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伤 情之韵
---徐嘉和诗集《心底的涛声》序 嘉和要我为他的诗集写个序,我很是惶恐,惶恐之余,本想推辞。因为在自己有限的识见里,写序不是一件小事,非一般之人可以担任,不是良师,即是名家。对于自己来说,名家固然不是,良师更无从谈起。恰恰相反,他倒是我重新步入文学之门的指路人。如今反转过来,岂不令我汗颜?好在嘉和与我不是好友,就是兄弟,兄弟相惜,也就“滥竽”一回了。
认识嘉和该是有年头了,那时他和我都还在教育第一线,虽然他在东沙,我在长涂,可也偶尔相遇,彼此虽无深交,但还是留下印象。进入作协圈子后,对他的个性、气质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率真、至性更是给我留下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印象。文如其人,这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纵观嘉和的诗,每一首都荡漾着浓浓的情,每一章都飘动着深深的爱。这种情,既不乏对自然山水的喜悦,又充满着对生养他的故乡的感恩;既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又贯穿着对爱情的追求与无望。“我常常站在磨心山的顶上/眺望着老家的方向”(《前岸村》),“先人用锤子和着血汗敲打的石头/依然在岱山温暖的阳光下歌唱/等待千年的石头 在海风的伴奏下/穿越5000年的爱 唱着/生命坚硬的歌声”(《石头在阳光下歌唱》)。这些诗句,带着一种山水的灵动,一种生命的喜悦,像一曲轻快的舞蹈。“仰望奇崖/就是仰望一段普通渔家/固守亲情 爱情的执着”,“有多少渔人的灵魂在海浪上漂泊/每一朵浪花都托起生命的厚望”(《仰望盼归奇崖》),则更是寄予了诗人的精神追寻和对自然神性的感悟。
嘉和被人称作爱情诗人,这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在这本诗集中,爱情诗占有相当的分量。嘉和是一个诗性的人,他以诗人的气质来对待生活,也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爱情。作为诗人,他显示出多情的一面。“那一年 我把一生最美的爱情/堆放在城北水库边/往后的日子里 流泪的回忆/便塞满了思念的窗口/青春的高贵让我学会了仰望爱情的顶端”(《我把爱情堆放在城北水库边》);“你慢慢融入人流中/我的情留不住你漂泊的爱/像铁锚扎不住流云/无论你走得多远/始终走不出我梦中的视线”(《在岱山港码头边》)在这些诗里,爱显示出纯情的一面,纤细,唯美,精致,甚至带着一点暧昧。爱的人生如同客旅,珍惜每一瞬间的风景,爱即是美丽的。
在诗集中,爱是诗人青春最美好的部分,透明而纯洁,可又敏感而脆弱,像处女的心极易受到伤害,成为灵魂中最为柔弱的部分。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处处寻找着这令人向往的爱情,然而现实的破碎,爱的稀缺,又使他常常碰壁,让他的心划出一道道的血痕来。这是他的尴尬与无奈,由此所造成的伤害成为嘉和最为深刻而原始的记忆。他的“那一夜”系列都呈现出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愫,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之意味。
但他不放弃,他仍然执着于寻找。对他来说,爱是他今生唯一的目标,于是,他的爱之路也显得悠长而充满诗性的味道;于是,爱的欢悦,爱的痛楚在他的笔下就带着一种跳跃的情绪,情感上的牵扯与骨子里的洒脱构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写爱情诗的日子/总会想起康桥的那朵微笑/不知别在哪个男人的目光中”(《献给山口智子》)。但最终还是循着理性的方向前行,“7月22日的那一夜/让我牢牢把握住了自己一生情感的走向” 。固然,他不能与普希金、拜伦他们相媲美,但在他的身上,我还是看到了他们的影子,看到了一个“情圣”的影子。
这就是嘉和,一个生活中的至性之人,他不伪饰,以真待人;他不矫情,以诚待人。无论是一介平民,还是一名诗人,他都以自己真实的心灵示人,而真实是时下最为稀缺的品质资源之一。
但对于情感,嘉和又并不全部是单面的,线性的,也有迂回的,曲折的,比如他写孤独感:“树枝 雪堆砌成白色的构造/独行客/把忧伤折叠成一面纸扇/挟月光 清风和寂寥而行”(《独行客》);写思念:“冬夜的思念能否如雪花/飘落在祖母低矮的窗口上”;写责任:“徘徊在情感边缘的30多岁男女/像一群不安的夜鸟飞来飞去/飞不出在10点左右打来电话的家”(《得法茶吧的一个夜晚》)。对于脚下的这块岛屿:“从一粒盐 深入生活/这就是晒盐人” (《晒盐人》);“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台风的边缘/因为音乐 鲜花和阳光/许多日子/我们漠视它的存在”(《11号台风》)。深度是诗歌恒久的要素。这样的诗句,为诗作拓展了深度,增加了力度。
