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情结高扬起生命的意蕴
——读孙海义《我的波浪家园》
作为岱山“群岛诗群”的核心人物之一,海义的诗自有着他独立的特色。他的诗不同于李越的灵动隐晦,奔放飘逸;不同于厉敏的丰富生动,严谨多向;不同于国平的朦胧复沓,跳跃廓大。他的诗在故园乡情之间呈示着赤诚,在自然质朴之中饱蘸着激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以为,最大的快慰莫过于用感情创造形象,表达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忠诚的心去打动另一颗真诚的心。”而他的自选诗集《我的波浪家园》,正是他的这种体认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浓浓深深的故园情结,融入在一首首的诗里,化作一句句赤诚的心声∶“啊,舟山!/ 不管你驶向那里—— / 你永远是舟楫 / 我们永远是诚实的舟子!”(《舟山与我们》),“就这样 今夜 / 我走不出乡情 走不出舟山”(《生日寄舟山》)。一种感情,达到顶峰,化为精髓,成为目标,就再用不着转弯抹角、掩饰含蓄,来不得做作虚假、扭扭捏捏,只有用这样平实的文句、直白的表述才能倾泻他胸内的郁积,才能传达他浓浓故园之情。
这种浓烈的故园情结,是建立在他对自我生存的体验,对生我养我的乡土的回报的情感之上。虽然生活的环境是悬水小岛,虽然具有同样的“海岛意识”,海义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煎熬、寂寞、憔悴或沉论或逃避,而更多的是在深入思考后对这种现实的适应,承认现实的艰难,却勇于面对艰难,战胜艰难,从而领略到的是欢快,是美好,是光明,是充满生气的乡味,是富有激情的大海的生命脉搏。他明白“虽然众多的磨难和波涛一样/ 使我应接不暇 / 但既然来自大海 / 就应该走向大海 / 船儿是我们的兄弟 / 风浪是我们的姐妹 / 航行是永远的生命”(《生日寄舟山》)。在这种与岛海情事血肉相连、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故园情结里,他感到甜美和幸福,“这是我的波浪家园,世上最活跃的土壤 / 她甜美的内涵,让我饮尽星子美酒 / 绿岛里幸福的神情 / 守望着浪尖上亮丽的人生”(《我的波浪家园》),“母亲海上的每一朵浪花 / 仿佛都是母亲的叮咛 / 又像是我们的血液”(《东海,我们的母亲海》)。故园的岛海融入他的内心,张扬着他的精神内涵,高扬起他生命的意蕴,于是岛的坚固倔强,海的博大雄浑成为他生命的支柱,“是什么常常轻易楼住我的幻想 / 让我盯着蓝色磷光久久发呆 / 当天起凉风我忽然悟到 / 除了东海雄诨的呼吸 / 还有什么能深入人的心灵 / 比海更深的是什么”(《春草一样闪亮的海》),海与心灵、精神合二为一,他的胸襟也就博大宽广,风浪不再是苦难,反而成了磨练的助手。有了这样的体认,从生存的外部形态到内心神情达成了一致,故园岛海与他的生命交融一起,“很多年过去了 / 我仍旧生活在汪洋中的岛上 / 这蓝色晃荡的海里 / 水是最辽阔的道路 / 我知道 / 是那些道路造就了我”(《我的岛》)。
于是他感到故园的恩情刻骨铭心,“在舟山/ 我的一切都是岛屿赠给 / 我的灵魂渴望歌起歌落 / 我的生活离不开涛声”(《在舟山》)。于是,他感到故园的人情魂牵魄环,在母亲的灵前,他“血管里地火奔突 / 十指受伤”,母亲“苦难的容颜不可言说 / 常常如枪抵住我的前胸”,他不断反思“谁安排好幸福生活? / 谁愧对年久失修的庭院? / 回眸养育恩情”,“在这故里神圣的泥土 / 我泪流满面的精神 / 注定失声”(《血是来路·泪是去路》)。母亲与故里虽然意象体不同,但意象所展示的意蕴应该是同一的。他用他的赤诚歌唱故园乡情,他更要用他的赤诚为故园献上自己的一份心迹。于是,故园的艰难算得了什么,眼光穿过苦难,走过彷徨痛苦,感悟生存的真挚,把回报的情感化作了磨练的勇气和力量,“海的深恩 / 我们是无力回报的”,而“要完成生命的颜色 / 和一生 / 每一个日子 / 都要经受阳光的冶炼”(《从一粒盐始,深入舟山或自己》)。在这样的冶炼中,他坚强着生命,顽强着意志,刚强着信念,倔强着性格,凝聚成回报奋发的能量。
回报不是一句空话,回报也不是死守旧物。于是,他在诗歌中真挚地宣示了他的回报的理念,那就是一方面是守望捍卫,歌唱赞美,“我静静地守望海水/ 就像农人面对丰收的田野”(《守望海水》),“如何抚波为琴 剪浪为曲 / 用晨风亲切的言辞倾诉赞美 / 让浪花映亮出发的港口”(《我的波浪家园》),另一方面是更注重表现的是为此而奋斗向前的生存理念,“以舟代歌 挥奖击梦 搏风冲浪 / 让光荣与梦想渗透炽热的激情”,“宏大的流淌催促你上路向前”(《我的波浪家园》),跟着时代飞跃,在新的生活洪流中更新强化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蕴。于是,诗歌充满了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奋发的乐观精神和奋斗意蕴。