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细、实述写生之爱——读许成国《追你到海角天涯》

暑假,终于有了可以静下心来的点点时间,于是翻开了许成国先生的《追你到海角天涯》。那种同是衢山人的乡情,夹杂着几分师生闲情,拌和着几多相似的经历和心情,读起来就感到特别的切近和亲切。随着他的笔墨,历衢山,上长涂,越井冈,游绍兴,迷周庄……在童真的回忆中思考,在现实的体味中沉想,在人生的历程中剖析。于是我在那一些小散文中读出他的大思想来。
    这个大思想,我把它概言为“生之爱”三个字。正如他在后记中说,“我珍爱命运赐予给我的生活经历,无论是童年还是现在,是衢山岛还是长涂岛,是苦难还是快乐,是爱情还是伤痛,我也爱自己,爱我脚下的那块岛屿和撒满整个岛屿的阳光母爱我为之抛洒乐十八年青春和理想的任教历程”。于是他《追寻衢山岛上的祖先》,走出《朱家祠堂》,担着《那只苦楝做成的木箱》《在船背上爬上爬下》中《慢慢长大》,喜爱着《泥土•波浪•岩石》的色彩,从《外打水》《出去走走》,《穿越井冈山的怀念》,直上《九天银河》,在《七月七,女儿节》来临之时,《为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明天》,闪亮《沁着群岛脐血的吟唱》,发着“追你岛海角天涯”的爱的誓言。
    读着集中的文章,无论是生活的小记,还是人物的小记,抑或是情景的描绘,无论是对生活的反思,拷问,追索,还是剖析,讽刺甚至鞭笞,都闪着“生之爱”的思想光彩。因为“生之爱”太切,就会对现实生活做反思,做解剖,作检查,予批评;这些反思于批判的实质就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深切的情爱,有着生之理想与爱之追求。
    细细读来,我感到,《追你到海角天涯》这本散文集成功因素之一是实写出彩。实写就是实录,就是客观的记录,就是实有其事,不作虚构,不事包装地叙写。这是一种看似平淡,看似没有技巧的技巧,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呆板和简单化表面化。然而作者却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方法,使之成为了本书的一个主体特色。成国这一主体特色的形成,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成国有着比较厚实的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底蕴;二是有着特定的独特的生活空间和时间,有着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的背景意象;三是成国有一定的把握这一实写的文字功底。不妨我们来看看这本集子中的实写,如《被遮掩的生活表象》,写狗,写乡村电影,村岙批斗,都是实写。读读读狗被杀吃了后的一段话:
    父亲说,小黄狗卖了,一元八毛钱,可以还一斤煤油,一斤黄酒,买一块肥皂,足够补贴一段时日的家用。
    上面大文字完全是没有修饰,直白明了,忠于实事地记写。可这样的实写,不但显示了父亲这个农民的性格与心态,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景况,狗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那一种悲情映照。于是在平淡表述中却有着一种冲击和震撼:那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时代啊?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又如《母亲病了》一文,也是写实为主。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水面看似无风,水底隐起涌涛。这涌涛交织着儿子对母亲的记挂与母亲对儿子的关念的情思。请大家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傍晚的时候,家里有电话响起,却是母亲打来的,她在电话中说,你不要担心,妈生的是小病,没事的,你忙,就不用来看了。母亲知道我从小胆儿小,有时放不开,特地来劝我。怕我记挂。我在电话这头,竟是无语凝噎,连开口说句安慰话都没有,只有一味的应答,儿举着电话筒的手竟是那样的沉重。
    这一段文字写得再实不过,但细细品味,却能从字里行间却感受到一种力量,让你流出泪来。这实在是实写的力量,是客观撞击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力量。那平凡却深沉的母爱是那样真切那样自然地在那淡淡的通话之间凸现出来,而儿子那一种显得不知所措的表情又是儿子挚爱的深层体现。这种双重交叉的复杂情感却在这样的实写中得以厚重的表现。
    在这个集子中。这样完全用纪实性的段落,真实再现的实写画面比比皆是,但这些实写却不显得呆板,不显得表面简单,而在这样具体的画面中读出读出生活的真相,读出厚重的意蕴和情感来。
    细,是这本散文集表现上的重要特色。
    说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取内容细小,涉及的都是小事物、小人物、小事情。如《我的父亲是农夫》一文,写的是最为普通的农人的最为普通的生活,割稻、打谷、晒谷。把它、拔秧、耙田、吃糖糕等这些最最实在的普通的小小农事来写,却也别有表现的视角,也有特殊的生活情趣。《瞎子小戏文》《这些快乐的童年碎片》《朱家祠堂》《外打水》《被剪辑的群岛底片》《在船背上爬上爬下》《那只苦楝做成的木箱?《瞬间》等等都是一小事见长,一小事见义的散文。读来却也别有情味。
    “细”的另一个体现世细腻。叙写细腻。描绘细腻。细腻见形象,细腻生灵动。这里我们来看看几段文字,体味一下细腻的情致。