爱是一道伤口,带着深深的追念与不变的祈求。嘉和少年丧父,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也成为他诗歌情感的一个触发点,怀念父亲也成为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父亲忧郁的灵魂如一只夜鸟/掠过海光滑的面庞 冥冥之中/有一种温柔的目光轻轻地/抚摸我疲惫不堪的头颅/父亲的灵魂无休无止地漂泊着”(《怀念父亲》),“坟头的荒草如同父亲苦难的厚度/只有烛光的念念相续/依稀可见你为我们折纸鸢的样子”,“如果有来世 我唯一的愿望是/骨骼里仍能流淌着您的血液”(《小妹》)。在对父亲的追忆中,嘉和看到的常常是“冰冷的墓碑”、“荒凉的山坡”与“白纸幡”,感受到的是“灵魂的疼痛”。这些篇章,为诗集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说到厚度,不能不提到《献给伊拉克受伤的儿童》和《献给别尼斯拉夫斯卡娅》这两首诗。“我无法用优美的汉字、愈合他肉体上的痛苦、我只能折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临伊拉克的蓝天、祈祷和平的祥光、降至伊拉克的大街小巷”,并发出了这样的的疑问:“战争为了什么?!”而对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他写道:“你的眼泪如俄罗斯的陈年历史早已干涸/娇嫩的手举起的不是遮挡厉风的红色围巾/而是一支精致的手枪/自杀的枪声响起在俄罗斯的荒原/黯然神伤”。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在对现实的关注中,他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既是诗性的,又是哲理的,其中所呈现的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给人们点燃了一束思想的火花,也带来了一种人文的力量。
嘉和对自然情致的描写和对爱情感悟的诗意表达,充满了艺术的才情和灵气,让人感受到一个诗人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故乡是诗人的生养之地,也是他获得诗情的地方。于是,他的诗荡漾着岛屿的涛声和鸥鸟的身影。在《四季恋歌》中,他写道:“吹着口哨走进春天/太阳的目光/一加温春天就急急而来/吹着口哨的孩子/扬起高高的风筝/走进青青绿绿的春天”。同样,在《坐在岩石上想家》、《11号台风》等篇什中,他都以游子的真情吟唱着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美好,造就了人性的美好,也造就了诗的美好。这种血脉相连的情缘与伤痛、苦难相连,使他的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轻轻的,而不是激越奔放的。
嘉和的诗都是从具体的描述或者抒情中表现情感的,在构思、形象与情韵的表达上,显示出相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表现出一种情之韵、气之味,意象灵动而自由,思维具有一种迸发的想象力,是灵感、语汇与语境的高度契合。“40号像一个囚徒面颊上的烙印/镌刻在我生命的列车上……”(《昌国路40号》),比喻别致,却有深刻之痛;“山口智子的微笑/风一样掠过男人落叶般痴情的目光”(《献给山口智子》),比喻新鲜,又夹着一个历经风霜男人的直觉;“阴雨绵绵/滋长草一样的心情/阳光总在远方/想起30多年来心灵的历程/爱总是断断续续”(《草一样的心情》),诗句思维跳跃,时间跨度大,包含的信息量大,情感却被紧紧地浓缩在一起。
嘉和的诗保持了一种智性的美和领悟力,不少诗句奇特而鲜活,隽永而令人回味。他说:“眼眶比陈年米醋还酸”,“想你想得星星都会说话了”。他常常挪动他的叙述视角。使语言充满了节奏与节奏的甜美,情境接踵而至,文字的音色、亮度清澈而优美。
李越教授说他喜欢粗糙的诗歌,而不是像绸缎那样光滑的诗。这是他的一家之言。如果以这家之言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嘉和无疑是柔软的。但诗歌的风格历来是多样的,况且从内容来看,嘉和的诗歌在柔美的表象下包含着一种刚性的东西,执着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嘉和诗歌获得人们普遍喜欢的原因。
由嘉和的诗,我也想到“诗与诗人”,记得原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说过:现在不是写诗的时代。这很精辟。但我又想,作为诗人,诗愈窘迫,意味着诗人的责任愈重。作为诗人,你都不去坚守这一块净土,谁还会去坚守?对于嘉和来说,坚守还是最好的方式,也是他今后的文学责任。
文字是诗人的血液,它在诗作中流动,让世间存在的美丽和曾经存在过的美丽永远地活着,永恒地美丽着。诗是诗人的阳光,也是生活的阳光,学会用诗做梦,用诗安抚灵魂,这是嘉和已经做的,而且相信他还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