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坛动态 > 文坛资讯 >

文坛资讯

十年修订,第三版《英汉大词典》即将面世

作为中国重要工具书出版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历经十年修订的《英汉大词典》(第3版)已启动印制,预计4月中旬首发上市,首印2万册。此次编纂修订对大型工具书编纂技术路线做了大胆探索,坚持“查得率优先”原则,对前版词典做了系统性增新、补缺和改错,涉及修订条目超过总词条数的30%。这是该词典继1989年首版和2007年第2版后又一重要更新,将同步积极推进工具书数字化。
据透露,《英汉大词典》(第3版)为单卷本大型英汉类工具书,约2000万字,收录25万条目,涵盖语词与百科内容。词典在继承前两版优势的基础上,注重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系统梳理了英语与汉语的对应关系,并增补了大量新词、热词及专业术语,反映了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和汉语表达的变迁。同时,词典在学科知识体系上进行了全面勘校和升级,覆盖自然科学、哲学社科、文学艺术等90多个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线上翻译工具层出不穷,AI时代编纂打磨大部头纸质工具书价值何在?“准确权威,这是《英汉大词典》的核心竞争力。机器的吞吐并不能替代个体的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介绍,新版在重视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稳定性和简明性的同时,吸收新的知识成果和新的语言证据,如人工智能领域、数字文化领域、社交媒体领域的新词等,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英语世界语言使用的影响和贡献融入词典内容,从而形成中国人自主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体现词典的学术、文化和社会价值。
《英汉大词典》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建第一手资料语库、独立研编的原创大型英汉词典,被誉为中国原创双语工具书“旗舰作品”。这一重大出版项目是上海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基础建设、融通世界有益思想文化资源、服务国家语言战略和国家文化战略的代表性作品。该词典在1989年和1991年相继推出上下卷,获海内外专家学者认可,并进入联合国翻译处,成为工作人员案头必备工具书。
《英汉大词典》(第2版)编纂工作于2001年启动,仍邀请原词典主编陆谷孙主持。第2版除了对原大词典中的硬伤勘误纠错,更着重于更新专名和术语的信息,增补英语新词、新义、新用法,同时对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改进性修正。第2版收录词条约22万,其中增2万余条新词新义,设附录13种,力求文字规范,词汇覆盖面广,显现词典与时俱进的致用性,力求科技与人文精神兼具。
2014年《英汉大词典》(第3版)编纂在上海启动,主编接力棒交到复旦大学青年学者朱绩崧手中,延续陆谷孙的编纂理念,采用新型编纂组织架构,即以主编为核心,结合散点式编辑网络和读者融入计划,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编纂。这部被消费者市场认可的“国民词典”,纸质版本累计印数近70万册,搭载《英汉大词典》的电子产品累计销售约150万份。精装标准版全面上市后,《英汉大词典》(第3版)将在明年推出“轻装本”,满足不同读者需求。
业内认为,词典未来的形态需高度适应互联网生态,重新构建用户界面,吸引大量专业人士、语言爱好者参与。这种“用户友好型”体验,不仅仅是多几个功能,而是让广泛受众愿意停留在页面上及时获取所需。因此,新的大型双语工具书编纂成果不仅体现为纸质书形态,更要为用户提供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综合性知识服务系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