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复达的岛

 

    复达的散文和我平时注意的那些不是一个路子。复达是海边人,复达说看海的最佳处是在岛上。岛因海而生,海给了岛生命;岛独处海上,岛最了知海。复达的这些观点,也把散文和散文家的关系说清楚了。散文是无边的海,散文家是海上的岛。能够说清楚这个关系,复达的散文写作状态就自由了。他无须和我平时注意的那些散文走一个路子,他独处海上,展示的是他这座“岛”。不走一个路子的好处,显然是更能让人记住。
    认识复达有好多年了,印象中却似乎没有关于他写散文的痕迹。前两年去他所在的岱山参加过一个活动,和他一起在夜排档喝酒,也只是叙旧而已,话题皆无关散文。现在我才知道,散文的潮汐其实一直都在拍打着他的岛,他也始终站在岸礁上眺望那片海水,彼此不离不弃,相互给予。
    那次活动结束后,我写了篇短文,题为《岱山的海是可以亲近的》。文章发表了,我也就忘了,怎么都不会以为它和复达能有什么关系。然而当我有缘读到复达散文的时候,竟突然想起它了。散文是海,具体到复达的散文,那无疑就是岱山的海了;岱山的海是可以亲近的,复达的散文亦如此。复达的岛因这片海而生,这片海给了他的岛以生命;复达的岛独处海上,了知感应着这片海。我们常常把岛称作漂浮的土地,复达的散文立足于土地,又置身于海洋,它因此有着陆地的沉静,也有着海的动感。
    印象中的复达不像是个情感丰沛的人,其实不然。他的散文五味杂陈,无论个人追思、一己抒怀,还是慎思纪游、针砭时弊,总是以情贯之,或浓郁、或炽热、或细微、或邈远,写人叙事,不拘章法,于平和中显出凝重,散淡却丝丝入扣。复达的情感绵连苍绿,就像他做为散文家的这座岛上的植被,朴素茂密,是一种自然生态,靠的是温润厚实的水土。这也正是复达散文的质地。
    复达的第一本散文集名为《蜗居中的情致》,好比自谦是一座小岛,但却也自信是一座有情致的岛。而情致正是一种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当这种东西弥散在复达的散文中时,他的岛就成了心灵的栖息地。复达喜欢咖啡,不过在海的涛声中喝咖啡,当然与空间封闭的城市咖啡馆感觉迥异,他的心绪正如他的这本散文集,不饰优雅,在于《穿透咖啡的滋味》。复达的岛是中国东海岸的岛,却和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古巴基维斯岛有着某种相似,在第三辑《夕阳下的小狗》的文字中,最容易嗅出这种相似的气息。
    其实我的阅读倒是从最后一辑开始,严格说,是从最后一辑的第一篇《秀山那座岛》开始的。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我在那座岛上当过兵,想从复达的文字中去追寻早年的记忆,而间接原因,则是我把秀山看成是复达的岛了。的确,秀山无论从地理、历史、生态、人文,抑或现实,都可以说是一篇大散文,尽管复达这本书中对她着笔不多,但是所有篇章构筑起来的整体,却能让我和记忆中那座岛的面貌一一对应。
    我这么说,不是想去诱导别人的阅读,以致真的拿复达的散文来和书中《秀山那座岛》相互参照。这其实只是我个人去复达的岛的路径,和在岛上走走看看时的感受。复达的岛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就如同这本散文集,所有的文章题目都像是一个标示,指向的去处不难想象,“风景在前面,也在后面”,怎么走怎么看人各有异,都无妨。去岛上是要坐船的,离岛也是要坐船的,也许在复达的岛上感觉不出新鲜,因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环境,但合上书本,就像坐在离岛的船上回头一看时,反倒清晰了:复达的岛,原来竟是这样的一座岛!


(谢鲁渤 系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江南》杂志副主编)

相关阅读: