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衢山岛
去衢山岛
鲁 迪
衢山,应该说这是一座我去了很多次的岛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的足迹印在那里,如果岛屿有记忆,它会记得,二十多年前,在岛斗一个人迹寥落的黑夜,我们第一次把自己年轻的脚步踏在那些凹凸干净的石板路上。这时候,我的感觉,衢山是一座到了夜晚便变得沉默凝重的岛屿。
近年来,我去衢山的次数有些频繁,甚至,在某一年,还在观音山住了一星期。在那里,每天聆听着晨钟暮鼓。大殿里,佛菩萨宝相庄严,僧人们时而清远喃喃,时而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宛如天籁。我惊诧于作为男性的僧人发出来的声音也如此动听,我想起信仰,内心,执念,虔诚,发自肺腑这些词语。观音山,这是一个佛光则被,充满禅意的地方。
“衢山之峰以百计,此云士者在洋面远望而云也”。观音山,群峰连绵,云霞蒸蔚,有着沧海之浩瀚,峰峦之俊秀。早晨,站在这座全县海拔最高的山峰上,俯瞰衢山岛之全景,在烟波瀚渺之间,整个衢山岛宛若仙境。由此让我联想起传说中那个调皮捣蛋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火炉里练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从火炉里一跃而出,把太上老君手执的玉壶撞落在东海大洋,化为仙山仙境,而衢山岛便是其中之一。这儿,传说也变得如此神奇美丽。
观音山有“观音说道第一山”之盛名。在广济禅寺,观音山住持照慧法师领着我们在寺中行走,指点着那些正在建设中的寺院建筑,谈他的构想和设计,让我们心中暗生敬佩。一个在人们印象中常年伴随青灯古佛枯坐念经的僧人,他的知识和视野的丰富和开阔,掌握的社会信息量和先进的理念,他的敬业和专业精神,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观音山的美好前景。
不只观音山上的缭绕云雾让我们赞叹不已。那天,我们去风电场观光平台,汽车从清晰的山路盘旋而上,渐渐地,周围景色模糊起来,雾气随着汽车的爬升越来越高,绕着我们一直到了山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雾海,只见影影绰绰的风叶子在半空中转动,人,物都变得虚无缥缈起来。海风吹着叶子转啊转,宛若巨人的手臂在白雾的游移飘忽中时隐时现,甚至在连绵云雾的半空中只露出几片旋转的叶子。众人惊呼,似乎看见了海市蜃楼,或者我们到了仙境里。
远处山下,只看见半弯月牙型的海湾,隔着白雾像撒出去的一张网,那儿应该散落着村庄,房屋,白墙,农田,小道,此时都飘忽不见,只有近处山上的绿叶和黄花点缀了这个在白雾中氤氲的风电场。
下山来,似乎思绪还在半空中飘飘悠悠,直到看见那一大片金黄色的沙滩,环抱着波平如镜的大海,远处的山峦在青灰色的天空下如一幅水墨画,描绘出或深或浅的起伏状态。这是一个叫凉峙的地方,天然的港湾安静,邈远,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给了渔船和渔民一个安然休憩的场所。天冷不宜游泳,但还是有人走下沙滩,在细软如棉的沙滩上漫步,任海风习习拂过自己的脸,这景象看起来很酷。
港湾周围有密密匝匝的民居,沿着狭长的道路绵延而去。白墙黑瓦间,攀爬着绿色的藤蔓,细碎的红花点缀其间。石头墙上,一只椭圆形的南瓜卧在那儿,一根黄色的藤连接着它绕过石墙往远处缠绕。那些临海房子的外墙面,描着色彩艳丽的渔民画,写着拇指客栈、有家客栈、临海小憩客栈等字眼。随着凉峙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地喜欢到这个地方来呆上几天,看看海,听听涛声,尝尝海鲜,感觉一下慢时光的味道,让一颗奔波的心暂时得以休憩。凉峙被称为东海风情渔村,古朴的村落,金色的沙滩,悠缓的涛声,堆积的渔网,朴实的村民,在这儿,或许可以过上与世无争的日子吧。
绕过港湾朝前走去,只见一尊渔翁坐像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朝海盘腿而坐,一根长长的鱼竿伸向海面。渔翁长髯白眉的形象让我想起姜太公。多少年,任时光变迁,沧海桑田,他会一直这样坐下去。这位渔翁钓海的意义似乎只是跟时间玩耍,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淡泊和豁达。
我们在田涂码头坐船去对面的钓鱼岛。钓鱼岛史称“蟁山”, 这个生僻字,让不少人猜了很久,直到看见介绍又称“小蚊虫山”,想着跟蚊子有关,读“wen”。是不是这岛上有很多蚊子呢?天冷,当然我们没有遇见蚊子,倒是看见岛上环岛游步道,海钓平台,休闲亭子在海水礁石的簇拥下像一个世外桃源。在这儿,可以垂钓,可以散心,可以静坐,或者,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面对大海,静静聆听连绵的涛声,看亘古的海浪如何不倦的一浪翻过一浪。回田涂村时已近傍晚,远处的密集灯光让我有恍惚在城市里的感觉,海边的一幢幢楼房很有气势,那句被引用泛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适宜用在这里,这真的是典型的海景房。站在家门口,可以看见远帆归来,海鸥飞翔。我想,像歌里唱的那样,夜晚,他们枕着渔船的马达声和大海的波涛声入眠。
这个时候,人的心里一定会放下些什么,看淡些什么。所以,去一次衢山,看一看景色,那是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