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的历史,历史的长河
长河的历史,历史的长河
——衢山岛印象之一
庄世维
进入衢山岛让我们最惊艳的,是长河。准确地说,是那条桂太长河。衢山岛的岛民喜欢把所有的河道称为“长河”,这是因为他们习惯把池塘也称为河,为区别池塘与河道,在一般河道前面加个“长”字也就理所当然了。
长河,一种让人听后为之心血沸腾浮想联翩的词汇,不是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是多么雄壮悠远的历史音尘所凝成的回响。当然,衢山的长河并不能与大陆上的大江大河相比,但是她所产生的深沉乡愁和表现的历史维度,那绝对是等同的。中国有一位知名作家写过一本散文集《霜冷长河》,他说过,哪怕在再穷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
孤悬海外的岛屿从来缺乏淡水,衢山长河之水就是岛民的生命之源。因而他们把长河打扮得如此精致,如此艳丽,精心呵护,我知道,他们对长河付诸了太多感情,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清晨,我们漫步在桂太长河一侧的游步道上,雾霭中的长河之水映衬着尚未熄灭的华灯,河面上波光滟潋。近10米宽的河道流淌着丰沛的河水,水面上游弋着几只野鸭子,有岛民趟入齐腰深的河沿水边,用兜网捕捉螺蛳,几丛芦苇晃动着柔软的穗子在秋风中摇曳生姿,展露的是一幅原生态画面。两边用石块驳得笔直的河岸朝东南方向伸展到远处,望不到尽头。河道的两岸,宽阔的沥青马路掩映在垂柳之下,以平行线的方向与河道共行。东北一侧千米木质栏杆和游步道,可以让我们在长河一路陪伴下,共度一段愉快醉人的行程。向长河两岸纵目远望,便是广袤的沃野,那是衢山人民历经千百年开垦的土地,这片土地在长河的滋润下,曾经一代又一代为衢山人民提供衣食之源。置身其间,这里早已不见了昔日的海潮进出,不见了成片的芦苇和裸露的泥涂,几乎看不到海的影子,只有一种岸柳成行、金风扑面的江南风情。
长河的历史,也是一部衢山岛的历史。尽管衢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在皇坟基出土过大唐开成年间程夫人墓志铭,尽管在宋熙宁六年曾置为蓬莱乡第三都,但是作为孤悬海外之岛,却长期成为明清王朝的烫手山芋。统治者们患得患失,弃置怕成为海盗们的巢穴,升课(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又怕管不过来而“徒费钱饷”,最消极的办法就是强令迁民于大陆,将衢山变为一个无人岛。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对朐(衢)山实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政策,强遣岛民入内陆。至清光绪四年(1878)止,衢山岛竟被弃置将近五百年之久。原始的桂太长河叫长清河,滚滚的海水一日两潮,从呈喇叭口的桂花龙门入浦,滚入沼潭口,沿浦两岸是赤地千里的盐碱涂地。在那个时代,衢山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边隅。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被明清统治者弃置的近五百年时间里,衢山并非荒无人烟,对家乡的怀恋,对海岛周边丰富的海产特别是岱衢洋的大黄鱼资源的吸引,使衢山从来不缺乏人气。那些世世代代在岛子上生活过的渔民,还是不断偷偷地从大陆上跑回来,即便是温台、闽粤一带的渔民们也纷纷上岛定居,他们搭厂建茅蓬,拼板造小船,耕种已经荒芜的土地,在海上捕捞渔获物,荜路蓝缕,苦度生涯。光绪《定海厅志》载:至道光廿一年(1841)“……该山烟户已不下二千有余”,人口日益增加让衢山岛加快了垦复的速度。而从康熙廿八年(1680)到同治十年(1872)这段近200年的历史时期内,衢山岛民及相关官员曾先后7次要求“升粮”(建立官方管理机构)而未获成功,衢山岛像一只包袱,被统治者遗弃在舟山的北端海面上。但岛民们垦殖和开发家乡的努力从来不曾停止。即便是在康熙年间衢山海禁尚未解除、展复令尚未下达之时,长清河就已有衢山岛民着手开掘整修,“起自太平老鼠山,经外太平至沼潭入海”(《衢山镇志》)。筑造塘碶,将海水逐步逼退到沼潭以外,这就是最原始的桂太长河。
直到光绪元年(1875),浙江巡抚杨昌淩稟请开垦衢山获钦准。四年,衢山展复,始设衢山庄,隶属定海直隶厅蓬莱乡。此时岛内已达3395户,13888人。人口的繁衍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寻找水源、辟垦土地成为岛民进一步整修长清河、造碶筑塘、围海造田的客观动力,尤其是对淡水的需求,长清河作为岛民的生命之脉,那是须臾不可间断的。因此岛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长清河的修浚改造,他们开通多条支流,涝时将水排入长清河,通过河流排放入海;旱时将长清河水引入支流,灌溉两岸地田。他们深挖河床,拓宽河道,增加长清河的吐纳容量。积年累月,由于海水不再侵入,“捍卤”的成果是沿河两岸一带不断得到“蓄淡”,咸碱的土地逐步变为沃壤。
衢山在1950年7月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衢山水利建设。1957年,开始着手对长清河的出海口——桂花的龙门、沼潭进行大规模水利设施改造,建造桂花龙门海塘,重修碶闸。当时的地委书记王裕民曾为该工地题词:“龙门是苦门,海水向里滚;堵住龙门口,苦门变福门”。这一次整修历时4年,至1961年10月方竣工,龙门海塘和碶闸保护面积达6500亩,围涂面积4千多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修长清河更是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大工地,曾出现工农商学兵千人上工地挖河的场面,期间,不知道上演了多少生活和政治悲喜剧。至1978年,经过多年努力,将河道拓宽、裁直、筑岸、疏通、挖深、建闸、改造成全长4700余米、深2米、宽7-9米的桂太长河(桂花村至太平村),进入二十一世纪,投入1400万余元完成2800米段的桂太长河一二期工程,东北一侧沿岸敷设长达两千余米木质栏杆,两米宽木质游步道,沿河建立多处泵站,多条不同型式的桥梁、凉亭、不同风格的宣传画廊和绿化带,成为人们在节假日游览的胜地、休憩的场所,也成为衢山岛“五水共治”的样板和具有代表性地理标志建筑。
今天,我们漫步在沿河廊道上,回望衢山历史,回望长河的历史,不禁感慨系之。在这片人类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我们曾经以披荆斩棘的精神走过的坎坷之路终于迎来通衢大道。衢山岛民正在小康大道上快步迈进。
我们之所以将绵延不绝的历史称之为“长河”原因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到现在,她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淘尽了无数英雄。是非成败,只有与历史对话才能最终得到论定,而唯一能够与历史相链接贯通的,也就只有长河之水,在烟水迷蒙、白露横江的忧伤感情意境中审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从这条河上,不但溯源历史,而且展示现在,甚至还能启迪未来。流淌了数千年的长河便有了她的灵魂,成为了与历朝历代先祖们沟通的渠道。
今天,正是这一条外貌秀丽内涵深邃桂太长河,见证了衢山从沉沉的历史深处艰难走来,又走向新的繁荣开发之路的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