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衢山缘
云雾衢山缘
韩萍波
衢山,今年算是到过两次,一次礼佛,一次采风。
衢山岛风景旖旎,岛上一山、一滩、一海、一电的新格局,给这个岛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观音山,沙龙沙滩、风能发电以及面前的岱衢洋,一个岛给人的震撼总是多面的,不仅仅是岛上的风土人情和海景山色,入眼入心皆是美丽,还有这个岛由内而外所散发的灵气。有些巧合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解释,我两次上衢山岛竟然都遭遇了氤氲缥缈的大雾,越发增添了一种亦真亦幻,如临仙境的感觉。
衢山岛的灵气首先体现在山上,海上有仙山,位于蓬莱最高峰,指的就是观音山。这座舟山北部最高的山峰,海拔314.14米,山上庙宇林立,有广济寺、玉佛宝塔、西方城等古刹,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我们一行先到观音禅寺,又叫普庆寺,中寺,是观音山最早修建的寺院,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后几经修缮,广济寺才形成上寺、中寺和下寺的格局。
山有仙则灵,自乾隆年间开始,就有和尚在观音山修行,现在的住持照慧师父,已经在山上住了四十年。师父慈悲柔和,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观音山的前世今生,我看着师父手上的那串金刚菩提,就心生欢喜,按捺不住摸一摸的念头。海义哥哥说女人属阴,佛家之物圣洁,摸不得。师父却笑着说可以,佛渡的是有缘人。
素手,菩提,加持,叩拜,感恩,小雪那天的观音山,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
下寺尚在修葺之中,照慧师父带我们去上寺――观音山顶,山路极其陡峭,大巴车负重爬不上,我们换了小车,需一鼓作气才能上,望着脚下茫茫的云山雾海,不由心悸,又暗暗祈祷观音有灵。直到下车,一颗心才稍稍归于原位,转眼又被一幅汹涌而来的“海水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所折服。
正好早上八九点钟的光景,天气晴好,从观音山顶望下去,整个衢山岛和岱衢洋都一览无余,碧莹莹的海环绕着黛青色的山,星星点点的房屋,像一颗颗散落在椭圆形土地上的黑珍珠。远处的渔船,蓝身白桅,归去来兮,听不见哒哒的马达声,入得眼来,亦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移动着的蓝色光影。太阳出来了,海面如撒了一大把碎碎的金沫子,到处都是黄橙橙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这秋天的衢山岛,如凌波仙子褪去了朦胧的纱裙,露出一袭美伦美奂的身姿,远看心旷神怡,近看心旌荡漾。
想起初夏第一次上观音山,同样的时间段,好端端的天气忽然阴沉,云雾从天尽头生出来,慢慢凝聚成一朵一朵盛开的莲花,又散开成一团团白色的棉絮,像敦煌飞天身上那件飘逸的霓裳,又似庙宇殿堂内层层叠叠的纱幔,盘旋着,弥漫着,在我头顶飘来飘去,仿佛伸手可触,又遥不可及。要不是脸上被打得湿漉漉的,风一吹,人就凛凛醒了,还真的以为是花影月重重,香袅金猊动,身在蓬莱第几宫呢。
凑巧的是我再次登上这个岛,去看风能发电站的那个下午,也遭遇了大雾。雾轻轻一甩衣袖,就把岛屿隔成了两重,山下的那个世界缥缈虚无,隐隐约约似见海市蜃楼,感觉离我好远好远。我在山上仰望,岛屿在山下静默,风车缓缓转动,世界乍现光明。
岛因为有山有海,才有了灵魂,一个有灵魂的岛是活着的。如果说观音文化是衢山的灵魂,那一弯家门口的海,一个个古朴厚重的渔村就是灵魂的栖息地。凉峙村被称为衢山岛的风情村,村里有二个绵长的半月形沙滩---沙龙沙滩和冷峙沙滩,沙质细腻,一只用来泊船,一只用来游泳,各有分工。沙滩上方筑了防浪堤,防浪堤下安有几排木凳,路边一个露天菜场,堤坝上放满了各种蔬菜,没有鱼。
傍晚我们在防浪堤上见到了几个闲聊的老年人,其中一位大爷拿了两根茄子在过称,摊主说,“二元。”大爷抖抖索索地一边往兜里掏钱,一边喃喃自语:“两根茄子也要这么贵,吃不起了。”我坐在堤坝上,无声地看着这一切,迫不及待用相机记录,卖菜的小伙用手挡住了脸,他们好奇地看着闯入这个村庄的我们。
