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听海识岱山

                                          听海识岱山
                       
                                                                    王征宇
 
海岸是陆地连结大海的边缘,数亿年海浪拍打出来的图画,凝固在视线里,数亿年海风吹拂,海的气息充盈在空间里。海天相连,海岛、海港、渔村、渔船散落在海岸边,星星点点,将海陆串连起来,构成一道道海的景致,远远近近,无边无际。那一天,我们乘坐着一艘渡轮,从定海渡向岱山。岱山是全国位数不多的海岛县之一。岱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岛上有山,雄峙东海,登其顶则一览众岛小。岱山有近400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29个,人住岛上,往往有海上千岛的蓬莱仙境之感。
在今年十月这个似雨非雨的秋天里,以文学的名义,柯桥区作协一行16人在岱山县作协的友情陪同下,走近岱山,观海听潮,诗意满满地打湿每个人。
                  
                       海上仙岛
 
徐福,齐地琅琊人,秦著名方士。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因此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纵横家鬼谷子先生的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大约是秦始皇登基前后,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史记》中记载,被始皇派去的徐福,去的是东海“三神山”之一的“蓬莱仙岛”,岛上仙雾飘渺,恰似仙境。据考证,这个“蓬莱岛”正是今天的岱山岛。而我的看法这应该是徐福第一次出海到达的海岛,第二次徐福东渡携三千童男童女,最终漂到了日本。唐开元年间,岱山被命名为“蓬莱乡”。可惜秦始皇至崩都没有盼到徐福采来的仙药。那种永世的遗憾也许就写在徐福文化园的入口。徐福的雕像衬着一艘启帆远航之船,他的眼神一路朝东,不知将去向何方。
一幢幢低矮的民宿环着小溪构成岱东这个文化小村的基本格调,房前屋后栽着花花草草,绿色在海风里悠闲地荡漾开来。柚子树在这里也矮了许多,挂着的巨大果实装点着渔家小院,那景致恰如毕加索笔下的那种画风。贝壳在这里被巧妙地装饰为院墙上的画,或是一群鱼,或是一条鱼,它们在那里永远地游动。
也许在这样的民宿里住上几宿,才能感受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海上仙岛的独特别之处。
                      
                      海岬听海
 
看过很多海,有蔚蓝色的,有金色沙滩的,有长满棕榈树的,唯独没有海岬这个概念。
岱山有海岬。海岬,又称陆岬,是一片三面环海又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岱山的海岬被冠以中国海岬公园。
从岱山海岬上瞭望到的海绝对不是许多作家笔下的那种,它是黄色的,它是汹涌的,但它并不浑浊,那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翻滚着黄绿色的海浪,一阵高过一阵地拍打着海岸线,纵有一种黄河滚滚东逝水的气势。
海岬上有低丘,上种茶树,沿着起起伏伏的山形,我们走上了月崖半山栈道,栈道架在海岸边,蜿蜒曲折约一两公里,视线以下皆是零落的礁石群。人行走于道上,突然世界安静下来了,耳边只回响着海涛的轰鸣声。
海浪集中了它所有的能量,不顾一切地冲向一块巨石,在粉身碎骨的那一刻,发出一声声长长的惊叹——嘭、嘭、嘭,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直到它退潮为止。栈道下有长长的海角,海水被冲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奋力迎击岩石,激荡出更响亮的涛声。
大自然在那个空间里,就是用海浪作素手,用礁石为音阶,演奏出各种各样的曲调,煌煌如贝多芬之《命运交响曲》,在山谷里回响混合成谐振。最美的音乐都比不上那刻的自然之杰作。
彼时彼地,我想,岱山的海因为是近海,从颜色上看绝对不能算是一片蓝海,可从声音上感受,它却是一个能用来聆听的海。
江南多丝竹之音,在岱山却能听到最浑厚深沉的铿锵之声。听海,让人永远记住了什么是海岬。
 
