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漫记
岱山漫记
徐晓军
我看见你丰收的渔汛如春潮般涌起,我听到你汹涌的海浪奏响欢乐的歌声。
----题记
乘风启程
趁着五月的东风,应了一个遥远的约定。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启程,从阳光普照的东海一隅,海滨小城温岭,奔向被黛色海洋包围的另一隅,那片叫岱山的岛屿,去开启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寻找曾经熟悉的海边家园,又像是去破解一个千古的谜语,内心充满了期待。
那日是个晴天。恍惚间,我先前所做的功课都像春天里播下的种子在心田里生根发芽,那广阔的岱衢洋上的404个岛屿像散落的404颗美丽珍珠,那东海蓬莱仙山的美名不再是虚无飘缈的名字,那群在大海上讨生计的渔民,一次次勇敢地把生命如渔网般投掷进深隧无边的大海……。我在心里默念:岱山,你不会让远方来的客人失望,你是那样的胸怀坦荡,你有大海般豪爽的气概。
当我们温岭作协一行八人穿山越水,终于连人带车上了灰鳖洋的渡轮,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是八仙过海”,我们都会心地一笑,仿佛倾刻间,我们的周边仙气缭绕。
故交旧友
虽是第一次踏上这片蓝色的海域,但细细想来,我与岱山的交集,却可追溯到很远。比如小学中学的地理课本上有关祖国四大渔场的记载,至今还耳熟能详,其中的舟山渔场,即为岱山之所在。大学期间,读过《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这样一段话:“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那时对徐福东渡的故事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心向往着何时能去蓬莱仙境一游?而想不到岱山的古称就叫蓬莱。又记得在1996年的暑假,那时我在乡村中学教书,趁着假期,我们三个光棍相约来到普陀游玩,那时,我们刚毕业开始工作,内心既踌躇满志,又深怀着对前路的迷惘和担忧。我们登上普陀的高峰,环视着广阔的洋面,见各样岛屿星罗棋布于洋面,不论大小,一样气定神闲,不由心有所动。那其中一定有岱山秀美的容颜。后来还有三次的故地重游。只是我们一次次的相遇,又一次次的擦肩,终于等来了这个春天里的约会。
也许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的内心就与岱山贴近,我触摸到了她跳动的脉搏,她的一片赤子的情怀。她也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用隆重的场面迎接我们:蔚蓝的天空中,美丽的云朵排兵列阵,列队欢迎;桀骜的海风温柔的吹起,像三月的清风拂面;海浪轻吟,像《群岛》的抒情诗篇,没有虚伪,也不做作。还有,当我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东沙古镇那些满街乱跑的光影突然静止,给我留下一份质朴幽远的静美;鹿栏睛沙那些翻卷的浪花,忽而为我定格成一滩白玉无瑕;当我们迷失于“三毛故居”的路口,热情的居民像从天而降的救星给我指点迷浸。
真是宾之如归啊!我敬重着岱山的沧海桑田,岱山回敬我热情的款待。
何以山名
见面如故交,那说的是内心的妥帖。毕竟与岱山是初次的谋面,于是就像在陌地邂逅一个合意的陌生人,不免要作细细的思量,比如考究对方名字的含意。对岱山也是如此。在那个两地作协友情浇灌的晚上,当我走在深夜12点钟的街头,圆月当空,薄云如雾。我用微醺的语气相问:“岱山,你何为此名?”岱山却不答,陷我于沉思。于是我作这样的推测:也许是海岛资源少,地多贫瘠,又灾害频乃,居于海岛弹丸之地的渔民,不免深感身单力薄,他们渴望有坚实的靠山,而山是大地坚硬的名词,是大片土地的聚集地,于是渔民们就给落脚的岛屿起一个带山的名字。当然,也许有其他的原因,如他们的祖先是从大山移居,他们的乡愁里有山的滋味;如因为海岛受海浸风蚀多呈现出山样的样子……不是吗?检视这个海域里众多的岛屿,不少带着山的名字:舟山、岱山、普陀山、衢山、秀山……于是,生长于海岛的渔民们有了与海对抗的底气,消减了心底里叶落归根的愁绪,他们背靠山,面朝海,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他们面对喜怒无常、不可捉摸的大海的智慧抗争。
