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坛动态 > 作协动态 >

作协动态

风起东海——舟山这十年人文系列丨一众文学爱好者记忆中的10年变迁

 艺术,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沃土,方能根深叶茂。 最近10年,岱山的发展变迁被一众文学爱好者以各种各样的文学语言记录下来。翻看他们的作品,回味其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逐梦与筑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定格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轨迹。 每个小故事都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当这些作者回望当年的创作心路,蓦然发现,当年的人,当年的事,都成为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印证着10年来千岛之城前行的轨迹。   

        不平庸的女儿,不平庸的10年   

    她说她自己很平庸,她说不要对她抱太大的希望。我知道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仍然希望她不平庸。于是我说,你不可不自信,一个人的成功从自信开始。今年她17岁。1981年的时候我也17岁,刚上大学。那时自己的见识绝对闭塞,也从来没想到过“平庸”一词,是不知外面的天有多高,脚下的地有多厚的缘故吧。 那时我们这些孩子都想着要为中国的富强而刻苦读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可现在,栋梁没有一撇,连小草也谈不上。女儿这么小就对自己没信心,甘于平庸,该是因为两代人的缘故吧,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生活目标。                                                                                                                                ——于斯《女儿今年17岁》   
     
    2012年,岱山籍作家于斯写下一篇随笔《女儿今年17岁》,以此作为他新书的序言。也许当初与孩子的一番对话,触动了他的内心,于是信手成文。殊不知,他随笔写下的这段父女相处的温馨时光,刻印了一份时代印记。   就在写下随笔的那年,背负期望的女儿考进舟山中学。“当时,她的内心是喜悦且怀抱志向的,三年时光里,她勉力不懈。高中学业竞争愈显激烈,家长与孩子都揪着一颗心,或沉或浮,或高或低,一如社会这个大江大河。”女儿在成长,于斯也在感悟。  
     正如于斯10年前在文章中所述:“我知道,如果现在还不抽点时间与孩子多相处的话,我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会越来越少,孩子大了,她不会等我,她会越走越远,找到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如今反复咀嚼这段文字,他感觉自己是有远见的。   确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人一般,悄然无声却又无可阻挡。这些年,岱山的变化在他的眼中,如同女儿的成长般,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斑斓色彩。   
      无论是舟岱大桥、秀山大桥的建设,还是鱼山的绿色石化基地、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的大发展,或是风电、潮流能等能源结构的改变,仿佛旦夕之间已然跨越了时代,展现出让人欣喜的“陌生感”。   
     10年前,当于斯听到女儿说出,自己很平庸,不要对她抱太大的希望时,他的回应是“你不可不自信,一个人的成功从自信开始”。而10年之后,曾经自称“平庸”的女儿,所展现的是不平庸的一面。高考时,通过自主招生,她迈进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门。大学期间有过多次国外研修、交流的经历。“10年间,女儿在成长中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节点与生活,她的眼里、脸上盈满了自信与快乐。”于斯很欣慰。他认为,女儿这些年的成绩,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也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的机会,让小家庭在时代洪流中蒸蒸日上。   
        “我始终相信,成功从自信开始。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于斯说,“我很欣喜地看到,这10年,岱山在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道路上展现出的自信。作为一个岱山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会更多地以文字的方式来讴歌。”   

      鱼山云腾,看见更远的风景   

       在多年来的尘土飞扬与雨水泥泞中,一座石油化工的山脉从海平面上升起,开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慢慢长高变大,矗立起来。人类的梦想,石油炼化的使命似乎从这里扬帆启航了。通勤车子缓缓驶入厂区,云朵在天空、在风中缓缓流动着,来来往往的员工也在缓缓游走着,他们一边被时光磨砺,创造着自己的未来,一边流去更远的地方去看更多的风景。   
                          ——李慧英《鱼山云》   
    “对于一名文学爱好者来说,鱼山岛是生动的,它有着蓬勃的生命。经过积累和沉淀,在这里的工作和学习历程注定会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推动我们向前。”李慧英的话音柔柔细细,但情怀却如这座石化基地般宏大。  
    她是鱼山变化的记录者,也是鱼山建设的参与者。虽然在同类企业工作了20多年,有许多类似的实习,工作和学习经历,但看到鱼山的发展变化她的内心依然会被撼动,并为之感动。   
      “每天坐车上班过鱼山大桥时,看着一座大型的石化基地在眼前呈现,塔林、罐区、装置群高低错落,铺展开、延伸着……四周是茫茫大海,内心的感慨很多很多。我在心里曾不断构想鱼山岛之前的样子,通过图片,通过周围渔村的模拟辨认、比较,却想象不出它从前的样子。那些石头的屋子,出海的船只,织网的渔妇,始终无法和眼前的石化装置关联起来。”李慧英说。   
     在鱼山岛工作的四五年间,变化每天都在李慧英的身边发生。从装置的建设到建成投产,再到正常生产运行,所有的生产单元、装置都在革新,员工也在不断成长。“一座岛屿的外貌变化可以通过视觉差异去描述,而一个企业员工成长的变化却不能一眼看出来。良好的企业平台,足以让员工在生产操作、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迅速成长。这些变化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却是巨大的。我认为,这也是鱼山岛发展变化的一部分。”李慧英说。   
        
