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群岛06第3——5期杂谈

今年《群岛》第3——5期刊发后,好评如潮,都说版式也好,印刷也好,总体上亮了不少。但一期刊物好不好,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作品的水平,才能作最后的定论。以下是私下的一些阅读感受,说出来,供各位方家评说,若有不当,也请顾念笔者的一片真诚。
先说第3期。我拿到这份群岛,一瞧就感到一种大气扑面而来,这大气有一半是有这么多的名家捧场,别说是我们早就敬仰的叶文玲老大姐,就是赵丽宏、谢鲁勃、杨晓敏、修晓林、任芙康的题词墨宝就足以吸引我的眼球,他们的题词,寄寓了岱山以美丽的视觉和美好的祝愿;更毋庸说陈世旭、邓刚的大作了。在《岱山观祭海》中,作家以祭海为切入点,在平实的叙述中与历史相连,给人一种深厚的沧桑感,而这种情怀,又出自于自身对海洋、对环境、对人类和自然以及相互之间一种深沉的思考,是的,祭海典礼,还只是开始,尽管开始也是“值得欣慰、值得投以敬意”的。而在《中国海洋文化的震撼》中,邓刚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祭海大典的过程,并在这种叙写中蕴涵了对未来海洋文化的美好祝愿。名作家毕竟是名作家,两篇散文思绪联翩,境界开阔,节奏绵密,令人称道。
汪老师的《断桥断想》我十分喜爱,作品把现实与幻想连接起来,确实达到了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思接千载”的境界,文思如涌,笔力又柔美又老练,既有对千古之爱的瑰丽想象,又有对人性之情的衷心倾慕,阅读浸润其间,自有一种美的享受。
我看慧慧的文章,有一点非常值得自己学习,她笔下所及几乎全是身边眼下触手可及的,而总能找到自己的表述语言和表达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的海水是黄色的》也有这样的感觉,岱山的海水黄色的,对这一情状,其实我也想过无数次,但就是找不到叙述的灵感,她却能从日常生活着手,展开铺陈,表达海的颜色是多样的世界是多样的,而“家乡的这片海水,尽管它不那么美丽与清澈,像活在老照片了的生命,但它带给了我们许多财富”,并进一步深化:“海水是海岛的灵魂”。
阅读复达《操场上的中秋夜》令我勾连起好多的回忆,这是一种青春的回忆,是一种对生命自由放达的记忆,只是可惜这种记忆在世俗的时间中成为一种稀有的资源,然而,有时她还会燃烧,并在灵魂中灼热起来,照亮自己前方的路。复达的表述是浪漫的,并带着一种自由的灵性;他的表述又是感性的,可惟有这样的感性,甚至带着一种记忆的粗砺,才成为一种历史。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感觉就是品尝一杯陈年的醇酒,悠长、甜美而略带苦况。
常客的《记性不好》则带有一种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很浓,文章信笔写来,从自身写到皇帝,从现实触摸历史,毫不枯涩,显示出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只是在我看来,把王朝的灭亡与轮回归结为皇帝“记性不好”,有失一种深刻;本性的自私、欲望的贪婪与专制的制度,才是造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正原因,并成为即使在今日仍深刻影响人们思想和制度的一种痼疾。
再来说说第四期
翻阅《每个人都是水珠》,就是翻阅一部海洋与文学的简史,翻阅一部海洋与人的心灵史,作家在娓娓的叙述中,引领我们进入了一种宏大的述事之中,并沉浸于一种“寻根式的追溯”,让我们的目光从海洋经济的当下投射到“海洋文学的发轫之作”,从“农耕文化”“内陆文化”的文明偏狭追寻到“重陆轻海”“先河后海”的政治视野,直面“从古到今没有熠熠闪光的作品,并进而赞扬岱山在描绘“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之蓝图,打造海洋文化之乡方面所做的工作,她还呼吁在海洋文学“如潮正涨”的时刻,“让我们再度张起生活的风帆,建造海洋文学的广厦”。叶大姐在文中还以少有的笔墨,对我们的岱山作家协会作了一番赞扬,期待我们“对文学至性至真的坚守”,言辞真切之间,也让我有些感奋。这对大家都是一份难得的鼓励。