凉峙村那条长长的街足有几百米,墙头一应是徽派的马头墙,墙面上有三三两两的几幅墙绘,虽不成气候,倒也干净整洁。最重要的是这里看海的视野非常宽阔,不仅有双龙戏珠、夫妻私语等景点,台风来临时卷起千堆雪的盛况,可能要亲自领略才能描述。凉峙村不大,粗粗看上去也就几十户人家,但民宿和渔家乐就有六七家,已经成为这个村的主题。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原生态的一切都鲜活生动,游客大多奔着这浓郁的海岛渔乡风情而来。
如果恰巧你也厌倦了城市里的各种喧嚣,来凉峙听听涛声,看看海,钓钓鱼,尝尝海鲜,有兴趣还可以随渔民去岱衢洋出个小海,体味一下拉网、捕蟹笼等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相信岱衢洋的海风会拂去你一身疲惫。
衢山有特色的岛屿很多,田凃的钓鱼岛便是其中之一。蒙蒙细雨中,一艘休闲船载着我们上了岛,迎面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几个鲜红的字――蝱虫岛。第一个字有点生僻,倒把我们这行写文的人难住了,后经汪老师解释,衢山民间闲话里习惯将蚊读成蝱,因岛屿小,不住人,形如蚊子,所以史称蚊虫岛,开发后叫做文崇岛,蛇虫山屿。蚊虫岛海水清澈,适宜海钓,岛上有栈道通向山顶,在礁与礁之间,架起了几座古色古香的木桥,半山腰有座凉亭,可供游客休憩和观海景。海水绕海礁,山间芦苇飘。如此美景,怎能错过?我起了小女人之心,赶紧以广袤的大海作背景,留几帧照片,来年忆起,便是最清晰的见证。
好山好水饱了眼福,至于这口福,就得去尝一尝衢山田凃的夜排档了。衢山得天时地利,家门口就是大海,鱼虾一出水就能吃到,自然比经过车船辗转后,来得新鲜和美味。田凃的排档一条街在渔港边,虽不比沈家门的夜排档声名鹊起,但在衢山,提及田凃夜排档,还是人人皆知的。夜排档的风景突出在一个“夜”字,最好在夏季。沿港华灯熠熠,映着海平面,会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微风过处,波光盈盈而动,给渔港平添了几分静谧和安详,饶是我从沈家门来,见识过渔港的各种夜晚,但在秋末的田凃渔港,也有了几分醉意。
田凃夜排档的客源多数是本地人,劳累归来的渔民,呼朋唤友,温一壶酒,就着亲手捕上来的海鲜,聊聊这一风的收成,也是快意人生。许是我们运气好,渔船刚拢洋,一大桌透骨新鲜的鱼类虾贝,或清蒸或白焯,皆是大海的味道。回来后这味道一直萦于唇齿,感受的却是衢山人最真的情怀。
衢山岛的美,不仅仅在于山和海,还有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说和英勇故事,让我对这个岛肃然起敬。徐福东渡,观音得道,这些神话故事源于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涂上了感情色彩后,流传在衢山人民的茶余饭后间,而发生在一百多年前,营救英国“沙达门”号船员的故事,却是实实在在记载于史册上,为中英人民的友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衢山镇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1863)春,衢山田凃村的一对渔船出海,在三星洋面,听到了一声声哀切的呼救,原来是英国“沙达门”号轮船来上海,在三星山附件海域触礁沉没,其中有24名船员爬上了礁石,挥舞着衣服寻求帮助。看着这一群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田凃村的渔民没有犹豫,他们冒着大风大浪下海将这些英国船员一个个都救上渔船,并拿出被子衣物给他们御寒,将有限的食物分给他们充饥。得知他们要去上海,善良的田凃村人还从定海请来了领港,用两只渔船将他们送到了上海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为了感谢田凃村渔民的大义救助之情,特意送了一块匾,上面写着“普度众生”四个鎏金大字。
衢山的两天走完了,我终究只是过客,不是归人。衢山岛,这是一个历经磨难后,身心皆沉淀下来的岛屿,一个英勇的岛屿,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岛屿,历史的风霜并未给它减色半分,我浅薄的文字写不尽它的美丽,凌乱的脚步走不进它的灵魂。和它的亲近,虽然短暂,但这个岛带给我的记忆注定难以忘怀,不仅仅因为美丽的山水,还有一群热心的朋友,以及在这个岛屿过得一个特别温暖的生日。衢山,就这样悄悄住进了心里,这种不经意的缘,难得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