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谢 洋

                                         谢 
 
                                                        陆布衣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海坛上飘扬的旗帜,是谢洋在大海中谆谆告诫子民们的慈祥身影。
 
这一回,我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将谢洋打量了一翻。
其实,谢洋不是一个人,它是浙江岱山渔民休渔祭海的一种仪式。
每年六月十六,休渔季开始,岱山渔民都要谢洋,隆重而有地方特色。
领头的渔民在喊:涨潮喽!涨潮喽!众渔民齐声回应。谢洋开始了。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铜钟响过十三下,彭,彭,彭!大鼓擂动三通,对锣,鈶头,螺号,唢呐,齐齐响起,祭旗徐徐升上,宽阔的镶黄祭旗,在海风中遒劲舞扬,钟声鼓声锣声螺号声,在鹿栏晴沙的海坛上空久久回荡。
八位渔民抬着四杠箱子,四位渔民端着各种果品,依次上场。穿着黄绸汉服,束发,冠带微飘,祭司的岱山方言,抑扬顿错。
主祭上场,敬完六杯酒后,他开始念祭文。浓重的岱山方言,又是四六句的辞赋格式,古今夹杂,大多数听不懂,不过,从神情中可以读出各种庄严。
 
谢洋,字面理解,感谢海洋的慷慨赐与。
盯着远处的大海,我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斯·达尔文,对自然的演化,有着独特的理解:一切事物皆来自海里的贝壳!他将这个新发现,写在他们家坐的马车上,招摇过市。我完全理解一个生物学家的做法,他拼命宣扬,生命,从海洋里演化而来。也就是说,人类的祖先类人猿,虽是人类的早期,却已经是海洋生命演化的后期了。
海洋里的微生物,如何一步步发展成各种动植物,以现在的研究,还不能一一给出科学的解释,但有一点很明确,人类来自海洋,海洋就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无法离开母亲。母亲给予人类太多的赐与,感谢海洋,应该是人类的基本伦理,不会感恩,所有人都不会喜欢。
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再一次哄骗秦始皇,深入海洋,帮他找仙药。嬴政认定,徐福能找到仙药。帝王的长生,意味着帝国的永远,秦皇梦寐以求,孜孜不倦,丝毫不怀疑徐方士,这一次,徐方士也是下了铁心,秦皇更下了血本,三千童男童女,诚心上天可鉴!徐福信心载满仓,海风助他张满帆,大型船队,从秦皇岛出发,黄海海面上,帆船一字排开,向长生的希望驶去。
航船一路向南,熬过无数个苦难的日夜,海风将童男童女们的脸吹成了黝红转黑。有天中午,海上迷雾茫茫,山隐约,水波荡,徐福认为到了蓬莱仙境,他命令将船慢慢靠近岛,舱板的船沿,轻轻地抵着岛边的一块大石头,徐福往岛上猛地一跳,稳稳地立在了湿润的土地上,滩涂上芦苇摇曳,脚边的野地里开着大片格桑花,带着雾气,花瓣上滴着晶莹的小水珠。
“孩子们,都上岛,统统上岛!”徐福用力挥手,向童男童女们发出命令,他相信,在这样的岛上,一定会有长生的仙药。岱山这个地名于是产生了。中国有几个地方能称岱的?只有泰山,岱岳。岱山之岱,也有了无比崇敬之意。岱东的上船跳村,就是为了纪念徐福果断的那一跳。
徐福的船队,最后不知去往哪里,我料定,数千童男童女,一定有人溜出队伍。岱山有徐姓,他们都自称是徐福的后人。
徐福将海洋完全诗意化了,海洋里有仙山,有仙药,这是一定的,只是要不遗余力去寻找。
 