厉敏老师的《月儿》追溯了自己曾经的一件美丽而忧伤的往事,淡淡的叙述中自透露出一份人性的美好,不是初恋又胜似初恋,抒情的叙写,优美的文字,把那份惆怅与忧伤抒写得淋漓尽致。大家都知道,月在中国文化中是思念、依恋的代名词,作者把女主角取名为“月儿”自有一番用意。作品真挚而不油滑,收放自如,显示出很高的文章节奏把握技巧。
《梦入江南烟水路》是一篇不错的游记,文字功底很高,作家在对南浔古宅的寻访中絮絮道来,可以看出作家对山水、对自然、对良辰美眷的一份喜爱。有人说,文如其人,给我的印象,此文与此人,确实很像,“一如江南的女子,温婉而秀气”,“柔媚中更添几分灵气”。只是觉得全文在铺陈上四面八稳,缺少一种起伏与高潮。
戴校长的《童年的泥鳅》写的是童年的往事,平实的叙述中自有一种流年碎影的难忘和思念。我自己也喜欢写这类文字,有人说,喜欢回忆是一个人老了的症候。我自认还不老,至少心是年青的。戴校长更年轻,我想,我们都只是觉得现实太过累了一些,便试图从童年与往事中寻求一些安慰和宁静吧。
回头看自己的《泥土波浪岩石》,成功的一点是有一定的结构深度,从鼠浪岛的泥土写起,表述生民对日常生活的坚守,再写三星灯塔的山崖,表达岩石就是岛的“根”,土地的“根”,最后写到土地,叙写自己对土地的感受与感恩,在这样的叙写中试图表达自己对历史、对先民的一种追寻、崇敬与祭拜。事实上,自己在去鼠浪岛采风的时间里,我的心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沿途所看到的每一丝波浪,每一道皱纹,每一片岩石,都令自己深深的震撼,并引起自己对故土的一种眷恋与追忆。我只是遗憾自己笔力所限,不能细致地加以描述。
谁说过父亲“记忆的味道”就是“梨膏糖”,是甜的呢;有谁说过母亲“记忆的味道”是碎米磨成粉,和上野葱捏成饼,是甜的呢;有谁说过“我”“记忆的味道”是豆腐脑,是“葱花桧儿”,是嫩的呢!在谢凌的故事里,“记忆的味道”是那么的香,象“将初恋的情人提升至完美一样”,因为“其中揉进了太多的亲情友情爱情”,只是这一切已经是不可超越和取代,并渐渐远去,成了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梦里周庄》的文字比“无声”的游记更优美,景物描写摇曳多姿,状景写物逼真而充满诗意,并时有历史的喂叹在街巷间流淌。全文写实,也有写意,虚实结合,在阅读中让人体会到周庄之情调。不足之处是韵味淡了点,可乐固然有色彩,有甜味,但时间一长,还是矿泉水更滋润,更有回味。
《群岛的意义》我把它看作是作家自身对群岛的一份平实的宣言,在这样的平实中,我是读到了自己感觉到了,却表达不出来的“群岛的意义”,这种意义,包含在我们日常对群岛所有枝细末节的热爱之中,至少我现在所做的也是为着这一种“意义”,就象“小白脸妹妹”所说的那样,坚持着“一个海岛作家对文学的认真态度”。在古岸心里,群岛的意义是“自发的”,是一种“喜欢”,是一种“平淡的坚持”;其次是“以文学的名义超越了地域的范围”;再次是“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和面对内心写作”,“张扬强悍的生命力与坦然承担苦难的勇气”。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述是恰当的,也符合群岛的实际,文学固然存在一种崇高,但崇高建立在一种存在、一种真诚和信念之上。实事求是地说,古岸所指出的当下群岛作品陷入一种“尴尬”,“缺乏具有历史内涵和艺术穿透力的作品,无法写出灵魂的搏斗与拯救的力量”,是值得关注的公允之论,而这也正是表达了作家对未来群岛的一种期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