                       磨心之山
 
岛上有山,貌似仙山。山有一个不俗的名字,磨心。心都能磨,不知该修炼到何等境界方能到达彼岸。
那天半阴半雨,车行至半山就感觉山雾一直在向上攀升,似乎就是为了把我们送到仙境。下车,雾在我们四周弥漫着,飘渺中不知身处何地。撑一把伞通往慈云古寺,山道周遭雨滴轻洒,花开花落,鸟鸣山静。满眼都是苍翠欲滴的绿。
磨心山海拔257米,是岱山岛的最高点,又处在岛中心,陪同前去的岱山作协同仁说,从这里登高,本应看到岱山全境,因为四周低,中间高,从远处眺望本山就像一块石磨,磨心山的名字因此而来。可惜我只看到茫茫一片。
慈云极乐寺是舟山市较大的佛教胜地,经历代扩修,至今为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气宇轩昂,黄瓦红柱,巍峨壮观。庙宇依山势而建,曲廊回环,殿殿相依。罗汉殿和观音殿更妙,建于石洞之中,彰显玄机。那尊从缅甸请来的巨大侧卧佛祖雕像,有一丈多长,庄严华贵,护佑着古寺。
走至最高处的慈云老寺,雾气依然锁山,回望山下,雾拥寺院,佛宇似仙界,若有若无,竟为我们平添了不少雨趣。
山顶是一座蓬莱玉佛宝塔,每层都供奉着一尊玉佛。登上最高层,云兮雾兮,恰如上了九重天。九天之上,突然听到了来自古寺的阵阵梵音。想到此刻的雾是否就是磨心山的历史迷雾,是否它曾经陪伴过仙岛上最早居住的先祖居民开耕捣盐?是否它也曾经伴随过徐福和他的团队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行程?
据考证,磨心山也是古代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沧海桑田,如今已无迹可寻。下山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磨心山的雾气不带半点海腥味,有的只是仙气和灵气。
心被岁月和时光打磨,得以清洗和回归,最后具备了佛骨道心,是否就是登上此山的真谛?似乎找到了磨心山的答案。
 
                       灯塔精神
 
在岱山有中国打头的台风博物馆、海防博物馆等,我最看重的却是灯塔博物馆,这是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以灯塔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外形构造就是世界著名古灯塔为依据而建。
进去后较有视觉冲击力的是,它汇聚了来自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各种灯塔造型或配件。如法国的阿姆德灯塔、德国的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的卡夫灯塔、挪威的考弗特斯灯塔、南非的罗本灯塔及乌拉圭的克罗尼尔灯塔、美国波特兰灯塔等。作为游客,尽可以在里面了解灯塔的演变发展史,阅读一座座著名灯塔的轶闻故事。
为什么中国打头的灯塔博物会建在岱山,因为岱山有一座著名的三星灯塔,由建于三星岛上而得名,它被称为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类塔,由英国海务科在1911年建造,系白色钢板铸造的圆形灯塔,塔高7.9米,钢板旋梯,灯高63米,光线射程20里。灯塔辉映四海,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照亮航海人的前程。
追根溯源,自从人类开始航海,航标就应运而生,而灯塔更成为航标的高级形式。千百年来,灯塔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谱写了人类文明史。灯塔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承载着海洋文明,成为大海中的一道瑰丽风景。
岱山海域,岛屿星罗棋布,舟楫穿梭,于是灯塔荟萃,立于孤岛岬角,夜空下,指引着航船避险就安。于是岱山便成了灯塔的祥地,中国灯塔看岱山。
在博物馆实物展区中,最终吸引我的是一个煤油灯灯源,制造时间是属于清朝年间的1899年,使用地点是岱山花鸟山灯塔,这架比家用煤油灯高大N倍的灯源曾照亮过中国百年前的大海,它如今是博物馆里历史最早的文物。
有灯塔,必然守塔人。灯是灯塔的光源,而人却是灯塔的核心。讲解员介绍说,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加上海上经常风云变幻,一个守塔人常常在塔上一守就是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有的因为长年孤独一人,回家的时候甚至已失去了语言交流的能力。
在博物馆图片展区看到这样一名岱山普通灯塔工的故事: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灯塔工,他5岁那年,父亲在一次台风扫过灯塔时遇难。19岁那年,他接过父业,也当上了灯塔工,30多年间足迹遍布舟山海区的每座灯塔。1971年春节前夕,为了让其他灯塔工回家团聚,他写信让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上岛过节,谁知半路遇上大风浪,他的妻子和小女儿不幸遇难。1984年,他又把自己的大儿子送上了灯塔,做了他们家第四代灯塔工。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虽然他生活在陆地的最边缘,可他名字叫叶中央。叶中央的故事相信走进过很多参观者的心里。守塔人的工作是寻常的,但是30年如一日的坚守,却早已成为了灯塔中的一部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意志和操守。
在岱山作协的文心书吧结束了我们的交流之旅。岱山,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小县,有不俗的文学发展势头,更是名家大家流连往返之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