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海坛
走近海坛
东海之上有仙山曰蓬莱,蓬莱之上筑高台曰海坛。————题记
文/孙振彦
首都北京有一座天坛,有一座地坛。多次赴京,却来去匆匆,不曾前往一拜,留下些许遗憾。2013年“岱山杯”中国海洋文学大赛组委会盛意邀请出席颁奖典礼,在东海之上蓬莱仙岛,我有幸走近海坛。
晴空开怀,骄阳瞩目,已经举办了七届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再一次盛装启帷。能亲自参加、现场感受这盛大的海洋文化节庆,对于来自渤海之滨、日夜与大海为伴的我来说,是怎样的幸运与荣耀。
抵达鹿栏山海坛主会场时,看台上已经坐满了观众。海坛建于2006年,第二届海洋文化节及以后每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都在这里举行。五组呈扇形排列的看台和两侧的观礼平台,能容纳3800多人。我们这些获奖作家嘉宾被安排在观众席的第一排。
幡旗飘舞,万众欢腾,海坛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钟声回荡、鼓点激昂,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之隆重,让我眼界大开。来自全国沿海各地的渔民代表汇集于此,点燃祭火、恭请龙王、敬献贡品、祭海敬香……万众瞩目下,独树一帜的岱山祭海文化品牌再次向世人传达了海岛人感恩海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出席大典的领导中,不仅有我刚刚认识的岱山县的王伟、毛江平、俞福达、赵盛芳,还有孙景淼、周江勇等舟山市的首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热情致辞,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政协副主席陈艳华、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渐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嵇亦工、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晨等也一同光临,让别开生面的庆典更上层楼。这次休渔谢洋大典以“与梦想同行”为主题,我想,她表达的绝不仅仅是渔民的梦,更是中国梦,我的梦——平安的梦、和谐的梦、丰收的梦和富强的梦。
伴随着礼炮和鼓声,在众人的拥抬中,龙王神位从海的一边浩荡而来。渔民抬着全猪全羊等五牲五谷,鱼贯走向祭台,依次献玉龙柱、献贡酒;在大海的波涛声中,渔歌告祭、落篷挂橹、升平安旗,寓意渔民群众休渔养海之决心。
神圣的海坛之上,谢洋大典不仅有庄重的祭祀谢洋,更有欢快的歌舞谢洋。大型文艺表演《蓝色家园》、《时代梦想》等富有蓬莱特色的原生态海洋文化节目,让我如痴如醉。“让海洋休养生息,让鱼儿延续生命,让我们懂得感恩,表达对海的崇敬……”海岛子民深情的哼唱,抒发着对大海的感恩之心,让庆典结束后的我激情难耐,跑上舞台,与散场后尚未离开的渔家姑娘、小伙子合影留念。
平生第一遭夜宿海岛,我沉醉在东海的柔波里。伏在窗前看迷人的海岛夜色,阳光照耀海坛之上的谢洋大典清晰再现。“我自愿加入保护海洋志愿行动的行列,了解海洋保护理念,学习海洋保护知识……”手捧鱼缸的渔家孩子,面朝大海放生鱼苗,表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
第二天,作家们游览鹿栏晴沙景区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驱使,独自一路狂奔,登上了海坛。海坛,昨日谢洋大典,我在远远遥望;今日零距离亲近,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你的风采、你的模样。整个海坛占地90亩,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西面是昨天我们观礼的看台,中央为2300平方米大理石铺就的圆形大舞台。舞台东侧是一个方形的净身沐浴法池。池水掩映间,有一巨石,西面刻有“祭海坛”三个苍劲大字。东面刻着海坛铭文。水池南北两列各有华表、阙门、汗唐雀楼等。再往东,依山势而上,则是通往主祭坛的台阶。
拾级而上,虔诚叩拜。台阶分南北两组,中间由水帘浮雕石碑隔开。长23米,宽8米的浮雕石分上下两节,下节为云水天地间的海洋文化节主题歌的歌谱,上级为九龙闹海图。浮雕依势斜铺,恰似一幅天地间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走完155级大理石台阶,就来到了最高的主祭台。站在高高的主祭台上,极目苍海,神鹜八极、心游万仞。
祭台成圆形,环列着雷神、雨神、风婆、电妹、千里眼、顺风耳、赶鱼郎、神夜叉八尊海神像。祭台正中为海眼,在海眼中间的原生石上,拔地而起的是一根定海神针。神针标高32米,顶部为天灯,黑夜间能射出耀眼的光芒。神针攀附着四条巨龙,龙头无角,龙身无鳞,龙尾开叉,分明是海中鱼龙造像。她们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润,北海龙王敖顺。神针周边镶嵌着祥云龙珠,神针与四海龙王外表镀金。远远望云,山海之间,擎天一柱,四条鱼龙灵动飞扬,通体金光闪耀,庄重而又神奇。
