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舟山海洋诗歌研讨会发言摘要(三)

浅谈舟山海洋诗歌创作
                      文/白 马
 
在舟山新文学发展史上,海洋文学的创作是值得浓重书写的一个篇章,而舟山的新诗创作,注重创立海洋品牌,具有浓郁的海洋风味,可以说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新时期重要诗歌群体——“东海诗群”中,舟山诗人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李越、厉敏、李国平、陈云其、孙武军、朱涛、郑复友、陈桂珍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舟山海洋诗歌创作近六十年来,从方牧、何信峰到新世纪的马涛、李全平,舟山诗人在海洋诗歌创作的天地,都写出了自己的优秀作品。这是舟山诗坛最蔚蓝色的一页,也是舟山诗歌最美丽的色彩。在这片蓝色水域,在这波浪家园,无数舟山诗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并留下了迷人的足迹。
1956年,叶宗轼在上海《文学月报》发表《突出》,被编入同年《全国诗选》;方牧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寄给解放军叔叔的诗》,入选第二年全国统编小学教科书。部队诗人江深在这期间写了不少以海洋与水兵为题材的诗作。上世纪50年代末,阎受鹏在蚂蚁岛上写儿歌,时见于上海、杭州报端,富有儿童情趣与渔村气息。乡土诗人何信峰在吟咏乡野与沃土的同时,也歌唱大海和潮汐。
 “文革”风暴袭来前夕,全国万马齐暗,百卉殚残,舟山也避风落帆,鸦雀无声,即使是大胆的弄潮儿,也只能在退浪时分去滩涂拾几个贝壳而已。“文革”结束,诗坛复苏,舟山的军旅诗人叶文艺、董培伦、王玉忠等首先捧出一批抒写鸥鸟帆影、金戈铁马的水兵诗作。
80年代初,方牧出版了《海之恋》,孙武军作为诗坛新秀,出席《诗刊》组织的全国第一期“青春诗会”,与舒婷、顾城等一起开拓朦胧诗的新天地。孙武军的诗刚健清新,具有意象的可感性与思辨色彩,相对并不朦胧。在复苏的浙江诗坛,舟山的海洋诗歌已小有名气。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岱山“群岛文学社”为代表的舟山海洋诗歌异军突起,群岛(郑复友)、厉敏、朱涛、李国平、李越、孙海义等一群年龄相仿意趣相投的青年,他们多数生长在海边,有的还是渔家后裔,自幼与海风、鸥鸟、贝螺为伍,受到古老的渔家歌谣传说的熏陶,像迷恋龙王之公主那样迷恋诗歌,具有创作海洋诗歌得天独厚的条件。恰在此时,本省文学月刊《东海》开辟《东海诗群》专栏,上海的《萌芽》、杭州的《江南》也提供专版,他们便一个个登台亮相,各显风采。与他们同气相连的有沈家门籍的部队诗人陈云其,女诗人陈桂珍和在定海的王明方、谷馨。而姚碧波、郑剑锋、夏凉风、俞耀辉、侯宏琦、缪佳依、李全平以及军旅诗人汤养宗、陈骥才、白马等更年轻的一群,也与之呼应,加入了天风海涛的合唱。
由《东海》编辑、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东海诗群诗选》一书,便是其成果之一。在这部涵盖数省作者的300页诗集中,舟山诗人的作品占1/6,这就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了。
200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浙江诗典》(1976-2006)这一本重要诗集,其中入选了舟山诗人方牧、何信峰、陈云其、孙武军、谷馨、厉敏、李越、群岛(郑复友)、陈桂珍、姚碧波、李全平、白马等12位诗人的作品,入选作品海洋题材占了90%以上。
2003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岱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海洋文学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集《倾听潮声》,其中入选了舟山诗人姚碧波、李国平、郑剑锋、李全平、白马、郭海斌、沈松友、颜平、孙海义、徐嘉和、俞耀辉等诗人的获奖海洋诗歌作品。
还有一本重要的海洋文学作品集《蓝色诱惑》,展示了岱山“群岛诗群”的诗歌创作实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诗集的诗人有方牧《远去的帆影》、何信峰的《在东海之湄》、《浸过海水的诗》,郑剑锋的《营造家园》、《回望之旅》,夏凉风的《警察日记》(小说诗合集),陈桂珍的《爱心慈航》(散文、诗合集)、姚碧波的《语言与水鱼》、《鱼的独白》、《群岛之上》,谷馨的《逃亡》,李越的《独饮苍茫》,李全平的《新生儿》、《滂沱》,厉汝成的《在灿烂的星空下》,孙海义的《我的波浪家园》,厉敏的《穿越动荡的午夜》,李国平《水是最好的》,白马的《写在浪尖》、《穿越舟山群岛》,侯宏琦《漂泊的鱼》。以上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海洋诗歌创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综观舟山海洋诗歌,大体有三个不同层面:题材层面、风格技巧层面和内涵意蕴层面。相对地说,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一般滞留在题材层面,浮光掠影,最多的是用猎奇的眼光写渔村、海岛的表象,如同当时流行的大秧歌和花鼓,热闹是热闹,却不耐看。80年代以后,是诗人们摒弃了这种“诗报道”的写法,在朦胧诗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启迪下,对诗艺与风格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概括地说有三点:
