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笔会 > 写意岱山 >

写意岱山

东沙流韵

                                       东沙流韵
 
                                                    文/鲍安顺
 
 
我去东沙岛是个阳光晴朗的日子,据当地导游说,东沙古镇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位于舟山群岛岱山岛的西北角,落于周边海湾的东角——史称“东沙角”。东沙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我国著名的渔场岱衢洋。东沙是个古老的渔镇,也是久负盛名的渔港,从清朝早中期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东沙一直是岱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十八世纪初期,东沙角便渔船云集,形成渔港,成为海上大集镇。如今古镇的风貌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多年来,吸引世界名地的游客纷至踏来。东沙不仅是旅游观光的风景之地,也是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人文之地,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类文化,分别是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
先说建筑文化。在东沙现存百余处清代古建筑,建筑式样有四合院或三合院式民居,其中现存富裕人家的厅院,房屋立柱大多取自福建北部山区的樟、柏、杉,平直的石板铺地,屋墙用大理石等上等石材贴盖。民居中有庭院式书香门第的董家老宅和汤浚故居,有兼作渔货加工厂的俞家老宅,还有古老的祠堂、古朴典雅的庙宇、功能各异的商号、近代欧式建筑、宫式古庙羊府宫等。
那天我走出羊府宫门,右拐,沿一条石板路上行,来到一个面海背山的山岙渔村,这儿是从清末、民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渔民宅院建筑群落,建筑错落有致,整体格局仍保存完好,具有历史梯度建筑风貌的海岛渔村风格。缓步石板曲径,一堵堵爬满青藤的屋墙,让人感受海岛渔村的情韵风味。翻越小岭墩,山脚有一条石板古街,两边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店铺建筑。这儿名叫桥头,原名即石桥镇。一百多年前,这儿被南浦一分为二,船只可直至桥下,帆影飘入浦中,桥头买卖兴隆;后来变成陆地,但古街犹在。桥头现在是东沙商业中心。
  东沙的老宅大多深藏在小巷之中,是因为东沙古渔镇的腹地较小,商业繁华,主要的道路多成了街铺,使得民居密集而建,老宅便如鹤立鸡群似的矗立在一片瓦屋之间。老宅大多以两层楼为主,砖瓦木结构,独立成院,白色的墙壁上处处渗透着灰黑的痕迹。有的老宅,横梁之间镶嵌梁枋,精雕细琢出种种图案,或盘绕一圈莲花状的墩头,将横梁紧紧地箍着。这大都是深宅大户的建筑,雕饰看上去色质淡雅,给人一种深厚淳朴之感。在东沙古渔镇的各条街巷上随处可见两层的木结构楼房,山嘴头、横街、兰田、沙河口等地布排着一幢幢的旧宅,临街而建,多为各类商铺、米行、盐铺、面馆、布店、银楼、典当、小吃店、客栈、鱼货行等。
东沙的老宅继承了明清建筑风格,街市则有民国小镇的风味。渔镇不大,一片片一排排的房屋错落有致,构筑出了阡陌相连的街路巷弄,撑起了古渔镇商业气氛浓郁的景象。为此有人说,老宅是东沙古渔镇的魂,弥漫着东沙古渔镇建筑文化的特殊芳香。
东沙的海洋文化极其丰富,作为海岛的古渔镇,有座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从门面上看,海洋渔业博物馆像是一间店铺,原本就是古渔镇的老宅所改建,风格古朴,具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情。博物馆内多以展示海洋渔业方面的实物为主,从渔场的分布到渔类的各种标本,从渔船的发展历史到渔业生产的演变,从渔村的风俗习惯到海洋文化的展示,海洋文化的气息蔚为壮观。馆内不仅陈列众多的海洋实物,还展示大黄鱼鲞制作的过程——鱼货从埠头挑选采购,到进入鱼厂、劈鱼、腌鱼、晒鲞、装篰,各个环节都以动态的形式刻画了出来。
