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从“衢山”到“巨山”


                                        从“衢山”到“巨山”
 
                                                                     水东流
 
 
 
衢山,处于长江、钱塘江入海口的边沿,背靠沪、杭、甬三大经济和文化中心,往东是嵊泗,往西是岱山,往南是舟山本岛,四通八达,的的确确是通衢之岛。
可是,很多人却喜欢把它写成“巨山”。
这是无意的笔误吗?也许是的。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有意的书写。因为它显示了对于衢山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甚或表达了对于未来的一直希冀。
 

“蓬莱”是神仙家园之一。中国的正史和野史都郑重其事地加以记载。它的位置飘逸不定,最终落在岱衢洋里。舟山古志《四明图经·昌国县》记载说:蓬莱山,在县城的东北方向,距离县城“四百五十里”。这个“蓬莱山”显然指的就是衢山岛,而不是岱山岛。因为岱山离昌国县城(定海)只有“二百六十里”。说明在唐宋时代,狭义蓬莱山指的是衢山,广义的蓬莱乡,才包括岱山和衢山。
所以衢山的文化脉络是连接着海上神仙家园的。这样的文化地位,完全担当得起一个“巨”字。在舟山群岛,还没有第二个岛屿具有这种资格。因为瀛洲与舟山本岛的对应关系,过于虚拟。而普陀山的文化渊源虽然也来自于秦汉,但是安期生、梅福这样的方士仙家,毕竟还无法与蓬莱这样的神仙之家相提并论。
 

仙家仙去,一座蓬莱院却接踵而来。康熙《定海县志》等古志说,自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开始,衢山岛就有蓬莱院出现。这说明自从唐开元二十六(738)舟山开埠后,衢山也开始进入文明发展的时代。后来舟山几次被废,几次归入宁波鄞县,文明断裂,而衢山却是一线单传。进入五代十国时代,竟然有佛教信仰传入。后来蓬莱院虽然迁至本岛,成为了祖印寺,但观音山至今烟雾缭绕,梵音不绝,这绝对是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因为大凡一个地方的文明进化程度,信仰是重要的考量维度。在文明的早期,以民间巫术和民间信仰为主,一旦开始供奉观音这样正宗的大神,说明该地的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级了。衢山蓬莱院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完全可以用“巨”字来描述的。
 

 衢山岛显然是不同凡响的。大家知道,在明清严厉实行海禁政策的时代,衢山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无人居住的蛮荒岁月长达500多年,直到清光绪四年(1878)才终于展复。而舟山本岛早已经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就展复了。整整迟了近200年!
为什么会迟展复200年?朝廷为什么要对衢山如此戒备?朝廷没有解释,至今也没有人提供答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尽管衢山蛮荒了500年,比定海迟展复200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一点也不必定海慢。一个叫做乐声和的人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例子。乐声和是清末秀才,他的父亲是衢山枕头山一户以渔业生产为依托的商人,乐声和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就到岛斗棺材坑开办了一家名为“乾泰”的鱼厂,几年工夫就成为了著名的富人。当时衢山流传这样的民谣:“毛顺利(毛起家)田多,乐乾泰房多。”可见乐家致富之快,也可见衢山恢复和发展之迅速。其“巨山”之命名,当仁不让。
 

衢山曾经出现过一块“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砖碑”(这里的“大唐”有可能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而非唐朝),衢山还存有“皇坟基”的地名,舟山本地文史专家说,陈友谅的后人有可能曾经隐居衢山岛。这些文化碎片共同组成了衢山岛“历史巨人”的形象。所以从历史记忆而论,由“衢山”而“巨山”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形成。
而今的衢山岛,还是“巨山”吗?
观音山云雾缭绕。鼠浪湖碧水蓝天。有人说这里是东海最美的岛屿之一,有人说这里是海洋经济建设未来的热土。长江的水,钱塘江的水,还有甬江的水,都可以在这里汇聚流淌。上海港可以辐射到这里,杭州湾和宁波的经济圈可以蔓延到这里。“通衢大岛”的能量正在被激发,而未来的真正的“巨山”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时完全可以肯定的趋势。它们正在书写一个真正的“巨”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