第一,扩大了诗的视野,增强了主体意识。诗人不再是唱赞歌的牧师,而是把自我融入蔚蓝色的视角之中,无论是写奔腾的潮汐,嶙峋的礁岩,古老的习俗,悲怆的海滩以及渔家世世代代战天斗地的风路云程,都可以感觉到诗人灼热的呼吸与滚烫的泪水,并非猎奇,而是自觉作为猎海者家族的成员,面对大海的神秘与深邃,原始与野蛮,强悍与凶险,更多地用悲天悯人的眼光,揭示其天生的暴虐,而非慷慨的赐予。对于时代漂泊的渔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穿越死亡。父亲在风暴中丧生,潮水涨时,“渔夫的儿子们连忙解开缆绳又开始寻找风暴。”(厉敏:《渔夫墓地》)。灾难是周期率,生命则是未知数:“风将岁月带向远方/鱼在逃亡中纷纷死去/暴雨淹死一千个夏天。”(李越:《天狼星座》)。作为渔家的后裔,诗人们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怀古”“恋祖”情结,他们喜欢险恶的生存环境与不测的命运漩涡纵向读解渔民的历史,其诗意建构与语言符号体现了较强的概括性与穿透力。
第二,尽量回避写实与复制生活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象征乃至变形手法,如同渔民画,从奇特的构图与线条之间,显示其海域风情和文化特色。比如:陈桂珍的《女儿海》给雄性的大海冠上妩媚的姓,虽然她在“红嘴鸟的歌唱”里诞生,最后却凝固为海岸的望夫石:“一辈子只有一句箴言/学会提心吊胆/为了不止一个的男人/直到变成岸/或者灰白的石头。”群岛的《洛华岛》给鸣奏潮水铺出莲花开落的路:“假如道路只有一条/那波涛/就是人类艰难的路/那莲花凋零的路上/假如没有遗忘/海底的红珊瑚也会浮上来/重新变成阳光,填满海峡。”诗的象征意为是明显的,适度的变形也源自生活。
第三,尽可能地闪烁其辞,模糊其意,不让思想直白说出。这显然是基于最早先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拨。含蓄固然是美,诡异却不一定美。对于诗歌来说,情性与理性并不是绝缘体,如果没有意念连贯,再美丽的想象与形象也不过是一堆辞藻,这是需要警惕的。至于内涵意蕴层面,既是技巧风格探索的结果,又是诗人学识修养的呈现。标语口号与形象堆积都不是诗,惟有生活的形象与意象外壳之中,受感情与灵智孕育的珠贝,才是诗的闪光的内核。“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像这样一种充满华彩乐段与深邃意境的展示,乃是推动人类精神深化的最佳发射角与溅落点,也许只有浩瀚的大海(或沙漠)方能承载,使读者久久地沉浸在那神光闪耀云霞纷披之中。舟山海洋诗歌侧虽不乏闪光之作,却缺乏那种响誉全国的作品。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舟山海洋诗歌创作,方牧的海洋诗歌,长诗大气雄浑,短诗精妙;何信峰用手中的笔描绘渔民生活和海岛风情的画卷;李越的诗歌是舟山海洋诗创作的一个高度,从最初的创作直到今天,其创作一直保持特有的才情才气;李国平的诗作注重意象的塑造,给人以一种大森林的气象,孙海义的诗充满赤子对波浪家园深情的歌唱;李全平的《普陀山抒情》(组诗)无疑是神来之笔,马涛的“船能载得动海/载不动半岛”,写出了对岛屿的守望,姚碧波的诗在于意象的出新和语言的自觉。郑剑锋的海洋精短隽永,周开龙的海洋佛教文化的诗篇,独具一格。俞耀辉的诗侧重于对海洋风情的写实与抒情,古岸的“南头山”系列诗篇是一个诗人的精神还乡之旅;侯宏琦“按自己的内心写作”,其海洋诗作有一种泣血的疼痛、白马的水兵诗重在展示水兵生活的浪漫与艰苦以及军人的豪情,其长诗《热爱海洋》则是一首亿万年的海洋“生命进行曲”。陈云其的海洋诗侧重于对海洋历史的沉思。群岛的《洛华岛》称得上是最有代表性的力作。这首洋洋洒洒却一气呵成的200行长诗发表在《诗刊》上,既有惠特曼的汗漫气势,又有凡尔哈仑的流畅线条与现代意识,其意象与情调则是中国式的。诗的副标题为“潮水鸣奏曲”,这是一首交融社会反思、人生反思与时代精神的三重奏,大气磅礴,粗狂而不乏明丽,宏放里透露清新,诡秘中又充满智慧。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诗歌不景气,诗人风流云散,舟山的海洋诗歌也有过低潮。新世纪以来,仍有许多舟山诗人守望精神高地,坚持海洋诗歌创作。“群岛”诗群再次集团冲锋。许多诗人在海洋诗歌创作的天地仍孜孜不倦地求索着。如果说天风海涛是诗的摇篮曲,那么蔚蓝便是诗的青春色彩。站在群岛之上的舟山诗人,将在新世纪完成新的组合,呈现新的风采。
 