导游告诉我,东沙是舟山海洋历史文化浓缩之地。作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舟山,如何弘扬开发有深厚底蕴的海洋历史文化,某种意义上说,重点打造寸土寸金的渔岛海洋文化,营造“百年东沙角”的战略发展目标。导游还说,东沙建制上溯至唐宋时期,兴于清康熙年间。因有舟楫之便,渔盐之利,尤是“前门一港金,后门一港银”的渔业资源,十八世纪初期开始,东沙角便渔船云集,形成渔港,成为海上大集镇,从而振兴了这儿的“海洋渔文化”。
东沙的“海洋渔文化”极为丰富,是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人说,在浙江东海上,只有这儿的海洋文化和古镇文化得到完美结合,这是整个中国都看不到的独特风景。
 当我漫步东沙,沐浴着阵阵海风,嗅闻着海风中吐露出来的丝丝咸腥味,当地有老渔民说,他捕了一辈子鱼,叫不上名的还很多。在东沙,著名的鱼有黄鱼、带鱼、鳓鱼、鲳鱼、目鱼、虎头鱼、马鲛鱼、鳗鱼、梭子蟹及各种虾、海蜇,另有香螺、海瓜子、蛏子、蛤皮等贝类。有人说,东沙古渔镇,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一座海岛渔类博物馆。
人在东沙,我恍若置身在海岛上那商贸文化的昔日辉煌中。东沙确实有过辉煌的商贸历史,百年前的大黄鱼鱼汛期时,江浙沪和福建一带的几千艘渔船云集在岱衢洋,风帆猎猎,渔船排起了长队,鱼贩行的人大声吆喝,渔民们欢声呼叫,岱衢洋一片欢腾,二十多座渔埠头成了一座座通关的隘口,两三万的渔民纷纷到岸上逛街购物,吃东沙小吃。夜间通明的灯火,贯穿于横街的上空,清朝王希程有诗感受曰:“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佳,才闻喧阗闹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于是,东沙的横街鱼市成了岱山“蓬莱十景”之一,商铺林立,金鳞跃目,人群熙攘。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曾实行两次海禁,海岛一度荒芜,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起弛禁,各地渔民先后进入岱衢洋捕鱼,渐使东沙渔船云集。随着渔业的兴起,招来了四方居民和百业工匠,人口集居,日久成市。《中国渔业史》也记载,东沙渔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1917年渔汛,停泊在东沙洋面的渔船计有12601艘,渔民达8万多人,各鱼业加工厂通宵加工鱼货,千万盏围灯像天上无数的星星。与鱼货买卖相伴随的是一批商号的诞生,如“严永顺米店”、“三阳泰南货”、“鼎和园香千”、“王茂兴老酒”、“高元春饼店”、“聚泰祥棉布”等,还有许多木材、柴炭、毛竹,铁器、绳索等商行。1933年,上海《申报》曾登过一则消息说:“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从中可见当年东沙商贸之发达。
导游绘声绘色地告诉我,近几年来,东沙相继成为《地下秘密战》《苦瓜弄》《徐福东渡传奇》《东方欲晓》等多部影视剧的内外景拍摄地,被一些影视界行家称为“原汁原味的海上影视城”。可见,东沙商业旅游和文化开发的契机正在显现,构成了大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沙的民俗文化耐人寻味,因为在东沙古渔镇,为弘扬海岛方言文化,营造古渔镇氛围,投入建设了岱山方言馆,是东沙镇政府近两年新建的第21家特色店铺,采用古装饰风格,设置圆盘、转板、竹牌等多种背景,分别标注各类岱山方言和相应的普通话注解。通过参观方言馆,提高人们对方言的关注和兴趣。
东沙泥鱼节,是让人们体验“土文化”里的海钓古韵风俗,充分挖掘“土文化”。活动利用自身丰富的泥鱼资源,打造“钓泥鱼、玩巷战、游古镇”系列旅游品牌性活动,共同享受钓鱼带来的乐趣,随处都能感受“渔”特色,一个船坞,一只小舢板,都有一段鱼腥十足的故事。一支桅、一张篷,都足以让人联想起古渔镇的生活情趣,见证东海渔业发展的兴衰,彰显鲜明个性和旺盛生命力的民俗活动的内涵。还建设渔歌号子体验店、渔味店、船模店、渔民画客栈等,大多与渔民民俗文化紧密有关。导游说,东沙古镇方圆五平方公里,整个就是一个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俗文化气息。