四龙护围的定海神针是海坛的镇坛之宝,其中有很深的寓意。据说,当年孙悟空要大闹天宫,到岱山东面的高鳌山下东海龙宫来借兵器,一眼看中了龙宫的神柱。过后,他把这根神柱往东海一插,说是还给东海龙王的。这根神柱就成了镇乾坤、定风波的定海神针,成了海岛百姓心中的吉祥物、护佑器。至于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在史书的记载中,我们的祖先均由龙变化而来,“盘古之君,龙头蛇身”,“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天下文化龙为尊。而在海岛,渔乡子民对龙崇拜则更为神圣。有道是:海为龙世界,岛是龙故乡。海岛人以捕鱼为生,靠海龙王的恩赐而得以生息繁衍。渔民们在大海中作业,所谓“三尺板内是眠床,三尺板外见阎王,”环境十分凶险,常要祈求龙王护佑。因此,海岛人敬重龙王,历来把谢洋祭海作为重大祭典,这种祭龙王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可见这根四海龙王呵护着的定海神针,在岱山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没有了昨日休渔谢洋大典的热闹喧嚣,海坛默默面对大海,我与海坛静静思量。文化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车轮,而休渔谢洋是人类对大海的一种特殊感情,传达的是一种感恩的态度,这是海岛人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海岛人也在文化传承中不断提炼出新的内涵。这从每届举行的海洋文化节休渔谢洋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中就可反映出,从“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到“发展海洋经济、繁荣海洋文化、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文明”,再到融入“正能量”、“最美”、“梦想”等主题元素,每一次盛会的举行都会传递出新的文化内涵。
流连于岱山的天光海色的日子里,我曾经问过好多当地的朋友,为什么建海坛于岱山鹿栏晴沙,朋友们的说法有诸多种。据史志记载,岱山人民自唐宋以来,就有休渔谢洋的庆典。如今为了祭祀海洋,所以仿效了北京的天坛、地坛,在大海边上建一海坛,使她成为敬颂海洋、祭祀海洋的圣地和海洋文化论坛的标志。正象海坛铭文所说:“因以爱海敬海,展兴海之蓝图,乃仿天坛、地坛,筑海坛于岱山……”。
岱山为泰山之别名,泰山历来为皇帝封禅祭祀之地。岱山又古名蓬莱仙岛,更有飘渺神秘之感。元《大德昌国志》记载:“在州之岱山东南,引藏经云,东海有山名曰高鳌,乃婆竭罗龙王所居之地,上有亭宇,遇旱乡人祷之。”婆竭罗龙王就是东海龙王,至少从元代开始就说是居住在岱山长涂岛西侧的高鳌山下。海坛隔海对面,正是高鳌山。在鹿栏晴沙,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棕楫老龙的传说。当地百姓认为:这里是龙身掩护和保佑着的一块风水宝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东临大海,沙滩北侧有鹿栏山,是天海之间的一座天然祭台。听着友人们的种种叙说,怎不让人心生遐想。
岱山之行,让在海边生活了二十一年的我,灵魂得到一次洗礼,真正懂得了海。海的呼唤从此刻骨铭心,伴我每一个不眠之夜。当我从忙碌的日子里找到一点空闲,我便不顾一切地奔向大海。坐在松软的沙滩上或者怪石嶙峋的岩礁上,这一刻,我的灵魂安静下来。我仿佛又依偎着久别的恋人,用心倾听她温柔的声音……
来岱山参加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之时,恰逢端午假期。赴南昌看望高校在读的儿子,在灯火璀璨的滕王阁品味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千古名篇。在神仙居住的地方仙居县感受天上人间的不同凡响之后,由宁波登船如海,历经几个小时的奇妙海上行程,终于登上梦绕魂牵的蓬莱仙岛岱山。我将此行称之为“领奖之旅”,不仅仅是因为此次荣获了“岱山杯”中国海洋文学大赛二等奖。在碧海环抱的蓬莱仙岛的日日夜夜,我此行的收获,尤其是思想高度的提升是连我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在获赠的《写意岱山》一书的扉页上,我挥笔题字:“人生即是一次领奖之旅!”
不是吗?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时时得到亲人的呵护和夸赞。当“三好学生”、“第x名”等一张张奖状捧于胸前,当一次次温暖的握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声声真诚的祝福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时,我们不就已经踏上了“领奖之旅”的人生航程吗?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土地、大海给予我们的馈赠怎么数得过来呢?
尊重大海、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不尽的回报。这,何尝不是大海对于人类的奖赏呢?
海坛,岱山首创,中国唯一。她与周边岛礁上兴建的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等一起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岱山建造的绝不仅仅是一座祭海高坛,更是竖起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大旗,展示了万里海疆般的胸襟,铸就了一座载入史册的丰碑。
走近海坛,就走近了文明与崇高;
走近海坛,就走近了厚重与博大;
走近海坛,就走近了和谐与希望!
走近海坛,是我生命里程的一个新起点。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领奖之旅”,其实应该是从蓬莱仙岛、从海坛作为开端的。如果说,天坛、地坛,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蒙昧之时对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的敬畏的话,那么海坛则是走进现代文明的大海儿女在觉醒之际对生命起源的崇敬以及对日夜相伴、哺育人类的大海的呵护和感恩。期盼人与自然相亲相爱,和谐共生。
站在海坛上,壮怀激烈,思绪万千。高高耸立、直刺云霄的定海神针,在骄阳下金光闪闪,引领着人们思索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