政规划中的岱山境域包含今嵊泗一部分,本地史学家考证,应该是如今嵊泗的徐公山。
成寻在船上好奇地游览,一一记在攻略中:“西南见杨山,有人家,三姑山相连,有人家”。
就在货船要在徐翁山靠岸时,“北风大吹,骚动无极”,只好驶往其他岛夜宿,船上僧人估计都晕船晕得想上吊,“如死亦苏”。
第二天是晴天,9点多,国际散货船依着北风前进。11点多,抵达黄石山,有专家考证,这是岱山的衢山黄泽山。
成寻又做了段攻略,“着明州黄石山,山石并土,其色如红,大海水大浊,最黄。从此岛得顺风,一日至明州云云。北见北界山,有人家。”
这段话的定位和指向性均十分明确,千年前的游客前往衢山旅游,请据此当作地标,应该不会迷路。
“明州”是指宁波,当时岱山归宁波管辖;“北界山”是指嵊泗本岛,在宋元志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但有些“路痴”也可能觉得还不是那么保险,没关系,成寻老先生专为你们又做了详细攻略。
这艘船离开黄石山,抵达了“小均山”,“黄石西南山也”。
“小均山”,不太可能为小衢山,是如今衢山岛斗一带的可能性很大,上面有哪些人物风景呢?
有四浦,多人家,一浦有十一家,其中有两家是瓦盖的大屋,属当地望族,其余都是草屋。有十余头羊,白的、黑斑的都有。
从这段攻略来看,成寻有可能下船上过岸,否则怎么会连羊的颜色也分辨得那么清楚?
我猜,他一定和岛民们合影留念了。
当然,那时佳能、尼康、富士等著名日本相机品牌还没诞生,也不可能用手机带自拍杆,成寻应该是在太阳的照耀下,和宋朝的岱山人民,留下了历史性的时空影迹。
成寻在“小均山”一直呆到四月一日,至少呆了四天,从文中记载来看,主要在避风。
二十八日那天,遇大风,岛上居民还用四只小船,帮助大船到岛的北面避风。体现了我大宋朝岱山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
比较遗憾的是,成寻没有记载是否下船在岛上的民宿过夜,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小均山”有没有五星级宾馆,也不知当天是否举行过跨国联谊的篝火晚会。
 

四月一日早上七点多,货船离开“小均山”,下午三点多,终于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点——袋山。
“在随稍山西山也。有人家。东南有栏山,有人家。”
舟山地名专家王建富指出,明代以前,小长涂被称为随稍山,大长涂被称为栏山或兰山。
果真如此,那么,成寻的攻略,肯定写到岱山本岛了。
浙江财经大学的王丽萍在《新校参五台天台山记》一书中,则明确校勘:“袋山”为岱山。
在“袋山”宿了一夜,并无更详细记录。次日上午七点多,趁着潮位涨到最高,抵达一个更为重要的地点,它叫东茹山(后面被记作了东茄山,照文中记录来看,货船并未移动,应属同一地)。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当地的旅游业比较发达,不仅游客来往众多,商业也比较活跃,而且还有旅游纪念品卖。
东茹山山顶有一座泗州大师堂,用石垒成,供奉着数座僧伽和尚。
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这个泗州大师堂,是“往还船人常参拜处也”。这一记录说明,东茹山是繁华之地。
成寻乘“坯”前去参拜了泗州大师堂。山的南面还有两口井,热情好客的岱山人民,给八位外国友人煮水,“水极清净也”“煮汤,行水了”。宋朝的茶叶尚为珍品,是否彻茶,并无记录。
东茹山究竟是哪儿呢?找了一千年,也没人找得到。
古代岱山分为东、西岱山,在宋元地方志中有,有“东乳山”这个地名,但“东茹山”或者“东茄山”却不见其踪。
现在的岱山岱东一带,也有个泗州堂,还有泗州岗,但从成寻的航向来看,驶了两个多小时,不太可能还在岱东一带,最大可能,已经驶到了桥头一带。
如果你能找到东茹山在哪儿,那就有荔枝吃。
第二天(三日),有福州商人来卖“荔子”,颜色“朱红如枣,大似枣”,成寻剥了皮吃。
但王丽萍的《新校参五台天台山记》一书,则沿用其他版本,改“朱红如枣”为“味如干枣”。
它到底是新鲜荔枝还是干荔枝?
不管干的鲜的,却可见,东茹山有外地商人活跃的影子,荔枝不产于浙江,属南货,也是当地商业可能比较活跃的一个佐证。
当天,船头曾聚还送给成寻一张泗州大师像,并说“回日本时,有它在,就能顺利”。
“缝物”,应该是手工布料艺术作品,从当代旅游角度来理解,当属珍贵的旅游纪念品了。
在成寻的弟子回国时,带走了宋神宗御赐及从天台、五台山所得的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泗州大师像”,如果就是这幅,可见它在成寻心中的地位。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东茹山的泗州大师堂,当时是不是一座名寺大刹呢?
历史中,倒真有些影子。
据宋元时的一些方志记载,岱山有一座泗州堂渡,最早见诸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是有名的海上交通枢纽。它的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座泗州堂。
泗州大师堂,和泗州堂是同一处吗?
清朝时的《岱山镇志》也有记:“泗洲堂渡船,在东沙角山嘴头,往来定城(定海)宁郡(宁波)等处。康熙时知县缪燧详请设立,今废久矣。”
明朝洪武年间,舟山经历了一次长达三百年的海禁。清初,又经历过短暂海禁。
康熙时设立的泗州堂渡位置,是否就是宋元时的泗州堂渡,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它很有名。
而在成寻之后150年写成的宋宝庆《四明志》中,还有个关于“普明院”的记载,“普明院,县(指定海)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皇朝大中祥符中赐院额。绍兴十八年僧昙解、侈大之高丽入贡,候风于此。”
这可真吓人一跳,普明院(古泗洲堂)在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就获御赐院额?
要知道普陀山的宝陀观音寺,元丰三年(1080)才被吾皇御赐寺额,普明院比普陀山还早了六七十年?
普明院到底是什么神一样的存在?它是不是“泗州大师堂”?这个密码可真难解。
四日上午九时多,船依顺风向西而行,下午1点多,驶离岱山境,向南可以望见金塘沥港了。
千年前的岱山旅游攻略至此完成。
成寻最后没有回国,而是永远地安睡在了中原。但是,他的弟子们带着神宗所赐返回日本,也感动了当政者,此后两国恢复官方交流,跟成寻的冒死西渡密不可分
对岱山来说,他带来了美好的历史记忆,也留下了一堆的谜。
东茹山、随稍山何在?泗州大师堂怎么找?它和普明院什么关系?来自日本的大师,你在写下详细攻略的同时,为啥不作个定位?哪怕画张画也好啊。
不过已经足够感谢了,至少,能让我们看到千年前的岱山景象,饱受明、清海禁之苦的海岛,历史断层中,终于出现了一座桥。大师站在桥上,正费力地用并不娴熟的中文,一笔一画,赋予宋朝时的岱山一些栩栩如生的记忆碎片。
东海另一端,日本国壁岛,六位“拭泪离去”的僧人,却永远也无法再见到他们的好朋友。
还有,成寻的八旬老母亲,不知是否时时倚于门前,苦盼着响起她年迈儿子的声音:娘,我回来了。
一别,千年,无处话凄凉。
 