一敬酒,二敬酒,三敬酒,渔号告祭!祭司的声音,随着众渔民的“拔船号子”声,再一次高亢起来。
领队:也啰伙来,啊家里吆!
众渔民:啊格家哩吆!
领队:摇嘞摇橹伙来!
众渔民:摇橹也伙!
领队:嗨唑唑!
众渔民:嗨唑嗨唑!
在“摇橹也伙”、“嗨唑嗨唑”为主调的摇橹号子里,我仿佛看见了一群群油黑光亮的袒裸渔民,在岱山海面上奋力劳作。
东沙古镇,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讲解员为我们描绘了数百年前,古镇渔市的极度繁华。宋元时期,岱山渔场就是“楼橹万艘”(苏东坡诗),“千家食大鱼”(沈梦麟诗),到了清朝,则出现“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刘梦兰诗)的壮观场景。彻夜不眠的渔港,场面催人想像。
中国有三种大黄鱼,其中之一就产在岱衢洋,产鱼季节,江浙沪数万渔船汇集于此,数十万人,将东沙生生营造成了“衢港灯火”的胜景。
鱼也会叫,鱼叫起来,似乎比鸟叫更悦耳!咕咕,咕咕,雄性大黄鱼和雌性大黄鱼,都会发出这种大同小异的叫声,鱼声的雌雄,只有经验老到的渔民才分辨得出。每年的春夏季,它们群聚奔涌而来,渔民敲锣张网以待,咚咚咚,咚咚咚,那些金属锣声,不断刺激着大黄鱼们的耳膜,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晕头转向,浮上海面,渔民们“嗨唑嗨唑”,以逸待劳。当整个洋面上,摇橹号子震天响起,渔民们血脉贲张,他们齐力拖着的,似乎不是那一网网的大黄鱼,而是一网网的大金条!众渔船围追堵截,无数个大黄鱼军团被一一歼灭。
现在的东沙洋面,不,岱山渔场,还不,中国原产大黄鱼的所有产区,几乎都难觅野生大黄鱼的踪影。岱山渔场,每年投放几百亿尾大黄鱼鱼苗,但捕捞量,只是个位数。
大黄鱼去哪儿了呢?
 
“跪拜龙王,祈祷渔丰民安”!祭司的喊声,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谢洋现场。
一切铺垫完,关键人物,龙王,在四抬大轿中隆重出场。紧随其后,主祭和两位陪祭,众渔民,鱼贯进入祭坛,接香,点香,进香。
我理解,谢洋的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谢罪,向海洋谢罪,因为人类向海洋索取得太多了。大黄鱼消失,有多种原因,但人类的滥捕一定是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忆里,海是百变莫测的。海龙王,海洋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和人间的帝王一样,至高无上。
现在,海坛前,渔民们面对海龙王,点着香,叩着头,虔诚而胆怯,他们害怕,他们的衣食父母,随时都可能断供,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绝不是恐吓,只希望,风调雨顺,鱼足民富。他们此刻的心情,犹如皇帝面对一场巨大的灾难,看到子民们的惨痛场景,从而发出的罪己诏一样:上苍啊,我的工作没做好,我有责任,您惩罚我吧,所有的罪过我一人承担!
东沙古镇的对港山上,有一尊巨型大黄鱼雕塑,它高昂着头,张着大嘴,面朝大海,它是要游向大海深处吗?它是在向海龙王哭诉吗?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作为一条大鱼,应该身在大海,鱼离了岸,既便雕塑得活龙活现,它也只是一条死鱼而已。
岱山港边,夕阳映照海面,人们在悠闲漫步,千余艘铁船停锚待发,它们要在这里停泊三个月,它们要暂时给鱼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每年的休渔季,以法律的形式被庄严固定。
 
“乐舞告祭”!祭司拖着长腔,表示谢洋仪式进入尾声,一群渔家姑娘,载歌载舞,她们以婀娜的姿态,迎接男人们的丰收归来,那满仓的金黄,就是她们的希望,男人们黝黑的胸膛,就是她们强有力的臂膀!
 
岱山海坛,中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山的顶部,有一根金光闪亮的定海神针,粗壮,金黄,直指天空。她是母亲用来指挥子民们在大海中行进的方向棒;它也是孙猴子的金箍棒,棒杀一切海魔!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海坛上飘扬的旗帜,是谢洋在大海中谆谆告诫子民们的慈祥身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