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荷”青年评论家研修班在义乌开班
2月28日至3月1日,“新荷”青年评论家研修班在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的故乡义乌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17位青年评论家参加研修。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作开班动员,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王侃参加有关活动。
“新荷计划”是浙江省作协推动浙江青年文学人才培育工作的重点项目,迄今该计划已实施12年。举办“新荷”青年评论家研修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中宣部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和省委新春第一会、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新时代浙江文学高质量发展、助推浙江文学攀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叶彤在动员讲话中指出,推动新时代浙江文学精品攀峰,文学批评和评论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浙江省作协十分重视文学评论队伍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迭代升级“新荷”人才计划,不遗余力推介青年评论人才,对文学评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谋划和布局,形成了一支综合素养高、成绩突出,能力与潜力兼备的青年评论家队伍。
叶彤强调,文学评论者要有“定力”,发扬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文学评论要有“引力”,与创作、阅读形成“磁场”;文学评论要有向“新”力,关注新的创作和传播环境。
【名家讲授:启发与思考】
为办好本次研修班,浙江省作协在以往办学经验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邀请名家、名刊、名编授课。同时举办刊物主编选稿改稿会,促进文艺评论工作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引导青年评论家开阔文学视野,提升文学评论质量和水平。
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李洱从《红楼梦》的经典化过程说起,分析经典与批评的关系。李洱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文学评论和批评的“道”与“术”进行了阐发,并与浙江青年评论家展开对话。李洱建议青年评论家要将一部作品放在古今中外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发掘作品中呈现的新经验;要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蕴含的历史脉络,将作品和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激发思考。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韩春燕从文学批评的若干个问题出发,引导学员思考。她指出评论家要从时代和现场中吸收新的资源,在新的现场里面去思索批评如何进行,对作家作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阐释。文学评论也是创作,青年评论家要提升认知维度,改进表达方式,提升批评的有效性。
【改稿指导:拓展与提升】
本次研修班学员平均年龄38岁,都是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和各高校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青年学者,部分学员曾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在各大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期刊上发表作品,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专业建树。
为进一步提升学员素养、拓宽学员视野,培训期间还举办了刊物主编选稿改稿会。韩春燕、李蔚超、季亚娅、曾攀、何同彬、张涛等6位评论家、名刊名编对学员开展“一对一”改稿指导。学员与导师围绕文学评论写作的现实意义、论述思路、阐释的立足点等问题进行开放式交流,就文学评论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和相应改进方法向导师进行延伸请教。一对一的评点细致、有针对性,同时,开放性的交流拓展了思路和视野,强化了学员的问题意识,启发学员开展具有前瞻性的观察和写作,为文学评论发展注入动力。
【学员交流:收获与发展】
3月1日下午,“新荷”青年评论家研修班正式结业。学员们从导师手中接过结业证书,并开展交流座谈。他们表示,本次研修课程,让大家感受到了省作协对推动文学评论发展的热切期盼;通过学习,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评论写作中被忽视的问题,领悟到文学批评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明白深入生活、深入时代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体会到评论家只有与历史经典、社会现实深切互动,在技术迭代中持续自我革新,才能开阔思路,创作出好的评论作品。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形成浙江青年评论家“共同体”,以评论之力助推浙江文学攀峰。
下一步,浙江省作协将继续推动浙江省“新荷”青年评论家研修班迭代升级,持续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为青年评论家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