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残照
石壁残照
徐荣木
夕阳西下,石壁下的风景打动着诗人的心。清代诗人刘梦兰赋诗云:“石壁潺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若教移入天台郡,霞彩何曾让赤城。” 刘梦兰出生于岱山泥峙,以教书为生,其留传下来吟诵故乡的“蓬莱十景”诗还是颇受好评。
石壁残照为“蓬莱十景”之一,位于岱山岛西端双合村。双合过去是离岛,又称“两洞头岛”,缘于滩涂淤结将南洞岛和北洞岛合为一体,之后,海涂围垦时又将双合岛与岱山本岛连在一起。我们去时,车可直达双合石壁。
据介绍,双合石壁由火山石灰岩浆凝聚而成,犹若混凝土浇注,柔和细腻,纹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因材质好,开采易,明朝晚期就有人开始采掘,清朝海禁时曾一度荒废,之后开采不辍,造房、铺路、砌门、刻碑等都离不开这石头,石匠只要在石板上打一排孔,嵌入铆钉,用大锤子敲击,便可一块一块地切割,一层一层地剥离。要是遇上不会整层裂开的石头,确定下面材质不佳,弃之另觅它处。这般随意开采,留下不规则的石宕,却又像刻意留下艺术雕塑。采完石,打磨好,再用人扛肩挑的原始办法,一步一挪地把石板装到海边码头的货船上,一船一船地运往定海、宁波、上海等地。那时,双合与绍兴东湖、温岭长屿、三门蛇蟠岛齐名,成为浙江地区主要石板产地。
此刻,我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在宕口回荡,音亮而韵远。早年在双合村,土地资源稀缺,一些人以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地剥不尽,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双合人。这石匠活儿艰辛,收入也高,吸引不少岱西姑娘嫁到双合安家落户。直至上世纪80年代,建筑用材更新,石材已失去优势,渐渐走向衰落,遭受废弃。面对千疮百孔的石宕,一些喜新厌旧的人已是不屑一顾了。捱到本世纪初年,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崛起,有人建议利用石壁资源辟为旅游景区,让残缺的石宕嬗变为艺术之美。经过清理、规划、构筑,将50余处石宕用栈道连接起来,有雄峙挺拔的石峰,斧劈刀削的石壁,五彩缤纷的石幔,曲径通幽的石廊,清澈见底的石潭,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果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们穿过神庙一般的石门,面前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奇妙世界,壁立奇石,比比皆是,有的从山顶像切割豆腐块一样,笔直切至几十米深的谷底,把石取走,留下一潭清澈见底的水,鱼儿悠闲自在地在水中遨游,忽儿散开一片,忽儿又聚起一堆,像石宕里的精灵;有的在两巨崖之间切出一条通道,形成一线天似的美景;有的将四周石头取完,仅存中间石笋一般的孤岩,傲然屹立,形成石林;有的石洞深邃幽静,流水潺潺,真是钟灵毓秀,千奇百怪。石宕不经意间变得妙趣横生了,人穿越其中,犹身置天然溶洞与石林之间,进入一个神秘世界。
我手扶石壁,凝视一番,冷冷的石头似乎有了温润感,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这是一个残缺的凄美,亘古的宁静,斑驳的青苔,告诉人们石壁已走过漫漫岁月,这残山剩水似乎留下了一种独特的精神。
石壁山顶有两个石亭子,一个隐喻牛郎,一个隐喻织女,两亭间虽用石砌鹊桥相连,他们却无法走到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爱情的痛苦在于得不到和已失去的。那么,距离会产生美吗?也许,距离使他们爱得更长久。旁边有四块石碑,刻有“海誓山盟”四字,引来不少人拍照留存,许下诺言。
石壁残照是先人的作品,而“海誓山盟”下正在规划建筑的东方蜜月城堡,背依双合石壁,面朝浩瀚大海,沿岛岸筑城,建海景度假区、石文化广场、海上花园等,与石壁残照融为一体,别具一格,那是现代人打造的浪漫之城。
当太阳西坠大海之际,欲沉未沉,暖暖的阳光照在残缺的石壁上,似给石壁涂抹了一层铁锈红。周边一切都是无言的,海湾的船儿静静停泊,鸥鸟轻轻地返飞归巢,山羊默默地行走,有一种寂寞凄清的美,令人叹为观止。
这使我深切地感到,石壁残照那不屈于冷落与寂寞的顽强性格,令人钦佩。若诗人刘梦兰在天堂有知石壁残照的今天,不知又作何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