而据当地作协的友人说,这个“岱山”的地名是从泰山来的——泰山古名不叫岱山么。说是徐福来岛上寻仙药,顺便将“蓬莱”叫做“岱山”了。传说往往带上人们质朴美好的愿望,像清风带给人以美丽的遐想。
海因山而博大,山因海而雄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谁不想既靠山又靠海?聪慧的岱山人做到了,他们把追求和梦想寓于了响亮的名字上,就像他们把美好写在脸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寻思着,探究着,心底里油然生起一股爱意和感动。
坐拥孤寂
只有深深地走近,才能更深切的了解。岱山像一个阳光少女,坐拥秀山美海,到处黄沙白浪,时闻欢声笑语。然而,我却能时时感受到她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份深深的孤寂和忧郁。
大陆毕竟是海岛的故乡,多少年了,海岛上大群来自大陆子民,因为生计,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繁衍,在这里生息,他们虽然也曾想去大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找一处叶落归根的处所,但因了大海的丰腴和慷慨,他们选择了留下来。然而,近些年因为乱捕滥捕,东海的渔业资源也出现了匮乏,渔民们的收入来源逐渐减少,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选择离开祖辈居住的海岛另谋出路。抗过了多少个凶残暴唳的台风海啸,却无法回避这人为破坏带来的灭顶之灾。为了子民的生计,岱山也是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幕:在鹿栏睛沙的海边,有一个高高的祭坛,每年都要举行谢洋大典,那是告诫人们敬畏大海、遵守休渔的禁令,祈求上苍赐予渔民永世不竭的福祉。
我走过岱山岛上那些狭窄的老街,那些长满年轮的老屋,有的因常年要经受台风的洗礼,已然破败寥落。有的已被改造,在一个叫小岙的村庄,那里老屋成片地被城市里来的设计师改造成民宿,他们要营造一种原始的古朴,让躁动得快要神经失常的城里人来这里暂得片刻的安静。而更多的则正在被大自然勒令收回,他派出成群的青草把被人遗弃的破败的老屋包围,他要用成片的苍翠收回一间老屋,一片残垣,甚至整座海岛。
即便是那些最不安份一刻不停翻卷的海浪,涌上来,退下去,涌上来,退下来,她们唱出的歌声,吟出的诗篇,谁说不是另一种更深沉的孤寂吗?
人海默契
我从时光遗落的细节里读出了满满的追求。岱山没因孤寂而沉默,没因忧虑而沉沦。她热情好客,虚位以待。每年的六月,这里都要举办休渔节,在鹿栏晴沙上演隆重的休渔谢洋大典,真诚的“感恩海洋”,求得“人海和谐”。在东沙古镇举行弄堂节,招唤远方的客人来岛上一起聊聊家常,推杯把盏,开心尽兴。还有,举办岱山岛听海季、岱西葡萄游园节,立起了定海神针,建起了徐福楼,重修了慈云庵,造起了海景房,修缮曾被台风撕扯得凌乱的家园,铺开养眼怡心的绿道小径……岱山用实在的招数,吸引游客来岛上度假休闲,打造出一个人与海共生共处的生态海岛典范,迈进广阔蔚蓝的海洋经济时代。
海岛是浓缩的陆地,大海是博大精深的隐喻,当其间注入思想的因子,文学之花就铺天盖地。灵秀的岱山就孕育出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海岛作家群体,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文学的初心,用生花的妙笔写海,用倔强的生命追海,用文学之光照亮人们曾经幽暗的心灵之海,如夜航的灯塔,驱散渔民们心头的孤寂。那天,当我走进那东沙古镇老街上的那个民间文学社,我不由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我看见那老屋的檐下,摆着一溜小竹椅、小木桌和木质书架,过堂的风轻柔地吹起,那些被海风千百遍抚摸的杂志的封面,在幽暗的廊道里泛出夺目的光亮。我们两地作协的同仁渐次坐在那些浸着岁月痕迹的桌椅旁,就着主人为我们准备的茶水和瓜子,交流思想,闲谈掌故,翻阅那些洋溢着大海气息的书和杂志,感受时光纤密的脚步,心也随之沉静。那会忽然产生了与岱山在初春再相约的冲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