东沙燕窝山景区的中国台风博物馆,现场演绎台风的生成消亡过程,全方位了解台风知识,也可亲眼观看台风来临时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另外还有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不同的博物馆,向游客诉说着不同的海岛文化。开设特色店铺和博物馆,不仅是对古渔镇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让旅客更好地品味到东沙的韵味,提升旅游人气。
在东沙,各地文化在这儿交汇,佛教、道教、基督教多种信仰并存。镇区内寺院宫庙众多,较有名气的有资福寺、报恩寺、净观寺、羊府宫、五都府、真神堂等。
东沙的民俗文化也是随着东南沿海各地的渔民、商人、前来定居者等带入并融合而成的。早在东沙渔港开埠时起,大陆的调龙灯、舞狮子、跑旱船等民俗活动就传入东沙,最热闹、最具海岛特色的要数“迎神赛会”,且行且演,礼炮相接,鼓乐不绝,热闹非凡。其中还有庙会戏、舞花灯、说走书、演杂耍、扭秧歌、打花鼓、打腰鼓等。每遇重大节庆或是渔汛季节,这些浓浓的民俗风情充满着古镇的大街小巷。 
如今的东沙,美食文化让人感觉到一种似水流年的生活情趣,因为古渔镇有许多传统的特色美食,其中极为盛销的东沙香干,让人品尝后称赞有加,回味无穷。东沙的小吃品种多样,有馄饨、大饼、薄饼、豆糕、豆浆、油条、小笼包、光面等,这些小吃中,光面是最久盛不衰的。东沙的光面,以其色香、汤鲜、面嫩而闻名岛内。面条是店家早晨擀面、刀切制成的,细狭,软薄,柔实,称作“刀切面”。将面条放入沸腾的锅中,没一会,拿长柄的铁丝勺子把面条捞起来,放入白瓷蓝边的兰品碗中,倒入适量的汤料,再撒些葱花,一碗香喷喷的光面就端放在了你的面前。这样的面,其实就是阳春面。
东沙的美食主体,其实应是鱼。因了横街渔市的兴盛,镇上居民的食鱼习俗由来已久,鱼自然成为食桌上的主打菜。每种鱼的食法,既可因人而异,各取所好,也可有所选择地讲究。大众化的食法,大多为红烧、清炖和晒鲞蒸煮,到年底若鲜鱼多,又往往晾晒后用酒糟保存,待来年拿出来蒸熟就可食用。特殊一点的食法也有,比如大黄鱼可烹饪成桂花黄鱼、咸菜黄鱼、酒淘黄鱼。对于鳓鱼,则喜好它的鱼鳞,“鳓鱼鳞亮晶晶,去了鳞不成形”,可见鳓鱼鳞的鲜美和人们喜吃的程度。腌制鳓鱼的卤更别有风味,沾海蜇、香干、油豆腐、白切肉等,皆有极佳味道。带鱼除红烧、刨盐、油炸外,将其洗净后吊在竹竿上晾上几天,称为“风带”,或蒸或煮,皆柔实细腻,香味飘逸。到了冬汛期,刚刚捕捞上来的带鱼透亮新鲜,有的家庭就将它放入锅中,煮成带鱼饭,油稠清香。棱子蟹则可烤、蒸、炒,还可用盐水腌成抢蟹,将其捣成糊状,成为蟹糊,切成块后撒上点盐粒,便是蟹股,都是主客喜欢的食法,佐酒下饭常常离不了。每种鱼都有各色各样的食法,极大地丰富了东沙古渔镇的美食内涵。
鱼食中,一道简单的龙头鱼煮豆腐汤,可说是岱山人的家常菜,其以鲜美、爽口而享誉沪杭甬各大饭店,并冠以“飞龙卧雪地”的美名。另外有些鱼类加工成咸干品,别有风味,其制作工艺历代相传,沿袭几百年,非常讲究。鳓鱼加工成腌制品或醉糟品,上海、宁波一带称舟山香鱼,老上海的人有一碟子香鱼下酒和饭,总会会津津乐道。三矾海蜇头子、皮子,现在更是宴会桌上的佳肴。除海鲜外,东沙还有鼎和园香干、三洋泰薄脆、三里香大饼、胡氏阳春面等特色小吃享誉沪甬一带。
人在东沙,情痴意迷,感受着海风吹来的爽适怡然,体会着东沙古渔镇丰富万象的生活与文化,回味的感受流韵生辉,生命的体验芳香怡人,那些游历的记忆,那些听来的传说,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所见所闻,还有留香于口的美味佳肴,在我的身心融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的灵魂深处,如潮张潮落的海潮一样,让我的生命与东沙古渔镇相伴相依——情感与海上明月共升,思想的迷离像一只眷恋的鸟,飞过海滩、椰林、蓝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