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浙江作家》金秋笔会开班
11月15日至17日,《浙江作家》首届金秋笔会·小说专班在杭开班。学员们都是来自全省各地市作协以及交通、电力等行业作协的推荐。这个专班有些特殊,汇集了各行各业的青年作家,他们有人就职于电力系统,有人就职于交通系统,有人的本职工作是警察、医生或是编剧,但他们同时都在坚持写作。虽然是业余创作者,但他们的小说写作都已较为成熟,甚至不少在《收获》《人民文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过作品,是浙江省青年一代优秀小说家阵营的后备军。
本次笔会由浙江文学院(馆)主办,《浙江作家》编辑部组织实施。为了助力这些“好苗子”、“新苗子”在创作之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朱丽军在开班讲话中嘱托青年作家,要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具有新时代生命力的优质作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文艺的生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创造,这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参与了此次笔会,并作了现场指导。
各行业青年作家共话小说
11月15日,小说家、编剧、《浙江作家》主编海飞在开班仪式上向15位学员表达了鼓励与期待,金秋笔会的首次举办也为各行业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心得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
徐衎说自己的创作在工作中汲取养分,他自认是青年作家中的“老人”,自2014年起便开启创作之路。他供职于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同时坚持写作,小说在《收获》《西湖》《十月》《人民文学》《花城》等多家刊物中发表并获奖。
虽然大学时就已开始了写作,并曾获两次新概念一等奖,但徐衎正式面对创作是在工作之后。“这种社会的阅历,包括工作中的人际接触等等,让我的小说创作更加地自觉化,也比以前校园中的学生思维更加能够打开格局。”
近来,徐衎自觉小说创作遇到了瓶颈,正在思考如何突破,这次开班提供了自我审视的良机。“开班仪式上,海飞老师希望大家借这个契机可以对小说写作更投入一点,我也希望能够在纷繁的当下,可以重新激活自己对小说的专注度和热情。”
和徐衎一样,支奕的创作也是来源于自己的职业。她是一名生活在舟山的海岛警察,作为一名宣传处民警,记录和报道舟山民警的工作日常是她的工作职责。
“我们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民警和辅警队员都是驻守在偏远的小岛上,经常会有台风、寒潮,很辛苦。我经常能够看到我身边同事们的默默付出,所以我在做好宣传报道之外也在想,能不能用一种更有力量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对我们公安工作有更大的支持和理解。”2022年,支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开始尝试用写小说的方式来把岛警故事讲给大家听。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的作品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作品在《中国作家》《广州文艺》《西湖》《当代小说》等多家刊物上发表,并被《作品与争鸣》等选刊选载。
“我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来杭州参加培训,因为对我们小岛上的人来说,出来一趟非常不容易,我也会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把我们海岛警察的故事写得更扎实,写得更好,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喜欢。”
也有学员如周利民,笔名民啸,现在已经专职写作,做自由撰稿人。此前,他是DM杂志的编辑,为家乡富阳做宣传报道。从事创作已来,已在《收获》等刊物发表作品。而此次金秋笔会,在他看来,是一次排课密集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1985年的时候,新安江水库建设,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从淳安移民到了富阳。我虽然出生在富阳,但是我一直没有很深的故乡感。再加上2010年左右微信平台开始流行,广告公司倒闭,我就开始了写作,围绕着故乡的主题进行思考与创作。”周利民正在写的长篇小说就是从原乡话题展开的。
很多学员有这样一个共性,在一些人生的转折点或迷惑处,文学为他们提供了方向。
徐闻见毕业后在主流媒体从事记者工作,但她总感觉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有一天突然觉得,写作可以成为我的人生方向,我就辞职重新去读研,考了华东师大的创意写作专业。”
在重新学习的过程中,徐闻见在诗歌、散文、小说、编剧等多种领域都有所涉猎,机缘巧合下跟随一位编剧前辈进了编剧一行,已参与创作了三部影视剧。为了可以更专注地进行文学创作,徐闻见目前在大学中任文职,将更多精力用在文学创作的探索上。
“创意写作重在培养学生们创意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让大家可以去探索更多、走得更远,这是我最主要的收获。由于记者出身,我比较擅长非虚构类的写作,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我希望能够进行虚构文学的创作。我不太给自己设限,目前还在寻找那个契合自己的切口,也希望通过这次笔会中的学习,以及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好地找到自己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资深作家、编辑助力成长
为时三天的笔会中,青年创作者们聆听资深作家、编辑授课,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探讨。《青年文学》主编张菁围绕“以文学记录同时代的温暖前行”话题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并对学员为笔会提交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细致的审稿点评。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原主编钟求是、《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里程学院执行院长走走、《山花》编辑李晁和《西湖》编辑部主任李璐分别和大家进行了文学交流,作为主讲嘉宾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并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讨论。
这样贴近的形式让傅小平联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笔会风潮。“虽然我没经历过,但是我听前辈说起过,过去作家之间交流,相互有很好的氛围,大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我非常想往。这个活动让我产生了好像回到过去那个时间的感觉。”
钟求是也认为金秋笔会这样更贴近的交流形式很不错。“以前我们只是给青年作家讲讲课,一个课堂形式的交流,这次大家坐在一起听我们聊,我们也能听他们谈看法,互相交流。对小说创作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能进行深度的研讨、追究,对小说创作当中的困惑也能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惑。”钟求是感受到这批青年创作者的思维很活跃,思考的创作问题是有深度的。“他们是带着问题来的,交流起来容易跟我们产生碰撞,我们讨论得也比较深入,能够切入小说创作当中的一些要害,希望他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这次请的老师都是著作等身的专业作家,有非常成熟的创作经验,能够给青年作家们很多的启发和体会。”走走认为,金秋笔会这样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学员和老师之间有线下面对面的谈话活动很重要,大家可以把自己写作中真正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能够避免走些弯路。”
另一方面,这次笔会也为刊物编辑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年作家、熟悉青年作家作品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青年作家们的困惑在哪里,以及他们如何希望让自己的作品更好的愿望。我们也希望能够以我们的方式给予浙江的青年作家一定的助力。”张菁说,“文学的路其实很长,在这条路上,我们很多人是相识在一刻,这一刻是不是能彼此有所助益、彼此有所滋养、彼此对于文学有新的生发,这个是我们编辑或者说我们期刊从业者和作者之间最可贵的交流和碰撞。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他们被更多人所看到,因为他们值得被看到。”
走走也提到,写作者其实是孤独的,很少有机会能够真的面对著名的作家、编辑来改稿。“改稿是编辑部很重要的一个传统,希望这个传统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希望《浙江作家》金秋笔会从今年的首届开始可以持续下去,发现、扶持和助力浙江青年作家的成长。”
面对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创作者,省作协副主席钟求是寄望他们能够“坚持”:“现在的文学创作并不容易,社会生活很丰富,吸引我们的兴趣点也很多,想要写好,想要一步一步往上走其实是有难度的。现实可能跟想象的结果也会有差距,需要青年作家们内心有一股力量,能够自我鼓励,让自己始终带着一种热量,一直往上走、往前走,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目标。”
“我们一方面是在谈写作,另外一方面也在谈生活、谈做人、谈怎么看世界、谈怎么看人生,这些东西和写作是相通的。”评论家傅小平希望,来自各行业的青年作家们能通过这样的交流、阅读和写作,走向更开阔的人生——因为只有对人生、对世界有足够丰富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够让写作变得更宽广、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