朱家祠堂就栖落在前刺芭弄西南走向的拿到山坡下,四合院式。进门口有一门坊,一身青灰色砖瓦,石板铺面,北墙倾坍,在穿堂的风中孤独地凸立,只有残存的翘檐飞角和雕梁,仍透出昔日住家的繁盛和峥嵘。 《朱家祠堂》
    ……水塘并不深,只有一米多,踩在底下,能感到淤泥在生长,在发酵,在呼吸,水面冒出无数的小水泡来。水塘的西北角上,还挂着一株树丫,叶子青葱而阔大,枝上长着尖利的刺,水面上还不时有蜻蜓飞来,悠悠的,翘着细长的尾巴,一会儿就晃悠到那一枝树丫上栖息去了,只用两只硕大的眼睛注视着水塘上面,寻觅着蚊蝇与小飞虫。 《瞬间》
    着两段文字应该说都是描写环境的,那朱家祠堂的风貌再细描中具体形象,如在眼前。而那一只在五岁时曾经失足落进过的小池塘的环境描写更细到了一株树丫,一只蜻蜓。从而把生命的瞬间与自然的常青形成一种反差,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生存瞬间的无奈的情思。如果没有这中细描的文字,前后面的内容就失去了具体的支撑,也就没有了韵情。
    可二十年前,,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半夜里,父亲竟然像个多情的女人一样嘤嘤地啼泣,为女儿不能再跟在自己身边伤心,父亲低声的啜泣是如此的伤痛……
    《父亲》
    睡着的阿爷永远是睡着了,我只能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想他再田间插秧时,他在地里挑土时,或弯腰或低头,或疲惫或气愤是的种种动作,想他在生活的重轭下瘸着腿左右摇摆的样子。他一定会在黄昏的暮色里,就着一碗咸菜,喝完他的番薯稀饭,然后掸掸身上的灰尘,走出这三间瓦房,沿着那条土路到前面的隔壁家聊上几句,讲薛仁贵征东啦,孟姜女哭长城啦,谁家的鸡被黄鼠狼叨走了,哪家的媳妇模样特水嫩啦,说着说着,生活有了些许色彩,多了些许笑声,那故事也不再是故事,而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支点。(《阳光下,我走进一种怀想》)
    这两段文字写的是人。父亲的哭的声音,情态、情由,如实写出,把父亲对孤独的害怕与对世俗无奈的情绪从外象形态加以呈示。留下内在心境让人们去体味。写阿爷这一段,虽然是通过“我”的想象来写,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船匠的质朴的平淡的却心安理得的生活的真实写照。那喝的稀饭,那外出时“掸尘”的动作,还有讲的那些故事,细腻具体。从而最后一句点出“生活有了些许色彩,多了些许笑声,那故事也不再是故事,而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支点”,真的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既写出了阿爷的生活现状,有写出了自己对阿爷生活的理解。
    这种细腻的描写与细小事物的内容结合,既使叙写的内容有了个体的特色,有了生活的景象,有了民俗的意趣,更能以小见大,小中显义来表现作者思想的“深”“远”。
    当然作者情思的体现,还借助于他的的联想与画龙点睛的议论。
    联想拓展了视角,也就把那些细小的生活放到了一个更大的层面来思考,来挖掘,来揭示。如《普陀情缘》中第三部分后面两段文字的联想,把儿童的纯真带入到一个“佛心”的角度和“诗人心”的层面,用以揭示人心纯真的崇高与美好。《关于菖蒲与艾草的断想》显示的风物与历史的情事之间的联想沟结,从而有了内在的厚重感。如《2006年的纪念》从巴金联想到鲁迅等文化大师,厚实了内容,丰富了事实,于是就自然可以揭示“人类的未来”“应该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结晶的关于良知、尊严和爱所照耀的世界”的主旨。
    在叙事中的议论是云梯,把文章的主旨提升。但如果运用不当,人为拔高,矫揉造作,反而会损害文意,妨害思想。故此叙中议论不是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有机智和精巧。在这方面,成国的文章很有精妙可赏。例子举不胜举,下面是随手拾起的两例。
    ……那是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可孩子们玩乐的天性仍像地上的青草一样滋生,我的伙伴总有玩不完的戏法,做驳壳枪抓坏蛋啦,折纸片打纸仗啦,打不死李逵啦,抑或在刚叠起的稻草堆李捉迷藏,在刚收割完的田坂上赤脚掏泥鳅。生命在贫困之时仍现出野草一样的旺盛。
《穿过灵魂的走廊》第一节写的童年小伙伴受溺引起的忆想与思考。上面这段文字叙议有机结合,融成一体。概叙童年的玩乐的美好,展示卑微的生命的活力和灵魂的微笑,留给人忆想和启示。
    二十多年后,当我沉睡的心被文学的灵光启悟后,我觉得这个破落的朱家祠堂变得十分重要。或许我今天这颗略略懂得用文字诉说灵魂的种子,就撒落在这座孤独的老屋中,以至于自己能在岁月孤独的旅行中,没有被风化没有被销蚀,并获得时间意义上的另一种重生。
这是《朱家祠堂》最后的一段,这一段采用的独立议论的方法,但郁郁有前面的很多实写的童年生活的记叙,这里议论起到了升华全文主旨的作用。没有这一段的议论,朱家祠堂的童年求学生活就少了精神和情采,没有了生命的连续的意蕴。
    《追你到海角天涯》收集的无疑是有着独特生活内容和生命意蕴的散文。成国善于思想,善于发掘。平凡的生活,平庸的小事,经他的点缀竟闪耀出了生命和爱的光彩。成国更是一个勤奋的创作者,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丰硕的收获又在向他招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