成寻乘坐的货船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岱山海域,却突然涌起数不尽的文化密码,《参天台五台山记》的每一个字,都那么真实地存在于北宋,后人却像找不到开门芝麻的阿里巴巴,冲着千年的时空心急如焚,徒呼无奈。
谁知道密码?
有一个人从历史中抬起头,淡然笑笑,答道:“岱山宋时极盛,户只三千。”
这位叫汤浚,清朝拔贡全国第一名,才高八斗,他的这个答案,应该是可靠的。
他坐在岱山新道头的家中,“哗哗哗”地翻着书,最后编成一本《岱山镇志》,其中就写了“宋时极盛”这么一句。
盛到什么程度,你倒是多写点啊!
遗憾的是,跟成寻一样,他也没为后人破解密码。
于是苦了后人,循着为数不多的史籍,在历史中爬上爬下,累成一条狗,终于找到点儿线索。
比如南宋重要哲学家黄震,在为岱山书院作记时写道,岱山人善读书,学而优则仕的“踵相接”——偶尔出一两个人才,对于像黄震这样的大学问家而言,似乎用不着这么客气;接二连三不断地出现,才配得上“踵相接”。
宋宁宗皇帝近百字的《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中,提及岱山时说“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非寻常”,是吾皇假惺惺,还是名符其实呢?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所谓的岱山“宋时称极盛”,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盐盛。岱山盐场设于宋端拱年间,另有高南亭盐场。岱山的产盐量比定海晓峰盐场的高,盐质属上乘,据《乾道四明图经》载,盐场还专设了监盐和押袋员;
二是文化盛。公元1273年即建有岱山书院,史载当时学而优则仕的人“踵相接”,当时人才辈出,文物灿耀一时;
三是渔业盛,此不必赘述。
四是香火盛。即便是经过了明朝的300年海禁和清朝的两度海禁,岱山能保存至今、历史悠久的寺庙还是多得令人咋舌。在今岱山境内,见诸于记载的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寺庙多达9座。可以想像宋时“户只三千”的岱山,香火已经盛到了什么程度
五是海防盛。宋时,岱山不仅有盐官,更有海防制置,设有巡检(宋熙宁6年即公元1073年舟山置昌国县后移至岱山)、兵寨(驻兵100余名)
六是经济盛。岱山早在宋时就已设镇。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在宋代以前,它一直以军事而非经济发展而设置。北宋后,镇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在两浙地区,大体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当时,宁波共有5镇,岱山镇赫然名列其中——宋时称盛的岱山,终于从这里可以约略窥见经济之盛了。
 成寻留下的文化密码,是在这五个“盛”之中吗?
 
①②③《参天台五台山记》  白化文、李鼎霞校点  花山文艺出版社
④《成寻渡海登陆杭州原因考》 刘文祥 吴启琳 《国家航海》(第15辑)
⑤《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 王丽萍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⑥⑦《参天台五台山记》  白化文、李鼎霞校点  花山文艺出版社
⑧《岱山镇志》清·汤浚
⑨《宝庆四明志》 宋·罗濬等
⑩《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陈国灿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其他四镇为小溪、公塘、鲒埼、澥浦。
其他参考书目:《乾道四明图经》、《宋代明州海外贸易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朱爱武)、《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王文楚)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