       大桥雄踞海上,见证岱山“奔跑”   
     眼见座座大桥气势伟岸,如长虹卧波,又如条条巨龙,盘踞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它们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发展,也见证着海岛岱山的巨变。桥改变了海岛人的生活,除了减少时间成本,也让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快捷。   
       那天,远远望见舟岱大桥,突然想起童年时搭的那座桥,情景如此相似,不由心潮起伏。所谓梦想是要有的,到达梦想的脚步如此漫长又如此坚定。这曾经是海岛几代人的追求,在我们这一代终于得以亲眼见证。   
                                    ——鲁迪《奔跑的桥》  
            “岱山近10年的发展,与桥息息相关。”赵悠燕(笔名:鲁迪)接受采访时说。桥不但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岛的发展状态,正是有了桥,岱山才真正能够“奔跑”起来。  
     “自我有记忆起,我们出岛的方式就是依靠渡船。”谈起记忆中的船只,赵悠燕滔滔不绝。最早她跟着大人去宁波,上午出发,下午才到,沿途得耗费四五个小时。浪大的时候,人在船舱里颠簸,难受得直哭,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是晕船。   后来参加工作,一年去上海一两趟,为了节约时间,她一般都选夜班船,头天晚上在船上睡一觉,第二天到达十六铺码头。机舱里的气味很难闻,看着一些人晕船呕吐,自己的呕吐感有时也会被带出来。这么多年,赵悠燕虽然喜欢出去走的感觉,但一想到坐船,心里便发怵。   
      前几年,赵悠燕前往厦门开会,一行20余人来自浙江省不同地市。归途中,大家先到杭州,之后各自分开回家。“我是最后一个到家的。人家晚饭都吃好了,我还在船上,到岱山家里,天已经漆黑了。”赵悠燕说。坐在船上,看着月光下朦胧的海面,她想,如果时间可以换算为长度计量单位,岛上的老百姓因大海阻隔而耽误在路上的时间,加起来或许也有一座桥那么长了吧。   
     因为深有感触,所以记忆深刻。这10年间,岱山发展给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桥的相继建成。2012年2月江南大桥建成,接着是官山大桥、鱼山大桥、秀山大桥,直到2021年12月建成通车的舟岱大桥,它成为连接舟山本岛与岱山岛的海上唯一通道,彻底结束了岱山海上悬岛的局面。   
         赵悠燕小时候的第一套玩具是父亲从上海买来的积木,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可以拼成一座桥。或许那时候的父亲心中已经有了“岱山什么时候能有一座桥”的愿望吧。“如今,我父母那一代也能够亲眼见证各座大桥的建成通车,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大桥的建成通车,既促进了岱山经济发展,又使岱山人民过上了更为便捷的新生活。”赵悠燕说。  

     衢港瞬时飞渡,往昔成追忆   
      从前寂寥的岱衢洋上渐渐热闹起来,快艇、轮渡在各个小岛之间来来回回,穿梭不停。而车马很慢的时光也终于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坐普轮睡卧铺的日子,也只能像现在这样,在午夜时分,晒晒月光,晒晒星光,然后又折叠了回去,存放于脑海的某一个角落,契合成往事的一部分,待追忆,待回味,那段被时光酝酿成葡萄酒般醇香的回忆。                                             ——海尧《飞渡岱衢洋》  
    忆起家乡衢山岛的往昔,周海鸟(笔名:海尧)的记忆便会回到那缓慢而又摇晃的客船上。对一个住在海岛却又常会晕船的人来说,这种记忆尤其深刻。   
     “以前,离岛外出坐过客船,也搭过渔船甚至小舢板。当时衢山的交通不便利,有船通行还是幸事,风大些停航了,那就更悲催。虽两岸遥相对,奈何风急浪高,有情人难为眷属,奔丧者难为孝顺,徒增遗憾与伤悲。”周海鸟说,当年还住在衢山时,每一次出行除了需要早作打算,还需期盼天公作美。  
    衢山交通的迭代升级成果,在最近10年里展现得尤为明显。当地以港口为核心,以多式联运为纽带,以强化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区内交通网为重点,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功能,逐步改变了衢山岛总体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网络通达水平低的状况。这些,都是海岛民众得以共享的发展红利。  
     “如今,我定居舟山本岛,每年回衢山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回去也基本无须烦恼归途的艰难,而是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感受海途中的美好景象。”周海鸟对此深有感触。曾经,在外求学时,自己就像一只迫切等待回家的海鸥,收听气象,打听船期,渴望立刻展开翅膀飞回家中。但岱衢洋上一个多小时的风浪,足以把人弄得晕乎乎、软绵绵,无力动弹。而如今,客船又快又稳,内饰装潢精致,贴心周到的服务让人恍如身处在云端的飞机。坐在船舱里,一眼便能看到如黛远山、辽阔大海、礁石、灯塔、小岛,还有飞翔的海鸥……漫漫旅途变得如此惬意。   
        回想起来,曾经的经历如转瞬间远去,保留在记忆中的那些回忆,偶尔翻出来回味一番,却是多了一些温情。

                    原载《舟山日报》2022年 11月2日     作者:记者 俞浙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