回顾舟山海洋诗歌创作,有这样强大的实力,有这么多优秀的诗人,但在全国没有取得应有的位置,值得反思。
 
                  诗人需要沉淀的心 
文/缪佳祎
   


    对于海洋诗歌在这里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近几年,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海岛采风活动,日程一般都在两三日左右,收集一些素材回来后写诗或散文。但我总觉得,这种走马观花似的采访,很难写出好作品。即使写出来了,也只是浮光掠影,那些生活、情感体验,仅仅只是表象的、浅层的素描,缺少动人的色彩,只有空洞的词汇。
     诗人应该让自己沉下去,只有当你融入那个环境、那种场景、那种氛围,才会产生心灵的认同感,才能写出真正能感动人的纯粹的诗性文字。我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沉淀的心。
     在这里也说一下诗歌语言,近来发现有不少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或求异性,喜欢用我们不常见的一些生僻字乃至于生造字来写诗,还有的用一些比较奇幻的意象、场景来呈现内心体验,但读来却引不起起观者共鸣,甚至破坏了原有诗作语言上的美感。
   “自然”就是美,看似朴素、平淡、简单的词藻,如果能够有情、有爱,就像一盆不起眼的素菜,加入了生活的味道,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回味,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华。这种诗意的写作,有如润物细无声的雨丝,有着更强的渗透力与艺术感染力。
 
 
 
关于诗歌创作研讨会发言要点
 
文/汪国华
                          
我不是诗人,只是读者,所以我写的一些很多诗人的所谓评论,只能是读后感。李越评论的层次高,理论性强。有指导性。这来发言也只是门外汉。
舟山的诗歌应该是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都已谈到,不说了。
岱山作协采用的群体向全国有关刊物推出的方法来扩展舟山海洋诗歌影响的做法值得提倡。
我觉得舟山诗歌再发展上除了很多诗人提到的内容,还可以考虑,再海洋的叙事诗上突破。现在我们大多是抒情诗多,海洋的情景说到底还是作为我们比较熟悉的意象来体现。如果再叙事事上有长篇的出现,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大一些。深入一下生活,不妨在这方面花点时间。
还有,我们现在在是个的艺术表现上,还可以去开拓探索。怎么样使形式跟内容有机结合,这也是我们可以进行突破的一个角度。我最近看了江河三《让我们一起飞腾吧》很有感触。他的人称代词的运用很有讲究。而第三部分,写到“我们结识了”的那段,运用塔式诗,看起来像塔又像树,“团结一致”的内容和形式十分精妙结合起来。我们可能原始性的文句实行较多,艺术上的探求,形式上的开拓似乎还可以想想研究研究。
 
如何提升舟山海洋诗歌创作
                                            文/俞耀辉
 
一、海岸线诗社情况介绍。舟山海岸线诗社自2004年初成立至今,团结了定海、普陀两地的一批诗人们,积极开展诗歌沙龙、采风等活动,活跃了两地的诗歌创作氛围,推动了舟山海洋诗歌创作的发展。但群岛诗群是舟山海洋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无论在创作成果、品牌包装、社会影响等方面远远走在我们前列,引领着我们不断向前。
二、舟山海洋诗歌创作的提升需要我们更为自觉地修养。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日益变迁动荡的社会和生活,深入海洋、海岛与生命个体的体验,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要进一步创新,用更为独特的视觉、更为新颖的艺术感觉,写出一批具有一定分量和时代特征的舟山海洋诗歌力作。
三、舟山海洋诗歌创作的提升需要进一步讲究品牌战略和包装意识。有志于舟山海洋诗歌创作的作者要抱团,眼界要开阔,胸襟要广博,要有整体往外推的气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