如《渔》这首诗可以说是较为完整地体现他的故园情结的意蕴层次的代表,从渔者抵达“恩赐” 之所劳作开始,那是怎样艰险的生存环境,“看云海狂涛扑打岛屿小舟 / 一些生命就这样远离”,但是,渔者承载着痛苦艰难,满怀着希冀,“穿越风浪驶向幸福”,在酒力的激荡中期待着丰收,“让鱼儿飘进空虚的体内 / 坚实众生的脊梁”。诗中把体认生存环境的艰险,感激故园的恩赐,闪亮希望的梦幻,实现回报的理念通过“渔”这个意象深沉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而海义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有高昂的故园情结,然而,他能深刻认识到,现实的生存是平凡的,回报也是平凡的,所以必须“面对平凡”∶“平凡是最常见的雕塑 / 在你全部努力经过的地方 / 在平凡面前 变换的是季节 / 难圆的是一堆旧梦”;然而正是平凡,留下了对生活的追寻和反思∶“只要翻动一下平凡 / 每一页踏响的日历 / 失去的与得到的 / 又将是什么”(《面对平凡》)。这平实的诗句无疑饱含着深沉的人生哲意,令人反复回味。
当然,海义表现的生命意蕴,是通过“波浪家园”所特有的意象和境界显示的。浩浩东海,雄雄舟山,那是总体的背景。一粒盐,一片帆,一座岛,一缕海风,一片海滩……那自然的明朗的细微的具象有机地蕴蓄着他的思想,倾注着他的激情,传达着他的真诚。这些意象平凡而真切,常见而具体,却有着别样的情味。有时他用多个意象综合表现意蕴,如《月光岸》,小巧隽永,短短的七行诗句中,却把“海面”、“帆”、“月光”,“岸”、“绿岛”、“风”、“歌”、“休止符”、“烟雾”等多种具体意象组合,从而产生出多重的丰富的情感意蕴。有时却用一种意象层进表达思想,如《苹果》这首诗则选用“苹果”这一意象,通俗而常见的,从“粉色”到“玉身”的外形展示,从“甜味”到“清酸”味觉感化,及“切肤快感”,步步写的是生活的细节,平常而自然;然读到下面“面对往事一言不发 / 这个苹果在心里要停留多久”,“让心幻中的苹果 / 把心底的话儿说出 / 挚爱的歌声就此上路” 后,联想前后,便感到这前面处处蕴示着情感内容,为“挚爱”设下了伏笔。真可谓平常之中显出不平常。
海义的很多诗又以组诗的形式表现。组诗中的各首则独立成章,自成一种视角,而组诗作为一个系列,又形成一种合力,滋生一种新的意蕴,含义显得更为厚重。如《深入舟山》这一组,由四首诗歌组成,把作者对舟山故园挚爱之情,报效之心,从多种视角加以表现,使内容厚重,意蕴丰富,增强了感染力量;同时,各首诗又各自有所侧重,《舟山与我们》侧重于故园挚爱捍卫奉献之心,而《生日寄舟山》思念和血肉相连的倾诉之情,《从一粒盐始,深入舟山或自己》侧重于对故园情结和故乡生命意蕴的思考提炼,《在舟山》中把“我”与舟山生生依存的情感进一步提升,达到又一高潮。
海义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在这一集诗里,我们体会到他特有的一种诗歌风格。海义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然而,他的思想他的创作却很少被书本、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说过“我不崇拜任何一种形式,我主张或者说喜欢多方向的‘拿来’和‘吸取’。”正因为这样,他的诗体现出一种自然流畅感;语言质朴平实,又清新优美,有一种厚重的力度,蕴藏着深沉的情感,诗句节奏因着诗情而变化。如《普陀山》这首诗,把写山景与写人生紧紧结合一起。那流畅的文字,如淙淙琴声,在聆听优美的同时,又生长着思想∶“晨钟暮鼓香姻缭绕/ 舍弃红尘的人可以瞥见多少幸福 / 内心的不仁什么时候能够清除”,幸福如何追求,“不仁”何时驱除,善心如何萌生,这蕴涵着多少丰富的生命内容。“岁月是烟。最初和最后之间的 / 洗濯 如风吹生命的清波 / 亮闪闪 盛开”,那诗句自然而富有音乐节奏,流动着美的旋律,更闪耀着哲意的光彩,提示人们应不断“洗濯”,来亮丽生命,清俊人生。而在《黄色彷徨》中语言复沓绵长,自然得如同散文∶“是谁家的女孩在寺院里也匆匆朝我羞赧 / 她想灌输纯真让我的心激跳 / 激跳时发出声响让她获得快活 / 忐忐忑忑我没想到丰满只辗过边缘 / 就可以主宰我的世界……”,这第一行的诗句长达17个字,看起来完全是散文的文字,但一组合,却把女孩的“羞赧”与“我”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心理和奇妙不请的关系表现得充实而形象,多重而立体,如果用《普陀山》这首诗这样的简明清朗的诗句,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从诗节的组合看,显得随意自如,却富有节律,有些两三行为一节,如《岛》;有的则二十行才一节,如《从一粒盐始,深入舟山或自己》就是一首诗中,诗节长短也随内容和情感需要而自如变化,看似没有太多的形式束缚,但组合后却很有节律,好像如此才是诗歌的最佳的诗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